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打毛衣」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啊
毛衣編織的來歷
說起這手工編織毛衣的來歷,確實久遠,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在遠古時代,人們最初的衣服是獸皮和數葉,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在中國,紡織品的原材料是絲與麻,可以說是貴人穿絲賤人披麻;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另一種重要的防止原材料——棉花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流行世界,進入中國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不管是絲織品、麻織品還是羊毛織物,都是有經線有緯線,梭織而成的。手編毛衣和織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毛衣手工編織和絲綢等衣服製作相比,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絲綢等衣服從原材料到成衣需要3個過程:紡線、織布、縫制;手編毛衣織需要兩個過程:紡線和編織,在編織的時候,除了毛線,你只需要幾根細竹針。如果說梭織產品更適用於大規模生產,那麽編織更適合個人勞動。
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各種動物就開始脫毛,脫去冬季的短絨,換上適應炎熱夏天的長毛。牧羊人們收集了脫落的羊毛,洗凈晾乾,放牧的時候,牧羊人坐在石頭上,邊看著羊們吃草邊將羊毛錯成細條,這些細條可以用來織毛毯打毛氈,再紡細之後可以織呢子。某一天,北風漸緊,天快冷了,某一個牧羊人,也許是一個奴隸,沒有氈做的衣服可以禦寒,他找了幾根樹枝,想方設法將手裡的毛線結成一個片片,一個可以裹在身上禦寒的東西,繞來繞去,他終於找到了訣竅,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毛衣。
『貳』 古人通過敲打衣服來清洗衣服,真的能洗干凈嗎
在現代社會,洗衣服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全自動智能洗衣機的誕生,將我們徹底從洗衣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那麼在沒有洗衣機,沒有洗衣粉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洗衣服的?又是如何洗掉油漬的?
南北朝時,賈思勰已經提到用豬胰腺去垢。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說,把豬胰腺上的污血洗凈,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狀,加入黃豆粉和香料,攪拌均勻後,通風處風干後就成了能洗去衣物污垢的「澡豆」。這種特製出來的澡豆,含有消化酶和卵磷脂幾種成份,增加了去污去垢的能力。後來,古人又在澡豆的製作過程中,加入了砂糖,用純鹼替代了黃豆粉,壓製成球狀和塊狀,成了小胰子。」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古人不用手搓呢?主要原因是因為古代布料工藝比現在差太多,粗棉布、麻布、生絲綢,織的都比較稀,也都是普通的單股或多股經緯織法。洗的時候是不敢用力揉搓的,也不敢常洗,更是不敢洗的太干凈。因為洗的過程會傷纖緯,像棉布、麻布洗的過程還會損失纖緯,會越洗越松!
『叄』 在沒有洗衣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洗衣服
其實我國古代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們洗衣服根本就不用洗衣機,他們會用手洗的方法,或者是到河邊用那種棒錘來錘衣服就可以達到洗衣服的效果。知道洗衣機在我國其實發展了沒有多長時間,這種東西好像也不是我國人發明的,是外國人創造又引進我國的,其實有很多地方,現在根本就沒有普及洗衣機。
古代人的智慧也並不是我們現在所想像的那樣,他們的智慧都是一些大智慧,正是因為他們的智慧,才有了今天的我們。
『肆』 打毛衣是誰發明的
澳大利亞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美譽,近200年來,養羊業一直是澳大利亞經濟的主要支柱和大宗出口創匯行業。目前澳大利亞有羊約1.6—1.7億只,按人口平均佔有羊只數約為9—10隻,佔世界總羊只數的1/6左右,是世界上人均佔有羊只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的羊毛年產量在10億公斤以上,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1/3,僅毛羊一項年收入就達60億澳元。
羊毛產量這么高,也只能是他們先發明的打毛衣了吧!
哈!哈!!參考資料: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伍』 打毛線是哪個發明的噢
關於針織的起源至今沒有完全令人信服的證據和理論,然而針織的多元化發展時期基本在西方,因而針織服裝的發展史與西方服裝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早期的針織服裝主要源自西歐和北歐地區,其後不同的地區的針織又相互影響並不斷向其他沒有針織物的地區推廣。早期的針織服裝來源於Guernsey、Aran、Fair Isle等以捕魚為生的小島,編織緊實的純羊毛衣可以有效地抵禦寒冷的海風和濕冷的海水。而編織這些禦寒服裝的技術與編織漁網的技術又有相通之處,以此可以猜想針織服裝誕生於漁民之手。
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影響力的三大毛衫種類:
1.Guernsey(格恩西毛衣):根西島有時也譯為格恩西島為英國三大皇家屬地之一,英國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第二大島,位於英吉利海峽靠近法國海岸線的海峽群島之中,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了根西行政區(Bailiwick of Guernsey)。Guernsey是該島特有的針織毛衣。
2.Aran(阿蘭毛衫):位於愛爾蘭西海岸的島嶼,當地生產的Aran sweater——經典的漁夫毛衣,毛衣通常為素色羊毛編織,採用復雜的針法編織起伏多變的花型,以保暖美觀獨特而聞名。
3.Fair Isle(費爾島毛衣)以其色彩豐富的製作精美的針織品而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影響力的三大毛衫種類之一。
『陸』 洗衣粉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古人是怎麼洗衣服的
洗衣粉的英文是Washing powder,合成洗滌劑是以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成份,並配有適量不同作用的助洗劑。洗衣粉是指粉狀(粒狀)的合成洗滌劑。20世紀40年代以後,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人們利用石油中提煉出的化學物質——四聚丙烯苯磺酸鈉,製造出了比肥皂性能更好的洗滌劑。後來人們又把具有軟化硬水、提高洗滌劑去污效果的磷酸鹽配入到洗滌劑中,這樣洗滌劑的性能就更完美了。
人們為了使用、攜帶、存儲、運輸等的方便,就把洗滌劑製造成了洗衣粉。 由於洗衣粉能在井水、河水、自來水、泉水、甚至是海水等各類水質都表現出良好的去污效果,並廣泛使用於各類織物,所以其生產和使用就迅速發展起來了。現在,洗衣粉幾乎是每一個家庭必需的洗滌用品了。
5、搗衣杵、棒槌。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木質,形狀和棒球棒相似,長約30厘米,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污垢帶出來。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古代婦女也經常在河流溪水邊洗衣服,把衣物漂在水裡浸泡,再用棒槌使勁敲打。這種情形也在現代的影視作品和古代畫作(西施浣紗等)中常見。
『柒』 打底衫、打底褲的叫法從哪傳來的最早誰先叫的
不知道,打底褲好像比較早聽說,然後從淘寶上聽說了打底衫,好像從羽絨服流行以後就有這些說法了,就是有一年冬天很流行穿一件打底衫,外面套件羽絨服。
『捌』 是誰發明了衣服
像房屋、衣服、用火等生產生活現象都絕對不是個人能發明的,而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總結歸納而慢慢演變而來的。
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漸漸增多,製作服裝的工具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服裝用料品種也日益增加。
織物的原料、組織結構和生產方法決定了服裝形式,用粗糙堅硬的織物只能製做結構簡單的服裝,有了更柔軟的細薄織物才有可能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最古老的服裝是腰帶,用以掛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裝在腰帶上的獸皮、樹葉以及編織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
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
『玖』 誰發明了手工毛衣紡織
追溯家用毛衣編織機的起源,應該是在1589年,由一位英國牧師威廉.李設計的第一台手動腳踏式襪子編織機,至今已有400餘年。但是毛衣編織機真正在我國作為一種生產工具得到推廣使用,並逐漸進入家庭,已是本世紀80年代初期了。
如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個體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毛衣編織作為一種新興已深入城市各地,為部分城鄉居民提供了就業、再就業的機會,不少人因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本講座的一開始,我們將著重地介紹一下毛衣編織機的類型、性能及特點。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家用毛衣編織機,若按其性能來分類,大致分為三種:即低檔、中檔和高檔。
低檔機一般為手工拔針提花型,此種機型絕大多數為國產機,如熊貓牌、標准牌、美華牌、桐龍牌等,雖然他們名稱有別,型號各異,但其性能基本相同,現今以浙江桐龍牌為例加以介紹。
該機的結構由主機和輔機兩部分組成,通過主機,輔機的配合,可織出反正針、元寶針等簡單的花樣,主要用來織羅紋邊,使織物富有彈力,其提花功能則在主機部分,用一隔一、二隔二或三隔三一排針板和機頭的起針三角拔針桿來實現集圈、架空、兩色提花,並用目針轉移線圈實現網眼織花等花樣編織,操作簡單易學,缺點是花樣變化比較少,比較費工費時,但作為用粗毛線編織簡單的外套毛褲仍不失為較理想的編織工具,且價格低廉約1400到1600元左右。
中檔編織機一般為進口型價格圍4000元到8000元不等,但最近幾年已有部分國產中檔編織機問市,如申風牌、梅花牌、天琴牌、紅旗馬牌等,進口機則為瑞士百適牌、日本產兄弟牌、銀笛牌等,其性能特點主要靠孔卡提供信息,機械自動選針,可編織40針或24針獨立,連續花樣,人工只需要推拉機頭即可,因此,花樣編織較快捷、方便。如瑞士百適牌編織機它的結構主要分前針床和後針床兩大部分組成,類似前面提到的主機和輔機,通過前後針床的配合,可織出反正針、元寶針、四平針、雙板提花等針法,前針床還可以單獨操作織出集圈、架空、網眼等多種花樣,中檔編織機的優異性能使,編織機發生了質的變化,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在花樣設計方面已不能滿足人們日漸豐富的物質文化追求,於是,較高檔次的電腦控制選針的家用編織機已在近幾年相繼問市了。
目前,電腦編織機主要是進口產品,其價格也隨著其功能設備齊全與否,相差懸殊,一般在一萬到三萬不等,市場上可見到的,瑞士產百適牌E6000型和E8000型,日本產兄弟牌CK35型、KH270型、KH970型。銀笛牌580型,及法國梭寶牌9000型等此種類型編織機,由電腦控制、選針、其功能優於任何一種機械選針的機器,它可以根據操作者自己創作的花型編織,可將花型擴大若干倍大小並且有上下,左右對稱黑白反轉黑白反旋轉組合顛倒等多功能,屬於家用編織機的換代產品為家用編織機發展開拓出一個較為廣闊的道路,僅以日本產兄弟牌KH940型為例,其構成編織機部分和設計部分兩大類:編織機分為主機、輔機及附件空花機頭,G機頭,跟蹤器、換線器等等;設計部分分為PPD120、FB100等;用空花機頭可以編織空花,集圈空花等花樣,用G機頭可以編織雙反面花樣,用嵌空機頭可以編織單板無虛線提花,附件部分的跟蹤器是用來控制尺寸設計織物款式及配合織嵌花的,換線器則用來編織兩種以上多色花樣用,設計部分的PPD120,配上兩色,、三色或空花磁卡,將其與家中的電視連接,可設計自己想像的畫面,通過簡單的操作即可實現,至此,我們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的需要,科技的進步,中高檔類型的家用編織機將會逐步成為擇業者的首選工具,但中高大檔編織機由於結構復雜零件較多且維修難度也比較大。因此,在選購時,除了價格因素外,還必須考慮銷售部門有無維修,另配件供應,技術培訓等綜合能力,以便解除您的後顧之憂。
反正針:
反正針是指兩面都是正針的羅紋織物;最常見的是:一反一正。可在此基礎上變化為兩反兩正,五反五正等多種針法,一反一正的操作方式:將半羅距桿板到P位,然後,用一隔一推針板,將主機和輔機的針用隔針法推到B位,使主、輔機之前的針呈交叉狀,然後將絨線引入導紗嘴中,自右至左織一行,安上起針梳,掛上重體,將主機頭右側的第二個鍵按下,抬起輔機頭右側的一個鍵,自左至右織一行,再自右至左織一行,這樣往復三次,主機頭的鍵復原,輔機頭的鍵復原,繼續編織,這樣織出的織物就叫做反正針(一反一正)
正針:正針的編織方法,是在一反一正的基礎上,將輔機針鉤的線圈,依次轉移的主機的相對應的針鉤上去。然後,按下輔機兩側的升降桿,降下輔機,卸下連接臂,裝上主機頭插入板裝置,將線引入喂紗嘴中,推動機頭進行編織,這樣織出的織物就叫做正針,也可以不要反正針,直接用起針梳起正針。
集圈編織的針法:
集圈花樣的針法是在正針的基礎上進行的,打開電源開關調出集圈花樣的花樣號碼,調整主機頭改變鈕到KC1位置,從右至左通過變向標記織一行選針,然後按下二個集圈凸輪鍵TUCK(反復推拉機頭進行編制)
針法特點:
兩個以上線圈集中到一個針鉤上形成花樣。
架空編織的針法:
架空編織的編織針法也是在正針基礎上進行的,打開電源開關調出架空花樣的花樣號碼,調整機頭在KC1位置讓機頭越過變向標記從右至左織一行,當機針選出後,按下架空花樣的兩個花樣鍵(PAPR)繼續編織。
針法特點:
與集圈花樣相反,每隔二至四針不參加編織而形成花樣。
浮雕針法:
浮雕花樣的編織方法也是在正針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打開電源開關,對照花樣圖冊調出浮雕花樣的花樣號碼,如426號,將主機調到KC1位置從右到左織一行進行選針,當選針出來後將粗毛線放在浮雕線嘴上把兩個浮雕刷按下自左至右織一行,然後從浮雕線嘴中取出粗毛線將其放在左側的線嘴上,從左到右再織一行,如此反復進行即可。
針法的特點:
該針法系中粗線和粗線混合編織,中粗線被選出的真夠勾住形成線圈,而粗線則被中粗線的線圈套住,形成突出織物表面的具有立體感的浮雕花樣。
提花花樣:
在正針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提花編織。
打開電源開關,對照花樣圖冊,調出兩色提花花樣,(畫外音:如64號)將主機頭的改變鈕擰到KC1位置,讓主機頭通過右側的感測器,從右至左推一行,進行選針,然後按下提花花樣鍵(MC),將第二色線,引入主機頭的B線嘴中,再進行編織。
針法特點:由於被選出的針和未被選出的針所脂的不同顏色的線在一行中交替進行,在織物的正面形成花樣,而在織物的反面側形成拉網式的虛線。
空花編織的針法:
在正針的基礎上進行空花編織也是很方便的,首先按下兩個延伸軌道,將空花機頭放在左側的延伸軌道上,打開電源開關,對照花樣圖冊調出空花樣,先用空花機頭從左至右,再從右至左反復編織,當副顯示屏中出現2時,空花機頭停止工作,改用主機頭從右至左,再從左至右織兩行。然後,再推動空花機頭,從左到右,再從右至左反復編織,當副顯示又出現2時,空花機頭停止工作,再推動主機頭織兩行,重復進行。
針法特點:
在正針的基礎上,使相鄰的兩個針的線圈相並,形成空洞,從而成花樣。
四平針法:
四平針法是主機和輔機都處於滿針狀態下,所織出的織物兩面都是正針的針法,起針時應該將主機針和輔機針全部推到B位,將輔機針的半羅距桿板到H位置,然後將絨線引入連接臂的喂紗嘴中,從右至左織一行,按上起針梳掛上重體,按下主機頭右側的第二個鍵,抬起輔機頭右側的第一個鍵,織三行,主機和輔機頭的兩個鍵復原,繼續編織,這樣織出的織物就是四平針。
值得提出的是四平織物針法平整,厚實、不容易走形,其缺點是彈力相對不如反正針。
雙板提花:
雙板提花是在四平針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按上換線器,將機頭由右側推向左側,打開電源開關,對照花樣圖冊,調出所需要的花樣號碼,(比如22號),按下還線器鍵,將主機機頭改變鈕擰到KC1位置,換上第一色線後經過左側變向標記,將機頭從左至右織一行,在右側按下主機頭的兩個架空花樣鍵,(PAPT),然後從右到左再織一行,換上第二色線進行編織,這樣每兩行換一次線,當副顯示屏顯示2時,換第二色線,當副顯示屏顯示1時,換上第一色線,如此反復操作,如果是多色編織,即織兩種以上顏色時,也應該照副顯示屏顯示的數字,1.2.3.或4.,每兩行換第1色線或第2色線,第3色線、第4色線。
針法特點:
雙板提花,花樣的正面,容易顯露出底色,而背面則由於是兩行換線所致,出現條紋,顯得織物十分平整,這些都需要進行後期整理時彌補(畫外音:以上這些針法,是家用編織機常用的幾種主要針法,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時間操作中加強訓練,做到熟能生巧,至於毛衣款式,花樣以及尺寸的設計,我們將在以後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給予逐步介紹,相信朋友們會熟練掌握。)
這個是機器弄的!
『拾』 古代有洗衣粉嗎,古代是怎麼洗衣服的
早期洗衣是個力氣活兒
出於本能,人類很早就發現衣服可以通過清水的洗滌變得重新干凈起來。已知的有關洗衣的最古老記錄出現在埃及古墓的壁畫上,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其中有一幅刻畫了一群男人彎腰洗衣的情景:兩個人在用力搓洗,兩個人在折疊,而另外兩個人在使勁擰干。這個時代的人們憑借一雙手,利用河水的沖刷動力還有棍棒的擊打力來洗衣物,可以看出這時候洗衣是一件多麼費時、費力的體力勞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又稱搗衣砧,木質,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污垢帶出來。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晉代曹毗的《夜聽搗衣》就有記錄。到了唐朝,廣泛出現於文人騷客的詩句中,如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這種洗衣方式一直流傳至上世紀。
據說搗衣杵是住在水邊的人們為洗衣方便發明的,而居住在離水較遠地方的人們發明了搓衣板。對於洗衣最美的描述,莫過於「西施浣紗」了。
草木灰成為最早「洗衣粉」
原始的衣物清潔材料是人們在祭祀或燒烤活動時,偶然發現沾上一些物質的器物更容易清洗,進而尋找原因,發現了清潔衣物的奧秘。這種神奇的物質就是草木灰。
《禮記·內則篇》說:「冠帶垢,和灰清漱。 」意思是系帽子的帶子臟了,就和著草木灰洗。這是因為草木灰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油污。在這一時期,除了草木灰,人們還使用動物油、植物油、皂角,以及鹼鹽等混搭的方式清洗衣物。漢代時人們已經知道用天然石鹼洗滌衣物了。金代時人們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出售。明末時,北京有了專門出售人造香鹼的鋪子。
皂角也是一種重要的洗滌用品,皂角學名皂莢,十分堅韌,搗碎可以用來洗滌衣物。南宋時都城臨安(今杭州)街市上有一種橘子大小、用皂莢粉做成的圓團,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它的名字「肥皂團」。肥皂團放入水中,能發泡去污。後來,從西方傳入的和它功效相似的洗滌劑,就也叫「肥皂」了。
老輩人說的「胰子」又是怎麼回事呢?南北朝時,賈思勰已經提到用豬胰去垢。唐代「葯聖」孫思邈的《千金方》里有一個配方:用洗凈的豬胰,研磨成粉狀,加豆粉香料做成顆粒。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後來人們又把胰子和香鹼合在一起,做成湯圓大的團,如桂花胰子、玫瑰胰子。
機械洗衣受「大海洗衣」啟發
在大海航行中,水手們把臟衣物塞進一個布包中,用繩子一端系在船上,布包則扔進大海中,航行途中讓海水攪動、拍打衣服,衣服就洗好了。受到「大海洗衣」的啟發,1677年有人發明了一種洗衣裝置,這個裝置就是現代洗衣機械的雛形。
1858年,一個叫漢密爾頓·史密斯的美國人在匹茲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機。但這台洗衣機使用費力,且損傷衣物,因而沒有被廣泛使用,但這卻標志了用機器洗衣的開端。 1874年,美國人比爾·布萊克斯發明了木製手搖洗衣機。 1880年,美國出現了蒸汽洗衣機,讓人們的體力勞動大大減輕,洗衣店也蓬勃發展起來。之後,水力洗衣機、內燃機洗衣機也相繼出現。 1910年,美國的費希爾在芝加哥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電動洗衣機的問世,標志著人類家務勞動自動化的開端。
作者有史有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