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為快時尚品牌的Zara仍然一枝獨秀,為何Zara能長盛不衰
Zara在快時尚日漸沒落的今天依然能夠占據服裝市場的的一席之地,不僅僅是因為它獨特的營銷策略以及服裝的設計和質量,也是因為它懂得隨著時代潮流積極地改變自己,逐漸優化自己的經營結構來適應電商的崛起。它作為快時尚品牌的界的大佬之一穩居高位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後,Zara能夠順應電商時代的銷售趨勢,積極開拓新的營銷領域。雖然電商仍然是其規模較小的渠道,但是,Zara電商的客單價已經超過實體店,今年上半年集團11%的同店銷售增長,Zara電商的貢獻是無疑的。Zara在全球120家店鋪中引進了虛擬現實技術,對實體店進行改造。消費者通過手機選擇產品讓模特試穿,然後通過店內感測器投射在AR購物窗,吸引了更多年輕用戶進店消費。
『貳』 ZARA「三姐妹」全線退出中國市場,歐美快時尚為何不受大眾的喜愛
zara“三姐妹”全線退出中國市場和新疆棉事件有很大一部分關系,其次也是因為整個服裝市場出現了持續性蕭條趨勢,不僅歐美快時尚品牌難以維持,很多國產品牌都接連倒閉。zara“三姐妹”包括了母公司Inditex旗下的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這些品牌本身在中國內地就不是普及度特別高的品牌,再加上zara官方之前的一些不當發言導致好感敗壞,所以zara的營銷額也越來越差,zara在中國內地開設的線下門店也接二連三倒閉。
歐美快時尚在早前在中國能夠成為人人追捧的產業就是因為中國的服裝產業並不發達,但現在我們中國的服裝產業卻已經達到了高水平,呈現出了超越的勢頭。zara“三姐妹”退出中國市場實乃大快人心,畢竟新疆棉事件時至今日依然記憶猶新。
『叄』 ZARA關店、Forever21破產、拉夏貝爾走敗,快時尚發生了什麼
ZARA關店、Forever21破產快時尚這些品牌沒有跟上現在社會的發展而進行調整變化,
『肆』 zara為何撤出中國市場
導致ZARA家族集體撤退的元兇,其實是快時尚行業的衰敗與Inditex集團的銷量下滑與虧損問題。
2020年Q1,Inditex集團銷售額為33億歐元,同比減少44%;凈虧損達到4.09 億歐元,這也是其史上首次季度虧損,而去年同期凈利潤為7.34億歐元。因此,三姐妹退出中國市場似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另外,網上關於ZARA的負面評價也層出不窮。大家認為國內ZARA與歐洲ZARA相差太大,衣物款式與種類太少;另外,對於ZARA的抄襲之風也嗤之以鼻,認為ZARA現在款式相似與少,如今是「抄無可抄」。
快時尚:來也快、去也快
2002年,日本的優衣庫率先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南京路開出第一間店鋪。這也為國外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開創了先河,隨後2006年ZARA與H&M同時進軍中國市場。之後,ZARA憑借「上新快、潮流、價格優」,迅速登上了快時尚之王的寶座。
再到2010年,中國市場已成為各路兵家的香餑餑,快時尚品牌遍地開花。但到2016年後,快時尚行業開始走下坡路,當年馬莎百貨宣布退出了中國市場,緊接著行業內快時尚品牌的「關店潮」涌來。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 三姐妹集體關閉,ZARA離撤出中國市場還會遠嗎?
『伍』 很多快時尚品牌為何會在中國市場發展停滯
因為目前的快時尚品牌有幾大問題開始被全世界的消費者所重視。
1、低質量的產品
這個就不用過多贅述了,快時尚的產品質量有目共睹。
快時尚除了在衣料和產品質量上減少投入以外,還會用低廉的價格僱傭勞工。而拿著低收入的勞工根本無法養家糊口。
除了快時尚品牌自身的問題,消費者的喜好也在改變。現在千禧一代的消費者更喜歡個性化的,獨特的,cool的,還物有所值的產品。而不是一再追求便宜和時尚。我們可能不再需要便宜的衣物了。
所以快時尚品牌自己也在琢磨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以觀察還未退市的幾大快時尚,不是都在積極推進環保、可循環時尚的服務嗎?H&M和Uniqlo都在做舊衣物回收,Zara也用循環可回收原料做了一個系列的產品。而且H&M和inditex都是有其他品牌鞏固自己的商業藍圖,例如H&M有高質量的快消品牌COS;inditex有內衣品牌oysho。而退市的幾大品牌幾乎都只有快時尚生意,所以一但快時尚行業遭受打擊,他們就是反應最強烈的品牌。
此外,中國快時尚分化新階段,是優衣庫們的機會,更是中國國牌的機會。中國國牌更懂中國本土消費文化,渠道布局深入中國各個層級的城市,對電商有著天然高的接受程度。中國快時尚服裝行業進入新的分化階段,可能會為未來中國服裝行業的國牌崛起帶來很多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