1. 王源校服背影照官宣新劇《燦爛!燦爛!》,他在劇中飾演什麼角色
王源這次在電視劇中飾演的是高中的學生,估計只不過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戲份,但是導演在跟王源溝通的過程當中發現他特別符合這個人物,所以,不僅讓王源參與了電視劇音樂方面的製作,而且還參演了一個角色。其實對於王源這樣咖啡的人來說,演一個青春電視劇裡面的男主角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但這個劇的男女主角分別是郭京飛和任敏,所以也就沒王源什麼事情了,因為本來王源也是為了音樂而過來的,是半路覺得他的氣質跟這個角色特別契合,所以就給他安排了一個角色。
很多人都說王源的發展不如易烊千璽,雖然在影視劇這一塊確實是沒有什麼代表作品,但是王源在音樂領域的方面要比易烊千璽好很多。他們兩個人各自都很優秀,千萬不要拿出來比較了。
2. 縫紉機樂隊穿校服彈吉他的男孩是誰
天才少年劉嘉卓。
電影《縫紉機樂隊》最後所有著名的樂隊進行合奏的時候,在一眾著名搖滾樂隊的明星中,給一個穿校服貌不驚人的十二歲少年三個鏡頭,這個少年就是憑借指彈吉他在微博上橫空出世大放異彩的劉嘉卓。
3. 愛國不分年齡不分職業,近日,一位用校服,為國旗擦去雨水請你想像當時的情景運
為什麼很多人去跟老闆匯報的時候會被罵?
是結果不夠好嗎?
不,是你思考的深度不夠。
近有一個管旅遊項目的總監跟我咨詢
「她問到我說,老闆讓我去管一個新項目的研發和營銷,但是我自己沒有研發方面的經驗,而且老闆對我們這個新項目的方向也不是特別的明確。
老師,您有什麼建議嗎?」
在我看來這個總監的思考深度是不夠的,他的老闆雖然沒有講具體的方向。
但是你有沒有跟老闆溝通過這個項目目標呢?
究竟是為了幫助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實現帶動當地的低收入的村民實現脫貧致富,這個社會意義的目標是第一位的,還是吸引更多的遊客,幫助集團增收這個目標是第一位的?
理解了目標,方向自然就出現了...
隨著產業化分工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那種執行層面的螺絲釘,而能夠貫穿整個產業鏈條交付結果的人越來越少。
甚至於有很多大公司的中層,他也只管一個方向的業務,你會發現只懂一個業務模塊的中層,很少有機會被提拔成為高層。
在我看來,思考的深度包括三個方面對於洞察規律,理解人性,總結方法論。
01
理解底層規律,先不敗而後求勝。
行業里變化的叫趨勢,不變的叫規律。
記得多年以前跟某位知名媒體的創始人交流過。
針對媒體的商業模式他說一句很一針見血的話
「媒體做的是賣人頭的生意」。
雖然傳統的紙媒在衰弱,新媒體在興起,你會發現媒體和自媒體大部分的商業模式並沒有超出這句話。
大家都在用優質的內容去獲得用戶的注意力,再把這種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
或者是直接賣自己的實體產品,和虛擬的服務(比如知識付費的產品。)
那對於媒體行業在變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注意力變得越加的碎片化。
注意力的碎片化帶來了內容表達的碎片化。
社交媒體的心態,從之前的可以寫5000字的博客,變成了只能寫140字的微博,再到只能錄制15秒鍾的短視頻。
最近有個朋友寫了一篇10萬+的文章,我打開他那篇文章一看,通篇的句子都特別短。
基本上沒有超過20個字以上長度的句子。
包括說,每一屏幕的手機內容,都要給你帶來一些情感上的刺激。
當你理解了,媒體在做的是時間的生意。
掌握了生產碎片化內容,獲取用戶注意力的能力。
你在新媒體時代的收益不會太差,一個月賺100萬不好說,一個月賺10萬應該不難。
02
理解人性是為了順應人性,而不是考驗人性。
當你沒錢,沒有資源,沒有背景的時候,有沒有人願意幫你?
基本上答案可以確定,沒有。
我的有一位朋友,挺讓我佩服的一點就是在於他對於人性的理解。
在他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好的時候,就敢於做到多給一點錢給別人,而不是自己多要一點。
之後再交流的時候,由於他本身的努力,再加上做人厚道,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已經成長是一個80萬粉絲的大號了,收入不計。
他是這么跟我解釋之前的行為邏輯的。
當你沒什麼錢的時候去跟合作夥伴合作,你想要多拿一點,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你要知道,對於合作夥伴而已,他可以合作的對象並不只你一個。
假設你們一起賺10萬塊錢,你拿了5萬,對方就只能賺5萬。
那也許有別人比你咖位更大,更有影響力,同等條件下,肯定輪不到你。
其他人的資源比你更好,但如果你更捨得讓利,10萬塊你只要5000。
別人覺得和你合作能夠賺到錢,自然你的機會就比別人多很多。
03
總結方法論,
你復制人才和結果的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最近幾天在上海講課,聽課的學員裡面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總監、副總經理、副總裁挺多。
他們給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反饋,說賀嘉老師你很擅長總結方法論,我們不僅學到技巧還有思考的方法論。
我當時心裡就想,「難道你們這些中高層就不擅長總結了嗎?」
和這二三十位中高層學員交流下來才會發現,原來他們中,總結過自己的工作方法論的人不超過五個。
我調查的對象還是職場的中高層,那對於職場的新人和小白而言,經常總結的人比例更低。
對企業中高層而言,並不是自己越忙越好。
觀念大部分人其實都有,但是為什麼做不到?
你會發現管理者很大的一部分時間,花在了掌握項目的進度和把握項目的方向上。
特別是涉及到不同團隊的協作和配合的時候,難免有很多意見不一致的地方,甚至說更直接一點,利益不統一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出來去開會協調。
很多時候,這是因為這些管理者本身並沒有總結出,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的方法論。
方法論的總結,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只要你開始總結,你會發現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容易。
小結:
在不斷變化、不斷有新的挑戰的各個行業,「深度思考能力」變得越發稀缺。
畢竟「想清楚,才能做明白」。
因為擔任高管私教,我見過迷茫的博士和不知前路的創業者。
迷茫是因為看不到前面的路,更是因為看不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對於善於深度思考的人而言,這個世界充滿了未被滿足的需求。
中國的每一個行業,都值得再做一遍。
深度思考能力對於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多思考規律,才能預判趨勢。
多理解人性,才能聚合資源。
不斷總結方法論,才能實現成果的復制。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思維方式中,再加上一項深度思考能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讓迷茫的人,少一點,再少一點。
PS:辛苦寫的3000字,覺得有點用的同學,歡迎給個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