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八十年代的舊衣圖片

八十年代的舊衣圖片

發布時間:2021-06-27 12:31:06

① 80年代初期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衣著是灰色調的,簡單樸素的;房屋低矮陳舊,街道狹窄,車輛稀少,人也比現在少;電視機還不普及(即使有電視機,不過一兩個頻道,每天幾小時的節目),收音機和剛剛出現的盒帶錄放機是主要的娛樂工具,晚間燈火昏黃,一片寂靜。
那時的人們求知慾極強,對未來即憧憬又懷疑,剛剛走出舊時代,卻還沒能完全走進新時代,正在做著准備,蓄勢待發。

② 誰有更詳細的旗袍的變遷的圖片啊.我需要圖片和文字的介紹啊.

旗袍(qipao,cheongsam)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現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期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旗袍形成過程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國趣味(或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所顯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為多)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特徵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冰天雪地穿旗袍 如此浪漫凍人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製作
1.裁剪
(1)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2.縫制
(1)衣片歸拔
(2)側縫貼牽條
(3)襟邊貼牽條
(4)縫制
【旗袍≠旗裝/旗服】
現在的旗袍,盡管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或稱「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二者更不存在你包括我或我包括你的關系。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而旗裝,則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
為便於區別與理解,以下也對旗裝進行「特色」概述:
特徵: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清末女子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
色彩: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盤滾設計: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
圖案: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旗袍並不是中國的國服
由於旗袍的大范圍流行和近年來影視作品的宣傳,不少人尤其是對歷史了解甚少的年輕人將旗袍當作中國的國服來看待。這樣的觀點並不正確的。旗袍只是一種時裝。
旗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滿族衣飾的變體,並不具有代表全國大多數人口。
另一方面,現在的旗袍在很多場合成為了接待小姐用服,這樣的濫用也已經使得旗袍的原則性不復存在。
所以,目前中國無國服。
【歷史與發展】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與漢族軍閥豪強結合到一起,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漢族百姓與之斗爭,努力保存漢服,遭到滿清統治者的鎮壓屠殺。最重要的問題是,滿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垂辮易服?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是因漢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漢族傳統的冠戴衣裳大多被禁止穿戴,是漢族的民族恥辱,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著裝與戲曲宗教等場合。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滿族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以此來避免被漢族同化,最終達到確保滿人的統治地位的目的。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③ 七八十年代的老式縫紉機,現在能值多少

七八十年代的老式縫紉機大概能值五六千塊錢,老式縫紉機雖然並不是很多,但這也是過去人們智慧的產物,還是很象徵那個時代發展的物品。

(3)八十年代的舊衣圖片擴展閱讀:

當時的縫紉機意義遠遠高於現代家庭中普遍安裝使用的電腦,也可以稱得上是家中的大件物品了,在家中擺放一台縫紉機不僅是主婦勤勞的象徵,往往也承載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生活記憶。

當然了對於現代人來說,人們已經看不到縫紉機的意義和價值了,所以很多家中有縫紉機的家庭都希望可以將它們折現,雖然很多家庭也希望將縫紉機作為古董收藏起來,可是縫紉機也確實比較占空間,因此人們對於縫紉機現在的價值更加重視。

④ 七八十年代中國服裝流行特點

七八十年代蛤蟆鏡、長頭發、大鬢角、小鬍子、花格子襯衫、大喇叭褲是典型的小混混形象。

七八十年代服裝樣式越來越豐富,夾克衫、西裝、運動服是主流服裝。服裝流行樣式一個接著一個,從牛仔褲到文化衫、休閑裝、健美褲(踩蹬褲)、直筒褲、老闆褲、蘿卜褲、夾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裝、晚禮服、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等紛至沓來,人們分辨著、追逐著、模仿著、新舊雜陳,花樣百出。

據說健美褲(踩蹬褲)喚醒了中國女性的審美和獨立意識,它一度泛濫於全國各個層面的女性身上,從學校的小女生到工廠的女工再到街道大媽,幾乎人人都有一條這樣的褲子。可後來再也沒人問津這種褲子。

⑤ 有哪些記錄時代變遷的老圖片

博物館中就有很多很多老照片,他不僅有中國的一些名人,戰爭英雄,烈士的照片,還有民國到抗戰時期中國發生變化的老照片,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發現,時代真的在變化,不論從衣著,還是照片的顏色都能看出。

⑥ 八十年代年代過年圖片賞50分

懷舊網2006-11-249:06:10作者不詳

過年可真是孩兒家的盛宴,不僅一年來肚中的飢懶之蟲餵了個飽,口袋兒都連帶著沾了光。那發紅包的開場白通常是這樣的:「喲,小孩子可真乖巧伶俐,來,紅包拿好,快快長大。」這當口兒可是最見小孩家的功力,他會裝出忸怩的樣子,不情不願地擺著身子。當大人的立馬就急了,你不拿可不成,過年過節的,得有個好兆頭。接著便是象徵性地推推挪挪,一來二去的,搞得雙方都有些不甘不忿。那可真叫高手過招,講究的都是真功夫。最後,真金白銀終於落到了孩子手裡,當大人的總算鬆了一口氣,很有面子地乾咳兩聲。察言觀色可是孩子的特長,他會甩出一大堆祝福的話,強忍住極大的喜悅,臉上依舊是不動聲色。可當他慢慢地轉過身去,便立馬換了一個人,興奮得漲紅了小臉。這是小孩子特有的狡黠,以退為進,推脫中透著股機靈。壓歲錢之於八十年代的孩子,就像冷凍的肥豬肉之於六十年代的青年一樣,企盼與喜悅彼此糾纏。它們讓無數孩子的荷包鼓鼓囊囊,流著香甜的口水做了一宿又一宿的好夢。可惜的是,那紅包輾轉了幾天,還得落到母親們的口袋裡。她們准備好了一大堆酸水向你傾倒,把家裡緊巴巴的財政開支一筆一筆地算給你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恨不能把心窩兒掏給你看。最後,你只能屈服了,乖乖地把壓歲錢送上,就像看著隆隆的列車脫軌,你再不能螳臂當車地挽回一樣。

收壓歲錢之前全家還得張羅著年夜飯。男女老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你做酸辣魚湯,我就做韭菜餃子……1983年的時候,富強粉、小雜豆、花生米、黃油等都還是限量供應。那之後,便取消了憑票采購,老百姓年夜的餐桌開始豐富起來,糖醋排骨、酥紅的扣肉、豬下水、粉條腸子……滿滿當當地擺了一桌。遠游他鄉的兒女,終於回家收割故鄉的「麥田」,坐在桌前喜孜孜地望著年邁的父母,一杯杯烈酒下肚,嗆紅了彼此的臉。年夜飯象徵著美滿團圓,是心與心交接的所在。什麼世事無常,盛宴必散被大家通通拋諸腦後,觥籌交錯伴著焰火聲聲,酒杯一碰便又是一個人生。春聯窗花貼上了,老人兒女團聚了,喜氣在屋子每一個角落漾溢開來。大傢伙兒交換著一年來的家長里短,不斷蹦湧出來的新鮮事兒在一撥撥人的舌間上翻江倒海。年夜飯還是人性的復歸,無論我們走得多遠,多匆促,心裡都割捨不了自己的家園。我們嚼著白米飯,用言語和歡笑互相溫暖,肚子里的孤獨和焦渴被飯菜填滿了,喉頭的哽咽也被一杯溫酒稀釋掉。那種家人間的體貼和感動,用任何語言來描摹都是蒼白的。

在八十年代,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拿壓歲錢可是一件都不能少。1983年開始,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現場直播,當年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節目當屬王景愚繞著桌子「吃雞」,而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曲。之後,陳佩斯「吃面條」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氣候,《我的中國心》全國傳唱,《難忘今宵》幾乎成了後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那會兒可不像現在,一家人上酒樓,吃吃喝喝,完事就拍屁股走人,沒一點兒氣氛。我們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夜飯,一邊看春節晚會,瞅著屏幕上的曲藝明星直樂。這成了大夥兒約定俗成的過年方式,有學者還美其名曰「新民俗」。

可惜的是,如今許多城市裡聽不到鞭炮聲了,過年也已變成一種迫不得已的習慣。物質把我們恆常的生活方式摧毀了,我們玩蹦的,吃酒席,看焰火,最終在繁華的城市裡,走丟了自己的路。

⑦ 80年代流行的服飾什麼樣

八十年代蛤蟆鏡、長頭發、大鬢角、小鬍子、花格子襯衫、大喇叭褲是典型的小混混形象。
八十年代服裝樣式越來越豐富,夾克衫、西裝、運動服是主流服裝。服裝流行樣式一個接著一個,從牛仔褲到文化衫、休閑裝、健美褲(踩蹬褲)、直筒褲、老闆褲、蘿卜褲、夾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裝、晚禮服、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等紛至沓來,人們分辨著、追逐著、模仿著、新舊雜陳,花樣百出。

據說健美褲(踩蹬褲)喚醒了中國女性的審美和獨立意識,它一度泛濫於全國各個層面的女性身上,從學校的小女生到工廠的女工再到街道大媽,幾乎人人都有一條這樣的褲子。可後來再也沒人問津這種褲子。

⑧ 上世紀八十年代逛商場是什麼樣子

平時閑來沒事的時候都會去逛逛街,放鬆一下學習上或者工作上面的壓力,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逛商場是個什麼樣子的?他跟我們一樣也可以這樣悠哉悠哉嘛。畢竟現代的科技已經很發達了,在逛商場的時候運用上了很多的高科技,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非常陳舊的,很多小夥伴都想知道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起看一下吧。


不過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也只能夠回憶一下。在你的腦海當中,上個世紀80年代是個什麼樣的呢?歡迎寫在評論下方。

⑨ 哪位能幫我描述一下八十年代的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勝感激!

本人70後,經歷過整個八十年代。那時生活水準普遍不高,跟現在真的是沒法比。
衣:大人們就那麼幾套衣服,偶爾添件新的也要過年才穿,風格基本都很朴實;小孩子正在長 身體,所以衣服每年都要換,不過新衣服也很少,多數都是親友淘汰的舊衣服。的確涼、毛料、手織毛衣都是當時的代名詞。
食:能吃飽飯就很好了,基本沒什麼零食。我是東北的,小時候住平房,家裡有園子,蔬菜隨 便吃,肉就很少見了,隨便摘個黃瓜、西紅柿就是水果了。冬天都提前買秋菜儲存起來,餐桌上的主菜基本是大白菜、土豆、茄子干,時常也能炒點自家種的瓜子、烤個土豆片什麼的。冬天水果標配:凍柿子、凍秋梨,霸酸霸酸的國光小蘋果。
住:平房多、樓房少,那時住樓的感覺都了不得,家裡非富即貴。我家住的是父親單位蓋的宿 舍,一排一排大平房,前後左右都是熟人,去誰家串門一抬腿就到了;小孩子從來不缺玩伴,胡同里到處都是一夥一夥的。還有個好處就是地方寬綽,家家都有園子、手壓水井,人也勤勞,夏天紅紅綠綠的很好看,現在我還能想起家裡的那棵大杏樹呢。冬天就比較遭罪,每家都靠點爐子燒炕自行供熱,房子保暖也不行,後半夜拔涼拔涼的,去趟公用廁所屁股底下直往上躥涼風。
行:曾經的「自行車」王國就是從那時開始叫的,市裡的公交車就那麼幾趟,而且路線也都不 長,街頭巷尾隨處都是自行車,誰家要是有個摩托車都很牛叉,更不用說小汽車了,簡直就是外星產物,停到哪都會圍一群孩子。因為車少道也寬,所以交通事故極少,閉上眼睛走路都不用擔心被撞,不像現在遍地馬路殺手。
希望可以幫到你。

與八十年代的舊衣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色馬甲怎麼去黃 瀏覽:63
端午節帽子 瀏覽:997
東莞潮流前線賣褲子 瀏覽:36
男牛仔馬甲搭配穿法 瀏覽:679
簡單易學帽子織法 瀏覽:879
羊秋裝上衣外套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453
粉色背包配什麼褲子 瀏覽:278
綠襯衣的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92
七個月寶寶帶多大的帽子 瀏覽:144
白色套頭衛衣搭配褲子圖 瀏覽:244
矮個子男生牛仔褲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936
正式場合只襯衫 瀏覽:393
長袖印花襯衣搭配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460
瘋狂猜圖戴帽子的人 瀏覽:311
日照雙星校服廠址具體位置 瀏覽:408
雅鹿羽絨服專賣店拿貨 瀏覽:123
線稿校服運動 瀏覽:429
電焊帽子看不清 瀏覽:636
線風衣領男士 瀏覽:495
傳說熊帽子丟了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