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德州馬甲河清淤

德州馬甲河清淤

發布時間:2022-08-28 03:46:10

A. 黃河自古以來,都是怎麼治理的越詳細越好。

黃河的水利工程:

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就是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出現大型的引水灌溉工程。在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

公元前246年,秦國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有了「澤鹵之地」的稱號,這個工程也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了漢朝的時候,對農田水利更加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黃河水患的治理: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的下游地區已經普遍修築堤防。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提出了「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紛。

到了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數量上已經達到了千人,還給予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的支持,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

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

北宋時期,都城在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

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

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

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黃河的治理更加重視,在黃河上中下三游,每一個地區都有專門的治理和開發方案,在國家的大力建設下,現在的黃河奔騰不止,還創造了很多利潤,造福了一方百姓。

(1)德州馬甲河清淤擴展閱讀:

黃河的治理措施:

根據黃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徹底治理。

上游坡陡流急,以修水庫、發電、養魚為主,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林業、畜牧業。

中游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以植樹造林,種草保持水土為主,大力發展林木果品和畜牧業。

中上游大量退耕還林還草,所需糧食和生活用品及用電、魚、肉、畜產品、果品,計劃伐木向下游交易。

下游地上河越壘越高,威脅最為嚴重,最難治理。必須重新開掘兩條規范的、多功能的人造黃河,甲乙兩條河輪換通水、通航、輪換掏淤,掏淤後不需再建設就能及時種植養殖。遇到特大洪水,兩條黃河同時排洪,確保下游安全。

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於灌溉,灌溉渠還可分洪。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黃河治理七十載歲歲安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澤東的黃河之行

B. 經過慶雲縣的老馬頰河的上游現在清淤了嗎

經過慶雲縣的老馬頰河的上游為了防汛防洪現在正在清淤。

C. 德州乾旱為啥不放水

德州乾旱為什麼不放水?放水不放水不是乾旱不幹旱,並不是有一縣一市一地來決定的。這個都有一個統籌規劃。國家現在水資源相當緊張。水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D. 歷史上黃河清淤挖出的水晶棺材,是歷史的傑作還是人為

一、周宿胥口河徙

漢書·溝洫志》尋|王莽大司空橡王橫語:逗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地,史稱此為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貢錐指》進一步指出,逗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經滑台城(滑縣舊城),又東北經黎陽縣(潑縣東北蘭里)南,又東北經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深川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地按《水經·河水》所記,大河故瀆大致經今河南滑縣、俊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河北大名、館陶,山東冠縣、高唐、平原、德州等縣市境,德州以下復入河北,經吳橋、東光、南皮、滄縣而東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後,禹河舊道,有時還行水,至戰國中期才完全斷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逗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地。在此以前,王莽常恐逗河決為元城家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地,致使河道第二次大變。


魏郡河決之初,水無定槽,泛濫於平原、千乘之間,後經王景治理始得以穩定。據《水經》記載,此河大致走今濮陽南,范縣北,陽谷西,莘縣東,在平東,禹城西,平原東,臨邑北,商河南,濱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該河道保持了800餘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橫隴改道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河決澶州橫隴塌,於漢唐舊河之北另闢一新道,史稱橫隴河。橫隴河的流經,《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65載,逗河獨從橫隴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濱之北入海。地氣姚漢元《中國水利史綱要》說,逗河決時彌漫而下,東北至南樂(今縣)、清平(今為鎮)縣境,......自清平再東北至德州平原(今縣)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治慶次,今惠民縣)、濱(治渤海,今濱縣北)之北入海。地鄒逸麟《宋代黃河下游橫隴北流諸道考》定此河逗經今清豐、南樂,進入大名府境,大約在今館陶、冠縣一帶折而東北流,經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帶,經京東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數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經橡(治今惠民縣)J、濱(治今濱縣)二州之北入海。地今清豐六塔集以東尚有遺跡,向北經莘縣韓張集(故朝城)以西,下經聊城堂邑鎮、陵縣縣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逗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為患地,但到慶歷王四年,逗橫隴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餘里地,逗其後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地下流既淤,必決上流,終於在慶歷八年發生了商胡決口改道。

四、慶歷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逗河決商胡埽(濮陽東北二十餘里欒昌胡附近)地,改道北流,經大名(今縣)、恩州(清河縣西北)、冀州(冀縣)、深州(深縣)、瀛州(河間縣)、永靜軍(東光)等地,至乾寧軍(青縣)合御河入於渤海,史稱北流。後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決大名第六埽,下流逗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地再下合篤馬河(今馬頰河)由無棣入海,時稱二股河,也稱東流。東流與北流並存了近40年,且互為開閉,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決內黃口之後,東流遂絕。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漢屯氏別河和張甲河以西,其下游與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決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逗決黃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地,黃河下遊河道,從此又一大變。杜充決河的地點,史無明文,《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定在滑縣上流的李固渡(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口以下,河水東流,經今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東經、鄄城、巨野、嘉祥、金鄉一帶匯入泗水,經泗水南流,奪淮河注入黃海。此後數十年間,逗或決或塞,遷徙無定地。遷徙的范圍,主要在今豫北、魯西南和豫東地區。此次決河改道,使黃河由合御河入海一變而為合泗入淮,長時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軍逗決黃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軍地,黃河河道又一次較大的變化。寸金淀在今延津縣脖城東偏北三十里的滑縣境內。決河之水南流,經封丘西、開封東入陳留縣(今開封縣陳留鎮)境,以下逗分而為三,杞居其中。地杞縣逗城之北面為水所坦,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逗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地。新城北一支奪灘河由帷州、寧陵、歸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經糠水至宿遷合酒和經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間一支為主流,由新舊杞縣城之間南流入渦,經鹿邑、毫州、蒙城至懷遠入淮。舊城南一支,經太康、陳州入穎,經穎州、穎上入淮,同時也分流入渦。後因歸德、太康二地要求,逗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為一地,全由渦河入淮。此河行水60餘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決杞縣蒲口,沿舊河東流合泗入淮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間河道變遷型


明初黃河,經河南滎澤、原武、開封,逗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韓家道口、趙家圈、石將軍廟、兩河口,出小浮橋下二洪地,經宿遷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羊山,逗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顏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曹、單間賈魯所治的舊河遂淤,主流徙經今西華、淮陽間入穎河,由穎河經穎上入淮。
正統十三年(1448年),河先決新鄉八柳樹,逗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海地。後又決滎澤孫家渡口,逗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穎、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和地,沿顏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勢大,故沙灣屢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後,南河水勢漸盛,逗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氣時為便利清運,納河南御史張瀾的建議,自八柳樹以東挑挖一河以接舊道,"灌徐、呂"。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灣,黃河主流復回開封以北,沿歸、徐一路舊道,經宿遷、淮陰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後,白昂、劉大夏採取逗北岸築堤,南岸分流地的方策,一再疏浚孫家渡舊河,分殺下流水勢。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逗南岸故道盡塞地,逗全河盡出徐、郊,奪入淮泗地,至隆慶六年(1572年),逗南岸續築舊堤,絕南射之路,地進一步使河道得以穩定。此後,黃河歸為一槽,由開封、蘭陽、歸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維持了280餘年。

八、清咸豐銅瓦廂改道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蘭陽銅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工二十日全河奪溜。

銅瓦廂決口後,潰水折向東北,至長垣分而為三,一由趙王河東注,一經東明之北,一經東明縣之南,三河至張秋匯穿運河,人山東大清河。當時清廷忙於鎮壓太平軍,無暇塞治,文宗諭示:逗現值軍務未平,餉糈不繼,一時斷難興築,……所有蘭陽漫口,即可暫行緩堵地。黃河自此改道東北經今長垣、濮陽、范縣、台前入山東,奪山東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國27年鄭州花園口決河南徙

民國27年(193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進攻,派軍隊扒決黃河。6月5日,先將中牟縣趙口河堤掘開,因過水甚小,又另掘鄭州花園口堤。9日花園口河堤掘開過水。後三日,大河盛漲,逗洪水滔滔而下,將所掘堤口沖寬至百餘米地。大部河水由賈魯河入顏河,由顧河入淮;少部分由渦河入淮。至民國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復花園口決口,大河復回故道。

E. 馬頰河的河流成因

數千年來,馬頰河由於受黃河改道和南北運河的開控,引水濟運及減河(漳衛新河)分洪等影響,河道變遷頻繁。早在新石器時代至戰國以前,黃河未築堤防,處於平原地區的河道不受約束,漫流改徙不定,黃河幹流主要在河北省東南入海,「禹疏九河」於碣石入海。其實就是流入無棣境內的原馬頰河。東漢後,黃河改道從山東濱縣(今山東省濱州市)入海。五代時,黃河決口頻率加快,約三年左右就發生一次。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時,黃河改道入淮,其溢水仍不斷流入馬頰河。到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才真正由山東省利津縣入海。
河的靈淑之氣有結,無棣境內的馬頰河,自「發源」時起,便註定了它的古老和靈秀。如今汩汩東北而去的河水,地跨三省十八縣(市),起初由河南金堤,經清豐、南樂,入冀後又經高唐(山東)平原、陵縣、樂陵、慶雲,汪汪洋洋852華里,末了流入無棣北部與德惠河像兩只巨膊相擁「禹貢之碣石」第二次(書面上講)江流至沙頭處注入渤海。
第一次(書面)相匯,即為馬頰河最早的自然流向沄沄的河水,滾滾而去的途中,卻出人意外地與源自德州平原的一段河流相江在慶雲縣城以南(即今天的德惠河中下游附近)直接入海。
有人說,河流的天性存在悲劇。細想有一定道理。縱觀《歷史》上「江河流域下的亞非文明」等,不難看出。盡管馬頰河也有著與之相類似的「命運」。
與具備了這一優點與缺點的河流一樣,馬頰河幾乎涵蓋了這些特點。偌若有關,駕車行駛在「九河末梢」的馬頰河岸,沿岸上行,拋卻因數千年滄桑褪變所形成的退海鹽鹼之地,行至黃昏,單見河橋依稀之處,裊裊升起炊煙,落日便在河的拐抹之處笑著!一切的人情風物,隨煙波流水,任你咀嚼體味;不遠處一株、幾株槐樹,卻突然站著山鵲,用精心的相守,等待枝丫上「靈魂的居所」里孩子的成長。四、五月間的季節,是野花遍開的世界,遠望近觀、喇叭樣的、菊花樣的、太陽樣的,蘭蘭的、紫紫的、白白的、黃黃的,那些老去的都有著共同傘樣的花籽,在風里飄舞,如滿揚的「香雪」,伴著夕陽,好不熱鬧。此刻,試想在遙遠的歲月,黃河水嘩嘩地響著打斷的是路的進程,卻阻止不了對岸那提藍摘花的少女和這邊的痴情郎,於是,就有船、有了木橋,他們勾通了喧嘩……這種情境讓你不得不停下步來,靜立……聆聽「千里鶯啼」,若乘「一葉輕舟」順水而下、逆流而上,綠樹倒影,房舍倒立,人影微晃,撒下幾網,還能有銀亮亮的收獲;深秋,兩岸仙棗紅,食而香翠、滿口生津;農人是最爽快的主戶,他會待你如上賓,以酒相邀,談笑平生;冬時,那墜雪的河面又是溜冰滑雪的場地;春來日,浮冰輕飄,水流緩極,「又是一年春佳處」。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馬頰河無言,走勢上是遜色於大河那種「吐吞萬壑百川浩」的。水不僅滋潤田土、培育嘉禾,而且最重要一點還是至關人民的生命與安危。如大河育就華夏五千年文明一樣,以治水而發生的斗爭更是不勝枚舉。遠的不說,發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頰河罷工」距今就七十餘載。

F. 德州馬頰河何時開始清淤

好像是明年吧.市裡最近剛做的計劃

G. 歷史上黃河清淤挖出的水晶棺材,是歷史的傑作還是人為

80年代的時候,黃河中下游每年都要進行清淤的工程。黃河每次清淤都會發生一些詭異的事晴:百人齊吼、透明棺材、禿尾巴老李的傳說、鎮龍脈的鐵鏈、還有那始終沒有揭示的怪怪的順口溜....在80年代的一次清淤的過程中就挖出了傳說中的水晶棺材和超自然的一系列詭異事件。
家說一下黃河清淤的事情,80年代的時候,黃河中下游每年都要進行清淤的工程。附近的居民(主要是農民)要出河工。就是每家出一個壯年勞力,當然老人也可以去燒水做飯什麼的,如果沒有就要出錢。這件事情發生在山東某段,冬天,黃河基本上沒有什麼水,大家在河底挖出淤泥加固旁邊的大堤,事情就是這樣的發生的,不過奇怪的事情是這樣的大事件並沒有被官方記載,大多隻是民間傳說。這天下午和往常一樣大家抬鋤頭開始下河工作,雖說冬天很冷不過也沒冷到哪裡去,由於是初冬,隨便挖挖還是可以挖出好多泥土,其實黃河的泥土大部分是沙土,弄起來並不是很難,就這樣大家挖著挖著,突然鋤頭頂!訂的一聲好像挖到了什麼東西,開始挖的人還以為挖到了石頭之類的東西,爬開沙土一看,是一具透明的水晶棺材,走露出了頂層,著可嚇壞了當時的人,急忙跑出河道想村長報告。透明棺材?當老人人們趕過去時,已經有很多人在圍觀了,非常奇怪的棺材,剛剛挖出頂蓋,上面的泥已經擦去,讓人奇怪的是能很清楚地看到屍體周圍有很多小魚在游來游去,但卻看不到屍體的模樣。
工地炸窩了,很多人都在議論,說什麼我們是不是挖到河神,會不會遭到報應之類的話語一時間傳的沸沸揚揚,村裡為了安撫農民特意從縣里請來了民俗專家,到實地來考察。沒想到民俗專家到了現場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還叫大家在挖挖看,看看究竟是不是古代墓,說不定是一座帝王墓,村裡的老人都一致決定不能挖了,都認為在挖要出事情的,可是村裡的年輕人決定要挖,想著看看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情況下,村長決定聽從民俗專家的建議,挖不僅要挖還要大挖,就這樣附近幾個村的隊伍加入了,沒過幾天就挖出了深1米寬15多米的大坑,可以使水晶棺材才挖出一小段,感覺下面還有好深,此時年輕人心中也開始打鼓了,到底挖還是不挖,究竟有多深現在一半都沒挖到。大家把挖出的部分用清水擦拭,讓人奇怪的是大家能看見清楚的看見水晶棺材的內部游來游去的小魚,卻不能清楚的看見裡面的屍體,只能大概的看出屍體身穿兩層壽衣,其他的都看的比較模糊。民俗專家也是抱著獵奇的態度,讓他們接著挖。於是老人們在旁邊燒香禱告,說一些孩子小無知,請多多包涵等等話語。小夥子們則一鍬一鍬的把棺材周邊的泥挖開運走。棺身露出1米了,下面還是沒有到底。按說棺材充其量也就1米左右高,氣氛逐漸凝重了,更為奇怪的是,棺材蓋和棺材好像連在一起的,沒有任何縫隙。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棺材底能打開了,可是又有哪家的棺材是底下開蓋的呢?莫名的恐懼在心底蔓延,或許,不挖才是對的大家接著挖,一邊挖,一邊把泥水弄出去,在河道里,已經出現了一個深1.8米,直徑為15米的坑,棺體已經露出1米5了,還是沒有見到底。挖出來的泥已經是膠泥了,就是說,再往下挖就比較困難了,大家一直很奇怪,小魚看得那麼清晰,怎麼其他的卻看不清楚呢?這個棺材到底有多高,到底是什麼棺材?誰都不說話,現場只有鐵鍬挖泥的聲音,同時伴隨著偶爾碰到棺材的聲音。給人的感覺不像是玻璃,可能是冬天的緣故,摸上去特別的涼,雖然是白天,太陽很好,氣溫也在10多度。還是有一陣陣的寒意。
能了解那種質地嗎?沒有玻璃那麼滑,質地堅硬,透明,玉石的?別開玩笑了,哪有那麼透明的玉啊?還那麼厚?有人沉不住氣了,召集了十多個人站在棺材的一側用力推,試圖讓棺材活動,棺材紋絲不動,說明埋在泥中的部分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深。挖!明晃晃的太陽底下還能見鬼不成?有什麼啊?不就是一個棺材嗎?挖!能有多深?接著挖就是了,那麼大的棺材灌滿水能推動才怪,不要胡思亂想,繼續挖!有人鼓動著,這的確是個費力的活,挖得人已經換了三撥了!棺材,露出地面的棺材已經比人高了,太陽照射下反射著淺綠色的光。更為奇怪的是人們看到裡面的屍體浮在中間,是始終在中間。挖出1米時他在50cm出,兩米時他離地面1米高!裡面到底是什麼?不象是水,但不是水魚怎麼在裡面游?看來只有完全地挖出來,這個問題才能有答案了。有人提出用鐵棍試一試下面還有多深。這時候,有人請來了當地最有名的風水先生。這位風水先生聲望甚高,算命是祖上傳下來的,長子長孫這樣傳。他的叔叔現在跟他學算命,他第一次給人算命是在他15歲的時候。在集市上擺地攤,有個當地人不信,誰見過這么年輕的先生?就讓他給看,結果這位先生不看,只是說:「你的命太硬,是被逼出生的,生下來時你嫌家窮不哭。」這人當時失色,因為,他生下來不哭,後來用蔥白打哭得事情最多有3個人知道,穩婆、他媽,後來媽媽告訴了他。堪風水更是厲害。包括陰宅、陽宅。他從來不會做那種給人破解謀取暴利的事,如包一包硃砂要百元(算命先生常做)等等。所以很是受人尊敬。據說其父更神,能夠在墳上拔一棵草便知裡面死者性別,年齡是否是善終等。)大家心裡都在打鼓,很多人都開始害怕此時風水先生來到棺材前足足打量了半個小時,然後問民俗專家:「一定要挖嗎?」「挖!」民俗專家已經沉侵在考古大發現的喜悅中了。當然他沒有忘記問:「會有什麼害處嗎?」他壓根不相信算命會認識這個勞什子。「沒有」算命先生淡淡地說,「不過照這個挖法,恐怕挖一個月都挖不出來!」人們都停了下來。算命先生走到一邊,和當地的村長還有些老人在低聲地說著什麼.不一會,老人過來說:「所以屬龍的,和不屬龍但是12月出生的人都離開河底,到岸上去。」
之內必有白蛇」算命先生說著,走到棺材的東南方向,離棺材四五步遠的地方停下來,「找兩位拿木鍬往下挖三尺」幾個人一溜煙跑回村子那木鍬去了。太陽眼看越來越弱了,算命先生說「今天可能挖不出來了,拿東西把它罩住,千萬別讓雨淋著!」不一會,農民拿著木鍬來到了,按照吩咐,在指定地方向下挖?白蛇?那是仙啊!老人們心裡都犯著嘀咕。當地的確有一種小白蛇,但極其罕見,老太太們一見到小白蛇(大約有筷子那麼長吧),就會磕頭,找來紅布蒙著的盤子,把白蛇請到家去,燒香供著,說來也奇怪,白蛇總是很聽話地爬到盤子里,然後享受幾天香火,就無聲無息地不見了。算命先生給劃了個一尺左右的圓,兩個人開始挖,的確,這里的泥明顯得比其他地方好挖,不大會的功夫,一個人喊道:有一堆青蛙!「別挖了!!」算命先生急忙阻止,大家都很奇怪,冬天挖到青蛙很正常,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大家看到有十多隻青蛙擁擠在一起。有青蛙的地方怎麼會有蛇呢?老人們又開始了禱告,不為別的,誰見過這么大的棺材啊,更何況不管怎麼說畢竟驚動了「人家」嘛?大冬天,算命先生出了一腦門子的汗,後來聽他說,當時他差點就要往回跑了。算命先生把青蛙一個個拿出來,沒有什麼白蛇,除了青蛙,什麼都沒有!不應該啊,算命先生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父親就是這么告訴自己的啊。 怎麼會沒有白蛇呢?他站起身來,大聲問:「還有沒有屬龍的和12月生的人沒有退場嗎?查出來後果自負!」~有幾個圍觀的訕訕地離開了,也難怪,這種事情誰不能在近處看看呢?老人們心裡隱隱約約明白:「不是白蛇怕他們,而是對這些人無益」正在這時候,有人在喊:「蛇!蛇在木鍬上呢!」可不是嗎?在鍬上的泥中,一條小白蛇露著段身子,與平時不同的是:這條白蛇不是通體全白,而是帶著些許斑點(沒有人說出什麼顏色的斑點),與大家曾經見到的還有一點不同的是,它把頭露出來,頻繁地吐著信子,非常戒備,冬天的蛇是不應該這樣的。算命先生小心翼翼地拿著小蛇放到了,棺材旁邊,確切地說是棺材底部,小蛇飛快地往下鑽,不一會兒就不見了。一見小白蛇鑽到水晶棺下面去了,膽小的人開始驚叫起來,天哪?它鑽到哪裡去了?怎麼會?蛇鑽洞不假,但蛇本身是不會打洞的,大多數是利用黃鱔的洞,更何況這么冷的天,小蛇竟然還能這么活躍,緊綳了一天的神經根本無法承受太多的怪異。大部分人都跪在了泥地里,用最傳統的但也是最尊敬的祭奠方式進行叩拜——二十四拜禮,這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叩拜方式,含八卦方位,一般是至親過世路祭時最為隆重的一種叩頭方式,有輩分長者帶頭,一步一趨、邁方步、磕頭作揖!24拜結束了,大家均跪在地上不知所措!是啊,按常理現在應該哭訴了,比如死者是跪拜者的叔叔,則應該哭叔!輩分再小一輩的哭爺,等等。可這次跪拜的姓甚名誰都不知道,怎麼叫啊?萬一、萬一這個不是人呢?天地人不分用人理祭拜會不會天怒人怨人怨?這時候算命先生說:「好啦,磕了頭就行了,天也晚了,大家回岸上歇了吧,明天一早就好了。」大家默默地回到岸上,誰有心思吃飯啊,那些屬龍的及其他不能在旁邊觀看的人著急地問這問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啊?算命先生那不知所雲的態度也讓人沒底。沒有見到白蛇的人在嚷嚷:「明天咱們拿鐵錘把它——

」還沒說完就被一個臟兮兮的泥手堵住了嘴。老人們狠狠地瞪了那個毛頭小子一眼。太不知輕重了,早聽老人的還有什麼事?但凡遇到施工時挖到棺材,能不動就不動,一旦要動,就要請個明白人祭奠一番,將喜材請出,妥善安置。算命先生淡淡地說:「該出來的還是要出來,不然就麻煩了?」大家用詢問的眼神看著這位先生,「看看明天吧,我這里有108個黑狗剪紙,你們把它貼到那個院子牆上,記住所有的門都要貼2個,水缸上一定要貼,這個事必須屬龍的去做,記住一定要在太陽出來再貼,如果明天陰天,一定不要貼!」,聲音不大但是非常堅定,是一種堪破一切的那種堅定。大家心裡稍稍安了點心,畢竟有人出謀劃策,而且指揮若定。「還有,你們一定要看看水缸里有多少水,水缸外面濕的痕跡有多高。」算命先生囑咐道。大家答應著,回到自己的窩棚(勞工沒有什麼好住處,都是臨時搭建的帳篷,否則也不會去那個讓人KB的院子了)。手裡的黑狗剪紙很普通,就是一般的拿黑紙剪的小狗,這是用來辟邪的,可有沒有什麼節幹嘛用這個?一般人都是用新紙剪的,這個看來應該有幾年的歷史了,紙張有些發舊。夜裡出奇的安靜,連平時打呼嚕的都沒有動靜,當然了,誰還能睡得著,特別是分派到任務的人更是激動。老人們抽著自卷的煙卷,一閃一閃的燈光讓大家更是希望黎明早點到來。「你說這個是不是跟禿尾巴老李有關系?」一個老人輕輕的問,啊?在黃河邊上的人應該知道這個傳說,禿尾巴老李是龍王的代名詞,60年來一次,來一次,黃河就會泛濫一次(相傳古時候就是很久以前了,在一家農村小院里,一位年輕的媳婦守著卧病在床的老母親,老娘特別想喝口魚湯,外面大雨傾盆,到哪裡去買魚?再說了就是有地方買,也沒有錢。正在這時,一陣雷電,天上掉下了一尾金絲大鯉魚,足有5、6斤重!媳婦欣喜若狂地把魚抱回屋,看看那鯉魚可憐
巴巴的樣子,又不忍殺它,於是就剁下了魚尾把魚放生了。說來也怪,母親喝了魚湯病就好了。而這條鯉魚是被貶下凡的龍王,也有說是跟其他龍鬥法敗下來的。好在龍王通情達理,沒有懲罰孝順的兒媳,但卻成了習慣,就是隔一甲子便來一次,黃河便泛濫一次,河南安陽至今也有此說法,安陽原來叫河西,因為在黃河以西,原來過河均是用船,忌諱很多,如果有人說沉之類的話下場很慘,輕者不讓上船,如果在河中間說可能會被趕下船,還有個忌諱就是不能說禿,否則一船將不等平安。姓李的特受歡迎,有了他,肯定一帆風順。)一聽是跟這個有關系,大家凝重起來!「不會吧!」一位老人慢慢接道,「第一時間不對,再一個沒有聽說要用黑狗的呀,還有就是棺材是人用的嘛!」大家都沒有主意,在黃河邊上討生活真是難啊!天終於亮了,還好是個晴天,太陽懶洋洋地掛在天上,大家分頭行動了,一些人簇擁著算命先生先生來到棺材旁,一些人去貼剪紙了。算命先生拿出3根香點燃了插在自帶的香爐里。嘴裡念念有詞,但決不是什麼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什麼的,隨後拿出一塊木頭(好像是桑木的,已經磨得發亮)插到了棺材的正東面,這時候,棺材中的魚游動得越發頻繁了。大家總覺得不安,原來棺材,它自己長高了,是的,挖出來的棺體都被農民擦拭乾凈了,明顯多出來20cm左右帶著泥巴的棺體。算命先生先生指著西北角說:「挖!挖到挖不動!」這時河道還有挖不動的時候,莫名其妙,算命的是不是嚇糊塗了。這時候,貼黑狗的送信的人跑過來了,「先生,缸里的水還有一乍(20公分)就滿,水缸外面的濕痕離上面還有四指!」「知道了」算命先生淡淡地答應著,一直盯著棺材裡的小魚,小魚就是小魚,很普通的草魚,屍體已經升到人的腰的高度了,還是模糊不清,有一點能看清楚,小白蛇也在裡面!並且它在移動,始終在避開不斷沖過來的小魚。魚也敢欺負蛇!難怪先生一直在看。一炷香已經燒完了,突然,「咔嚓」一聲,兩根挖泥的木鍬同時折斷!兩個半截的木鍬插在泥里。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得人猛一激靈,這就是挖不動的時候。兩只鍬面都陷在泥中,好像有什麼硬物將鍬卡斷。算命先生用手向外挖泥,漸漸露出了一個鐵墩,有普通園凳面那麼大,上面刻著一些圖案,先生在四周摸索,慢慢抽出一截生銹的鐵鏈。大家興奮地圍了上去,難道這個也跟棺材連在一起嗎?幾個小夥子上前幫忙拉,一使勁,棺材一頭震動了一下。「停!」算命先生生氣地喊道「不是說不讓你們到這里來嗎?」那個送信的小夥子趕緊鬆了手,一溜煙跑到河岸上去了。不錯,鐵鏈上有斷茬,可能時間長了的緣故,有一個扣已經裂開一半了。要不要接著拉,可以不讓斷處受力地拉,大家等著算命先生的指示。算命先生仔細的看著斷茬,思索著,這時候天慢慢地陰下來了。民俗先生一直在看鐵墩上的花紋,突然他說了一句:「這個應該在井裡啊」不錯,正是古井中用來鎮住泉眼用的,怎麼會跑到這里來了,老人們也看著象,於是更加說不清了,鐵鏈連著棺材,誰會把棺材放到井裡?縱然想放,哪有這么大的井?算命先生若有所思:「真的有金,高手啊!」在那個地方,風水上能稱得上大師的很少,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有段時間這一片發展極其迅速,當然是解放前了,有個特別有名的大王村,村裡連續建起了90多座土樓,大家都說王家祖墳風水好,就在一天晚上,來了一位南方人,據說從石碑座里鑿出了一個金蟾蜍。當晚整村人都聽到了銅錢在地下滾走的聲音,老人說龍走了。從此大王村第100座樓再也沒有建起,建一次塌一次只好作罷。所以大家一聽說這裡面有風水大師的參與,都極其緊張。算命先生說:「沒有關系,這是本地的先生作的,為的是守龍脈,沒有想到還是出來了。」那棺材呢?棺材是誰作的?現在怎麼辦
?不知道,算命先生臉色也是很難看,自從他看到鐵鏈之後就變得凝重,現在臉色更加沉重了。突然,算命先生用頭拚命地撞棺材,一下、一下,沒有幾下他已是血流滿面,聲音傳得很遠,老人說回家後,村裡人問是不是放炮了,而在周圍的人聽到的卻是很輕的聲音,但是很清晰。大家都嚇呆了,沒有人想到去拉住先生。附體了?不能,但凡附體的都會自報家門。只有在過年請神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附體的,如突然有人大喊一聲「俺是七仙女」就見一個老爺們在扭捏作態,給他一根綉花針和線,竟然能銹出很高水平的花來。突然有人喊:「棺材裂開了!「是的!棺材裂開了,並且有水向外流,算命先生滿臉是血地大聲喊:」都趕緊上岸!「大家爬出了大坑,就見棺材裡向外噴水,就這樣,在大家的注視下,水漸漸地把棺材給沒了,有細心人看到,棺材裡的水根本就沒有少!大家不再說話,幹活去了。算命先生被他叔叔帶走了,後來就聽說算命先生瞎了。第二天一早,人們驚奇的發現,昨天還滿是水的坑裡一點水也沒有了,也沒有棺材,什麼都沒有,先生流在地上的血跡卻沒有被水沖走——————————,有人去那個大院里看水缸裡面的水也沒有了。過了大約有半個月,那裡開始地震,家家戶戶貼黑狗,還流傳著一個怪怪的順口溜.天終於亮了,還是個晴天,一些人簇擁著算命先生來到棺材旁,這時候,棺材中的魚游動的越發頻繁了。大家總覺得不安,原來是棺材它自己長高了,挖出來的棺體都被農民擦拭乾凈了,明顯多出二十厘米左右帶著泥巴的棺體。算命先生指著西北角說:「挖!挖到挖不動!」河道還有挖不動的時候,莫名其妙,先生是不是嚇糊塗了。人們一直盯著棺材裡的小魚,小魚就是小魚,很普通的草魚,屍體已經升到人的腰的高度了,還是模糊不清,突然,咔嚓一聲,兩根挖泥的木鍬同時折斷。兩個半截的木鍬插在泥里。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得人猛一激靈,這就是挖不動的時候,兩只木鍬的面都陷在泥里,好像有什麼硬物將鍬卡斷。算命先生用手往外挖泥,漸漸露出了一個鐵墩,有普通圓凳面那麼大,上面刻著一些圖案,先生在四周摸索,慢慢抽出一截生銹的鐵鏈。突然有人喊:「棺材裂開了!」是的,棺材裂開了,並且有水向外流出,算命先生大聲喊:「都趕緊上岸!」大家爬出了大坑,就見棺材裡向外噴水,就這樣,在大家的注視下,水漸漸的把棺材給淹沒了,有細心人看到,棺材裡的水根本就沒有少!大家不再說話,幹活去了。第二天一早,人們驚奇的發現,昨天還滿是水的坑裡一點水也沒有了,也沒有棺材,什麼都沒有。之後人們去找那算命先生問個究竟,算命先生說:「我不可說破,我若說破,會折我陽壽四十年,更會給本地帶來災難,你等不必多問了,把這事兒忘了吧!」誰也不知道這個水晶棺材到哪裡去,大家知道的是從此這個風水先生再也不算命了,回到家裡的風水先生沒過不久以後就過世了,相關的村民誰也不敢提起這件事情,隨著時間的慢慢過去,這件事情也變成了傳說,在歷史上沒有記載的傳說,這些故事只有村裡的老一輩人才知道,慢慢的也就沒幾個人知道事情的原委。

H. 歷史上黃河帶來的比較大的災難,時間及發生的原因

一、周宿胥口河徙

漢書·溝洫志》尋|王莽大司空橡王橫語:「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史稱此為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貢錐指》進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經滑台城(滑縣舊城),又東北經黎陽縣(潑縣東北蘭里)南,又東北經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深川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按《水經·河水》所記,大河故瀆大致經今河南滑縣、俊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河北大名、館陶,山東冠縣、高唐、平原、德州等縣市境,德州以下復入河北,經吳橋、東光、南皮、滄縣而東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後,禹河舊道,有時還行水,至戰國中期才完全斷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決為元城家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變。


魏郡河決之初,水無定槽,泛濫於平原、千乘之間,後經王景治理始得以穩定。據《水經》記載,此河大致走今濮陽南,范縣北,陽谷西,莘縣東,在平東,禹城西,平原東,臨邑北,商河南,濱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該河道保持了800餘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橫隴改道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河決澶州橫隴塌,於漢唐舊河之北另闢一新道,史稱橫隴河。橫隴河的流經,《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65載,「河獨從橫隴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濱之北入海。」氣姚漢元《中國水利史綱要》說,「河決時彌漫而下,東北至南樂(今縣)、清平(今為鎮)縣境,......自清平再東北至德州平原(今縣)分金、赤、游三河,經橡(治慶次,今惠民縣)、濱(治渤海,今濱縣北)之北入海。」鄒逸麟《宋代黃河下游橫隴北流諸道考》定此河「經今清豐、南樂,進入大名府境,大約在今館陶、冠縣一帶折而東北流,經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帶,經京東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數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經橡(治今惠民縣)J、濱(治今濱縣)二州之北入海。」今清豐六塔集以東尚有遺跡,向北經莘縣韓張集(故朝城)以西,下經聊城堂邑鎮、陵縣縣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為患」,但到慶歷王四年,「橫隴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餘里」,「其後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決上流,終於在慶歷八年發生了商胡決口改道。

四、慶歷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河決商胡埽(濮陽東北二十餘里欒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經大名(今縣)、恩州(清河縣西北)、冀州(冀縣)、深州(深縣)、瀛州(河間縣)、永靜軍(東光)等地,至乾寧軍(青縣)合御河入於渤海,史稱北流。後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決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篤馬河(今馬頰河)由無棣入海,時稱二股河,也稱東流。東流與北流並存了近40年,且互為開閉,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決內黃口之後,東流遂絕。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漢屯氏別河和張甲河以西,其下游與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決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黃河下遊河道,從此又一大變。杜充決河的地點,史無明文,《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定在滑縣上流的李固渡(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口以下,河水東流,經今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東經、鄄城、巨野、嘉祥、金鄉一帶匯入泗水,經泗水南流,奪淮河注入黃海。此後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遷徙的范圍,主要在今豫北、魯西南和豫東地區。此次決河改道,使黃河由合御河入海一變而為合泗入淮,長時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軍「決黃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軍」,黃河河道又一次較大的變化。寸金淀在今延津縣脖城東偏北三十里的滑縣境內。決河之水南流,經封丘西、開封東入陳留縣(今開封縣陳留鎮)境,以下「分而為三,杞居其中。」杞縣「城之北面為水所坦,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新城北一支奪灘河由帷州、寧陵、歸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經糠水至宿遷合酒和經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間一支為主流,由新舊杞縣城之間南流入渦,經鹿邑、毫州、蒙城至懷遠入淮。舊城南一支,經太康、陳州入穎,經穎州、穎上入淮,同時也分流入渦。後因歸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為一」,全由渦河入淮。此河行水60餘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決杞縣蒲口,沿舊河東流合泗入淮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間河道變遷型


明初黃河,經河南滎澤、原武、開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韓家道口、趙家圈、石將軍廟、兩河口,出小浮橋下二洪」,經宿遷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羊山,「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顏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曹、單間賈魯所治的舊河遂淤,主流徙經今西華、淮陽間入穎河,由穎河經穎上入淮。
正統十三年(1448年),河先決新鄉八柳樹,「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海」。後又決滎澤孫家渡口,「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穎、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和」,沿顏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勢大,故沙灣屢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後,南河水勢漸盛,「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氣時為便利清運,納河南御史張瀾的建議,自八柳樹以東挑挖一河以接舊道,"灌徐、呂"。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灣,黃河主流復回開封以北,沿歸、徐一路舊道,經宿遷、淮陰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後,白昂、劉大夏採取「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孫家渡舊河,分殺下流水勢。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盡塞」,「全河盡出徐、郊,奪入淮泗」,至隆慶六年(1572年),「南岸續築舊堤,絕南射之路,」進一步使河道得以穩定。此後,黃河歸為一槽,由開封、蘭陽、歸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維持了280餘年。

八、清咸豐銅瓦廂改道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蘭陽銅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工二十日全河奪溜。

銅瓦廂決口後,潰水折向東北,至長垣分而為三,一由趙王河東注,一經東明之北,一經東明縣之南,三河至張秋匯穿運河,人山東大清河。當時清廷忙於鎮壓太平軍,無暇塞治,文宗諭示:「現值軍務未平,餉糈不繼,一時斷難興築,……所有蘭陽漫口,即可暫行緩堵」。黃河自此改道東北經今長垣、濮陽、范縣、台前入山東,奪山東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國27年鄭州花園口決河南徙

民國27年(193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進攻,派軍隊扒決黃河。6月5日,先將中牟縣趙口河堤掘開,因過水甚小,又另掘鄭州花園口堤。9日花園口河堤掘開過水。後三日,大河盛漲,「洪水滔滔而下,將所掘堤口沖寬至百餘米」。大部河水由賈魯河入顏河,由顧河入淮;少部分由渦河入淮。至民國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復花園口決口,大河復回故道。

I. 德惠新河的河道治理

德惠新河是1968年為解決徒駭河、馬頰河下游之間低窪地帶排水困難而人工開挖的一條排水河道。幹流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王鳳樓至老馬頰河段長104.7公里為新挖河,於1968年冬至1970年完成挖河、築堤。第二期:老馬頰河段按「64年雨型」擴大治理,於1970~1971年完成,其中下泊頭至匯河口段12公里為機械化施工。1991年經海委批准,開始對幹流河道進行清淤治理,至1994年完成了大劉店閘以上約133.6公里河道的清淤任務,完成投資5610萬元。1999年經山東省計委批准安排了海口段(胡道口閘至匯合口)19.0公里的清淤治理,完成土方470萬方,投資4104萬元。目前通過對上游王鳳樓造紙廠排放污水綜合治理,已經初步使得全境內河水達標。

與德州馬甲河清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用繩子做旗袍紐扣 瀏覽:929
穿針引線羽絨服工藝標准 瀏覽:550
江蘇無錫紅豆襯衫廠 瀏覽:446
褲子灰撲撲的怎麼辦 瀏覽:829
深綠色碎花裙搭配風衣 瀏覽:636
如何風衣搭配裙子 瀏覽:449
狐狸皮草外套女 瀏覽:589
扒了他的褲子再打 瀏覽:216
三歲兒童棉衣怎麼樣好用嗎 瀏覽:387
韓版西服褲子短 瀏覽:420
男士厚款衣 瀏覽:253
學校軍訓軍裝皮帶怎麼捆 瀏覽:130
長時間不洗澡睡衣 瀏覽:355
旗袍表演黃鶴樓 瀏覽:281
紅風衣搭配女 瀏覽:207
紅色格子配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142
親愛的熱愛的楊紫衛衣什麼牌子 瀏覽:642
退款褲子要怎麼包裝 瀏覽:692
織奧特曼帽子怎麼織 瀏覽:919
青色的大衣配什麼顏色衣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