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喃齋制服

喃齋制服

發布時間:2023-02-18 05:44:49

㈠ 上里的上里話

上里話,主要指廣西北流市上里人所講的粵語口音,屬於粵語粵西高陽方言片,語音和廣東茂名高州、信宜、化州一帶粵語口音相同,較接近廣州音或香港音,上里話使用者近50萬人。與下里人所講的下里話(勾漏片粵語)相比,詞義豐富,吐音清晰,聲音洪亮,更有力量。
高陽片粵語
主要分布於茂名、高州、信宜、化州、陽江、雷州半島、廣西桂東南與粵西接鄰的一帶,以高州話為代表。平仄有去音,語調高低起伏(同廣州音),但也有些差別。因為上里毗鄰粵西,所以語音和茂名高州、信宜、化州一帶粵語口音相同,較接近廣州音或香港音,除了個別詞句用法不一樣之外,雙方交流基本沒有問題。
上里話:人稱
阿:前置定語
阿爸:爸爸
阿媽:媽媽
阿公:爺爺
阿婆:奶奶
阿伯:伯伯
阿奶:伯母
阿叔:叔叔
阿嬸:嬸嬸
阿哥:哥哥
阿姐:姐姐
阿弟:弟弟
阿妹:妹妹
外:與內相對,指妻子娘家
外公
外婆
外父:岳父
外母:岳母
外甥:姐妹的孩子
外侄
外孫
一般稱呼
佢:他/她
老豆:老爸
老母:老媽
仔:特指兒子
男仔:男孩子
女:特指女兒
妹仔:女孩子
佬:男人,泛指一切人。【例】有隻下里佬:有個下里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
乸:女人,一般指熟女。
婦娘:女人
婦娘妹:處女,少女
婦娘乸:少婦,熟女
契爺:乾爹
契仔:干兒子
契弟:王八蛋
寡佬:單身漢
後仔乸:繼母
老嘢:老東西,老傢伙
特別稱呼
懶筋:懶惰的人
懶蛇:懶惰的人
瘦蛇:瘦瘦的人
包公(包婆):愛管閑事的人
老毛:好吃懶做的想裝老爺的惡人
十一爪:小偷,白捻,扒手
喃嚤佬(唱戲佬):為死人超度做法事的人。
四人幫:抬棺材的人。一般是4個人一起抬。
大頭狗:戴大頭帽的人
上里話:名詞
木:樹木,特指棺材
抬木:抬棺材
屋:家
喃齋:做超度死人的法事
唱戲:一般指木偶戲,有時特指喃齋
上里話:動詞
吃朝:吃午飯
吃晏:吃午茶
吃晚:吃晚飯
行:走路。有時用「扯」,如:扯咯(走啦)。
碌:用開水燙
碌雞:用熱水泡雞,(以便拔毛)
劏:宰殺
劏雞:殺雞
打風:打氣
倒:砍
倒木:砍樹
諗:想
俾:給
睇:看
搵:找
攞:拿
企:站
飲:喝
問米:求神問鬼
大:死 【例】張三問李四:你仔呢?李四答:大了(即夭折了)
上里話:形容詞
冇:通卯,意指沒有。
冇得:不行
冇要:不要
冇好:不好
山:野。
山雞:野雞
山豬:野豬
山牛:黃牛
好:很
好多:很多
識:會,聰明。例:這個人好識:這個人好聰明
熟:熟練,融會貫通,比識更進一步。例:熟卯熟啊?哽喺熟啦:懂不懂啊?當然懂得啦!
頸渴:口渴
惡:厲害
惡佬:厲害的人

㈡ 喃齋是什麼

喃齋,喃摩中的一個項目,乃兩廣等地對喃摩佬為超度去世的人所做的法事的稱呼。整個喃齋流程包括准備祭文、造靈屋、開壇、請神、取沙、行鄉、過橋、散花、封官、十二行孝(或者十月懷胎)、破沙、八仙賀壽、分糧、化靈、送山等步驟。

㈢ 張元勛的張公廟

傳說宋桂張公廟原稱「元勛張公紀念祠」 ,約始建於萬曆七年(1578)。初時只有一個神棚,約一丈見方,內列元勛諸神位,後被風吹走一塊杉皮,一直吹到現在連灘張公廟地處落下,因而人們認為這是天意,故連灘人也在此建了座張公廟。
從建張公祠的1578年起,西寧縣城多次為明清兩軍反反復復佔領,占事頻仍,形勢混亂。但地處羅定、東安、西寧三縣城的中心點連灘並無直接受到軍事沖突的影響,此地似非兵家所爭,成為亂世中的太平地,當地人就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張元勛的庇護,把張元勛逐漸神化。
連灘故老傳聞,余馬巴候恩金榮在清同治五年(1866)冬下鄉催科,巡至連灘喜泉書院。一日晚膳後,步行院外,路遇一位白衣老人對他說:「西匪侵犯縣城,你還在這兒逡巡?」邑候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問他姓名。老人說:「張氏!」邑候再問時,老人已向張公廟方向飄忽而去。
邑候見情更覺驚異,匆促回到縣城,立即加強戒備,組織四鄉團練准備抵禦。待西匪來時,看見城外紅燈四布,兵馬環繞,知有戒備而不敢貿然侵犯,乃竄退而去。邑候不費一兵一將而平息了西匪來犯。
事後,邑候感激張公爺顯靈御災救百姓之思,便親書「御災捍患」四字匾額,著人掛於張公廟殿堂上,並寫楹聯一副以記此事:
外寇不敢內侵,燈火光中,遙見金甲神兵揚威驅逐;
土匪竟成狼賊,瀧江道上,幸遇白衣父老傳語提防。
此事傳出,張公廟香火更盛,每遇縣治地方不靖,神靈必先示警,保護治安。咸豐、同治以來,迭經匪亂,而連灘一隅皆慶安然。此事在《舊西寧縣志》也載有。
連灘張公廟會在每年正月二十和八月六日舉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甲年的舊歷八月初六開始,該日被當地人認為張公誕辰。屆時,請道士喃齋三天三夜。期間,周圍幾十台山歌唱酬、演戲,歌聲鼓聲不絕於耳。三天之後,恭請菩薩出遊。巡行隊伍,依連灘——西壩——東壩——連灘,在南江河兩岸幾十里走一圈,巡行時間長達十二天。 張公廟 ,始建於明代萬曆6年(1578),明代廣東總兵官張元勛。
張元勛,字世臣,明世職海門衛新河百戶,沉毅有謀,值僂警,隸屬戚繼光麾下,平僂有功,進副總兵。萬曆五年(1577年)為總兵官,鎮守廣東。曾率部在連灘一帶平定「瑤亂」,後人建廟之。
連灘張公廟,是我縣倖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古建築物之一。1985年被列為鬱南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6年由港澳同胞及群眾捐資維修,逐步恢復原貌。
張公廟位於連灘鎮的連灘中學右邊,始建於明代萬曆年(1587年),至今已有422年的歲月,廟宇經5次重修,最早的一次重修建於萬曆年二十七年(1599年),清朝也多次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擴建。最後一次重建是在光緒三年(1877年)。頭座為一棟二間,中間為神廳,列元勛、張小姐及諸將校神像供人奉。入門右邊為廚房,左邊為廟祝等人住宅、洽談處及儲藏室。左邊成耳型又一棟三間,供奉者休息等用。
廟宇座西向東北,原是由內外建築物構成的建築群體。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四角亭、配殿和迴廊。前後院有戲台、炮台、六角亭、灰磚塑獅子和圍牆等附屬建築。解放前,每逢廟誕(農歷正月二十日),三羅(鬱南、羅定、雲浮)等地群眾不畏路遙,紛紛前來參加廟誕活動,熱鬧非常。解放後,後院的炮台等附屬建築拆毀,修建一座糧倉,前院的戲台、門樓、圍牆、雙獅等建築與十年浩劫期間拆除,僅存主要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
廟宇向縱橫排列,前為前殿,中為四角亭,後為正殿,兩旁為配殿和迴廊。布局均衡對稱,平面呈方形。廟宇大門前設兩根花崗岩石柱承托下飾飛頭,上覆以綠色琉璃瓦,正殿設六根格木圓柱承托重量,下有柱礎,尚有斗拱。柱子縱橫成行,排列規整,形成的明間,次間格外寬敞。畫棟雕梁,華麗堂皇。更值得欣賞的是堂壁上刻有各種詩詞和彩畫,鑲著工藝絕倫的各式各樣的雕刻畫案,有形象生動的古任務、有玲瓏別致的雀鳥……一切裝飾,保留著明、清兩代的南方建築藝術特色,具有一定的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張公廟會簡介
張公廟座落於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鬱南縣連灘鎮。連灘張公廟是為紀念明朝萬曆年廣東總兵張元勛而建,至今已經400多年。張元勛原為抗倭名將戚繼光部將,因抗倭有功升至廣東總兵。明代中葉,羅旁大山一帶(即今雲浮市轄各縣地區)發生土著人叛亂,歷時數十年之久。明萬曆四年,張元勛受命領兵平叛,據《張公廟碑記》載「行師甫四月剿平,積年蠶食之土悉歸版圖」「行者歌,居者寧」,官民感懷其恩德,「因此立廟祀於連灘」。張元勛因此被明朝萬曆皇帝敕封為「護國庇民」大將軍。
在連灘,有關張公傳奇、張公風俗、張公文化吸引著數以十萬計的各地信眾年年前來虔誠拜祭,400多年來香火鼎盛綿延不斷,場面熱鬧壯觀。
熱鬧的張公廟會
張公廟廟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群眾性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數百年來,人們對張公廟信仰紀念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從而形成了固定的活動時間和較為穩定的表現形式,使張公廟廟會成為粵西地區至今仍然存續的反映傳統、信仰、生活方式、民間習俗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在南江流域地區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張公廟廟會主要集中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至二十的「廟誕」和農歷八月初六的「秋祭」,廟會的主要內容有萬人朝拜、八音賀誕、醒獅表演、扮飾遊行、捐香油、求解簽語、吃齋飯、上刀山、唱山歌、演戲、燒炮、做醮、張公巡遊等等。

㈣ 兆師傅,奕師傅,理事,分香火,喃齋,打照,上刀山.化州高州吳川茂名的道公佬誰還能比他們仲殺屎

恩.好多廣大網友推薦,化州高州茂名湛江海南廣西的道公佬——啊兆師傅 I35.9Z.96.6Z59找巨最得使嚇得到小鬼腳底震震伽

㈤ 修齋流煞怎麼

修齋,也叫打齋,本地人多稱為做齋或喃齋。是喪事人家請道士祭禱,以求消災祈福的一種宗教儀式。一般有叮叮、鑼仔等擊樂器作誦經伴奏。

㈥ 茂名的文化

在茂名,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掌握」著幾種語言的人:普通話、白話不在話下,雷話、客家話甚至「舊時正」操起來說不定讓你聽得「目瞪口呆」。這就是茂名的一大「地方特色」。
茂名市的方言主要有茂名白話(屬粵語)、涯話(屬客家語)、雷話(又稱黎話,屬閩南語)、海話(屬閩南語),還有少數地方說「舊時正話」(當地謔稱「狗屎正」,歸屬不明)、思賀話和容縣話。這些方言的分布,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白話主要分布在鑒江及其支流羅江、陵江、曹江流域,涯分布在東部、西部和東北部的邊境山區,雷話和海話分布在南部沿海,黃華江流域為白話和涯話的混合區,袂花江流域為雷話和涯話混合區。
茂名白話分布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70%,白話可在全市范圍通行。茂名市城區1958年初建時,幹部職工來自全國各地,交際語言主要是普通話,其次是白話。60年代初,壓縮建設規模,兩萬多名(占城區人口的40%)來自外省的職工遷出,說普通話的人口大大減少,白話成了主要交際語言。70年代後,城市規模逐漸擴大,人口劇增,但新增人口大部分來自本省的粵方言、客家方言和閩方言區,所以日常交際主要還是用白話。人們所說的白話都帶有各自母語的方言色彩,城區的白話並未形成統一的模式。但在市民中,新坡鎮居民佔了相當大比重,且居住在城區的心臟地帶,他們所說的白話基本上可以代表城區乃至茂名市區白話的主流。 正窮節吃艾籺
農歷正月最後一天為「正窮節」,即正月結束的意思。茂名地區「正窮節」還有另一層含義,因本地「正」與「蒸」同音,「正窮」即「蒸窮」,是將窮苦病患從人世間「蒸發掉」之意。這天,鄉間戶戶飲艾茶、插艾花、吃艾籺。人們都到田野里採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凈、曬干,搓成茸狀,放進鍋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紅糖搓勻,做成艾籺。因艾有去塵排積、鎮災驅邪的作用;故艾籺也稱「正窮,吃了「正窮」,可使身體健康,無病少痛,人們非常喜歡吃。
年廿六、七做籺吃
每年到了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茂名市民間都有做吃的習慣。
除夕張貼春聯守歲分壓歲錢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區稱年晚或年三十晚。這一天,農村的生產活動基本停止,家家戶戶開始貼春聯、門神,門額上貼上利是,灶頭、水缸、豬欄、牛欄、谷桶等也要開始貼上一張小紅紙,以示吉利。還搞一些祭祀活動,備辦雞、豬肉、魚等酒菜,燒紙燒香祭祠堂、廟宇、社稷、祖宗、灶君等。
年廿三送灶君掃灰塵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茂名地區俗稱「小年晚」,也稱「祭灶節」,家家戶戶備辦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廚房中燒紙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後從里到外清潔衛生、打掃灰塵。
做年例睇大戲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茂名市俗稱「年例」。但茂名地區的年例日卻各地有所不同,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農歷二月份的,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的。年例節多集中在元宵節前後。
春節派利是拜年舞獅子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是新一年的開始,也叫「新年」,是最隆重的節日。自古以來,茂名人過春節,一般由年初一延續到初五、六。初一這天凌晨,各地燃放炮竹慶賀。早上起來,孩子首先給長輩拜年,長輩則給孩子派「利是錢」,以示吉利。人們則互相拜年,見面互道「恭喜發財」、「添福添壽」等吉利話,預祝新年萬事如意,順順利利。 春節
除夕這天,各戶貼門聯,合家吃團年飯。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新衣,長輩給小孩發紅包,俗稱「利市」,人們見面拱手作揖,說吉利話,親友互相拜訪,稱為「拜年」。這天不殺牲,喜食甜品。城鄉各處多舞獅、放鞭炮等活動。初二開年,可以殺牲吃葷。初三為窮日,亦叫「赤口日」,早晨掃地並把箕帚棄之門外,叫「送窮」,是日不出門探親互訪。現代移風易俗,已不講究。
七菜開
茂名農村民間有「開年」的說法,正月初七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至少吃上七種菜,以祈求新的一年有良好的開端,萬事順利,豐衣足食。「七菜開」這一天,通常是最寬容的一天,各家菜地里的菜可以任意採摘,主人沒有半點怨氣,因為每家都不會種有七種菜。人們都會熱情地邀請到自己的菜地摘菜。然後把菜提回家裡,把菜洗干凈,放進油浸浸的「肥肉煲」里,這樣一煲飄著各色菜香的「七菜煲」便可上台了。如今這種習俗已漸淡。
元宵節
正月十五晚上通宵掛燈籠,這天民間習慣吃元宵、年糕、煎堆、粉糖等,以表家人團聚。晚上,除張燈外,還有猜燈謎、滾獅子、看戲、游燈娛神、青年男子夜裡踏青、采青等活動。
年例
光緒《茂名縣志·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歷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城鄉各居民以社為單位,按各自原定的襯日集資舉行祭社盛典,以祈風調雨順,年豐人壽,俗稱「做年例」或叫「祭社」,時間一般頭尾三天。每到年例期,村鎮街道張燈結綵,各戶盛筵宴請親朋,來客越多,主人就越高興,故有「年例」大過年「之說,活動內容有舞獅、舞龍、飄色、八音、武術表演、演大戲(粵劇)、木偶戲、燃放煙花炮竹等。鬧至通宵達旦。有的地方還有游神送鬼的陋習。
花朝節
民間習俗稱二月初二為「花朝節」。清代,則稱為「龍抬頭」,官府衙門於這天辦「耕耤節」。民間有挑菜、迎富、踏青、採花等活動。民國年間,鄉民還有上工、試犁、放牛出欄、開耕、炒豆、敲梁辟鼠、貼符驅蠍等活動。現已淡化。
三月三
又稱三月會,鄉間有些地方在這天晚上有對歌、跳禾樓、看大戲等活動。現已不普遍。
清明節
農歷四月初五左右,為掃墓之期,民間有掃墓、植樹,青年學生是日遠足郊遊,謂之「踏青」。
端午節
茂名民間習慣從五月初一開始,各戶懸掛葯艾、草蒲於門上,以示驅邪,飲荔枝酒或艾茅根酒,以祈保健益。女們選擇顏色鮮艷的邊角布料縫制各式精美的小布包,並以艾葉、茴香、桂枝等藏於包內,謂之香囊(香包),並給孩兒佩帶,亦祈保健避邪,初五日吃糯米粽子,進行龍舟競渡、游泳活動。
祭荔枝神
這個習俗是在每年荔枝收獲完畢,一般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後不久進行。祭荔枝神先定吉日,有單戶,也有集體。單戶的各自在自家做籺,加菜並邀親戚朋友飲自家釀的荔枝酒,飲罷,帶祭品特別是要有荔枝酒去自種的荔枝樹下拜祭。拜祭完畢,燃鞭炮,鑼鼓喧天,跳儺舞。集體的,人們揀一條豐產,「功勞」最大的荔枝樹下作祭壇,八仙桌上擺上從各家各戶送來的三牲祭品和荔枝酒,請道公喃齋。晚上在荔枝園附近做木偶戲。此俗最早出現在根子,後傳至分界、泗水等地。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牛女節,也叫乞巧節。夜裡閑望織女星,有對星針乞巧、乞雙七水、聽私語、接牛女淚、水上浮針等乞求巧智活動。
鬼節
農歷七月十四,又稱盂蘭盆節。這天,家家戶戶做簸箕籺、殺鴨(因為鴨是陰性動物)、備酒菜、辦紙鞋、紙衣於堂前祭祖,於天底下祭孤魂、荒鬼。晚上臨河放燈,有的鄉間請道公於野坡或河濱設壇「打醮」,施幽,小的一天收場,大的做三五七天。解放後已基本絕跡。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較普遍的是做糕、做團芋、買月餅、備橘柚水果,一家團聚,夜裡拜月、賞月、對歌、看戲。
重陽節
茂名的高州北部等山區普遍進行掃墓活動(清明節不掃墓)。這天人們喜愛登山旅遊。
冬至節
茂名民間有「冬至大過年」的做法。冬至這天過得十分隆重。家家戶戶做「冬至籺」,殺雞殺鴨捉塘魚大操大辦。親友之間互相探訪,在大吃大喝後,還帶回應時果籺。
冼太夫人誕
農歷十一月二十四日,茂名的高州等地城鄉凡有冼太廟處,均於正日前後數日,演戲祭奠,高州市的良德、長坡、東岸等馮冼氏聚居地尤盛。冼姓聚居的長坡雷垌村,稱冼夫人為「姑太」,過去每逢冼太誕,村民總是備辦牲醴,敲鑼打鼓,到良德(馮寶的故鄉)迎接「姑太」回娘家歡慶佳節。而長坡舊城為馮寶後裔聚居地,那裡的冼太廟則去數十里外的雷垌村把「冼太」迎接回到舊城的冼太廟來。而毗鄰的化州,解放前,在冼太誕前幾天,便到高州城迎接冼太到化州,一路上各村莊都有「搶拜」的習慣,搶拜完畢,當晚還演戲遊行。
祭灶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備以果品、甜品,祭祀灶君,送其升天,之後大搞衛生。

與喃齋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色的褲子上有油污怎麼辦 瀏覽:188
個子矮微胖腿短穿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85
羽絨服外殼起霉點是什麼原因 瀏覽:416
衣上貼衛生紙怎麼祛除 瀏覽:531
中國石油工裝外套 瀏覽:87
高端大牌女裝外套 瀏覽:539
米色呢外套如何搭配 瀏覽:63
冬款衛褲怎麼搭外套 瀏覽:782
男生肚子大襯衫撐開視頻 瀏覽:835
卡其色衣搭配圖片男士 瀏覽:753
長款過膝衣打底衫裙 瀏覽:700
胖子穿衛衣什麼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132
女孩還替身什麼顏色的衣服褲子 瀏覽:451
zara新款衣 瀏覽:398
170牛仔外套品牌及商品 瀏覽:104
男開衫外套配褲子好看 瀏覽:524
派克服帽子總往下垮 瀏覽:858
旗袍可以配小西裝嗎 瀏覽:324
怎麼知道絲巾是古馳的 瀏覽:652
蒙口拉鏈刺綉羽絨服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