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津實驗中學校服到哪定
稷山縣伊紋服裝廠。河津實驗中學是河津市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學校的校服是需要前往稷山縣伊紋服裝廠進行定做的,河津市實驗中學創建於1997年,是我市規模最大、軌制最多的一所市直公辦初中,也是一所被省教委命名為「現代化裝備校」的省級示範校和「省級文明校」。
㈡ 日本戰國時期有哪些國家
豐臣秀吉,日本徵服亞洲運動的開創者,也是日本脫離中華文化第一人。
日本戰國時代,戰亂頻仍,生靈塗炭。這是個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難自不必說,大批舊貴族也在戰亂中紛紛喪生,新興武士「國眾」崛起,全日本分為六十六國大名。
其中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18歲即位,卻頑劣不堪,終日胡作非為,眼見得祖上的江山就要毀在他的手裡,有忠心家臣實在看不下去,竟自殺以諫,織田信長突然來了個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此幡然悔悟,從新做人,一變而為勵精圖治的英主。
1567年,織田信長吞並美濃國,仿周文王歧山起兵故事,建造岐阜城,以示一統天下之雄心,就此開始了統一日本大業。
織田信長大軍使用葡萄牙火槍,銳利無比,在統一戰爭中所向披靡。1568年,織田信長大軍佔領京都,從此挾天皇而令諸侯。1573年,織田信長廢黜幕府將軍足利義略,室町幕府亡。1575年,織田信長與武田信玄武田勝賴父子作戰,武田氏的騎兵驍勇,聞名全日本,但在織田信長的火槍之下潰不成軍。
秀吉者,出身貧寒,八歲時喪父,隨母改嫁,做了拖油瓶,連姓都沒有。因少年時生活太過貧苦,身體瘦弱,被人送了個「猴」的稱號。
秀吉不甘心如此貧苦一生,一無所有的他在二十歲時即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兼並戰爭的洪流中,在織田信長的部下做一小卒,結果就此發達,失去的是枷鎖,得到的是江山。
秀吉以其在苦難生活中磨練出來的聰明能幹很快展露頭角,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賞識。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護,1573年,更被織田信長封給大片領地,躋身於大名之列。此後,秀吉追隨信長出生入死屢屢立下傑出戰功。
1582年,秀吉出征被圍,織田信長率部來救。途中在京都本能寺安營休息,平時受欺壓太甚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變,將織田信長突然包圍於寺中,變起突然,織田信長毫無防備,既無援兵,又不甘被家臣俘虜,最後乾脆自焚了事。一代豪傑就此隕滅。
秀吉得知,迅速回軍,討伐叛軍,很快擊敗明智軍,將叛臣殺死。
此時織田信長的統一大業剛完成了一半,所有六十六國,織田已得半壁江山,餘下的未竟之業是由秀吉完成的。秀吉殺死明智光秀後,便以信長繼承人自居,引起信長部將反抗。秀吉接連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後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1587年基本統一全國。
1583年,秀吉建造了大阪城以為自己的根據地,後來成為日本第二大城市。
秀吉以統一有功,向天皇求「征夷大將軍」之位,但天皇的大臣們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堅決反對,秀吉只好降格以求,求「關白」之位,又被群臣斥為非分之想,天皇卻懾於秀吉之威,不顧群臣反對,封其為關白,又賜以豐臣之姓。秀吉一直為他的出身所困擾,後來還編造了其母服侍過天皇的傳言,暗示他可能是天皇之後。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
可能是因為豐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沒什麼條條框框,不象日本社會中上層那樣對中華文化奉若神明,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思想。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
豐臣秀吉決心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而是要將中國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徵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2年,豐臣秀吉親率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朝鮮大半,國王出逃,向宗主國明帝國求援。
此時的豐臣秀吉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他很快要到大明國的寧波府居住,因為那裡離印度較近,便於他指揮征服印度的戰爭,還命其子豐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圍一百縣,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
1592年,明大將李如柏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返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留駐朝鮮南端。日本與明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派水陸軍十四萬進入朝鮮,決心與明帝國見個高低。
明軍在大將邢玠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朝鮮的夢想破產。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千夫所指,國內罵聲一片,那些本來就看不起他的貴族大臣們更是群情洶涌,豐臣秀吉病倒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日軍也被迫完全撤離朝鮮。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族頓時衰落,織田信長另一部將德川家康趁勢崛起,1600年,就是勇士米哈依統一羅馬尼亞那一年,德川家康在關原大戰中獲勝,一舉成為全國霸主,1603年,德川家康成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德川幕府,開始了德川氏對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統治。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卻努力奮斗,建立了統一日本的豐功偉業,困於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拚命地證明自己,卻在事業的高峰錯誤地發動了對明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對他的致命打擊,使得他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族衰,他也因此成為一個悲劇英雄。
以下是助朝抗倭的大體情況:
日軍總兵力約十五萬,陸軍自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先後佔領漢城、開城和平壤,挺進咸鏡道,逼近中國邊境。但其海軍在閑山島被李舜臣擊敗。
1592年底,明朝開始派軍赴朝參戰。次年,明將李如松收復平壤和開城,日軍被迫退守慶尚、全羅兩道沿海城市,開始與明朝和談。
1597年初,和談破裂,豐臣秀吉陸續增兵十四萬、戰艦數百艘,再次進軍朝鮮。10月,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大敗日軍,明軍也再次進入朝鮮,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創日軍,迫其退守蔚山、泅川、順天等城。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全面後撤。明、朝聯軍於後追擊,最終在露梁海域殲滅日軍萬餘人,其殘部退回國內,戰爭結束。
閑山島海戰(公元1592年)
1592年,日軍侵入朝鮮後,陸軍長驅直入,而海軍卻在玉浦、永登浦、赤珍浦等地遭到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的襲擊,補給物資損失無數。為了及時補充陸軍給養,日本海軍將領九鬼嘉隆派出三路艦隊侵朝,同李舜臣艦隊在閑山島前展開決戰。閑山島水深,利於朝軍的龜船行動,一開始朝軍就利用小規模攻勢誘使日軍進入包圍圈中,待日軍全部進入後,隱藏在閑山島北的主力立刻擺開了鶴翼陣,同時從正面和側面擊潰了日軍。此戰共擊破日軍59艘戰艦、殺死數千人,史稱閑山島大捷。此後不久,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滅了敵殘余部隊。
平壤大捷(公元1593年)
1593年1月3日,明將李如松率四萬三千大軍進駐肅川,1月6日,包圍平壤,次日發起總攻。日本將領小西行長佔有地利,退縮在練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槍不停射擊,而李如松則憑借數量優勢強攻,同時以火攻對抗。雙方均傷亡慘重,連李如松的坐騎都中彈而死。最後明軍疲勞過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長同樣筋疲力盡,無力再戰,連夜率殘兵跨過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派兵於後追殺,殲敵六百餘人。此戰共消滅日軍1646人,生擒5人,明軍傷亡為79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