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奈良時代穿的服飾叫什麼
奈良時代(710~794年)對唐的模仿,養老令的頒布(仿製,未必完全一樣,中間很可能出現差錯)光明皇後(729年被立為皇後)復原像穿著服飾為高腰胸下襦裙、半臂、帔帛,帔帛質地透明2. 有關日本服裝發展史
由於其他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服裝發展史可以被分為以下三個主要的階段:
a)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Asuka,奈良)
b)日本本土風格
平安時代.鐮倉.Muromachi(正志),Momoyama(桃山町)和Edo(江戶)
c)對西方文化的適應
(明治,Taisho(大正),Showa(昭和)和Heisei(平成))正是在平安時代日本本土文化開始蓬勃發展.而在Edo時期,日本的文化已經進入全盛階段。
一.彌生,Kofun,Asuka,奈良時期(到公元794年)
養蠶技術和紡織技術在彌生時期開始興起(約公元前500年到約公元前300年)。在Asuka時期(552—646)派到中國的使團為日本帶來了佛教、儒家學說和其他許多
隋唐時期的文化。比如在710年建立的奈良(Nara)就是嚴格按照當時中國長安的模式建造的,當時日本政府的組織結構、貴族以及法庭官員的服飾規則也遵循了中國的
風格。
二.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
794年,皇宮從北奈良遷到了Heian-kyo(即現在的東京)。在平安時代的早期(794—897),日本一直與中國唐朝保持著聯系。894年以後,與中國的來往終止了。而從897到1185這段時期被稱為後平安時期,或後Fujiwara(藤原)時期。當時日本試圖發展其自有的藝術風格,織物設計形式和社會各個階層服飾風格的發展清楚地證明了當時的變化。在許多正式的場合,平安時期宮廷中的女人穿著多層的服裝,她們小心地搭配各層的顏色,這些顏色在頸部、袖口和衣服的下擺是可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Utiki這一層,即被稱做Kasane-irome或Kasane的帶襯里的長袍。每一層都比它外面的一層更長,從而露出每一種顏色的邊緣,產生吸引人的效果。
三、鐮倉時期(1185—1333),Muromachi(正志)和Momoyama(桃山町)(1333-1600)時期
隨著代表武士階層的鐮倉政府的建立和皇族特權的衰敗,硬朗的軍服取代了奢侈的絲綢。Muromachi(正志)時期的女人開始穿著Kosode(一種在平安時期代表貴族身份的內衣),而不再穿著帶有很多裝飾的和服。Kosodo逐漸被各個階層的女人們接受為標准服飾。在Muromachi(正志)時期,No play產生了。高度精緻的No play服裝成為日本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Edo時期(1600-1868)
Edo時期(1603一1868)是歷時久遠、平和穩定的一個時期。由於德川政府的隔離政策,這個時期日本幾乎完全不受外來的影響。武士的正式服裝是Kamishimo。妓女和歌舞妓競相穿著精緻的、多彩的服裝,而由於她們對服飾的追求產生的影響,對Kosode的廣泛接受在Edo時期得到了加強。為了不喪失和服本身的美感,Edo(江戶)時代早期的Obi(與Kosode一起穿的腰帶)形式簡單,僅由編成鞭子形狀的繩索製成。
五、現代的發展情況
明治時期(1868—1912),很多西方服飾風格充斥了整個日本,特別是長禮服和長褲。同時,和服風格和Obi風格已經被標准化了。隨著日本對西方服飾風格的逐漸採納,穿和服的情況在戰後的頭二十年達到了最低點。現在的孩子、年輕人和女人在一些儀式性的場合才會穿和服,比如婚禮、Coming-of-Age Day(成人節)、畢業、Sitigosan節和新年的時候。
Kosode和kasane
現代和服的原型是Kosode,意思是「小袖子」。准確地說,Kosode是一種袖口開口較小的服裝。Kosod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中期(十世紀),當時它是平民的日常裝束,也被作為皇宮貴族的內衣。平安時代皇族的女人的裝束具有更多的層次,她們精心地搭配每一層的顏色。與Kosode相比,Kasane的袖口一般開口較大。
提起日本的傳統服裝,大家都會聯想到那千姿百態、寬松修長、典雅艷麗的日本和服。日本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古詩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和服的歷史大約有1千多年了。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是從奈良時代開始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到了平安時代,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
當時古代婦女在進宮或節日時會穿一種叫「十二單」的服裝,它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鐮倉時代,貴族的奢華結束後,為了便於作戰,服裝恢復了素樸,寬袖又變回了窄袖。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徽,是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
桃山時代,人們一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從左肩、左袖到襟、裙成一幅圖案)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期,那時的和服變得接近現代,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
在日本,出席茶道,花道,觀看文藝演出,參加各種祭典儀式,慶祝傳統節日,人們還是要穿上漂亮的和服去參加,增添了不少氣氛。
在日本,每年有「女孩節」和「男孩節」,日本的母親們都要給孩子們穿上和服,為他們祝福。
在日本,過傳統的「七五三」節的時候,孩子們穿上新和服,由父母帶領參拜神社。
在日本,過「成人節」的時候,年滿20歲的姑娘都要打扮一下,穿上未婚女子專用的「振袖」(振り袖ふりそで)和服,歡歡喜喜地去參加慶典,以示成人。
日本的婚禮,新娘要穿象徵神聖、純潔的「白無垢」(白無垢しろむく)和服。平時,家庭婦女,下班歸來的男人,全都喜歡浴後著和服,這種和服叫「浴衣和服」。
日本的繪畫、戲劇、舞蹈、雕塑等藝術和服有密切聯系。比如說日本俗版畫——浮世繪中的美人畫,離不開和服。再比如在戲劇中的舞蹈演員用長袖表達感情,有時演員背向觀眾,目的是讓觀眾欣賞身著和服的服飾美。
日本的和服,在穿法上比較復雜,講究。以婦女為例,穿和服時,最裡面是貼身襯裙,其次是貼身汗衫,再其次是長襯衫,最後才是和服。然後繫上「細帶」與「兜包」。穿和服時,下面多赤足或穿布襪,出門時穿草履或木履。日本婦女著和服時,要梳上相應的頭飾。
日本服裝史鼎盛時期-江戶時代
日本幾乎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織錦、古詩、古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綜觀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將之制度化,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
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服裝,按行業分類。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
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鐮倉時代,元朝統一中國,恐怕受元的影響,元朝曾連續十次浸犯曰本,為了便於戰斗,服裝又回復素樸,寬袖又變回窄袖。
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本網站稍後將專題介紹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是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徵。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
3. 日本歷代民族服裝分別叫什麼,大致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例如「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
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4. 日本大正時代的服飾風格是
大正時代洋服取代和服成為流行的服式。
女性主義的抬頭,使得服裝西洋化變得不再是局限於男性,女學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 行燈袴 變為後期西化的水手服。男性流行西服。女性方面,出現鮭色和紫色等暈色的華麗外褂和外套。
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也是一個洋服取代和服的轉折點。由於災後社會動盪,搶掠時常發生,穿著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為和服緊身的剪裁影響而成為賊人搶掠的目標。翌年, 東京婦人子供服組合 發起了婦女服裝西洋化的行動,使洋服進一步取代和服成為婦女的日常穿著。
(4)日本制服時代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大正時代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
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並成長為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中間階層即中產階級。
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即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5. 日本女人穿的和服起源於什麼時期
日本的和服起源於中國三國時期。
吳服(ごふく,gofuku)一字的產生,是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因貴族所穿的和服樣式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於唐朝,而該類服裝以前亦被稱為「唐服」),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現在很多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著「吳服屋」(吳服屋),可見兩詞已經基本上同義化。
日本平民和服受東吳傳來的編制縫紉風格影響較深,故稱為「吳服」。而貴族的服裝則受之後的唐朝影響更深,稱為「唐服」。從鐮倉時代起貴族和武士逐漸開始在家裡穿著吳服,從室町時代開始上層貴族也開始穿著吳服。江戶時代起吳服的樣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無幾。今天,平民在節日、慶典上多穿著吳服,即一般意義上的和服,而皇族禮服仍以唐服為主,偶爾穿著吳服,禮服中最華麗的是十二單。
希望對你有幫助!
6. 日本的服裝的特點
提起日本的傳統服裝,大家都會聯想到那千姿百態、寬松修長、典雅艷麗的日本和服。日本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古詩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和服的歷史大約有1千多年了。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是從奈良時代開始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到了平安時代,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
當時古代婦女在進宮或節日時會穿一種叫「十二單」的服裝,它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鐮倉時代,貴族的奢華結束後,為了便於作戰,服裝恢復了素樸,寬袖又變回了窄袖。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徽,是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
桃山時代,人們一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從左肩、左袖到襟、裙成一幅圖案)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期,那時的和服變得接近現代,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
在日本,出席茶道,花道,觀看文藝演出,參加各種祭典儀式,慶祝傳統節日,人們還是要穿上漂亮的和服去參加,增添了不少氣氛。
在日本,每年有「女孩節」和「男孩節」,日本的母親們都要給孩子們穿上和服,為他們祝福。
在日本,過傳統的「七五三」節的時候,孩子們穿上新和服,由父母帶領參拜神社。
在日本,過「成人節」的時候,年滿20歲的姑娘都要打扮一下,穿上未婚女子專用的「振袖」(振り袖ふりそで)和服,歡歡喜喜地去參加慶典,以示成人。
日本的婚禮,新娘要穿象徵神聖、純潔的「白無垢」(白無垢しろむく)和服。平時,家庭婦女,下班歸來的男人,全都喜歡浴後著和服,這種和服叫「浴衣和服」。
日本的繪畫、戲劇、舞蹈、雕塑等藝術和服有密切聯系。比如說日本俗版畫——浮世繪中的美人畫,離不開和服。再比如在戲劇中的舞蹈演員用長袖表達感情,有時演員背向觀眾,目的是讓觀眾欣賞身著和服的服飾美。
日本的和服,在穿法上比較復雜,講究。以婦女為例,穿和服時,最裡面是貼身襯裙,其次是貼身汗衫,再其次是長襯衫,最後才是和服。然後繫上「細帶」與「兜包」。穿和服時,下面多赤足或穿布襪,出門時穿草履或木履。日本婦女著和服時,要梳上相應的頭飾。
日本服裝史鼎盛時期-江戶時代
日本幾乎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織錦、古詩、古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綜觀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將之制度化,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
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服裝,按行業分類。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
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鐮倉時代,元朝統一中國,恐怕受元的影響,元朝曾連續十次浸犯曰本,為了便於戰斗,服裝又回復素樸,寬袖又變回窄袖。
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本網站稍後將專題介紹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是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徵。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
7. 日本的制服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日本的學校制服從1873年就開始了。至今已經有144年的歷史。
8. 20世紀20年代末期的日本陸軍軍人制服
圖片中是日本陸軍的四五式軍服,是明治45年(1912年)第10號敕令定型的軍服。從明治45年一直服役到昭和4年(1929年)。
在昭和5年(1930年),日本陸軍再一次換裝,開始列裝昭五式軍服。
從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後1年,昭五式軍服服役9年。
1938年(昭和13年,日本皇紀2598年),日軍根據第329號敕令,換發98式軍服。該軍服以戰斗帽取代昭五式的大蓋帽,取消標示兵種的鍬型領章,以右胸不同顏色的山形兵科綴章來標示不同兵種,軍銜章由肩章改為領章。
1943年(昭和18年),頒布第774號敕令,修改98式軍服並定型未三式軍服,由於戰場情況的反映九八式軍銜領章過小難以辨認,需要擴大軍銜領章尺寸,同時增加軍銜袖章,使級別區分更為明顯。軍銜尺寸修改後,將官領章寬30mm長45mm,佐官領章寬25mm長45mm,尉官領章寬20mm長45mm,樣式仍為平行四邊形,五角星位置靠前,下士官領章尺寸不變仍為寬18mm長40mm,改為刺綉五角星,士兵領章尺寸不變五角星靠前。准尉以上軍官增加軍銜袖章,圖案為深綠色絲帶和茶褐色圓底金色刺綉五角星組合而成:將官為三線一至三星;佐官為二線一至三星;尉官為一線一至三星;准尉一線無星。
從1931年(昭和6年)至1945年(昭和20年),14年中日戰爭中日軍共先後著昭五,九八,三式三款軍服。
9. 日本飛鳥時代歷史服裝……武士
這個圖就是飛鳥時代(公園600年左右)的日本武士的造型,跟漢朝~隋朝的造型差不多的
10. 請問這種穿這制服帶著帽子的學生是日本的哪個時代急求
昭和時代……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