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大同的歷史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滅亡了代國,其領土就跟這些游牧名族接壤,經常受到他們的侵擾。
不久,趙國就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憑借這支部隊,趙國軍隊將東胡,林胡,婁煩這個幾個民族從大同地區驅逐了出去,並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三個郡,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並建立了大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後來,趙武靈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靈丘縣。
西漢初年,剛剛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於四十萬騎兵,圍困了七天七夜。據說,最後靠陳平獻美人計而逃脫。從此,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七十多年,漢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親政策為主。
等到漢武帝時期,大同是邊關重地,飛將軍李廣也長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戰。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於大同是山西北部難得的一塊平原,而且又緊靠游牧民族所佔據的蒙古高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門戶。所以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
等到三國時期,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烏桓和鮮卑佔領,平城逐漸成為廢墟。等到南北朝時期,蒙古高原上的鮮卑族逐漸強大起來了。他們建立了北魏王朝,他們在漢代遺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國正式遷都平城,大同開始了他作都城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大融合的一段時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時期。大同作為北魏帝國的首都,見證了一段歷史。
在遼代,大同作為這里的地名被正式確定下來,一直到現在。看來,游牧民族對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嚮往。
明代,大同終於又回歸漢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但也意味著,他又成為邊塞之地,殺戮的戰場。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這里成為保衛北京最重要的軍事重症,將會承擔更多的沖擊。
1453年,蒙古大軍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帥50萬大軍御駕親征,如同漢高祖一樣,又被包圍了。但這一次,他沒有劉邦那樣幸運能夠逃脫,而是全軍覆沒,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俘虜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對北京太重要了,所以這里留下了堅固的城牆。城牆的夯土是如此的結實,以至於建國後一直沒有拆除完畢。當城牆磚被後人漸漸拿去建房子之後,就剩下黃黃的土牆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多年,曾經讓大同的市容大受影響。近年來,大同重新維修了城牆,加添城牆磚,重修城樓,讓大同城牆的雄姿重現於世。
(1)塞外明珠羊馬甲擴展閱讀
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北的采涼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朔州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上功績卓著;是都城建設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時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響深遠,蔭及盛唐;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從平城時代開始的;
是古都藝術的新模式,無論是北魏時代的雲岡石窟,還是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均堪稱曠世精品,開創了大同模式;大同還是軍事防禦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顯著的古都、藝都、佛都、軍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2. 清末老照片:110年前的塞外明珠張家口,為何滿屏都是灰土呢
張家口郊外的黃土崖。由於四通八達的交通,張家口的軍事地位也很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廷在此駐有重兵,以管理察哈爾八旗,察哈爾都統署就設在張家口。根據清朝面臨的特有形勢,這里是經略蒙古的重地。
張家口的“義和成”商號。張家口是清朝有名的“陸路商埠”,在上海、廈門、天津等沿海城市開放之前100多年,就已經做起了國際貿易。雍正年間,中俄《恰克圖互市條約》簽訂以後,俄商可以經張家口進入北京,大量外貿商品在此匯集和轉輸。
張庫大道上的商隊。道光年間,戴本孝在《登張家口城》一詩中寫道:“駔儈驛通中外市,牛羊氣雜往來車。神爭社會當場采,女竟邊妝滿鬢花。”這首詩與照相互相印證,顯示了張家口作為商業城市的繁榮。因此,她獲得了“塞外明珠”的美譽。
張家口郊外的大道。雖然號稱“塞外明珠”、商業中心,但回到具體的歷史情境,當地的環境並不太好,塵土飛揚。
張家口的街景,不遠處的風捲起很多塵土。
張家口街頭的駝隊,駱駝身上背著大量貨物。那時候長途運輸主要靠的就是駱駝。駝頭趕著駝隊,沿著張(張家口)庫(庫倫)大道,往來蒙古。這么長距離的運輸,也只有吃苦耐勞的駱駝可以承擔。
張家口客棧內的馬商。從張家口運往蒙古的貨物主要有布匹、茶葉、鐵器等,從蒙古運來張家口的貨物主要有牲畜(馬、牛、羊、駝)、毛皮、食鹽等。清廷在此設有稅關對各類進出口貨物進行征稅。
張家口街景。張伯林到來時,張家口已經向近代化邁出了一大步。通往北京、庫倫、恰克圖的電報線路已經開通;他離開之後4個月,京張鐵路通車。這些近代化的設施,大大改變了張家口的社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