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龍的故事
一、葉公好龍
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
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二、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三、鯉魚躍龍門
東海中一大群金背鯉魚白肚鯉魚,灰眼鯉魚,聽說禹王要挑選能躍上龍門的風流毓秀之才管護龍門,便成群結隊,沿黃河逆流而上。
還沒望見龍門的影子,那一條條灰服鯉魚便被黃河中的泥沙打得暈頭轉向,就拐過頭來,順流而下,不費吹灰之力又游回黃海。不幸,正碰上張著大口的魚鱉海怪,便嗚呼哀哉了。
但金背鯉魚和白肚鯉魚,擺成一字兒長蛇陣,輪流打前鋒,迎風擊浪,日夜兼程,終於游到了龍門腳下。它們把頭伸出水面,仰望龍門神采:只見那神奇的龍門兩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漢白玉柱。玉柱上雕著活靈活現的石龍。
龍身纏著玉柱,盤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頂。龍門中水浪滔天,銀亮的水珠飛濺到龍頭之上,—恰成「二龍戲珠」的奇異彩圖。背景是藍天白雲,映襯著龍門兩側的石刻對聯: 「長長長長長長長,朝朝朝朝朝朝朝」。這景色勝過那蓬萊仙境。
鯉魚們看罷美景,就向禹王報名應試。禹王一見大喜,說: 「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鯉魚們一聽,立即鼓鰓搖尾,使盡平生氣力向上躍去,沒想到剛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來,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們並不灰心喪氣,而是日夜苦煉摔尾跳躍之功。
就這樣直練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躍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躍上那百丈龍門,還差得很遠。大禹見鯉魚們肯苦練過硬功夫,就點化它們說: 「好大一群魚!」
有條金背鯉魚聽了禹王的話大有所悟,對群魚說: 「禹王說: 『好大一群魚』,不是啟發我們要群策群力躍上龍門嗎?」群魚齊呼: 「多謝禹王!」鯉魚們高興得搖頭擺尾,一條條瞪眼、鼓鰓,用尾猛擊水面,只聽「膘膘」的擊水聲接連不斷。
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條為一條墊身,喘口氣兒,又是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兩丈了,禹王用手扇過一陣清風,風促魚躍,眾魚一條接一條地躍上了它們日夜嚮往的龍門。卻說有條為眾魚喚氣墊身的金背鯉魚,跟看同伴們都躍上了龍門,惟獨自己還留在龍門腳下。
它尋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躍上龍門。恰巧黃河水正沖在龍門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濺幾十丈高,這金背鯉魚猛地竄出水面,躍上浪峰,又用尾猛擊浪尖,魚身一躍而起,沒想到竟躍到藍天白雲之間。一忽兒又輕飄飄地落在龍門之上,如同天龍下凡。
大禹一見,贊嘆不已,隨即在這條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一霎時,魚龍變化。金背鯉魚變成一條吉祥之物一黃金龍。大禹命黃金龍率領眾鯉魚管護龍門。
四、井龍故事
1999年,永昌縣電視台出了一檔反迷信的節目,因為:說法是:永昌縣附近的一個村有口井,已經幹了好久了,在一戶人家院子里,有一天井裡往外冒水,他們那有條河也有水了,人門感到奇怪,這戶人家的女人正好是經期,晚上去WC聽見井裡有動靜。
就過去看,一看不得了,一條龍在裡面,但是她不幹凈,龍走不了,第二天全村人都知道了,請了和尚道士念經,請龍走,請了一周才請走。後來永昌電視台知道了,過去采訪,結果遲了,龍走了。出了一檔反迷信的節目。希望馬小星去調查。
五、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
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揮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② 飛尼克斯女裝怎樣清洗
如果是手洗,最好先將衣服用水浸泡,並放入適量洗衣粉,
一定要選好用的,例如汰漬,我認為好的洗衣粉才是關鍵。
至於浸泡多長時間,我對所謂科學的浸泡時間為8到15分鍾這個說法沒什麼切身體會,我的衣服泡一兩天也有過,也沒發覺怎麼難洗,一樣的。
但要是按照你強調的快速的標准,就浸泡個10分鍾左右就可以了。這樣洗的時候不需要大力搓洗,只要不是殺豬的,弄的混身是油膩,那是沒法子洗,像一般的上班一族或者是學生的話,衣服上沒有一些頑固的臟物,就會很省力,我基本上揉一揉就很乾凈了,只需要對領口,膝蓋,袖口一些容易結銹的地方重點照顧一下,還是很容易洗的。
所以我即使是冬天,也從來不用洗衣機。我不覺得洗衣服是多麼難的事情。
如果要洗的衣服多的話,浸泡的時候最好將衣服分類,首先注意的是要避免將掉色的衣服與其它衣服泡在一起,尤其是白色的或者其它淺色容易被染的衣服。
第二就是外衣和內衣要分開浸泡,如果要節省用水,也可以先洗外衣,再用剩下的水洗內衣。
掉色的衣服一定要單獨洗,而且剩下的水不要洗別的衣服。如果水比較充裕,就可以把衣服分好類之後分別浸泡。
洗完之後,注意要用清水洗干凈,不要留下洗衣粉的白色泡沫,那樣的話淺色的衣服幹了之後會出現痕跡。
我也有過一起洗很多衣服的時候,大大小小十幾件吧,但整個洗衣過程不會超過40分鍾。
如果太多,不趕時間的話也可以分批洗,不要累了自己。
③ 奧特曼 電影之超銀河傳說劇情
隨著整個宇宙范圍內負能量的不斷增強,眾多怪獸紛紛開始蠢蠢欲動。由宇宙警備隊負責看押的宇宙監獄中的邪惡奧特曼貝利亞,在扎拉布星人的幫助下越獄成功。之後,貝利亞殺死了扎拉布星人,並搶奪了扎拉布星人所盜取的千兆格鬥儀。貝利亞為復仇回到光之國,他手持千兆格鬥儀,開始逞凶作惡。 手持千兆格鬥儀的貝利亞在打敗了宇宙警備隊隊長佐菲後,進入等離子放電塔內部,奪走了光之國人工太陽的能量核。在此關鍵時刻,泰羅奧特曼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光之國最後的光芒。但是,失去了能量核的光之國,就此開始進入了冰封期…… 為了使光之國重獲光明,夢比優斯奧特曼按照賽文奧特曼和奧特曼的指引,前往尋找與貝利亞一樣、具有雷布拉德基因的地球的雷奧尼克斯戰士——雷。夢比優斯奧特曼化身為人間體——日比野未來,雷從未來那裡聽說了光之國的歷史以及貝利亞的企圖,他決定遠赴光之國,幫助未來打倒邪惡的貝利亞。當雷來到光之國時,展現在他眼前的,是極寒的冰封世界。眾多的奧特戰士都被封凍在了冰層之中。 與此同時,貝利亞利用等離子火花的力量從怪獸墓場喚醒了大批的怪獸,集結了一支怪獸軍團。 雷和未來與暫時只能以人類形象早田和諸星團出現的奧特曼、賽文奧特曼匯合,在 貝利亞奪走能源
前往等離子放電塔的途中,他們受到了由貝利亞派來的宇宙人和怪獸們的阻撓。一番激戰之後,四人終於到達了等離子放電塔。奧特曼、賽文奧特曼和夢比優斯奧特曼利用泰羅奧特曼豁出性命保護的希望之光,恢復成奧特曼的形態,同雷一起,奔赴怪獸墓場。 正義之戰開始了!由於貝利亞的挑唆,雷在戰斗中一度陷入失控狀態。緊要關頭,宇宙飛船盤龍號趕到了!在夥伴們的努力呼喚下,雷終於清醒過來。另一邊,賽文奧特曼為了保護雷和雷的夥伴們身負重傷……此時,賽羅奧特曼正在遙遠的K76行星刻苦訓練。在模糊的意識中,賽文奧特曼投出自己的頭鏢,將光之國面臨重大危機的信息傳達給兒子賽羅。賽羅奧特曼趕赴怪獸墓場,戰勝了窮凶極惡的貝利亞。可是,戰斗並沒有就此完結!怪獸墓場出現了最可怕的強敵。 《宇宙英雄之超銀河傳說》劇情主要講述數萬年前,奧特曼家族的一員——「貝利亞奧特曼」被雷布拉德星人附體,成為了奧特曼的雷奧尼克斯。在光之國掀起叛亂,最終被奧特之王關入宇宙監牢。誰知在扎的拉布星人的幫助下,擁有邪惡之心的貝利亞竟越獄成功,襲擊了光之國。貝利亞獲得了能夠操控一百隻強大怪獸的道具-千兆格鬥儀,奧特曼之父、以及眾多奧特曼勇士都被他所打倒。面對銀河的最大危機,倖存的夢比優斯奧特曼和地球的雷奧尼克斯-雷、以及新的勇士-賽羅奧特曼(賽文之子)與貝利亞一決雌雄。最後貝利亞並沒有死,它將會在後續的作品中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