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ugg一般多少錢
ugg鞋子的普遍價位肯定都是在600元以上,均價在千元左右。
UGG旗下目前流行的品牌有AUKOALA、UGGAUSTRALIA、BLUEMOUNTAINSUGG、JOMVOX、JUMBOUGG、MOU、EMU、YELLOWEARTH、SHEARERSUGG等等。
主要熱銷的三個品牌JOMVOX,EMU,UGGAustralia的ugg雪地靴價格:
1.JOMVOX品牌UGG雪地靴
JOMVOX的總部在中國,屬於澳方投資的中澳合資生產企業,JOMVOX品牌UGG雪地靴多少錢?這個牌子的售價一般在300-600元之間,仿品較少,以前主要是外貿出口,5年前也曾嘗試做內銷,當時由於雪地靴市場不成熟,並沒有被國人所接受。但是品質還是超一流的。
2.EMU品牌UGG雪地靴
EMU總部在澳大利亞,走的是中檔路線,EMU品牌UGG雪地靴多少錢?這個牌子一雙售價一般在100澳元左右,也有一些特價款曾經是70-80澳元,總體來說價格在600-900元之間,有趣的是EMU主要通過網路營銷,這也可能是價格相對來說較低的主要原因吧!
3.UGGAUSTRALIA品牌UGG雪地靴
UGGAUSTRALIA的總部在美國,走的完全是高端路線,所以仿品較多,目前在國內剛剛開拓市場,但是由於國內的仿品對其營銷較大,所以很多消費者對UggAustralia的評價並不是很好。
⑵ 雪地靴有哪些品牌
雪地靴品牌有UGG australia、EMU、MOU、SHEARERSUGG、SUTTONS UGG。
1、UGG australia
在1979年,另外一位沖浪運動員Brian Smith,買了一些澳大利亞制的羊皮靴子帶到美國,開始在紐約出售,主要為在加利福尼亞的沖浪者用。後來他建立了UGG Holding公司,注冊了UGG商標,但是由於經營不善。
4、SHEARERSUGG
SHEARERSUGG是澳大利亞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UGG品牌,所有者者為澳大利亞悠吉吉原創有限公司,於上個世紀承襲自一個澳洲老人手中,目前已是悉尼規模最大的UGG工廠。
專業生產澳洲具有百年歷史的UGG雪地靴,SHEARERSUGG始終遵從高品質的理念,選取澳洲或紐西蘭最高等級的羊皮,每一雙鞋子里都蘊含著獨具匠心的設計。
墨爾本shoppingcentres 連續5 年銷量第一的雪地靴品牌,也是墨爾本商業中心最高端消費人群的最大佔有率的雪地靴品牌。其雪地靴業務遍及墨爾本、悉尼、珀斯、凱恩斯、黃金海岸等澳洲各主要城市。
雪地靴選購技巧:
首先,要選皮毛一體。所謂一體便是羊皮毛一體,真假羊毛的辨別,就是用打火機燒的方法。真毛是燃燒不起來的,燒過的毛一揉搓為粉末狀,無刺鼻的味道,有點頭發燒焦的味道,人造毛會有一股塑料燒煳的刺鼻味道。如果裡面有硬硬的纖維,那可能就是羊毛和人造毛混紡而成的。
皮毛一體能穿2~3年,而且非常暖和,人造毛也暖和,不過還是比真毛差點,質量也不如皮毛一體的好。
其次,關於低中高筒紐扣款的選擇。如果是腿粗的女生,中低筒都是很好的選擇。高筒的建議腿細的女孩們選擇,圓筒款和紐扣款差別不是很大,紐扣款下翻邊的時候比圓筒的更有特色。
第三,選擇合適的碼數。正常穿著,請按正常碼數購買。如果需要加鞋墊或者內增高的就一定要買大一碼的了,因為UGG裡面有厚厚的毛。很多人不喜歡雪地靴加鞋墊或乾脆不穿襪子,其實從衛生角度或者舒適度來講,還是加個鞋墊更好。因為UGG穿一段時間,下面的毛都會被壓扁加上一個鞋墊,鞋底又會軟綿綿了,而且保暖效果更好。
⑶ 樹袋熊為什麼能夠成為澳洲的象徵
樹袋熊是澳洲的特有動物,上初一地理課回血澳大利亞的,其中介紹了樹袋熊。
考拉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沿海的島嶼、高大的桉樹林以及內陸的低地森林等各種環境。然而,數百萬年前,考拉的祖先卻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長期的進化,使得考拉逐漸地退出了原有的棲息環境。野生的考拉只會在適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現,其中有2個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須有考拉首選採食、並有適宜的土壤和降雨來保證生長的樹種(包括非桉樹樹種)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
研究表明,即使已知曾被考拉選擇用作食物的樹種存在,都不能保證考拉種群數量的穩定,除非有考拉首選的或特別喜歡的1、2種樹分布於該地區。
所以,這就是僅僅種植考拉一般能採食的樹種並不是個好主意的原因,為恢復考拉的棲息環境而遺漏種植關鍵樹種,往往只會徒勞地浪費時間和精力。
可參考網路
⑷ 什麼的樹袋熊
樹袋熊生活在澳大利亞,既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又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考拉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考拉雖然又被稱為「樹袋熊」、「考拉熊」、「無尾熊」、「樹懶熊」,但它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 外形習性
外形
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左右,成年體重8-15公斤,性情溫順,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 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茸,鼻子裸露且扁平,樹袋熊(1張)沒有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因而能長時間舒適瀟灑地坐在樹上。它四肢粗壯,利爪長而彎曲,它的爪尖利,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善於攀樹,且多數時間呆在高高的樹上,就連睡覺也不下來。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幾乎從不下地飲水,這是因為樹袋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所以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但這和它生活的環境有關,澳大利亞土地比較貧瘠,所以桉樹攝入的營養物質比較少,而考拉正是以這種樹為食,自然而然,考拉從桉樹中得到能量也相對稀少,因此,它們必須要減少自己的活動量,來儲存更多的熱量幫助它們生存,而且,考拉很喜歡曬太陽,經常趴在樹上不動。
習性
樹袋熊的懷孕期為35天,每胎只產一仔,剛生出來的樹袋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5克重,在母親腹部的育兒袋中生活6個月後爬到母親的背上生活,當幼崽長到1歲時便會離開母親獨立生活。到3-4歲性成熟,壽命為20年左右。 樹袋熊獨居,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桉樹上,但偶爾也會因為更換棲息樹木或吞食幫助消化的礫石下到地面.它們的肝臟十分奇特,能分離桉樹葉中的有毒物質.桉樹葉是他們唯一的食物.正是因為考拉的主要食物——桉樹葉含有毒物質,考拉的睡眠時間很長以消化有毒物質。 樹袋熊通過發出的嗡嗡聲和呼嚕聲交流,也會通過散發的氣味發出信號。 白天,樹袋熊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上桉樹,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它胃口雖大,卻很挑食。700多種桉樹中,只吃其中12種。它特別喜歡吃玫瑰桉樹、甘露桉樹和斑桉樹上的葉子 。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樹葉。桉葉汁多味香,含有桉樹腦和水茴香萜,因此,樹袋熊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馥郁清香的桉葉香味。
編輯本段家域范圍
考拉家域范圍的大小取決於其未開墾的棲息環境質量,其中一項重要的標准就是考拉採食的關鍵樹種的密度。考拉的「家域樹」可以定義為:作為邊界線標志用來標記不同考拉個體間樹木歸屬的關鍵樹。在人類看來,這些標記並不顯眼,但作為考拉,卻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樹是屬於自己還是屬於別的考拉。 甚至一隻考拉死後一年之久,別的考拉都不會搬進這塊空的家域,因為這段時間,屬於前一隻考拉身
體留下的香味標記和爪刮擦樹皮標記的自然風化與消失時間。 當一隻年輕的考拉性成熟時,它必須離開其母親的家域范圍,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它的目標是發現並加入另一個繁殖種群。發現別的考拉比發現適於居住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盡管環境也是一個先決條件。 總是有一些暫時游盪於穩定群體之外的動物,作為考拉,這些動物個體則經常是雄性,常常觀望於繁殖群體邊緣,等待加入其中並成為永久性居民。 所有的家域樹和食物樹對於考拉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福利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其中的一種樹木的移動和消失都會破壞考拉種群,廣闊的空曠地對考拉種群來講也是一個潛在的破壞因素,因為它會將考拉置於被狗攻擊、遭遇車禍、營養不良和疾病侵擾的不利境地。
編輯本段生命周期
在澳大利亞,考拉的繁殖季節為8月至次年2月,期間,雄性考拉的活動會更旺盛,並更頻繁地發出比平時更高的吼叫聲。年輕的考拉離開母考拉開始獨立生活時也會如此。如果考拉生活在偏遠地帶或靠近主要公路,那麼,這將預示著,這期間也是考拉護理人員最忙碌的時段,因為考拉過路時,會因為遭遇車禍及狗攻擊等等因素而增大受傷與疾病的機會。 雌性考拉一般3—4歲時開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隻小仔。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會繁殖,有些雌性考拉每2-3年才會繁殖一次,這主要取決於雌性考拉的年齡和棲息環境的質量狀況。平均起來,野生雌性考拉的壽命大約為12歲,這就意味著,一隻雌性考拉一生中僅能繁殖5-6隻小考拉。 考拉的懷孕期僅為35天,出生時,小考拉才2厘米長,不到1克重,沒有毛發、視力與聽力,看起來象一隻粉紅色的軟糖。 出生後,小考拉會在完全沒有母親幫助的情況下,憑著自己發育良好地嗅覺與觸覺能力、強壯的前肢和爪、以及先天具有的方向感,獨立自主地爬到母親腹部的育兒袋中。一旦安全地抵達育兒袋,小考拉會緊緊地含住2個乳頭中的一個,從而保證小考拉生長所需的食物來源。同時,母考拉會收縮育兒袋的肌肉,以免小考拉從育兒袋中跌落。 在頭6、7個月的時間里,小考拉只吃母乳,且從不鑽出育兒袋,期間,小考拉的眼睛、耳朵和皮毛等等會慢慢地得到發育。大約22周齡時,小考拉才睜開眼睛,並從育兒袋中鑽出腦袋,窺視外面的世界。22-30周齡時,母考拉會從肓腸中排出一種半流質的軟質食物讓小考拉採食。這種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軟,易於小考拉採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這種食物將伴隨著小考拉度過從母乳到採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採食桉樹葉為止,就象人類嬰孩在吃固體食物之前,會吃一段時間的粥狀的半流質食物一樣。 小考拉從育兒袋口探出身體,採食母考拉從肓腸排出的半流質軟食時,會將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後方。所以,母考拉的育兒袋口是向下開口或向後開口的說法,嚴格來講,並不準確。 小考拉採食半流質食物期間,會逐漸爬出育兒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進行採食,最後終於開始採食新鮮的桉樹葉並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當然,小考拉也會繼續從育兒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歲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體越來越大,再也不能將頭部伸進育兒袋中,於是,母考拉的奶頭會伸長,並突出於開放的袋口。小考拉會繼續與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為止。這時,小考拉就不得不離開母親,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話,那麼,小考拉會與母親一起生活更長時間,當然,小考拉成活的機會也就越大。 通常,雌性考拉的壽命會比雄性考拉更長,因為,雄性考拉常會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也因為需要維護更大的領域不得不移動更大的距離而冒著更大的車禍與被狗等動物咬死咬傷的風險,佔用更大的貧瘠土壤桉樹林時也是如此。使用考拉的平均年齡數據較易令人產生誤解,因為有些考拉的壽命長不過幾星期或幾個月,而有些考拉則能終老一生。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考拉壽命會比生活在城市郊區的更長。一些對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0年,但是,一些分散於高速公路或住宅區邊緣的亞成年考拉的平均壽命卻只有2-3歲。 一旦開始採食桉樹葉,
小考拉在生長得更加快、更加強壯的同時,也變得更加危險。首先,小考拉會為取暖和躲藏而擁抱著母考拉腹部,但有時也會騎在母考拉背部,最後,終於離開母考拉作短距離的行走,這些行為都會讓小考拉冒著跌落並受傷的危險。 12月齡以後,小考拉離開母親開創屬於自己的家園,這使得小考拉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因為它要尋找自己的領地。在那裡,必須有能夠提供給小考拉可口食物的桉樹林,並且靠近其它的考拉,並且最好是一些可以使它遠離諸如樹林毀滅、車禍和狗攻擊的安全之地。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估計,每年至少有4000隻考拉死於車禍和狗的襲擊,而棲息地的破壞則是對考拉生存最大的威脅。 在澳大利亞一些野生動物保護區里,人們常常看到小無尾樹熊趴在媽媽背上那可愛的形象。有趣的是,無尾樹熊膽小,一受到驚嚇就連哭帶叫,聲音好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無尾樹熊性情溫馴,行動遲緩,從不對其他動物構成威脅。它的長相滑稽、嬌憨,是一種惹人喜愛的觀賞
編輯本段主要天敵
樹袋熊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亞犬(dingoes),當樹袋熊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樹袋熊,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亞犬的傷害;而小樹袋熊有時則會受到老鷹(wedge-tailed eagl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樹袋熊的天敵之一。但現在樹袋熊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使得棲息地的減少,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敵人。
編輯本段主要疾病
樹袋熊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濕屁股,是種腎臟和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衣原體細茵常被認為是導至樹袋熊生病的主要原因,專家們正持續地在研究它和樹袋熊族群們的關系。而可以發現的是樹袋熊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而有關如何使樹袋熊受到更好的照顧,或是減少他們受到疾病感染及受傷的相關研究,一直都在進行當中。因為考拉是人類的好朋友.
編輯本段棲息環境
考拉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沿海的島嶼、高大的桉樹林以及內陸的低地森林等各種環境。然而,數百萬年前,考拉的祖先卻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長期的進化,使得考拉逐漸地退出了原有的棲息環境。野生的考拉只會在適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現,其中有2個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須有考拉首選採食、並有適宜的土壤和降雨來保證生長的樹種(包括非桉樹樹種)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 研究表明,即使已知曾被考拉選擇用作食物的樹種存在,都不能保證考拉種群數量的穩定,除非有考拉首選的或特別喜歡的1、2種樹分布於該地區。 所以,這就是僅僅種植考拉一般能採食的樹種並不是個好主意的原因,為恢復考拉的棲息環境而遺漏種植關鍵樹種,往往只會徒勞地浪費時間和精力。
編輯本段食物消化
考拉是一種對食物非常非常挑剔的動物,它僅以採食澳大利亞的桉樹葉為生,而桉樹葉含纖維特別高、營養卻特別低,而且對其它動物來說,還具有很大的毒性。為了適應這一低營養的食物,長期以來,考拉進化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系統與機制。考拉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從而保證食物可以長時間地停留在考拉的消化系統中,並最大程度地消化
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而這種非常低下緩慢的新陳代謝活動,同時也讓考拉可以最大程度地節省能量,保存體力。所以,我們就會經常看到,考拉每天會睡上18-22個小時! 考拉的消化系統也尤其適應這些含有有毒化學物質的桉樹葉。一般認為,這些毒素是桉樹為了防止食葉動物採食樹葉而產生的,而且桉樹生長的土地越貧瘠,產生的毒素就越多,這也可能是考拉只吃少數幾種桉樹葉、有時甚至竭力避免生活在某些桉樹林的原因之一。 考拉的食物 桉樹又稱尤加利樹。
考拉有一個特別的消化纖維的器官----肓腸。其它動物,例如人類,也具有肓腸,但與考拉長達2米的肓腸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肓腸中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將食物中的纖維分解成考拉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盡管如此,考拉所吃進的食物中,也只有25%被消化吸收。由於通過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就能夠滿足考拉的需要,所以,考拉很少飲水,盡管在乾旱季節,桉樹葉中的水分含量會大大降低,但是,由於數量的減少與乾旱次數的減少,考拉現在不飲水了,澳洲人們都視它為珍寶。 一隻考拉每天大約採食200—500克的桉樹葉,考拉的牙齒也非常適合於處理這些特殊的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切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裡攪拌混和食物團。考拉對食物非常挑剔、甚至有些偏執。在澳大利亞,桉樹的種類超過600種,但考拉卻只對其中的極少數種類感興趣。在有些地區,考拉甚至只吃一種桉樹葉,多時也不過2、3種。當然,也有一些其它種類的樹葉,包括非桉樹類植物,偶爾也被考拉極少量的採食,或被用來當作坐墊或睡墊。 不同種類的桉樹分布在澳大利亞的不同地區,因此,分別生活在維多利亞與昆士蘭的考拉,可能會吃完全不同種的桉樹葉。可以想像一下,每天都吃同樣的食物會是一件多麼枯燥而令人厭煩的事情,所以,考拉有時也會嘗試採食其它植物,例如金合歡樹葉、茶樹葉或者白千層屬植物。 考拉如果吃慣了某地的桉樹就對別的桉樹不感興趣了,所以說考拉對食物很挑剔。
編輯本段身體特徵
考拉非常適於樹棲生活。盡管不象其它諸如樹袋鼠之類的樹棲有袋動物一樣,考拉並沒有明顯的尾巴,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出色的平衡感。考拉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
考拉的爪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 當接近樹木准備攀登時,考拉從地上一躍而起,用它的前爪緊抓住樹皮,然後再向上跳躍攀登。所以,當一棵樹成為考拉的家域樹而被經常攀爬的時候,考拉的爪在樹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顯。另一個證明某棵樹被考拉所使用的標記就是,在樹基部會有考拉小球狀的排泄物。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當處於安全的家域樹上的時候,考拉會自然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時也會因為躲避太陽或享受微風向而不停地在樹上移動位置。天氣炎熱時,考拉會攤開四肢並微微搖擺,以保持涼爽,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將身體縮成一團以保持體溫。 考拉下樹的姿勢是屁股向下地往下退。考拉經常下到地面並爬到另一棵樹上去,這時,它們常遭到家狗、狐狸、澳洲野狗的攻擊,或是被過往的車輛撞死撞傷。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爾為之。
考拉身上長有厚厚的皮毛,這對它們保持溫度的恆定很有利,而且,下雨時還可以當雨衣使用,以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考拉的皮毛呈現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種顏色,其中胸部、頸部、四肢和耳朵內側具白色斑塊。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 考拉尾部的皮毛特別豐厚,這是因為考拉經常將它作為坐墊來使用的緣故,而且常常被污染,以致考拉下到地面上屁股朝向你時,一時會難以發現它的存在。 成年雄性考拉體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 考拉大體歸屬為夜行性動物,在夜間及晨昏時活動旺盛,因為這比在白天氣溫較高時活動更能節省水分與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時的時間來睡覺和休息,僅剩餘4個小時用來採食、活動、個人衛生清潔及與其它考拉進行交流。過去,因為考拉幾乎整天都在睡覺,所以,人們以為考拉是採食了桉樹葉而中毒的緣故。考拉這種幾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狀態,實際上是它們在長期進化進程中形成的適應低營養的食物、同時節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陳代謝適應機制。 考拉最明顯的特徵是鼻子特別發達,它讓考拉擁有高度發達的嗅覺能力,能輕易地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桉樹葉,並發覺哪些可以採食,哪些有毒而不能採食。當然,也能嗅出別的考拉所遺留標記的警告性氣味。 考拉會發出多種聲音與其它考拉進行聯系和溝通,雄性考拉主要通過吼叫來表明它的統治與支配地位,從而盡量避免打鬥消耗能量,並向其它動物表明它的位置。 雌性考拉不象雄性那樣經常吼叫,但也不一定,例如交配時,雌性會發出急促的尖叫聲,給人以正在相互打鬥的印象。母考拉與小考拉之間也會發出輕柔的滴答聲、嘯叫聲、溫和的嗡嗡聲和咕噥聲,溫和的呼嚕聲則表示對對方的不滿。但是,當考拉感到害怕時,都會發出一種類似嬰兒哭叫的聲音,同時伴隨著顫抖和搖晃。考拉也會用它們的腺體產生的氣味在樹上進行標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拉反應極慢,這個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反射弧好像特別的長。曾經有人嘗試,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經過很久的時間才驚叫出聲,令編者汗顏。
編輯本段物種歷史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目前的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考拉曾被認為滅絕。 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考拉雖然一直是土著居民的一項重要食物來源,可是,這並不妨礙它們繁榮昌盛。1788年,歐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陸以後,John Price成為第一個記錄考拉這種動物的歐洲人。他在進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時詳細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為「灰袋熊」。後來,人們發現,考拉根本就不是熊,於是,一個哺乳動物研究小組的成員將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為「有袋類動物」),即剛出生的幼獸發育並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的動物。現在,諸如考拉之類的大多數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盡管澳洲的方言多種多樣。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 koolewong, colo, colah, koolah, kaola, koala, karbor, boorabee, 和 goribun等等。 當新的殖民者進入澳洲大陸的時候,毀林墾田開始了,澳洲本土的動物開始失去它們的棲息地。1924年,考拉在南部澳洲絕滅,新南威爾士的考拉也接近絕滅,而維多利亞的考拉估計不到500隻。於是,考拉毛皮的交易焦點開始向北轉向了昆士蘭。1919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了一個為期6個月的狩獵解禁期,期間,有100百萬只考拉被獵殺。盡管1927年允許獵殺考拉的特別季節被正式取消,但是,當禁令重新被取消時,在短短的1個多月的時間,就有超過80萬只的考拉被獵殺。 1930年,公開獵殺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為被保護動物。然而,卻沒有法律來保護那些考拉賴以生存和隱蔽的桉樹林,除了最近新南威爾士頒布了相關的法律之外。
編輯本段親近注意
1、遊客盡量保持安靜,如果遊客聲音比較大,會令考拉驚慌失措。[1] 2、考拉是個「近視眼」,但對近處的干擾相當敏感,容易被激怒,所以遊客不要拍打玻璃和使用閃光燈。 3、考拉睡覺時請勿打擾。
⑸ 樹袋熊和海馬是同類動物嗎
樹袋熊又叫考拉、無尾熊、可拉熊, 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英文:Koala 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考拉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而它們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
生活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尤加利樹林區。
考拉雖然又被稱為「樹袋熊」、「無尾熊」,但它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考拉卻屬於有袋目。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和習性】
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成年體重8-15公斤,性情溫順,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 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茸,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因而能長時間舒適瀟灑地坐在樹上。它四肢粗壯,尖爪銳利,長而彎曲,它的爪尖利,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善於攀樹,且多數時間呆在高高的樹上,就連睡覺也不下來。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幾乎從不下地飲水,這是因為樹袋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所以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但這和它生活的環境有關,澳大利亞土地比較貧瘠,所以桉樹攝入的營養物質比較少,而考拉正是以這種樹為食,自然而然,考拉從桉樹中得到能量也相對稀少,因此,它們必須要減少自己的活動量,來儲存更多的熱量幫助它們生存,而且,考拉很喜歡曬太陽,經常爬在樹上不動.
樹袋熊的懷孕期為35天,每胎只產一仔,剛生出來的小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5克重,在母親背上的育兒袋中生活6個月後爬到母親的背上生活,當幼崽長到1歲時便會離開母親獨立生活。到3-4年性成熟,壽命為20年左右。
樹袋熊獨居,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桉樹上,但偶爾也會因為更換棲息樹木或吞食幫助消化的礫石下到地面.它們的肝臟十分奇特,能分離桉樹葉中的有毒物質.桉樹葉是他們唯一的食物.
樹袋熊通過發出的嗡嗡聲和呼嚕聲交流,也會通過散發的氣味發出信號.
白天,樹袋熊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它胃口很大,食路狹窄,非桉葉不吃。雖然澳大利亞有300多種桉樹,可樹袋熊只吃其中的12種 。它特別喜歡吃玫瑰桉樹、甘露桉樹和斑桉樹上的葉子 。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樹葉。桉葉汁多味香,含有桉樹腦和水茴香萜,因此,樹袋熊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馥郁清香的桉葉香味。
[編輯本段]【考拉的家域范圍】
考拉家域范圍的大小取決於其未開墾的棲息環境質量,其中一項重要的標准就是考拉採食的關鍵樹種的密度。考拉的「家域樹」可以定義為:作為邊界線標志用來標記不同考拉個體間樹木歸屬的關鍵樹。在人類看來,這些標記並不顯眼,但作為考拉,卻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樹是屬於自己還是屬於別的考拉。
甚至一隻考拉死後一年之久,別的考拉都不會搬進這塊空的家域,因為這段時間,屬於前一隻考拉身體留下的香味標記和爪刮擦樹皮標記的自然風化與消失時間。
當一隻年輕的考拉性成熟時,它必須離開其母親的家域范圍,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它的目標是發現並加入另一個繁殖種群。發現別的考拉比發現適於居住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盡管環境也是一個先決條件。
總是有一些暫時游盪於穩定群體之外的動物,作為考拉,這些動物個體則經常是雄性,常常觀望於繁殖群體邊緣,等待加入其中並成為永久性居民。
所有的家域樹和食物樹對於考拉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福利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其中的一種樹木的移動和消失都會破壞考拉種群,廣闊的空曠地對考拉種群來講也是一個潛在的破壞因素,因為它會將考拉置於被狗攻擊、遭遇車禍、營養不良和疾病侵擾的不利境地。
[編輯本段]【考拉的生命周期與繁殖】
在澳大利亞,考拉的繁殖季節為8月至次年2月,期間,雄性考拉的活動會更旺盛,並更頻繁地發出比平時更高的吼叫聲。年輕的考拉離開母考拉開始獨立生活時也會如此。如果考拉生活在偏遠地帶或靠近主要公路,那麼,這將預示著,這期間也是考拉護理人員最忙碌的時段,因為考拉過路時,會因為遭遇車禍及狗攻擊等等因素而增大受傷與疾病的機會。
雌性考拉一般3—4歲時開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隻小仔。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會繁殖,有些雌性考拉每2-3年才會繁殖一次,這主要取決於雌性考拉的年齡和棲息環境的質量狀況。平均起來,野生雌性考拉的壽命大約為12歲,這就意味著,一隻雌性考拉一生中僅能繁殖5-6隻小考拉。
考拉的懷孕期僅為35天,出生時,小考拉才2厘米長,不到1克重,沒有毛發、視力與聽力,看起來象一隻粉紅色的軟糖。
出生後,小考拉會在完全沒有母親幫助的情況下,憑著自己發育良好地嗅覺與觸覺能力、強壯的前肢和爪、以及先天具有的方向感,獨立自主地爬到母親腹部的育兒袋中。一旦安全地抵達育兒袋,小考拉會緊緊地含住2個乳頭中的一個,從而保證小考拉生長所需的食物來源。同時,母考拉會收縮育兒袋的肌肉,以免小考拉從育兒袋中跌落。
在頭6、7個月的時間里,小考拉只吃母乳,且從不鑽出育兒袋,期間,小考拉的眼睛、耳朵和皮毛等等會慢慢地得到發育。大約22周齡時,小考拉才睜開眼睛,並從育兒袋中鑽出腦袋,窺視外面的世界。22-30周齡時,母考拉會從肓腸中排出一種半流質的軟質食物讓小考拉採食。這種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軟,易於小考拉採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這種食物將伴隨著小考拉度過從母乳到採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採食桉樹葉為止,就象人類嬰孩在吃固體食物之前,會吃一段時間的粥狀的半流質食物一樣。
小考拉從育兒袋口探出身體,採食母考拉從肓腸排出的半流質軟食時,會將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後方。所以,母考拉的育兒袋口是向下開口或向後開口的說法,嚴格來講,並不準確。
小考拉採食半流質食物期間,會逐漸爬出育兒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進行採食,最後終於開始採食新鮮的桉樹葉並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當然,小考拉也會繼續從育兒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歲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體越來越大,再也不能將頭部伸進育兒袋中,於是,母考拉的奶頭會伸長,並突出於開放的袋口。小考拉會繼續與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為止。這時,小考拉就不得不離開母親,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話,那麼,小考拉會與母親一起生活更長時間,當然,小考拉成活的機會也就越大。
通常,雌性考拉的壽命會比雄性考拉更長,因為,雄性考拉常會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也因為需要維護更大的領域不得不移動更大的距離而冒著更大的車禍與被狗等動物咬死咬傷的風險,佔用更大的貧瘠土壤桉樹林時也是如此。使用考拉的平均年齡數據較易令人產生誤解,因為有些考拉的壽命長不過幾星期或幾個月,而有些考拉則能終老一生。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考拉壽命會比生活在城市郊區的更長。一些對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0年,但是,一些分散於高速公路或住宅區邊緣的亞成年考拉的平均壽命卻只有2-3歲。
一旦開始採食桉樹葉,小考拉在生長得更加快、更加強壯的同時,也變得更加危險。首先,小考拉會為取暖和躲藏而擁抱著母考拉腹部,但有時也會騎在母考拉背部,最後,終於離開母考拉作短距離的行走,這些行為都會讓小考拉冒著跌落並受傷的危險。
12月齡以後,小考拉離開母親開創屬於自己的家園,這使得小考拉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因為它要尋找自己的領地。在那裡,必須有能夠提供給小考拉可口食物的桉樹林,並且靠近其它的考拉,並且最好是一些可以使它遠離諸如樹林毀滅、車禍和狗攻擊的安全之地。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估計,每年至少有4000隻考拉死於車禍和狗的襲擊,而棲息地的破壞則是對考拉生存最大的威脅。
[編輯本段]【考拉的天敵】
樹袋熊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亞犬(dingoes),當樹袋熊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樹袋熊,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亞犬的傷害;而小樹袋熊有時則會受到老鷹(wedge-tailed eagl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樹袋熊的天敵之一。但現在樹袋熊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使得棲息地的減少,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敵人。
[編輯本段]【考拉的疾病】
樹袋熊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濕屁股,是種腎臟和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衣原體細茵常被認為是導至樹袋熊生病的主要原因,專家們正持續地在研究它和樹袋熊族群們的關系。而可以發現的是樹袋熊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而有關如何使樹袋熊受到更好的照顧,或是減少他們受到疾病感染及受傷的相關研究,一直都在進行當中。因為考拉是人類的好朋友.
[編輯本段]【考拉的棲息環境】
考拉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沿海的島嶼、高大的桉樹林以及內陸的低地森林等各種環境。然而,數百萬年前,考拉的祖先卻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長期的進化,使得考拉逐漸地退出了原有的棲息環境。野生的考拉只會在適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現,其中有2個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須有考拉首選採食、並有適宜的土壤和降雨來保證生長的樹種(包括非桉樹樹種)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
研究表明,即使已知曾被考拉選擇用作食物的樹種存在,都不能保證考拉種群數量的穩定,除非有考拉首選的或特別喜歡的1、2種樹分布於該地區。
所以,這就是僅僅種植考拉一般能採食的樹種並不是個好主意的原因,為恢復考拉的棲息環境而遺漏種植關鍵樹種,往往只會徒勞地浪費時間和精力。
[編輯本段]【考拉的食物和消化】
考拉是一種對食物非常非常挑剔的動物,它僅以採食澳大利亞的桉樹葉為生,而桉樹葉含纖維特別高、營養卻特別低,而且對其它動物來說,還具有很大的毒性。為了適應這一低營養的食物,長期以來,考拉進化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系統與機制。考拉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從而保證食物可以長時間地停留在考拉的消化系統中,並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而這種非常低下緩慢的新陳代謝活動,同時也讓考拉可以最大程度地節省能量,保存體力。所以,我們就會經常看到,考拉每天會睡上18-22個小時!
考拉的消化系統也尤其適應這些含有有毒化學物質的桉樹葉。一般認為,這些毒素是桉樹為了防止食葉動物採食樹葉而產生的,而且桉樹生長的土地越貧瘠,產生的毒素就越多,這也可能是考拉只吃少數幾種桉樹葉、有時甚至竭力避免生活在某些桉樹林的原因之一。
考拉的食物 桉樹又稱尤加利樹。
考拉有一個特別的消化纖維的器官----肓腸。其它動物,例如人類,也具有肓腸,但與考拉長達2米的肓腸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肓腸中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將食物中的纖維分解成考拉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盡管如此,考拉所吃進的食物中,也只有25%被消化吸收。由於通過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就能夠滿足考拉的需要,所以,考拉很少飲水,盡管在乾旱季節,桉樹葉中的水分含量會大大降低,但是,由於數量的減少與乾旱次數的減少,考拉現在不飲水了,澳洲人們都視它為珍寶。
一隻考拉每天大約採食200—500克的桉樹葉,考拉的牙齒也非常適合於處理這些特殊的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切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裡攪拌混和食物團。考拉對食物非常挑剔、甚至有些偏執。在澳大利亞,桉樹的種類超過600種,但考拉卻只對其中的極少數種類感興趣。在有些地區,考拉甚至只吃一種桉樹葉,多時也不過2、3種。當然,也有一些其它種類的樹葉,包括非桉樹類植物,偶爾也被考拉極少量的採食,或被用來當作坐墊或睡墊。
不同種類的桉樹分布在澳大利亞的不同地區,因此,分別生活在維多利亞與昆士蘭的考拉,可能會吃完全不同種的桉樹葉。可以想像一下,每天都吃同樣的食物會是一件多麼枯燥而令人厭煩的事情,所以,考拉有時也會嘗試採食其它植物,例如金合歡樹葉、茶樹葉或者白千層屬植物。 考拉如果吃慣了某地的桉樹就對別的桉樹不感興趣了,所以說考拉對食物很挑剔。
[編輯本段]【考拉的身體特徵】
考拉非常適於樹棲生活。盡管不象其它諸如樹袋鼠之類的樹棲有袋動物一樣,考拉並沒有明顯的尾巴,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出色的平衡感。考拉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
考拉的爪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
當接近樹木准備攀登時,考拉從地上一躍而起,用它的前爪緊抓住樹皮,然後再向上跳躍攀登。所以,當一棵樹成為考拉的家域樹而被經常攀爬的時候,考拉的爪在樹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顯。另一個證明某棵樹被考拉所使用的標記就是,在樹基部會有考拉小球狀的排泄物。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當處於安全的家域樹上的時候,考拉會自然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時也會因為躲避太陽或享受微風向而不停地在樹上移動位置。天氣炎熱時,考拉會攤開四肢並微微搖擺,以保持涼爽,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將身體縮成一團以保持體溫。
考拉下樹的姿勢是屁股向下地往下退。考拉經常下到地面並爬到另一棵樹上去,這時,它們常遭到家狗、狐狸、澳洲野狗的攻擊,或是被過往的車輛撞死撞傷。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爾為之。
考拉身上長有厚厚的皮毛,這對它們保持溫度的恆定很有利,而且,下雨時還可以當雨衣使用,以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考拉的皮毛呈現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種顏色,其中胸部、頸部、四肢和耳朵內側具白色斑塊。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
考拉尾部的皮毛特別豐厚,這是因為考拉經常將它作為坐墊來使用的緣故,而且常常被污染,以致考拉下到地面上屁股朝向你時,一時會難以發現它的存在。
成年雄性考拉體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
考拉大體歸屬為夜行性動物,在夜間及晨昏時活動旺盛,因為這比在白天氣溫較高時活動更能節省水分與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時的時間來睡覺和休息,僅剩餘4個小時用來採食、活動、個人衛生清潔及與其它考拉進行交流。過去,因為考拉幾乎整天都在睡覺,所以,人們以為考拉是採食了桉樹葉而中毒的緣故。考拉這種幾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狀態,實際上是它們在長期進化進程中形成的適應低營養的食物、同時節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陳代謝適應機制。
考拉最明顯的特徵是鼻子特別發達,它讓考拉擁有高度發達的嗅覺能力,能輕易地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桉樹葉,並發覺哪些可以採食,哪些有毒而不能採食。當然,也能嗅出別的考拉所遺留標記的警告性氣味。
考拉會發出多種聲音與其它考拉進行聯系和溝通,雄性考拉主要通過吼叫來表明它的統治與支配地位,從而盡量避免打鬥消耗能量,並向其它動物表明它的位置。
雌性考拉不象雄性那樣經常吼叫,但也不一定,例如交配時,雌性會發出急促的尖叫聲,給人以正在相互打鬥的印象。母考拉與小考拉之間也會發出輕柔的滴答聲、嘯叫聲、溫和的嗡嗡聲和咕噥聲,溫和的呼嚕聲則表示對對方的不滿。但是,當考拉感到害怕時,都會發出一種類似嬰兒哭叫的聲音,同時伴隨著顫抖和搖晃。考拉也會用它們的腺體產生的氣味在樹上進行標記。
[編輯本段]【考拉的歷史】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目前的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考拉曾被認為滅絕。
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考拉雖然一直是土著居民的一項重要食物來源,可是,這並不妨礙它們繁榮昌盛。1788年,歐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陸以後,John Price成為第一個記錄考拉這種動物的歐洲人。他在進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時詳細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為「灰袋熊」。後來,人們發現,考拉根本就不是熊,於是,一個哺乳動物研究小組的成員將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為「有袋類動物」),即剛出生的幼獸發育並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的動物。現在,諸如考拉之類的大多數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盡管澳洲的方言多種多樣。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 koolewong, colo, colah, koolah, kaola, koala, karbor, boorabee, 和 goribun等等。
當新的殖民者進入澳洲大陸的時候,毀林墾田開始了,澳洲本土的動物開始失去它們的棲息地。1924年,考拉在南部澳洲絕滅,新南威爾士的考拉也接近絕滅,而維多利亞的考拉估計不到500隻。於是,考拉毛皮的交易焦點開始向北轉向了昆士蘭。1919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了一個為期6個月的狩獵解禁期,期間,有100百萬只考拉被獵殺。盡管1927年允許獵殺考拉的特別季節被正式取消,但是,當禁令重新被取消時,在短短的1個多月的時間,就有超過80萬只的考拉被獵殺。
1930年,公開獵殺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在所有的州均成為被保護動物。然而,卻沒有法律來保護那些考拉賴以生存和隱蔽的桉樹林,除了最近新南威爾士頒布了相關的法律之外。
[編輯本段]【親近考拉注意事項】
1、遊客盡量保持安靜,如果遊客聲音比較大,會令考拉驚慌失措。[2]
2、考拉是個「近視眼」,但對近處的干擾相當敏感,容易被激怒,所以遊客不要拍打玻璃和使用閃光燈。
⑹ 誰能告訴我20個動物、20個食物、20個衣物、20個建築物的英文詞.謝謝啦、
1.alpaca 羊駝
2.anteater 食蟻獸
3.antelope 羚羊
4.armadillo 犰狳
5.ass, donkey 驢
6.badger 獾
7.bat 蝙蝠
8.bear 熊
9.beaver 河狸
10.billy 雄山羊
11.bison 美洲野牛
12.bitch 雌狗
13.boar 雄豬
14.boar 種豬
15.brood 雞的統稱
16.buck 公兔
17.buffalo 水牛
18.bull 公牛
19.bull, ox 雄牛
20.bullock, steer 小閹牛
1. clothes 衣服,服裝
2. wardrobe 服裝
3. clothing 服裝
4. habit 個人依習慣.身份而著的服裝
5. ready-made clothes, ready-to-wear clothes 成衣
6. garments 外衣
7. town clothes 外衣
8. double-breasted suit 雙排扣外衣
9. suit 男外衣
10. dress 女服
11. tailored suit 女式西服
12. everyday clothes 便服
13. three-piece suit 三件套
14. trousseau 嫁妝
15. layette 嬰兒的全套服裝
16. uniform 制服
17. overalls 工裝褲
18. rompers 連背心的背帶褲
19. formal dress 禮服
20. tailcoat, morning coat 大禮服
1.string bean 四季豆
2.bean sprout 豆芽
3.cabbage 包心菜; 大白菜
4.celery 芹菜
5.leek 韭菜
6.caraway 香菜
7.spinach 菠菜
8.carrot 胡蘿卜
9.loofah 絲瓜
10.pumpkin 南瓜
11.bitter gourd 苦瓜
12.cucumber 黃瓜
13.white gourd 冬瓜
14.needle mushroom 金針菇
15.tomato 番茄
16.eggplant 茄子
17.potato, 馬鈴薯
18.lotus root 蓮藕
19.agaric 木耳
20.beetroot 甜菜根
1.建築物building
2.教室classroom
3.房屋house
4.房間room
5.家home
6.city n 市,城市,都市
7.church n 教堂,教會
8.cinema n 電影院;電影
9.club n 俱樂部
10.company n 公司
11.farm n 農場;農庄
12.flat n 樓中一套房間;公寓(常用復數)
13.garden n 花園;果園,菜園
14.hall n 大廳,會堂,禮堂;過道
15.hospital n 醫院
16.hotel n 旅館,飯店,賓館
17.house n 房子,住宅
18.Clothing store 服裝店
19.Attorney institute 律師所
20.Museum 博物館
⑺ 世界各國名酒都有哪些
、Absolut絕對伏特加
瑞典釀造伏特加酒的歷史可遠溯至公元十五世紀。然而,直至上世紀後半葉才由瑞典的伏特加批發商拉爾斯.奧爾森.史密斯發展出一個完善的釀造方法,釀制出一種前所未見的純凈烈酒,史密斯將之命名為「絕對凈化伏特加酒」。 一九七五年,瑞典葡萄酒及烈酒有限公司根據史密斯的原有構想,再加上現代科技,利用精挑細選的瑞典南部穀物,蒸餾出一種純度更高的烈酒,命名為Absolut伏特加,專家所作的分析顯示,其純度在市場上可謂無出其右,一次絕對的成功!
2、Hennessy軒尼詩
軒尼詩 (Hennessy) 的名字原自李察·軒尼詩 (RichardHennessy) 為命名, 軒尼詩當時供應皇室飲用已達26年之久,在1815年受法國皇帝 "KingLouisXVIII" 頒發書函,選為國會主要供應酒商。李察.軒尼詩在當兵期間,更取得「英勇證書」(CertificateonBraveandGallant),這並成為軒尼詩酒廠的標志。至一七六五年成立軒尼詩酒廠 。成立初期,軒尼詩銷量已十分卓越,當時所出口之國家以英國及其它各大城市為主,時至今日,軒尼詩銷量仍然屹立領導地
3、Johnnie Walker尊尼獲加
1820年,蘇格蘭人John Walker開始了第一杯調配威士忌的嘗試。他將調制混合茶葉的經驗運用到威士忌的調配中,並發現這種經過調配的威士忌有著更深邃而精緻的口味。John Walker過世後,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子承父業,並調制出一種全新的調配威士忌,命名為「老高地威士忌」,即Johnnie Walker【黑牌】的前身。1867年,亞歷山大注冊了商標所有權,並設計出讓人眼睛一亮的傾斜式商標和方形酒瓶,在市場上創造出無可匹敵的威士忌。Walker家族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孜孜以求地專研威士忌的調配工藝,調制出舉世無雙的威士忌,奠定了其品牌在全球的至尊地位。
4、Chivas芝華士
享譽世界的芝華士威士忌是最具聲望的蘇格蘭高級威士忌。創始人詹姆斯.芝華士和約翰.芝華士兄弟開當時調配藝術風氣之先,創造出芝華士這一代表了醇和、獨特、出眾的威士忌品牌。
5、Moet Chandon銘悅香檳
擁有250年釀酒傳統的Moet Chandon,曾因法皇拿破崙的喜愛而贏得「Imperial(皇室香檳)」的美譽。到目前為止,銘悅香檳已成為法國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香檳。
6、Remy Martin人頭馬
人頭馬是世界四大白蘭地品牌中唯一一個由干邑省本地人所創建的品牌。它創立於1724年,以創始人Remy Martin的名字命名。 人頭馬也是四大白蘭地品牌中唯一一家自己種植葡萄的公司。干邑的每一種香氣與味道都源自庄園的每顆葡萄,而葡萄的稟賦則來自培育它的每一寸土地,這些特殊的芬芳將隨著酒齡的增長日漸濃郁香醇。若沒有土地賦予的芳香,酒的存放時間再長也無濟於事。一切都從水土「Terroir」開始,這一很難確切翻譯的詞包含著特定地區的土壤特性、降雨、日照、風向、氣溫等所有能夠影響葡萄風味的因素,挑剔的調酒師甚至能辨別出每個地區每種葡萄的細微區別。
7、Martell馬爹利
許久以來,深遠代表著馬爹利干邑獨特的品質,作為一個引人入勝和不斷進取的品牌,馬爹利留給人們的是更多的探索與發現。通過幾個世紀的不斷鑽研與探索,馬爹利形成了其獨一無二的釀酒專長。它對釀酒藝術的不懈追求,造就了其芳香飄逸、回味深遠的卓越口味。馬爹利源於男人對生活和事業的勇敢面對和不懈開創,對於他們來說,自信而獨立地挑戰生活和事業上的一個個目標,已經成為了一種毋庸置疑的行為風格。 所以,馬爹利始終倡導領先、自主、創新而不拘一格。作為一個著名品牌,馬爹利始終堅信一點源於歷史,開創潮流。
8、Bacardi百加得
早在18世紀初,加勒比海地區的海盜們就已經被同樣野性十足霸氣張揚的朗姆酒征服,朗姆酒因此獲得「海盜酒」的綽號。百加得成立於1862年,現今成為全球唯一的私營烈酒公司,在全球170個國家僱用超過6000名員工。Bacardi Breezer色彩鮮艷、口味清醇的朗姆預調酒會令你瞬間神魂顛倒。獨飲一杯,唇齒間純正進口的洋酒精髓混合新鮮水果原汁的怡人口感。
9、家豪威士忌 CARDHU
在十九世紀末,尊尼獲加公司購入了家豪,當時家豪所出產的單一威士忌,已成為調制紅方和黑方的主要成分。其實,家豪高地純麥芽蘇格蘭威士忌,是採用太陽曬乾的麥芽,沾上了泥炭氣息,再加以儲藏而釀製成的。酒質能保留原有特色,因而享有盛名。家豪威士忌的芳香和酒質,皆取中庸之道,恰到好處,入口甘甜,齒頰留香,若開始欣賞單純麥芽威士忌的人士,這實是最理想的嘗試。至於那些已遍嘗威士忌名釀人士,便會視家豪威士忌為多年良伴。
10、尊榮極品威士忌 SWING
尊尼獲加公司在二十年代初推出尊榮極品威士忌,銷售對象主要是歐洲紳士富豪,當時他們常乘坐一級的豪華油輪往來大西洋兩岸,尊榮不倒翁式的酒瓶, 實際上是為了風浪而設計,使酒瓶在大西洋的波濤之中不易傾倒。但這個設計也為乘客增添了不少樂趣,加上尊榮極品威士忌醇厚珍貴,贏得豪門富戶的推崇贊賞。自此,尊榮極品威士忌便一直成為最受歡迎的威士忌之一。
⑻ 考拉(樹袋熊)的全面介紹
樹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有袋哺乳類。它性情溫順,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對大耳朵,鼻子扁平,無尾,身披一層濃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長約80厘米,體重可達15千克左右。它四肢粗壯,尖爪銳利,善於攀樹,整日以樹為家,就連睡覺也不下來。由於樹袋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所以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
白天,樹袋熊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它胃口很大,食路狹窄,非桉葉不吃。雖然澳大利亞有300多種桉樹,可樹袋熊只吃其中的12種 。它特別喜歡吃玫瑰桉樹、甘露桉樹和斑桉樹上的葉子 。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樹葉。桉葉汁多味香,含有桉樹腦和水茴香萜,因此,樹袋熊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馥郁清香的桉葉香味。
每年夏季是樹袋熊的交配時期,雌性樹袋熊懷孕一個月後,就生下幼仔,一般每胎僅產一仔,很少有雙胎 。小樹袋熊出生時體長只有2厘米左右,體重僅5.5 克,猶如一條小爬蟲,但能鑽進母親腹部的皮質育兒袋內,吸吮乳汁。五個月後,小樹袋熊體長可達16厘米,可它還撒嬌似地趴在母親背上,或者舒適地躺在母親懷中,直到一歲時,才依依不捨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野外生活。樹袋熊的壽命一般為12年左右。
樹袋熊屬於澳大利亞有袋類,它有大大的鼻子,最愛吃桉樹葉,十分憨厚可愛。
樹袋熊的體形肥胖,毛又軟又後,大腦袋圓滾滾的,光突突的大鼻子非常突出,十分逗人喜愛,幾乎象中國的熊貓一樣有名。一隻成年的樹袋熊可達10公斤,體長1米。
樹袋熊的育兒袋和袋鼠不同,它們的育兒袋是向後張開的,乳頭也只有兩個。不過小袋熊在裡面還是可以感到很舒適。
樹袋熊從小就會爬樹,它們下樹的時候總是倒退著的,總是屁股先著地。而且動作十分緩慢。
樹袋熊長有適合挖掘的鐵鍬形爪子,是一種會挖洞的有袋類動物。在所有會挖洞的哺乳動物中要屬樹袋熊挖的洞最大。往往長達十米,洞口直徑六十厘米,有些洞穴在地下有兩米深。
樹袋熊的主食是桉樹葉,它們至少可以吃近五十種桉樹的葉子,還有吃桉樹以外的桃金娘科植物的葉子。小通常在冬季小袋熊在冬季出生,幾個月以後,在洞內開始練習短途爬行。當母袋熊離洞覓食時,幾乎總是把它的幼子放入袋中。小袋熊長到8個月的時候,它就永遠脫離了育兒袋,但還一直跟著母袋熊。到再過四個月後才完全獨立生活。
⑼ 澳大利亞的三大國寶是什麼
1、 袋鼠(kangaroo):是澳大利亞國家的象徵。它前肢短小,後肢發達,尾長而粗,善跳躍。遇到危險時靠雙腳跳躍前進,尾作平衡器官控制方向,時速可達70千米,一次跳躍可達10米遠,並能跳過3米高的障礙,可謂動物界跳躍冠軍。
3、鴨嘴獸
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
18世紀後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標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產物,後於1799年命名。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而身體和尾部像海狸。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
鴨嘴獸最顯著的特徵是似鴨般扁平的嘴,嘴觸覺靈敏,可以用來在渾濁的水中尋找獵物。腳上有蹼,尾部似河狸,擅長游泳,在晨昏活動。
(9)koalablue童裝品牌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的國家象徵:
1、國徽
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特有,它們一般只會向前走,不輕易後退,象徵著一個永遠邁步向前的國家。國徽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徵這個國家的六個州。
紅色的聖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隻獅子、四顆星),象徵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爾他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馬尼亞州。
盾形上方為一枚七角星象徵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一個聯邦區。周圍飾以澳大利亞國花金合歡,底部的綬帶是英文書寫的「澳大利亞」。
2、國花
澳大利亞國花是金合歡(Goldenwattle,拉丁語學名:Acaciapycnantha),是合歡花卉的一個系列,按照生物學分類,金合歡花來自金合歡樹,樹高兩米至八米不等,每年冬天和春天開花,花香濃。
花可用作香精和香水的製作,其枝幹可用作染料製作。金合歡多年來是澳大利亞民間公認的國花,於1988年被正式宣布為國花。
3、國鳥
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常年的公告,截至2013年,澳大利亞沒有官方認定的國鳥,也沒有任何官方認定的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但澳大利亞民間普遍把鴯鶓。
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鳥類,並把袋鼠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這兩種動物只會前進,不會後退,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兩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