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
在我們的認知中,道士除了最常穿的青色常服之外,黃色就是最常見的。其實黃色道服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不是誰都能隨便穿的。
道教起源於黃帝,而黃帝在五行屬土,故有土德黃帝之稱。故黃帝除了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外,還是道教的始祖。而黃色道服在道教中的地位最高,也七種服色的中只有一派的教主才能穿著的服色。
紫色
紫色在道教中,一直都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顏色。在道教團體中,一直有「紫氣東來」的的成語,說的就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守城史伊喜看到東方有紫氣三千里向西而來。
故而紫色在道教是象徵高貴以及祥瑞,而歷代皇帝也喜歡用紫色道服來賞賜道士。而紫色服裝在道教中也只有大師及高級法師才能穿,而不是任何人都穿,而且穿著也必定是在重要的場合。
紅色
紅色相對於黃色及紫色道服來說,是比較少的。這一服色在道教中只有上等法師以及在在道教法事的上表祈福中才會用到,故而平時很少看到有穿著紅色服裝的道士。
青色
這是最常見的道士服裝,也是道士日常所穿道袍的服裝顏色,在道教中,青色在五行中象徵木,木代表生機。而道教信今生不信來世,故而對於道士來說,長生是他們的最終目標,生機則代表長壽,所以常穿青色服裝一方面是作為常服,一方面是暗合長壽的意思在其中。
綠色
這類道服顏色在道教中比較少見,一方便是因為地位不高,一方面是因為綠色是散人仙客所穿,換句話說,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居士所穿,不算是正式拜師修行的道士。
黑色
准確來說,黑色不算是道教團體所穿的服裝顏色,而是其中一個部門所穿的,而這個部門稱為——斗部。在道教文化中,斗部主要供奉斗姆元君及二十四八星宿,二十四元辰。
白色
白色在道教中可以說是一個奇特的顏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是一個特殊的顏色。在道教中這個顏色是冥司所穿,我們知道,宗教人士信奉人死之後會有鬼魂,而冥司則是鬼魂的居住之地。而道教冥司則是對鬼魂超渡、供奉、以及做冥司法事的部門。
沒有這三個人,道教可能已經消失
B. 莊子服飾
我也買了他家的西裝,牌子應該是正牌,聽過是北京的名牌。
C. 墨家、道家的服飾觀念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出生於手工業階層,是春秋戰國之際代表被統治的一般小生產者利益的思想家。墨子對於服飾,看法完全不同於儒家。無論是專講服飾,還是在論述哲學理論時以服飾為例,都表現出他最典型的「節用」和「非樂」思想。這種明顯帶有階層利益局限性的觀點,在後世統治思想中幾乎不佔據位置。底層百姓也因為嚮往美好的生活,熱愛藝術形象,因此只有在無奈的情況下,才會從墨子思想中去尋求慰藉。總起來看,墨子有關服飾的主張,沒有對中國後世的服飾觀產生太大的影響。
在如今能見到的《墨子·佚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說苑》一書中所載墨子的一篇言論,疑原為《墨子·節用》中的篇章。墨子說:「誠然,則惡在事夫奢也。長無用,好末淫,非聖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此聖人之務。」墨子的「先質而後文」之說,是與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觀點直接對立的。
《墨子·非儒下》中記載墨子曾攻擊孔子說:「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勸眾。」《墨子·非樂上》中更是將國家之亂怪罪於美食美服。他說,禮樂盛行就要佔用許多人,有敲鍾擊鼓的,還要有欣賞的,而且這些人還要吃得好,以保證氣色好;穿得好,以顯示排場。這些人不但沒法再去生產,而且還要其他生產者去養活,這豈不是太浪費了嗎?現代哲學家認為墨子提出的「樂太繁」,既「不中聖王之事」又「不中萬民之利」的觀點,有些矯枉過正,甚至可以說表現出了嚴重狹隘的功利主義思想傾向。
如果單從杜絕浪費上看,墨子言論有言之有理的地方,但如果都像墨子在《辭過》篇中所說的那樣:「故聖人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還會有服飾藝術嗎?進而擴展為還會有人類文化創造嗎?
再有,墨子的服飾觀中屢現矛盾。「衣必常暖,然後求麗」中還有「求麗」的動機,只是位置、順序問題,在《辭過》篇中索性提出衣服應「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甚至認為若上下都去追求服飾美(觀好),實際上就超出了實用的目的,勢必造成浪費,因而極易造成社會混亂……今天看來,這肯定是絕對化了。
墨家的本意是為民著想的,但由於一起步即將目光集中於生產力低下社會中的一部分小生產者,缺乏觀察上的高度,所以很難自圓其說,也很難在後世產生重要影響。
所謂「褐」在古代,指的是用粗毛和麻編織成的短衣杉。是一種最劣等的衣服,稱「褐」或「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織成的,為窮人所穿用,《孟子。公孫丑上》載:「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淮南子。主術訓》上說:「使言這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所以,「褐衣」或「褐夫」也可以成為穿粗布衣服的窮人的代稱。「玉」在此並非指玉器,在中國上古有篇《白圭》,是專門贊嘆玉的詩。贊嘆玉,並不是因為寶石價值高,而是贊嘆它的「玉潔冰清」,古人比喻做人要做到像玉一樣潔白,拿玉來比自己人格。學問。修養。美德以及賢才……所以在此,所謂「被褐懷玉」在此即是內持珠玉人品,外著粗褐陋裝的真實寫照。又是注重人的內在而忽略外形美飾的人格象徵。莊子認同並追究了這一命題,並將其發展為「養志忘形」的境地。意即服飾境界可以達到一種生命的高峰體驗——————沉醉於心靈的滿足,而不知道此身何在。可見,老莊的服飾觀構建在有意淡化或者消除外在美飾,重視人的精神,氣韻與風度,強調人的內在修養。
D. 明朝道士衣服特徵
明朝道士都會穿淺藍色的粗布衣裳,雖然看起來很簡朴,但卻給人一種出塵的感覺
E. 魏晉南北朝的女子服飾有什麼區別,你了解嗎
南朝的服飾更多的是從東晉流傳下來的,北朝則是和胡風融合,更有少數民族的感覺,但兩者總統差別不大。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出土的一些穀物當中可以看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家都非常喜歡穿著比較寬松的外衣,然後會在裡面搭配上一件類似於吊帶的內搭。傳統的漢服一般都會搭配一件中衣的,但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所以他們並沒有穿中衣的習慣。
因為當時大家都用頭巾,所以慢慢的頭巾也開始分階級了,不同的階層用的頭巾是不同的,大家也可以通過對方戴的頭巾樣式和和面料來判斷對方的身份和地位。其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衣服也是各位兩種不同的形式的,一種是漢服的形式,這種衣服大多數是北方漢族穿的,而另一種服飾就是少數民族的衣服。
F. 道教知識:道教服飾,有什麼區別
1、道名是師傅給你取的,是有師承關系 2、道教沒有男女之分,沒有道姑的稱呼,一視同仁,男的稱乾道,女的稱坤道 初一十五、祖師聖誕都要去道觀 3、服飾都是一樣的,道巾(一般正一為莊子巾、九梁巾,全真為混元巾)、道服、雲襪、十方鞋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G.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顏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從道巾上來區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2、從服飾上來區分,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但全真派以「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藍」為主。
3、從道冠上來區分,全真派以皇冠為主,且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會在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則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見下圖,圖1為正一派,圖2為全真派。
(7)莊子服飾風衣擴展閱讀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派。
H. 古人冬天穿什麼衣服
古代人的冬天一般都會穿戴動物的皮毛來保暖,因為古代沒有高科技,只能取材於山水自然。當然古代也分窮富,富人自然是用貂皮和動物皮毛來保暖,而窮人就只能用紙衣來保暖。紙便是用植物的纖維編造出的比較堅硬,可以抵禦寒風。百姓也可以到山上砍一些柴火,燒成木炭來取暖。
古代用來保暖的衣服有纊衣和袍,這兩種衣服的類型都是屬於填充類衣物。古人用麻類纖維或者是蠶絲製品,這里的蠶絲製品說的便是絲棉,絲綿與現在的棉花不太一樣,保暖的能力也低於棉花,雖然我國棉花種植時期較早,可也要等到明朝後期,所以古人沒有棉花,只有絲棉。
(8)莊子服飾風衣擴展閱讀
古時候,社會的貧富差距更大,富人們和平民們禦寒的方式當然也不一樣。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富貴與貧窮,人們冬天都是蓋被子睡覺的,只是那時候還不是這個叫法。
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被子的雛形,人們稱之為「衾」,不過衾是填充了許多東西的厚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衾和被的差異就被人們忽視了,統稱為被。被子的出現,標志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I. 請問那位知道《這里是北京》主持人大龍身穿 的「唐裝」在哪或什麼網站購買
是這種么。
J. 道教穿什麼衣服
冠服: 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著衣帔的總稱。早期道教對於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類已趨簡化,按法派分為六類。
法服: 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師在齋醮儀式中所穿服飾的名稱。道教法服源於中國古代祭祀禮儀的服飾規定,又與道教教義思想和服飾的時代流變有關。
道士諸巾
混元巾: 象徵混元一炁。是以黑繒糊制而成,硬沿圓帽。頂之正中留有一圓孔,以露發髻,現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莊子巾: 象徵如莊子一樣,無拘無束,超凡脫俗。亦稱沖和巾,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徵品性端正。老年道士多戴莊子巾。
純陽巾:明朝《三才圖會》稱:「純陽巾,又名樂天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
九梁巾: 類似純陽巾。前頂平斜如尾面,排有九疊,九縫。道教奉九為極陽之數,一切修行最終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徵道徒們對大道的嚮往。
浩然巾: 清代道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說:「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紵絲為之,以天鵝皮為里,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可見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徵道士的浩然正氣。
逍遙巾: 亦稱荷葉巾,全真年輕道士多戴此巾。用塊大方巾將挽好的頭發包紮起來,留有兩角虛於後背。走路時隨風飄動,顯示出道士逍遙自在。
三教巾: 應該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時所縫制。體現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極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 舊稱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帶,端頭用優質木雕成太極八卦扣相互銜接。平時為了固定頭邊沿的短發所戴。該巾扣上為「混元圈」,散開為「一」,正體現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教義思想。
太陽巾: 形如現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日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是用藍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發後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間隆起的部分為三角形。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較多。
道士諸冠
黃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過中極戒者可戴;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蓮瓣形,中綉五老像,晚間做超度法事時,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師、太洞法量和三洞講法師所戴;芙蓉冠,大羅金仙所戴。
道士諸衣
法衣,道教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懺衣,道士在科儀中念經拜懺時所穿的一種法衣;絳衣,在大型齋醮法會中,高功法師所穿的一種法衣,穿時里襯海青,其制兩袖寬大垂地,雙臂展開時,兩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兩袖和衣身均綉有金絲龍紋;海青,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簡單製作而成寬袖道袍。現今為了穿著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對襟和斜襟兩種道衣,多數以棉綢製做。
道人鞋襪
道人平時穿雙臉鞋或十方鞋,用青布製做,鞋邊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將孔縫上或不縫,多為夏天穿。用高筒白襪套住褲管繫上,以便進入殿堂避免體垢落地。
高功法師所用的鞋
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