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將領盔甲外披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短的叫帔,長的叫斗篷,斗篷又名「蓮蓬衣」、「一口鍾」、「一裹圓」。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斗篷,據傳是從蓑衣演變而來,最初用棕麻編成,以御雨雪,名謂「斗襏」。到明清時,才多用絲織物製作,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當時叫做大衣,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遮,都喜披裹斗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斗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艷的綢緞製作,上綉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
披風- 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斗篷。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披風按披及人體的部位可分為 3類。①長披風(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風俗稱大斗篷。②短披風,披於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稱小披風,或稱披肩(前開襟以襻紐系合)。③連帽披風,與帽連成一體,又分連帽小披風、連帽斗篷等。披風按用途又可分為: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風,較多的是女用長、短披風,其中波蕾若披風(小披風)比較著名;其他有寶寶斗篷(兒童用的連帽合身披風)和連帽式披風雨衣(雨披)等。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風,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佛教禪僧的小袈裟「掛絡」、道教的「披」等(見宗教服)。③舞台用披風,有戲裝中的帔、魔術師用的及膝圓型披風(圓形裁片在中間留領口)。④禮儀用的披風,有觀劇披風,英國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劍橋大學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還有:騎兵穿用的長披風,護士披風(以深藍色毛料裁製、有紅襯里的七分長披風),鬥牛士穿用的兩色披風(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灘披風,以及中國彝族的「擦爾瓦」、納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⑵ 古代有的將軍畫像為何鎧甲外再斜披戰袍,比如岳飛關羽呢
古代的將軍的戰甲外披戰袍的將領並不多,在鎧甲外再斜披戰袍畫像中,鎧甲外披戰袍的主要是關羽,岳飛等這些典型人物。在為這些將軍所作的畫像中,一般來說添加戰袍主要是為了起到裝飾作用,並且突出這些人物的英雄色彩,可以顯示這些人物的勇武,使其形象更加飽滿豐富。而且戰袍還有其他用途,戰袍是用很厚的布料製成的,戰袍在惡劣環境以及寒冷的季節中,包括行軍途中可以用來抵禦風沙,並且在可以直接裹著戰袍在夜晚睡覺時禦寒,可以起到保溫的的作用,甚至在戰場負傷等緊急情況下,當做綳帶使用,所以戰袍的作用比較多,
名將就有不同與一般將領的衣著打扮,給英雄人物添加戰袍,也往往也作為一種特殊身份的象徵,必然會有所區分當世名將與普通的武將的差別,像關羽,岳飛這些英名流芳的,世代傳頌的名將就會更加不同與普通名將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在鎧甲之外一定會描繪上精美的戰袍,而且有了外袍,則是顯示這種將領是屬於文武兼備型的,與此同時,如關羽,岳飛這些名將,不光是有穿鎧甲外斜披戰袍的畫像,而且還有穿著文官服,而不著鎧甲的畫像,這樣更加顯得其地位的正式與隆重。因此就有了古代將軍在鎧甲外再斜披戰袍的畫像。
⑶ 古代將軍的披風,很帥氣啊,有什麼具體名目嗎 具體叫什麼,只是為了耍帥嗎起什麼作用
中國主要靠鱗甲(箭射到鱗甲上之後會被鱗片滑開),騎兵部隊都在平原地區作戰,而世界上大部分平原地區冬季十分寒冷,於是就需要一個擋風的比較厚重的方便的外套,就出現了披風
在軍隊中,將軍的披風還有戰旗的作用,鼓舞氣勢、明確進攻方向、統一指揮。
其實真正的披風是比較厚重的,不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輕飄飄的一塊布
當然在後期披風也成為一種利益性性的武將的配飾,這種披風就沒什麼實際作用了,僅僅是好看而已。個人覺得還可以防塵,並且表明身份。
⑷ 古代將軍的畫像為何都是鎧甲外再披戰袍
古代將軍的畫像一般都是鎧甲外面披一件戰袍,這多半是為了體現武將們的英雄形象,增添一絲庄嚴和威武,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不過這也有一部分是出於寫實的客觀需要,因為古代將軍們雖然在作戰時只穿鎧甲,但在平時的行軍途中,鎧甲外披戰袍還是比較多見的。
後來,披風在實際用途之外,逐漸演變成了象徵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標志,披風的製作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復雜。披風越精美的人等級越高,職位越高,很多將軍身穿披風也是為了展現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向士兵們顯示自己的威武。因此也只有職位比較高的將軍才有資格穿戴披風,普通的小將還是只穿鎧甲。
所以,古代將軍的畫像中,鎧甲之外披戰袍一是出於現實情況,二是為了增添威武和肅殺之氣,更體現將軍的英雄氣概。
⑸ 古代有的將軍畫像為何鎧甲外再斜披戰袍比如岳飛,關羽
古代有的將軍畫像為何鎧甲外再斜披戰袍?比如岳飛,關羽?武將於鎧甲外穿著的戰袍,因形制不同分為斗篷、披風、大氅等,早期主要用於禦寒、防雨雪、防塵、防風等,後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裝飾品,做工越精細、形制越精美代表身份越高。
4、重文輕武。正所謂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歷代王朝除了開國早期武將地位較高(除亂世),普遍存在重文輕武的情況。因此,甲胄之外穿戰袍,也可以彰顯一些儒將風范,減少一些武將的肅殺之氣。這同樣也是很多武將畫像身著官服而不著甲胄的一個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武將畫像之所以會在甲胄之外再穿戰袍,主要還是由於畫像本身的需要罷了。
⑹ 古代將軍有沒有穿披風(斗篷),披風做什麼用呢
古代將軍有穿披風(斗篷)的,我認為,披風一般用於低於風寒,起到一定的美觀效果,也可彰顯自己在軍中的地位。
披風是披用的外衣,大多直領對襟,頸部系帶,有二長袖,兩腋下開衩。流行於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內穿著。
披風的戰術意義:對戰的時候可以迷惑敵人視線,不容易戳到身體。披風到明清時,才多用絲織物製作,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當時叫做大衣,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斗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艷的綢緞製作,上綉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
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 ,中國已有貫頭衣、披單服等披風類服裝。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雕像中有著披風的人物形象。披風長期流行於地中海地區,在11世紀前後盛行於歐洲。
⑺ 古代將軍穿的半個肩膀在外面的那叫啥袍
半甲戰袍
⑻ 古代將軍為什麼在鎧甲外披戰袍呢
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電視劇或者一些古人的畫像裡面,看到古代人不同時期的不同穿著,而每個時期也都是有每個時期不同的特色,因此從服飾上面來判斷時代也是非常簡單的。而現如今在一些古代將軍們的畫像裡面,或者在一些電視劇裡面,因為電視劇的服裝也是參考了古代人的畫像來製作的,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大將軍們,他們的服裝是有點奇怪的,因為可能咋在很多人看來,將軍穿上盔甲鎧甲,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太大的傷,這在戰場上很重要,但是為什麼他們還要在鎧甲的外面再加上一層布制的戰袍i,而且還是斜著穿的呢?這一層外面的戰袍到底是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和作用嗎?
3.歷史上的披風
披風,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與斗篷不同,斗篷常穿於室外,披風室內外均可穿。披風盛行於明清時期,從許多畫像以及筆記資料上看,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服飾,在明末的《雲間據目抄》裡面就提到了「披風便服」,滿朝入關之後,由於「男從女不從」,所以披風仍然流行了一段時間。
在《紅樓夢》中也反復出現披風這種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既有披風又有斗篷,說明這二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⑼ 古代將軍為何要在鎧甲外面披戰袍這有什麼用
“戰袍”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視覺效果,並沒有什麼實戰作用。談及中國古代的名將,那當真是“數不勝數”。古往今來的猛將名士諸多,歷朝歷代都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建功立業,征戰沙場,所謂“浪花淘盡英雄”。不過在各種影視劇和文藝作品中,這些將領臨陣對敵,除了要穿戴好甲胄之外,往往在鎧甲外面再套上一件“戰袍”。著名的“武聖”關羽,就是身穿“綠錦戰袍”作戰。這到底有什麼實際作用呢?
綜上所述,古代將領之所以要在鎧甲上披上一層戰袍,主要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儒將氣質”,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