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姓的來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
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
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杜琪峰
(1)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杜姓人口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布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
⑵ 跪求泉州的姓氏「杜」的來源
鳳棲杜氏大宗祠位於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新民村。
《鳳棲杜氏家乘》山川紀:「鳳柄溪去郡五十里,宋為玉泉鄉仙溪里,元為四十六都,國朝因之。」鳳棲之名,源自漢朝,即當時長安城南,杜姓族人聚居的杜陵區「風棲原」之謂也。
據《元和姓篡》,唐代杜氏行1 4望即:京兆、襄陽、洹水、濮陽、中山、陝郡、安德、扶風、郾師、成都、河東、齊郡、禮泉、河南。泉州鳳棲杜氏,以京兆為都,乃唐杜之後,在族系源流上,屬於杜姓的主流派系京兆杜陵派。譜載,杜之入閩當在唐末宋初,即一千多年前的昭僖年間。傳兄弟四人:杜仁、杜信、杜侃、杜岱,輾轉浙汁、江西,翻山越嶺,南下福建,分別定居於同安、泉州、建寧、建陽,此乃八閩各地杜姓肇基始祖。一翁公始居馬夾橋,傳四世,五世子隆公旋遷風棲,拓基肇業,繁衍生息。地旺人呂,瓜瓞綿綿。迄今族裔六萬餘人,遍布海內外,亦堪稱泉郡之大宗望族。
鳳棲杜氏大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迄今逾四百年。雖歷經數代,然疊有修繕,故保存完好。現存宗祠坐北朝南,負癸揖丁,北信龍興,南望清源,得風藏水,上吉形勝,氣度非凡。二進兩落五開間,前庭開闊,規模宏遠;青石紅磚木構架,明清風格,祠建精良,古樸庄嚴。大門、廳堂楹聯滿目,中廳橫梁「進士」、「文魁」匾額高懸,人都出自明清兩代京師政要、當地名流諸大手筆,足現杜氏科甲簪纓,仕第之顯達。如椽勢筆,詞十意廣,遒勁恢宏,貼切精當,頗具歷史之價值和人文之內涵,充分展示了中原杜氏文化在閩南的積厚流光。
比如:「唐朝真宰相,晉代大將軍」、「武庫家聲遠,瀛州世澤長」,此二聯乃西晉開國大功臣,博學多才、文治武略為朝野嘆服,人稱武庫的鎮南大將軍杜預和盛唐時人宗最倚重、與房玄齡共執朝政、素有「房謀杜斷」之美譽、榮登瀛州十八學士之首的名宰相杜如晦才識德范之寫照。再如:「南昌舊志循臣績,浙水新傳名宦風」,則是彰顯鳳棲裔孫杜應楚、桿小上兩進士之政聲的。應楚,字翹甫,明萬曆二十三年乙末科會試中式進士,歷任河南懷慶府孟縣、江蘇鎮江府丹陽縣知縣、南京戶部廣西司、貴州司主事,後升江西南昌府知府:中士,號蕉林,清道光三年癸末科會試中式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十,官升御史,任浙汁督量道,誥授中憲人夫。此外,明清兩代,尚有舉人8人,貢生16人,庠生60餘人,可謂賢十濟濟,仕子如雲。地靈人傑,珠貫星聯。當代杜氏,更是後彥雲集,英才滿天。專家學者、研究生、大學生,皆當數以百計。土農工商,科教文衛,各有賢達;事業有成者,要不勝數,代不乏人。
世紀之交,百業弘開。隨著改革開放,鳳棲杜氏又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間。步入小康,飲水思源,族人更感祖先恩澤受惠無窮,再次萌發盛世修祠之願望。梓里族賢,協力同心。賢達解囊,樂捐巨資;宗人廣籌,集腋成裘,共襄盛舉。辛巳十月動工,歷時二年,癸末正月告峻,二月重光禮成,又使宗祠煥然一新,更顯壯麗輝煌,真正成為維系杜氏宗親之紐帶和敦宗穆族、緬宗祭祖、族游觀光、鄉人活動之場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杜氏貞義姑祠毗鄰其右,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具有氛圍濃厚、品位提升、個性鮮明之特色,實為閩南地區祠廟建築中絕無僅有的人文景觀。
⑶ 2022年有多少人姓杜
將近520萬。
2022年杜姓的人口將近520萬,列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
杜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大約佔到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是杜姓的第一大省。
⑷ 泉州市馬甲鎮姓杜最多的是哪個村
洋西坑鳳棲杜氏
⑸ 馬甲鎮的介紹
馬甲鎮位於洛江區中部,東靠惠安縣西接南安市,距泉州市中心24千米。面積114平方公里,人口7.2萬人。轄24個行政村。泉(州)仙(游)公路過境。是洛江區中部的交通樞紐。是仰恩大學的所在地。
⑹ 杜姓在全國人口排多少位他的來歷
當代杜姓的人口將近520萬,列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
起源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屬古代的陝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枝,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應該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於祁姓,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代。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於今河南淮陽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中國古史傳說的「帝」都有氏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於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當時,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晉國,後仕晉為士師之官。其子孫遂為士氏,後食邑於范,又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國被秦國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的東南部。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漢宣帝築陵於該地,遂改名為杜陵。
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一帶,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而在唐朝時期便在該地設置「杜曲」地名。後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後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兩社之杜氏族人史稱杜氏正宗,為杜氏家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羋姓杜氏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杜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亦稱堵敖、庄敖。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過鄧,鄧人曰『楚王易取』,鄧侯不許也。六年,伐蔡,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十一年,齊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鄧,滅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為杜敖。杜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艱被弒後,其族人後裔分散避難,有以先王稱號為姓氏者,稱杜氏、或稱堵氏,後統稱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讀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獨孤渾氏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時期有鮮卑拓拔部獨孤渾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政權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鮮卑獨孤渾氏,排在鮮卑貴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區鮮卑族代國舊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過程中,獨孤渾氏大多改為漢姓杜氏、獨氏、獨孤氏,逐漸融入漢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姬姓杜康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者杜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杜氏是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人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後,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穀,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杜康很負責任。另外一種傳說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時期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麼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杜蒯後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杜爾根基特氏,亦稱德特齊特氏,世居英郭和羅(今俄羅斯托木斯克州)。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etecit Hala。蒙古族、滿族杜爾根基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女真族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女真族徒單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禿丹部落。宋、遼時期,女真族徒單氏部落與完顏部、烏濟赫部散居於珠河胡凱山一帶地區(今黑龍江尚志帽兒山)左近之地,後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成為金國女真諸部的中堅。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台六年,公元1234年)農歷1月,金國在蒙古與南宋兩國的聯合攻擊下滅亡,不少女真族人將姓氏改為漢姓以避兵禍,其中的大多數徒單氏族人退回烏喇(今吉林永吉)、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後逐漸變稱為都善氏、圖克坦氏等,還有一些徒單氏族人取諧音漢字改為單字漢姓杜氏、單氏、都氏、圖氏等。
而後來的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多冠漢姓為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滿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n Hala,漢義「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杜氏、鄧氏等。
⑵.滿族杜魯穆氏,亦稱都嚕氏,滿語為Duru Hala,漢義「模樣」,世居長白山區、黑龍江流域。按後來俄羅斯學者史祿國的調查記錄,都嚕氏族為新、老滿洲共有的姓氏,後多冠漢姓為都氏、魯氏、杜氏等。
據俄羅斯學者史祿國在《滿族的社會組織》中記載:
⑴.滿族杜奇勒氏,滿語為Ducile Hala,這個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這個姓氏的含義,世居愛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被俄國人稱為「杜切爾」,後來由於哥薩克對他們採取斬盡殺絕的血腥政策,以至於人口非常稀少,後多冠漢姓為杜氏、圖氏。
⑵.滿族杜朱氏,滿語為Duzu Hala,為新滿洲部族,人數不多,亦無分支,民國初年多改漢姓為杜氏、朱氏等。
滿族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裕固族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為隋、唐時期的回紇民族後裔之一,信奉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崇尚騎馬和射箭。據史籍記載,宋朝時期,裕固族先民被稱為「黃頭回紇」,元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吾」,明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兀兒」,清朝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民國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一度稱為「撒里維吾爾」。1953年經該民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為族稱。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稱為裕固族。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進行書面文字交際的工具,通用三種語言: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語(堯呼爾語),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東部的裕固族人使用東部裕固語(恩格爾語),裕固族人還通用漢語。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漢姓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裕固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⑺ 杜姓的來源是什麼
杜姓出自杜康。
杜姓第一人是釀酒鼻祖杜康。杜康的出生年代,一種說法是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 ,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國王少康。杜康的故鄉在今河南省汝陽縣杜康村。明萬曆年間修撰的《直隸汝州全志·伊陽古跡》等書中,有「 杜康造酒於伊陽杜水」的記載。今汝陽縣以前稱伊陽縣,清代以前屬直隸汝州管轄, 所以說杜康是今汝陽縣人,河南被視為杜姓的發祥地。
人口統計
宋朝時期,杜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主要分布於河北、四川、山東、浙江,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河北為杜姓第一大省,約占杜姓總人口的22.7%。全國形成了北方冀魯、西部四川、東面浙江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杜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主要分布於江西、浙江、江蘇,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山西、四川、河北、山東,集中了36%的杜姓人口。
⑻ 杜姓都有哪些衍派呢我是泉州洛江區馬甲鎮的。據我知道 在四川也有杜姓 不知道是否為同一支分支
我們馬甲的都是瀛洲衍派,其他的應該也是。
⑼ 馬甲鎮人口有多少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常住人口62829人。
⑽ 天下杜姓是一家嗎
天下杜姓不是一家。杜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中華姓氏。其來源有杜康,姜姓,祁姓和外姓的改姓等多種說法,尊杜伯或者杜康為得姓始祖。
春秋戰國時期,杜姓人已徙居到湖北、山東的部分地區。西漢時,形成了京兆杜姓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杜姓人為躲避戰亂大舉南遷,並在當地形成大族。宋元時期,杜姓人南遷者漸多。明清時期,南遷至閩、粵一帶的杜姓人有遷至台灣者,有的遠播海外。所以天下杜姓不是一家的。
杜姓全國人口佔比與百家姓排名。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人口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
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歷史上杜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漢官員杜延年,唐代詩人杜甫,杜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