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褂 來歷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馬甲
1.馬的護身甲。《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 明宗 與 梁 人對柵於 德勝 ,時 晉高祖 為 梁 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輟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水滸傳》第五五回:「 呼延灼 領了鈞旨,帶人往甲仗庫關支, 呼延灼 選訖鐵甲三千副,熟皮馬甲五千副。」
2.干貝。江珧肉柱。 宋 朱熹 《次秀野雜詩韻又五絕》:「向來試吏著南冠,馬甲蚝山得飫餐。」 宋 周必大 《周愚卿江西美劉棠仲同賦江珧詩牽強奉答》:「珠剖蚌胎那畏鷸,柱呈馬甲更名珧。」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蜜丁馬甲》:「蜜丁曾共品,馬甲亦同名。」
3.方言。背心。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罩甲》:「國朝 王應奎 《柳南續筆》雲:『今人稱外套曰罩甲。』……按,今 吳 中猶有馬甲之稱,當即由罩甲而得。」 張天翼 《夏夜夢》:「那件密密扣著的馬甲--把她顯得更加瘦小。」
4. 清 八旗制的兵丁。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然惟驍騎營之馬甲、領催、匠役隸之。」原註:「 滿洲 、 蒙古 每佐領下馬甲二十人…… 漢 軍每佐領下馬甲四十二人。」 章炳麟 《訄書前錄·客帝匡謬》:「圈地之 滿 蒙 ,駐防之八旗,無置馬甲,而除其名糧,一切受治於郡縣。」
旗袍的起源與發展: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是我國一種具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清末的旗袍樣式,主要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旗袍的樣式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 1929年的4月16日以後,就有一個嚴格的規定,旗袍被定為一種正裝,在重要的慶典、節慶、禮儀性場合,中國女性必須穿著旗袍。比方說,女學生在升國旗的時候,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都必須穿旗袍。
C. 馬甲原本是一種服裝,但是在今天的網路語言中,「馬甲」怎麼卻變成了「替身」的代名
暢游網路,常會遇到一個詞語叫做「馬甲」。網民對這個詞語可不陌生,不少網民都有好幾個「馬甲」。網路上的馬甲不僅是身份的象徵,還是個人在論壇上分身變化的神奇招數。
它是網友在同一網站所注冊的除常用名之外的用戶名。在網路空間里,網友出於各種目的,在某一論壇、網站常會注冊很多用戶名,這些用戶名都可算是常用用戶名的馬甲了。
隨著網路的日漸普及,「馬甲」這一詞語廣為流傳,已經成為網路文化中常見的現象了。
D. 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
古代的內衣在秦漢之前,直接叫“褻衣“,當時的民風比較淳樸,所以在叫貼身衣物的時候,古代人還是比較隱晦的。等到了秦漢時期,則是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這時候的內衣則是用布直接裹在胸前,背後的話再用繩子繫上。雖說這種內衣和現在的圍裙比較相似,但是這時期的內衣長度只到腰間。
雖說內衣隨著朝代的更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內衣的款式也在不斷的變化,但是因為經濟的不同,所以很多的士族權貴在內衣的材質上也是多變的。
E. 含有「馬甲」兩字的古文或者古詩。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韓愈)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咸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郁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送李宣叔倅漳州(王安石)
閩山到漳窮,地與南越錯。
山川郁霧毒,瘴癘春冬作。
荒茅篁竹閑,蔽虧有城郭。
居人特鮮少,市井宜蕭索。
野花開無時,蠻酒持可酌。
窮年不值客,誰與分杯杓。
朝廷尚賀俊,磊砢充台閣。
君能喜節行,文藝又該博。
超然萬里去,識者為不樂。
予聞君子居,自可救民瘼。
苟能御外物,得地無美惡。
似聞最南方,北客今勿葯。
林麓換風氣,獸蛇凋毒蟲。
如漳猶近州,氣冷又銷鑠。
珍足海物味,其厚不為薄。
章舉馬甲柱,固已輕羊酪。
蕉黃荔子丹,又勝楂梨酢。
逢衣比多士,往往在丘壑。
從容與笑語,豈不慰寂寞。
太守好觴詠,嘉賓應在幕。
想即有新詩,流傳至京洛。
F. 有沒有女主有很多馬甲,變換了很多身份的古言
《綰青絲》(千金小姐→青樓女子→絲綢老闆→世家少奶奶。)
《11處特工皇妃》(特工→女奴→丫鬟→將軍→再度為奴→秀麗王→平民→青海王妃)
《大唐後妃傳之珍珠傳奇》(沈府千金→郡王妃→晉王妃〖不怎麼算,但是名分上算是〗→楚王妃→高明月→睿真皇後〖死之後由其子給予的稱號〗)
就總結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G. 馬甲是什麼意思出自什麼地方
馬甲的形成,其原因有如下幾種情況: 其一,歷史沿革造成的。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原來只在聊天工具如QQ上玩,在那裡注冊了一個個性化的名字,後來進入了論壇,要發表大作了,突然覺得應該有一個類似筆名的ID,於是注冊了一個很優雅文靜的論壇名字,但是,畢竟對自己使用多年的聊天用名有了感情,於是,又注冊了那個名字,這就形成了一件馬甲。通常,這樣的馬甲是對自己的朋友們公開的,他穿那件衣服出場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麼奇怪。我還有的朋友是從聯眾被朋友拉到論壇的,也有類似情況,可以用來支持我的論點。 其二,文字快手或乾脆夠得上寫作機器,卻又澹泊名利,哪怕是虛擬世界中的名氣他也不想要,於是就注冊許多馬甲,每天不停地換來換去的,穿著不同的衣服分別表演。我有一位朋友可以稱得上西陸知名寫手了,用過的馬甲不下六件,每一件發過的作品都夠我這樣的人絞盡腦汁寫一氣的。我們是朋友,我發現他在論壇上的文集中只收錄了他很少的一部分文章,而在他個人網頁上,則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後來,他才不好意思地坦白了自己用過很多馬甲的事實。 其三,通常是論壇上最賣力的斑竹,為了活躍論壇,製造繁榮,一個人每天穿不同馬甲穿梭般上場,以不同的身份對新人進行回復,甚至自問自答、插科打諢。這樣的人,大多是非常熱心的,有時也會與別人或與自己開個玩笑,但都是出於善意。應該說,論壇屬主選拔到這樣的斑竹,運氣可以說是非同一般地好,我估計,看到屬下如此賣力,他睡眠中都會笑出聲來的。 其四,純粹是為了暈人。其實這和在聊天室里暈人是大同小異的,區別在於聊天室里暈人是實時的,當場進行對話,而論壇里則必然要有一定的延遲了,但它也有自己的優越性,至少,整個暈人過程具備可追索性,而且可以在更大的范圍被觀賞。這種情況,通常是在非常相熟的朋友之間進行的,結果也以暈人的和被暈的皆大歡喜居多,而且,往往暈到一定程度,總會透露出自己的一些信息或蛛絲馬跡,那被暈的朋友則會恍然大悟,導致雙方的友誼更加深厚。本人就曾經擁有這樣的馬甲,把一位很尊敬的大姐姐給暈了,可惜正自得意,尾巴卻沒夾住,被人家很利索地抓住了。這種目的注冊的馬甲,很可能只穿一次就放到了箱子底下永不再用,比較奢侈。 其五,不便使用「名字」。比如,對於某篇文章有不同看法,說了怕傷人,以後不便「見面」(只在同一論壇或社區),不說又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用一個「管點閑事」啦,「善意提醒」啦之類的臨時馬甲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雖然也談不上多麼光明磊落,但也不至於造成對方非常的不快與傷心,應該說還是可取的。還有的是喜歡飛磚傷人,屬於放暗箭打冷槍,因為其出發點就不公正,其做法也就不那麼值得稱道了。 其六,不能使用原來的「名字」。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名字」曾經干過非常陰險狡詐惡毒的事情,而且已經被別人識破了,換句話說,就是那名字已經臭不可聞了,他自己也只有忍痛承認那「名字」的死亡現實。嚴格地說,他後來用到的已經不再是什麼馬甲了,而是一個新的「名字」。如果出於善意的推測,那該證明他想自新了。但是,魯迅先生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國人,應該不無道理,作為先生的崇拜者,對於這樣的有過前科的人,我以為小心一點總無大過。例子也是現成的,但我覺得不舉也罷。 與其它事物一樣,馬甲不以你喜歡與否為轉移,它會一直存在下去的,而且,從上面的分析看,大多數情況,馬甲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其實,正如古人說的,文如其人。「名字」也好,馬甲也罷,總要或多或少地打上某些獨特的烙印,正像人的面孔不會因為改個好聽的琅琅上口的名字就變得魅力無窮一樣,語言習慣、文字作風當然也不會因為換個ID就截然不同。說穿了,對於末一種情況,我以為,即便費勁心計,在明眼人看來,也不過徒添笑料、枉為笑談而已。記得有個小品說得好,小樣兒,以為穿個馬甲上來我就認不出你了?
H. 西方古代服飾馬甲是什麼樣的
展開全部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 年版53 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羅蘭之歌》(法)、《亞瑟王之死》(英)有所記述。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 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15 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 男人服飾的變化也被人認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開宗教會議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議會頒布了告示:僅穿短上衣出入舞會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將身體前後遮蓋好,不要露出恥部。(《羞恥心文化史》83 頁)告示發出不久短褲加長,並且與類似襪子的腳部的裝飾縫在一起,後來又出現了用結實布料縫制的股袋,用以遮住恥部。 英國議院對於平民、普通騎士,穿的衣服與貴族穿著相同不能容忍,對於服飾上的追求刺激也極力反對,愛德華四世時,英國下院提出了這樣的文件: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聯書店)。 14 世紀時興一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一種顏色,右邊一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各為一種顏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別染色。15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引《世界風俗.衣住篇》) 中世紀衣服上綉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綉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綉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 。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中世紀男子留長發,騎士都披長發。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志。`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綉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