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內外發展趨勢
隨分析測試技術的發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油藏地球化學必將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發揮出更出色的作用。特別是在油氣成藏研究方面,非烴化合物分析技術近些年已在有關油氣運移、對油層潤濕性影響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應用潛力。高溫氣相色譜解剖高分子量烴並應用於判別烴源灶、母源輸入、烴類充注和研究成藏後改造以及油藏地球化學應用於定量化研究成藏年代學仍會是熱點和重點。通過烴類流體包裹體測試,可以確定烴類流體充注過程和歷史,識別古流體的存在與活動過程,定量分析各期油氣充注的成藏貢獻率,確定古油水界面的變遷。此外,成岩自生礦物、儲層固體瀝青和油田鹵水碘同位素定年也會促進成藏研究從定性向定量化發展。根據油藏中高分子量化合物、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還可以優化油藏管理。在油氣聚集或開採的過程中,某些固體成分從原油中沉澱,這些沉澱下來的固體成分包括從高分子量烴類至瀝青和瀝青質。沉澱作用可能發生在油藏中,或者在油層套管乃至儲罐中,從而可能在油藏內部形成障礙和(或)在管道自身中產生堵塞。如果充填在孔隙中,固體產物可能限制孔隙通道,並且改變礦物表面的潤濕性特徵,從而影響油藏質量。因此,在進行油藏表徵和對石油成藏系統進行評價時,研究石油衍生的固體產物就像研究碳酸鹽膠結物、硅酸鹽膠結物或自生粘土礦物一樣重要。這些物質的存在還可能引起油層的損害,通過細顆粒成分的運移導致孔隙度的降低。
油藏地球化學在油田開發和生產動態監測中的應用也會更加深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定量研究油層連通性。目前,利用油藏地球化學技術分析油藏連通性多是根據色譜特徵指紋,利用極坐標方式表示,定性地判識連通性好壞。如果將原油的氣相色譜指紋圖譜看作多維空間內的向量,利用向量夾角法計算兩個色譜指紋圖譜間的相似度,將其作為油藏流體連通性的下限值,則可使連通性研究定量化。
2)進行作業措施效果評價。通過氣相色譜指紋技術可以監測、分析卡、堵水、管外串等作業措施效果,進而指導生產部署的調整和優化。
3)定量識別高含水層。油田水是油藏流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岩石和油氣的長期作用不僅改變了岩石的性質,也改變了地下水本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油田水中溶解有豐富的溶解烴類、有機酸、酚等有機組分,不同組分在油、水兩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數。因此通過建立單采井含水量與水中可溶有機組分的統計關系,可以確定油、水混合液中水的含量。不同有機物在水中溶解度差別較大,例如咔唑、正己烷、苯和喹啉的溶解度分別為1.8,9.5,1750,6100mg/L,而醋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大;在油、水兩相中的分配系數也相差很大,例如C0—C3烷基酚類、C0—C2烷基咔唑類分別為0.1~200和500~30000,苯、甲苯、萘和1-甲基萘在正庚烷和水中的分配系數分別為180,570,2800和8000。因此原油中某些化合物的比值,例如苯/正己烷,在水中苯含量達到飽和之前應該隨產液量中含水的增大而減小。由於苯、甲苯等化合物在水中有較高的溶解度、原油中該類組分易於檢測定量等原因,下文將重點討論這類組分的變化規律。
4)評價水驅效果。隨著開采時間增長,大部分井(不論是單采井還是合採井)原油中的飽和烴輕質部分含量減少,大部分情況下是由注水沖刷油層造成的,因為飽和烴的輕質部分比中、重質部分在地層水中的溶解度要高一些。因此,可以利用一些原油組分(參數)的規律性變化來評估油井的水驅效果。
5)細分流動單元及分析注采對應狀況。立足於油藏有機成分的平面變化規律,評定井網砂體連通性及級別,建立評價標准。原油成分、地層水中同位素比值87Sr/86Sr是油藏連通與否的可靠指標,應用這些指標可以定性判斷各油砂體的連通性,細分流動單元。對於注水開發油田,注采狀況的好壞一直缺少質優價廉的監測方法。
6)研究開發過程中剩餘油的分布特徵、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化學監測方法。通過探索定量監測剩餘油分布的地化技術,揭示油藏流體在平面上和縱向上的非均質性變化以及流體隨開發過程變化的規律,結合精細油藏描述中建立的構造、儲層、油藏等3個模型,定量研究平面、層間和層內剩餘油的分布,揭示油藏開發規律,為提高採收率服務。
7)識別水淹層。根據水淹層中原油性質發生變化的地球化學信息識別水淹層。
1 安踏/Anta
安踏(中國)有限公司,始於1994年,體育用品行業標准制定者,中國運動科學開拓者,主打運動休閑類服裝、鞋及配件的綜合體育用品品牌公司,2008年開始推出兒童體育用品和時尚鞋品系列。
02
2 巴拉巴拉/Balabala
浙江森馬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巴拉巴拉Balabala,主打休閑、時尚、運動、健康的都市化風格,中國童裝行業代表性品牌,市公司,以成人休閑服飾系列和兒童服飾為主導產品的品牌服飾企業。
03
3 茵曼/inman
棉麻服裝原創設計品牌,隸屬廣州市匯美服裝有限公司,是國內成長速度快且具有代表性的網路服飾零售品牌,主張「素雅而簡潔,個性而不張揚」的服裝設計風格。快速擴張的茵曼,除了棉麻服飾之外,還拓展至茵曼內衣、茵曼童裝,在這些服飾細分領域將棉麻藝術發揮到極致。同時茵曼還開設了茵曼傢具,將簡約風格帶入傢具家居領域,茵曼旗下的眾多單品都受到簡約生活派們的喜愛。
04
4 ELAND
ELAND品牌隸屬於衣念(上海)時裝貿易有限公司。衣戀集團(THEE·LANDGROUP)創始於1980年,最初以女裝事業起步,秉承著「為顧客創造價值」的精神,衣戀集團已發展為韓國第一大時尚零售集團。中國衣戀集團(E·LANDCHINA)作為衣戀集團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於1994年,總部設在上海,成為中國時裝零售市場變革創新的領導者。
05
5 格男仕/GENANX
genanx品牌隸屬於石獅市偉峰服裝有限公司。香港格男仕品牌男裝,是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網路男裝品牌。這個專為亞洲人開創的新銳男裝品牌,力求為各大都市25—32歲激勵夢想、拼搏奮斗的80後「輕熟男」量體裁衣,堅持以時尚、品質、型男為發展特色,立志於「怎樣都型」為企業發展使命。
06
6 卡米蘭
卡米蘭品牌成立於2010年8月20日,隸屬於廣州市逸錦服飾有限公司。是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時尚女裝公司。公司至創建以來,本著「高效協作、卓越品質」的經營理念,擁有一流的管理團隊、一流的產品研發團隊、高效的營銷團隊,並擁有具有先進生產設備、嚴格管理、做工精細的生產基地,恆久不輟的為追求時尚、品質生活女性打造完美手冊。
07
7 七匹狼/SEPTWOLVES
七匹狼SEPTWOLVES,國內知名服飾鞋包品牌,創於1990年,福建省著名商標,休閑男裝行業知名品牌,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素有「茄克專家」的美譽。七匹狼集團多元化經營的領域有七匹狼男裝、七匹狼內衣、七匹狼鞋履、七匹狼運動、七匹狼箱包等等。
『叄』 風衣的起源
漢族,現有人口10.4億多。漢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松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農業發達地區,並散居於全國各地。在中華族的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現在的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nicolas
第 3 樓
--------------------------------------------------------------------------------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布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布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范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抵淮河流域,集結在彭蠡(今鄱陽湖)和洞庭之間。
苗蠻集團與炎黃、東夷不同,它在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一方面苗蠻集團的一部分成為後來的苗、瑤、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瑤、畲等民族中還盛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另一方面,苗蠻集團的某些氏族、部落,後來發展形成為楚民族,成為華夏民族的族源之一,從而成為漢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團是漢族的第二個支源。遠古之時,中國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躍於長江下游的東南沿海以及嶺南一帶。
百越集團的種類很多,史稱「越有百種」。與苗蠻集團發展的情況一樣,百越集團在形成為民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為中國南方壯侗語族中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另一部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融合於華夏民族,或同化於漢族,如於春秋戰國時融合於華夏民族之中,而南越、東越、閩越則於西漢之時逐漸同化於漢族。
。
戎、狄集團是漢族的第三個支源。戎、狄是中國古代典籍對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稱。其實,戎、狄之稱冠以方位,始見於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當時,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為三大集團,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與漢族的族源關系主要表現在遠古的黃帝之時,白狄之先世狁就與黃帝有不可分之關系。相傳黃帝在同炎帝作戰之時,曾教練熊、羆、貔、貅、豸區、虎六個氏族或部落參加戰斗,取得勝利。這六個以北方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屬於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黃帝之時,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參加了黃帝部落聯盟。相傳為黃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陝西黃陵縣,正是狁出沒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詩經·大雅·生民》中乾脆把姜嫄當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時姜與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聯盟,其後周王均娶姜女為後,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之時,大部分戎、狄通過被晉、秦征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與諸戎的關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為戎人,因保平王東遷有功而復封。當時平王即對秦襄公宣布:「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於是,從秦武公伐邽、冀戎開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後漢書·西羌傳》。時止,秦之西的諸戎均融合於華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國無戎寇」。《後漢書·西羌傳》。其四,漢族形成後,白狄之後裔匈奴,歷經五六百年的歷史,除北匈奴遠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沒,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當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於軍事壓力而向更遠的地域遷徙,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下,正如《後漢羽·西羌傳》所說:「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後漢書·西羌傳》。成為今日中國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僅是漢族的支源之一。
總之,歷史上的炎黃、東夷是漢族的主源,而苗蠻、百越和戎狄是漢族的支源
nicolas
第 4 樓
--------------------------------------------------------------------------------
。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肆』 大衣的大衣起源
作為多種風格大衣之一的雙排扣大衣,它的起源竟然與軍事有關。它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大約18世紀初的英國皇家海軍見習船員身上。雙排扣呢絨大衣「peacoat」來自於荷蘭語「Pijjekker」,意為「coarse wool」粗劣的毛衣。在英語發音中,它的讀音逐漸變為 「pea-jacket」,再演變為如今的「pea-coat」。這些士兵從一個港口到達另一個港口,從而影響到越來越多的歐洲艦隊喜歡穿上這種功能性外套。它的法文名「caban」來自於被阿拉伯語「gag」(斗篷,束腰外衣)所演變出來的西西里島語「cabbanu」。從此雙排扣大衣開始了它的縱橫大西洋之旅,直至1881年被美國海軍所用。在此之前,它一直都是官方海軍裝備。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一切都悄然改變了。從軍人到百姓作為軍需用品之一,雙排扣大衣的使用往往與初衷用途背道而馳。像很多國家一樣,法國也規定穿著制服或者佩戴軍隊勛章。當這些時代特徵一旦被擺脫,雙排扣大衣就立馬出現在冬日的街頭,成為一種全新的大衣風格。而且在最後幾年裡,雙排扣大衣成為了優質的大衣。
中國的第一件大衣:
中國的第一件大衣是由「紅幫裁縫」縫制,「紅幫裁縫」發軔於清末民初,寧波作為當時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又稱「紅毛」)裁製過服裝,「紅幫」之名由此而來。而紅幫裁縫最為出名的是西服,但是由於其大衣和西服的工藝有相近之處,所以第一件大衣也是由紅幫裁縫縫制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士大衣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大衣往往成為了女式大衣的代名詞,現國內大衣以韓版,歐版為主要流行款式。
純毛呢絨和化纖呢絨,外觀上有較明顯區別: 純毛的色澤柔和發亮,而化纖的則光澤較暗;純毛的手感柔軟,化纖的則硬挺不柔和;純毛的彈性好,恢復性好,而化纖的則在抓緊放鬆後有顯見的折皺痕。
『伍』 m65風衣的發展史
2001年,911事件之後,恐怖大王本拉登的錄象和照片在媒體頻頻亮相,細心的人會注意到,本拉登身穿一件很有質感的叢林迷彩的外套。相信美國政府和美國士兵一定會為這件外套大跌眼鏡,因為它就是赫赫有名的FIELDJACKET---M65! 美軍軍服、當年美國為了支援阿富汗抵抗蘇聯侵略而提供給游擊隊的援助物資。
在80年代,勇敢的阿富汗游擊隊用AK47、恩菲爾德步槍、RPG火箭筒同蘇軍進行了頑強的斗爭,而國際社會也對阿富汗進行了長期的援助,大量的武器裝備在美國、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協力下通過巴阿邊境的崇山峻嶺運往阿富汗,其中就包括本拉登身上的M65。當時阿富汗游擊隊接收的M65主要有兩種顏色:橄欖綠色和叢林迷彩色。
在西方國家,M65作為一種常見的街頭服裝廣受各個階層歡迎,在美國電影出鏡率很高,或許是主角或許是街頭匆匆而過的普通人,甚至是流浪漢。
在亞洲,M65也很受時尚人士的待見,尤其在日本,至今仍有一些人在研究復刻早期的軍版M65。
近幾年,一些大牌時裝像Burberry的設計中也出現M65軍服的身影,但是嚴格地說這些衣服只能被成為」M65風格的外套」,而不能把它們叫做M65。 經典的M-65野戰夾克是為美國及其盟友的制式風衣,帥氣無比,給人以飽經滄桑的感覺。可供選擇的顏色有叢林,沙漠,虎斑,城市迷彩和綠色,三色沙漠,黑色,卡其色等。
1965年,M-65野戰風衣正式定型,裝備美軍。作為美軍最終版本的野戰風衣,經歷了從M-41→M-43→M-51不斷地修改、完善,M-65可以說集軍裝大成於一身。強韌的面料加上精細的工藝,M-65可承受100公斤的拉力。棉和尼龍混紡面料防風性很強,還能防小雨。四個大口袋可以裝下很多東西,腰部和下擺有收緊繩,還有獨特的馬蹄袖 。
1966年,M-65戰地風衣誕生,40年以來,M-65已成為美軍步兵的標准裝備之一。現今的M-65採用高科技布料和設計,是任何天氣環境下都舒適可靠的軍用外衣。M-65採用按扣/拉鏈兩用襟設計,使士兵穿著時不會有牽袢或拉掛等不便。
1. 內藏式兜帽
2. 黃銅拉鏈前襟,並有黃銅按扣(早期為銻金屬拉鏈)
3. 腰部, 兜帽和底部均有調節拉索
4. 可供加裝內膽的鈕扣
5. 巨大的以黃銅按扣關閉的胸部衣袋
6. 以黃銅按扣關閉的內挖式下擺袋
7. 雙層肩部拚縫提供手臂更大的自由運動范圍
8. 袖口用維可牢搭扣,完全覆蓋手背和手套
9. M-65的防風面料使用50%棉花和50%尼龍,抗225磅拉力。
10. 面料經過防水處理,並具有阻燃功能
11.製造M-65共經過了139步獨立縫合,質量可靠
M-1951式夾克的風格基本上延續了M-1943式夾克的設計,但夾克的正面已經改為拉煉式開合,具有優良的防風性能。接著推出衣領和袖口改為以魔術貼粘合,衣領里藏有兜帽的M-1965,也就是M-65野戰大衣,從此以後,M65就成為美國各地駐軍的標准配備。
M65的特徵是沒有繁瑣的裝飾,穿著時非常方便,以及非常結實耐用。此外,更具備了適應各種環境的機能性,這些條件使M65無論作為冬季的野戰裝備,甚至是日常穿著的大衣,都是出色的優先選擇,您可在穿著之前稍加熨燙,必能穿出軍人雄赳赳、氣昂昂的英姿!為了讓您正確的選擇合身的商品,請依照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自己身體各部位尺寸,再與商品的尺碼標准對照後,就可選擇適合您的商品。
M65針對美軍的需要生產有單一色的橄欖綠(OD),還有美軍標準的叢林迷彩(WOODLAND CAMOUFLAG)兩款。早期生產的都是OD色一款,美國四軍不分兵種都穿這款大衣,直到1983年以後,美國各軍種也逐漸全部改穿M65野戰大衣。OD色的M65大衣正名是COAT COLD WEATHER,規格是MIL-C-43455,歷史較短的迷彩M65大衣正式名稱是COMBAT COAT WOODLAND CAMOUFLAGE PATTERN,規格是MIL-C-44048(MIL是軍需品規格)。
從此,M65成為了美國各地駐軍的標准裝備,也是從此,M65成了一個時代,而在電影《第一滴血》中史泰龍飾演的主角藍博穿的就是一件綠色M65。隨著美國的對外軍援和電影影響,M65也由此向世界傳播。在這兒還要說的是,無疑,ALPHA公司是其中的翹楚。而廣大的軍迷也以有一件ALPHA生產的,打有美軍合同號(DLA)的軍版M65為榮。M65,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差別,在60-70年代,使用的是銻金屬拉鏈,70-80年代,使用的是黃銅拉鏈,90年代至2001年左右,使用的是YKK 高強度塑料拉鏈。
『陸』 風衣做得好的有哪些品牌~~~
博柏利(Burberry)是極具英國傳統風格的奢侈品牌,其多層次的產品系列滿足了不同年齡和性別消費者需求,公司採用零售、批發和授權許可等方式使其知名度享譽全球。博柏利(Burberry)創辦於1856年,是英國皇室御用品。過去的幾十年,Burberry主要以生產雨衣,傘具及絲巾為主,而今博柏利強調英國傳統高貴的設計,贏取無數人的歡心,成為一個永恆的品牌。
成立於1851年,來自英國倫敦的雅格獅丹是時裝界永恆經典的象徵。憑借優雅、時尚的服裝設計及偉大的技術發明,雅格獅丹揚名國際,在時裝界掀起革命。
作為國際上最著名的服裝品牌之一,LONDONFOG(倫敦霧)系列風雨衣產品深受全世界各階層消費者的喜愛,並擁有一個非常穩定的、高品位的顧客群。他們的共同特徵為年齡在30歲以上、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社會經濟地位,同時具有較高收入(年薪在5萬美元以上)和文化品位,擁有美滿幸福家庭的各界人士。對高水平生活品位的執著追求,促使他們通過選擇購買"倫敦霧"品牌產品來體現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
(6)風衣的國內外發展擴展閱讀
風衣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部戰場的軍用大衣,被稱為「戰壕服」。其款式特點是前襟雙排扣,右肩附加裁片,開袋,配同色料的腰帶、肩襻、袖襻,採用裝飾線縫。
戰後,這種大衣曾先作為女裝流行,後來有了男女之別、長短之分,並發展為束腰式、直統式、連帽式等形制,領、袖、口袋以及衣身的各種切割線條也紛繁不一,風格各異。風衣用料多樣,高、中、低檔面料均可。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應用塗層技術,在織物纖維的表面覆蓋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封閉面料紗線之間的空隙,具有理想的防風防雨效果。風衣面料的色彩,以明快的中淺色為主,後來又出現大紅、紫紅、海藍色以及各種帶花紋和條紋的面料。有襯里的風衣,里料一般採用尼龍綢,既柔軟滑爽,又能防止縮水,使風衣挺括。風衣在當代頗為流行,並兼有保護上衣和裝飾的作用,多於春秋季節穿用。
『柒』 急需 國內外服裝品牌發展歷史
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WTO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正在成為全社會的一個投資和消費熱點,尤其是體育用品行業。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提出的主題思想是:「給中國人一個機會」。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申辦則成為中國國內企業向世界品牌沖刺的一個強有力的跳板。與此同時,國外的體育用品製造商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在這一形勢下,中國本國的體育用品製造商們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運籌帷幄以出奇制勝,根植於國土,立足於世界,就成為了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體育品牌的概念及其分類
1.體育品牌的概念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對品牌的定義是: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品牌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內涵,並通過其載體(即某項產品或服務)體現出來,不同的品牌其內涵也各不相同,體育品牌由於承載著體育運動的精神和特點而自有其獨特的價值。
根據品牌的定義,按照筆者的理解,體育品牌是體育營銷意義上的以差別化為代表的體育商品個性和獨特賣點的標志,是活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一種消費情結,是一個名稱、術語、符號、標記,或是這些因素的組合。體育品牌是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創建的, 企業生產了產品, 通過一定的渠道, 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 消費者在需求得到滿足之後, 對產品產生認同感, 進而同品牌建立良好的關系, 形成消費「忠誠」。 同時, 品牌在接受了消費者的檢驗後, 在以後長期的經營中不斷改進自己, 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 最終形成「品牌」。
2.體育品牌的分類
從目前國內外體育營銷的實踐來看,體育品牌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體育核心產業品牌。體育核心產業包括競技表演業、健身娛樂業等,該產業形成的體育品牌包括體育賽事品牌、體育運動員品牌等。二是體育賽事品牌。體育賽事是體育運動的核心,最能夠展現體育運動的活力和魅力,也最能夠體現體育運動的精神和理念。三是體育運動員品牌。體育運動員是體育活動的參與者,是體育運動的核心,在體育活動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正是他們將體育運動的魅力呈現給觀眾,讓人們感受到他們在運動場上拼搏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他們是力和美的化身,是體育理念的傳達者。四是體育支持產業品牌。體育支持產業包括體育用品、器材、服裝、場館等產業領域,該產業所形成的體育品牌包括體育用品品牌、體育設施品牌等;五是體育用品品牌。體育用品品牌,是指體育企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創造出來的,得到社會公認的,與同類體育用品相比較,具有高知名度、高美譽度、高壽命、高效益、高價商標並名列前茅的產品。
二、我國體育品牌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分析
1.我國體育品牌發展的現狀分析
體育用品行業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我國最先發展,歷史最為久遠,最為成熟的一個區域,也是體育產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行業。近幾年來我國的體育用品行業得到迅猛發展,全國居民用於體育用品的支出已經位於日常基本生活消費之外重要消費支出的第六位,全國體育用品行業總產值更是以每年493億元的規模增長,目前我國體育用品的年銷售額為300年~400億元。中國體育用品生產從地域分布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集中在京津、滬閩、粵三地,尤其是福建和廣東地區,體育用品生產廠家更為密集。目前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已超過400萬家,中國的體育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國內自主體育品牌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2.我國體育品牌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的體育用品科技含量相對較低。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大多生產技術落後,研發處於兼容並蓄的模仿階段,更缺乏專業運動領域的作為。在我國生產企業中,「重生產」、「輕研發」的現象還十分普遍,絕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隊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把傳統產品不斷升級換代的前瞻意識,缺乏對國內外市場信息的掌握和未來走向的准確判斷。企業對產品研發的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導致生產出來的體育用品檔次、科技含量、產品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較差,不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因此,不利於我國體育品牌的長足發展。
(2)我國體育產品缺乏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就是指通過建立一種清晰的品牌定位,在品牌定位的基礎上,利用各種內外部傳播途徑形成受眾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從而形成一種文化氛圍,通過這種文化氛圍形成很強的客戶忠誠度。這種忠誠度是將物質與精神高度合一的境界,人物合一是對品牌文化的總結。它代表了某一種人群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個性。品牌文化其實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它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給消費者產品或服務,而且幫助消費者去實現他們的夢想。我國體育品牌將文化作為品牌戰略切入點的企業較少,很少從高端理解品牌或者從文化的宏觀視角塑造品牌,所以說我國的體育品牌缺乏文化根基作支撐。
(3)市場發育較低,行業競爭不規范。近年來,市場的活躍對體育品牌的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短時間內過多過濫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展銷活動造成了無序的競爭,也給大量質量低下的偽劣產品提供了生存的條件。
我國對體育品牌業的標准化工作由於種種原因一直處於滯後狀態。因此,必須通過經濟和法律的手段,加強技術等級標准審查、企業計量標准審查、企業質量管理審查等,限制那些檢測設備不完善、無標生產、缺乏有效的質量保證的產品投產和銷售。
三、我國體育品牌發展的戰略途徑
體育品牌戰略就是以市場為導向,樹立「名牌意識」,從產品的質量、科技、創新、營銷服務以及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出發,由企業內部與外部多方面共同努力、配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產名優品牌體育用品。
1.注重品牌質量及產品創新
品牌質量包括品牌本身所代表的產品質量和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感受的質量。品牌質量以產品質量為基礎,並擴展到消費者心中感受的質量。現在國內的品牌已經注意到這方面的發展,但是做的還遠遠不夠。
科技又是創新的基礎,每一個品牌產品都應具有其他產品所不具有的科技含量和技術訣竅。我國體育用品企業因為受到設備、資金、技術和管理的限制,更多強調的是低價位,而忽視了對產品技術的研發,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體育用品,如賽車、戶外用品等設備器材的開發和研製,產品的質量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感受到的質量。只有不斷使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創造出企業自己的專利技術,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名牌才能永久名牌。
2.加強體育品牌文化
品牌知名度高並非代表品牌價值高,品牌的文化內涵才是品牌價值的核心資源,名牌的背後是文化,產品是暫時的,文化是永恆的,只有文化的,才是經典的。所以體育用品企業應重視品牌的文化含量,努力把文化、知識、智慧注入到品牌創建的所有過程中,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使品牌更具競爭力。我國的體育用品企業中還普遍處於起步階段,為此,借鑒國外知名體育用品品牌成熟的品牌文化理念和運作經驗,努力提高企業的文化創造力,用文化來創造品牌,用文化來創造品牌增值的價值,使品牌文化成為我國體育用品品牌成長的加速器,早日打造出我國的世界體育用品強勢品牌。
3.清晰市場定位及創造品牌個性
在目前眾多運動品牌雲集的情況下,就要細分市場,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鎖定高中低檔不同的消費階層、不同的區域市場等手段找准品牌定位。我國加入WTO,標志著我國體育用品品牌發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因此,必須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國際市場的大環境中運籌體育用品品牌的發展戰略。我國體育用品品牌首先就是要正確分析市場生存環境,明確品牌定位。我國的體育用品品牌普遍存在著品牌定位模糊不清的缺陷,如作為我國體育用品品牌龍頭老大的「李寧」,在品牌創建的12年間,除了上世紀90年代的急速膨脹期,「李寧」一直不能突破成長的上限,營業額停滯不前,已有的消費者並沒有重復購買產品,也沒有新的消費者加入。造成這個結果主要就是品牌定位不清晰的原因所致。要想在全球市場與世界知名體育用品品牌競爭,我國體育用品品牌必須在創建品牌之初就形成一個清晰明確的定位策略,在品牌創建過程中要清楚地將定位思想、理念和原則傳達給市場,提供足夠的營銷資源並保證定位準確。
體育品牌的成功營銷不但能帶動體育產業大發展,更能帶動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力發展,體育品牌是一個新的營銷點,在我國具有巨大的可挖掘的潛力。怎樣正確認識中國體育品牌的發展走向,以及如何制定適合中國體育品牌的發展戰略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捌』 國內外研究現狀
總體看,國外偏重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題,較宏觀。而國內偏重的是理論方法、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微觀。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的著述相對較少。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論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人口中心論、增長方式轉變核心論等各種側重點迥異的理論觀點。如1994年開羅會議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這個新的發展觀逐步演變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其基本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途徑為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轉變積聚和集中為主要手段的發展;基本模式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為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資源稀缺論、生態系統論、總體經濟效益論、社會協調論等。
(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類國際文獻以及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如基多的「綜合發展觀」專家會議和北京的國際社會發展會議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就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社會發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紀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質財富,從而迅猛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20世紀人口翻了兩番,超過62億,並仍以每年7800萬的速度繼續激增;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已成為21世紀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桎梏,表明人類社會當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續,四者的惡性循環為舊工業生產方式掘下墳墓,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緊密相聯,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納入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1992年18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聚會,其中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討論並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發展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上了日程,並付諸實踐。
(三)社會資源利用與保護發展模式
西方社會也從先前的發展模式中認識到社會發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也是「協調的」。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制定法規、採取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開發利用。從大量的消耗資源聚集財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理論和發展模式,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總體看,從國外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各國都從自身國情出發,提出的理論和制定的發展模式具有針對性,雖然國外少有直接針對像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但國外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規律則為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研究常常欠缺對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種發展模式忽略了各國內部存在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使理論及模式的預期指導意義相對弱化。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對於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是在西方發展理論的輸入,以及我國社會實踐的雙層擠壓中逐漸領悟到的,並部分在國土規劃等研究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一)十八大報告等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我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戰略規劃來看,國內相關的研究在沿襲、借鑒國外發展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並在有些細節上有所充實、完善和發展。如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十六大報告中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概念,認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直至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築「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了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這些表述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區域國土規劃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
從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般採取「層次推進」的模式。堅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這種政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發展觀偏重區域發展,卻忽視了區域間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振興。這種全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相關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關於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樊傑等(2009)對中國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相關理論研究
從相關理論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從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土地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能源礦產為研究重點,設計了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以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評價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國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指標、城市用地集約利用指數、礦產品價格指數、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指數、石油安全度和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等6個綜合性指標。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從國土資源規劃理論與實踐出發,主要針對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國土資源規劃理論基礎、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及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等專題進行闡述,重點對國土資源五年規劃編制、國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等實例進行了專題研究。李新玉等的《國土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就中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特徵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資源在空間布局、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協作、法制建設、技術進步等方面相應的對策。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的《民族語發展》、樊勝岳等的《西北地區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徐建華等的《中國西部地區遲發展效應與後發優勢及創新對策研究》、王文學主持的《甘肅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西部大開發與甘肅區域經濟》,劉敏主編的《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王永亮主編的《西北回族社會發展機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研究。
另外,還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有效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見解,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利用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對本項目研究的順利開展具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四)阿勒泰地區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一些針對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論文、專著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單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獨到的見解,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參考。
有關土地資源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有地區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所形成的部分資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論證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區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實際經驗和資料,這些材料主要對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上述成果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成果。阿勒泰地區此類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管理研究》(2012)。主要論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的可利用性》,研究報告有《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報告》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礦業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研究探索。為本書的編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論著有:《阿勒泰草原的無奈和期盼》(2009)、《裂變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區草地資源分類經營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碩士論文)等。這些文獻資料為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研究支撐與參考。
阿勒泰地區為我國重要的旅遊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先後編制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阿勒泰地區旅遊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旅遊資源與環境分析、旅遊業發展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闡述。2006年國家旅遊局、新疆旅遊局組織中山大學編制了《大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勒泰地區旅遊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年)》(徵求意見稿)等。
(五)總體評述
從國內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現有的成果涉及我國某一固定區域單項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專注於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少。總體考察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主要在於:
(1)大多數研究是將國土資源分種類,具體細化到每種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式,專門研究單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但並沒有同其他相關資源統籌考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2)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困境和途徑等方面,特別是脫貧、基礎教育、轉移支付等層面,而涉及該類地區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綜合性戰略研究較少,系統總結研究的更少。事實上,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自然資源豐富和潛力較大的地區,對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將更有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差距,縮短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時保護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3)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本質是要求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而任何發展都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國土資源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對其加以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亟待相對系統完善的成果問世,以期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借鑒切實有效的理論成果,提出發展戰略、選擇適合該類地區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效保護,是開展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
『玖』 國內外服裝業的現狀
中國:大而不強。
近日,今年三季度部分紡織服裝公司季報公布,數據顯示多數公司利好。伴隨著這一喜訊,有關服裝行業將迎來行業「拐點」,即將走出行業低谷的說法開始傳播。事實是否如此?種種因素決定了「拐點說」顯得言之過早。
截至10月31日,有82家紡織服裝公司公布三季報,其中,有68家公司實現盈利,另有14家公司報虧。也就是說82家紡織服裝公司有逾8成公司報喜。進而有人得出了行業「拐點」來臨。對此,其給出的理由是棉價「過山車」對紡織企業的影響正逐漸消除,具有一定規模與實力的紡織服裝類上市公司最先恢復過來。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了異議,原材料價格只是影響服裝業的部分原因,而目前困擾服裝業發展的問題是多方面的。
河北省紡織與服裝協會會長王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企業數字指標好轉,只能表示某個服裝品牌或者說是行業局部,得到了好轉,而影響服裝業整體發展的根本問題,比如產能過剩問題、發展方式問題、同質化問題、勞動力成本增高等問題仍然存在,服裝業發展仍然困難。
王超以河北省容城縣服裝業為例,指出了當前國內服裝業面臨的現狀。
據介紹,河北省作為服裝大省,「大而不強」的特點突出,而這恰恰是中國服裝業的特徵。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在河北省部分縣市形成了服裝產業集群,容城縣就是其中一個。
截至去年年底,容城縣擁有服裝企業830家,年生產服裝4億多件(套),經過貼牌的產品主要外銷往歐洲市場。包括皮爾卡丹、哥倫比亞戶外等知名服裝品牌都在容城擁有代工廠。
而目前勞動力工資增長,成為容城縣服裝業發展的枷鎖,且越來越緊。2010年工人工資是1000多元,2011年上半年漲到1500元,2012年年初突破了2000元,否則招不到工人只能停產。
在面對招工難的同時,容城縣部分服裝企業去年來還不得不面對訂單減少而導致的開工不足問題。
王超說,容城縣的服裝業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服裝業的縮影。服裝行業保持可持續性發展,只有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轉變發展方式、結構升級並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並看到效果的。
國外:
二戰後至今美國的紡織服裝業,無論是其就業人數占總製造業人數的比重,還是其產值佔美國
GDP的比重都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反映了美國紡織服裝業的逐漸衰落;但與此同時,由於其人力資本、基礎設施、技術水平、金融市場方面占據較大優勢,因此其綜合競爭力仍高於中國、印度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