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正穿是風衣反穿是道袍

正穿是風衣反穿是道袍

發布時間:2025-04-01 09:47:37

1. 關於三國演義的歇後語、謎語(含答案)、俗語、諺語

張飛穿針——粗中帶細(張飛是粗人,針是小東西)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後主降魏--不知羞恥 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囊--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孔明練琴--老生常談 司馬炎廢魏主--襲用老譜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黃忠射關公--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羽赴宴--有膽有魄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關公戰李逵--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卧龍崗--就請你這個諸葛亮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關雲長放屁--不知臉紅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編草鞋--內行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張飛討債--聲勢凶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張飛討債--聲勢凶 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 張飛上陣--橫沖直撞 張飛戴口罩--顯大眼 阿斗的江山--白送 隔門縫瞧諸葛亮--瞧扁了英雄 張飛賣秤砣--人強貨硬 司馬誇諸葛--甘拜下風 關羽看《春秋》--一目瞭然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黃忠掄大錘--老當益壯 關羽打噴嚏--自我吹噓 關羽流鼻血--紅上加紅 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 張飛睡覺--不閉眼 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張飛擺屠案--凶神惡煞 曹操轉胎--疑心重 張飛拆橋--有勇無謀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孔明彈琴退仲達--臨危不

2. 古代男女的衣服分為哪些

中國素享「衣冠王國」之美譽。中國服飾藝術包括衣裳、冠帽、鞋襪、發型、妝面和飾物幾類內容。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飾的主體部分,中國古代稱為體衣。中國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連,歷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稱為襦,有長短之分,有單夾之別。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為貴,多為貴族穿用。貧賤者所穿為褐,多用野獸皮毛或粗麻製成,故多稱貧賤者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絝、幾種。裳為裙,絝為褲,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套褲,因常用細絹織成,故稱「紈絝」,富家子弟多穿紈絝,才有「紈絝子弟」之名。是有襠的褲,又叫窮褲。
春秋戰國之際,產生了上下連在一起的衣裳,當時稱為「深衣」,以後逐漸演化成袍。唐宋時的袍服,元代的質孫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馬褂與旗袍,都與其有承繼關系。
中國歷史上服裝的沿革,多在寬袍大袖、長裙絲履和短衣縛褲、窄裙革靴兩方面不斷搖擺。漢民族服裝的特點主要為寬袍大袖,由於受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也時著短衣縛褲的胡服。
清代的長袍、馬褂、旗袍是對服飾藝術的一大發展。女裝旗袍初期較為寬大,以後腰身漸趨緊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終於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優雅風范的服裝樣式。
(2)冠帽鞋靴
中國古代,人們把飾在頭上之服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
冠是方代貴族戴的帽子,漢代時的種類就達十幾種之多。古代男子20歲時舉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冕是古代帝王專用的冠,常在最莊重的場合下使用。繼承皇位者,才能加冕。
弁是在一般性場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兩種,前者為文冠,後者為武冠。
幘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或巾幘,或稱帕頭、頭或頭。幘開始時在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南北朝時,出現了將布裁成4個角戴在頭上的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成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烏紗帽。清代,官吏則戴圓錐形的禮帽。
中國的靴鞋歷史也極為悠久。夏商時代,出現了用草編織的草和以動物皮製成的即拖鞋。周代,人們用麻、葛編織鞋子,稱為屨,即麻鞋。春秋時代,出現屐等各式鞋子。絲織品縫制的鞋子也開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時,把單底的鞋叫「履」,復底的鞋稱「舄」。秦漢開始,木屐在社會上開始流行。南北朝時,南方仕宦仍穿絲履,北方人則足蹬短靴。此後,皮靴絲履就成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種類。
到三國時,襪子才由自夏代沿襲而來的三角形變成絲線編織成的腳型,與現在的襪型相似。
(3)頭式面妝
上古時代,小孩頭發多成小丫角,稱為總角。男於20歲行加冠禮後,要把頭發盤成發髦,叫結發,這成為漢族人歷代的基本發式。到清代,里人不論滿漢,一律剃去額發,腦後拖一長辮。
中國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古代成年婦女的發型基本上可分兩類:一為辮發型,分單辮、雙辮。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女子多梳雙辮。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單辮。此發型多為社會中下層末婚女子所採用。二為高髻型,有兩種梳扎方法,一是假發髻,是先將他人之發或馬尾等製成所需樣式,用時戴於頭上,一般為富人所用。二是用絲帶束發,編成各種形狀,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單環髻、雙環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妝很有特色,春秋戰國時有桃花面,逐漸演化成紅妝。漢代始創花鈿妝。唐代,花鈿、額黃妝、時世妝部盛行很久。
在畫眉技巧上,古代婦女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漢代產生了遠山眉、新妝愁眉、八字眉等。三國時創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現了鴛鴦眉。
(4)首飾飾物
首飾,主要指頭部裝飾品和手、項、臂上的飾物,主要包括簪、釵、步搖、梳子、頭花、耳飾、項飾、臂飾、指飾等。
簪即笄,是固定發髻的單股長針。古代男女都用笄,開始多為竹製,後來漸用骨、象牙、銅、金、銀等製作,工藝日益精巧,圖案精美異常。
釵為固定發髻的雙股長針,釵頭製成各種形狀,雕龍鏤鳳,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為華貴。
步搖亦稱珠滴,是飾有金玉花獸,並綴有五彩垂珠的簪釵,行步時隨人搖動,故有此名。
佩飾是專用於佩戴在身上的各種飾物,有佩玉、佩帶、佩綬、香袋、魚袋、佩刀等不同種類。
佩玉,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古人佩玉,在於祈求吉祥,既單佩又多種玉合佩或雜佩。佩玉大多佩於腰間。
佩帶一般是由絲、葛、獸皮製成並綉花的多綵帶子,佩於腰間。宋明時官人上朝時要束金線圈結而成的琉璃裝飾帶或玉器裝飾的紅束帶。古代女子出嫁時還繫上稱為「纓」的彩色帶,以示人有所屬。
佩劍習俗在中國歷代流行。秦漢時文武百姓皆佩劍,此風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到宋、明時,男子佩劍之習俗猶存。
古代的服飾以顏色、材料或質地等鮮明的特徵,顯示了穿者的尊卑貴賤或性別職業,故不少服飾詞語成為某類人物的代稱,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們將此類詞語輯錄如下:
黔首:秦時平民用黑巾裹頭,故代指平民。
巾幗:古代婦女戴的頭巾,故代指婦女。
黃冠:黃色的束發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飾,故代指道士。
金貂:漢以後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飾,故代指侍從貴臣。
黃衣:道士穿的黃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類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著,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讀書人。
黃裳:太子的代稱。
韋帶:熟牛皮製的腰帶。普通平民系韋帶,故代指平民。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也作?),所以縉紳代稱高官。
夫:褐是麻毛織品,質地較次,是窮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貧民。
裙釵:唐以後用裙釵代指婦女。
袍澤: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將士、戰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稱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遠方敵人。
南琛
春秋時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叫鄶國,國君姓?,因為這個國家太小了,以至於到底是誰最先接受的的爵號都已經搞不清。這個小國的原址在河南中部,後來被鄭國所滅。《左傳?襄公二年》,曾記載吳記禮觀樂於魯,對各國的音樂都贊許有加,惟獨在提到鄶國音樂時說:「自鄶以下,以其微矣,無譏矣。」大意是自鄶國以下的國家國小政狹,只有置之不理。可見這個鄶國還曾經是大小僱用之間的分水嶺,後來常用「自鄶以下」這句話來比喻不值一提的事。
說鄶國是因為想說詩經中的鄶風,《鄶風》共有四篇,第一篇叫,第一篇叫〈羔裘〉,以前的學者談起這篇都說是一篇譏諷之作,大約是說鄶國國小力弱,國君卻沉醉於服飾的追求,不思振作,這不太有說服力。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怨婦詩,是講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女子的哀怨心理,這似乎更離譜。這兩種說法大約都是產生於五四時期,不過本文不想討論這首鄶風的思想,倒是從這首不起眼的詩里可以看出一些春秋時的服飾。
鄶風?羔裘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切切?????羊羔如膏,日出有照,豈不爾思,心中有悼。
服飾是人類的特殊創造,也是人所以有別於動物的標志之一,起先是為了最初的羞恥心和安全,後來發展為一種美化自身的要求,服飾的出現是對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大貢獻。中國古代的服飾,自有其獨特的一面,歷史也較悠久,從上面詩中可以看出,起碼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區的服飾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詩中的裘指的就是皮衣,古文稱求,也就是有皮毛的一面,意為下垂的形狀。現代的皮衣都是將裘內向,不露於外,而古代剛好相反,有毛皮的一面象外,裘加上外衣,被稱作?,穿的時候經常把?的袖子捲起來,露出皮毛,以顯示其尊貴。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劉向〈新序〉卷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草,也就是反穿著皮衣在背草,魏文侯很奇怪,就問為什麼,路人答:這是因為我愛衣服上的毛啊。文侯笑著說:你難到不知道一旦損壞了皮子,毛將生在何處呢?這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由來。其實那人反穿裘衣,剛好和現代的習慣相同,也就是光滑的皮革在外,而有毛的一面在內,但在當時卻使人看起來很古怪,並且衍生出一段成語,其實要按魏文侯的說法,現代人穿的皮衣才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呢。
本詩中所說的羔裘,狐裘,為古代通常所穿的皮料衣服,也就是羊皮,狐皮做的外套。可是古代動物眾多,為什麼單單是羊皮和狐皮成為做衣服的面料,而其他皮卻很少用呢?這里又有一個典故。漢代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這是狐死首丘,羊羔跪乳的緣故,也就是狐狸死的時候,頭必向這出生的山丘,而羊羔喝母乳的時候,要跪下來喝,這符合孝義,這樣,人穿上羊皮,狐皮衣服也就符合孝義。這當然是一種道德上的附會,實際上是因為古代羊皮和狐皮比較容易得到,也容易加工,保暖效果較好。羊一般有膻氣,所以要用乳羊的皮,狐皮一般以狐白裘最好,當然這是指富有的人家,一般人也沒資本來計較這些。狐白裘指的是狐狸腋下的白毛部分,一般一件狐皮衣服要用很多隻狐狸。〈史記?孟嘗君列傳〉里有這樣的故事,孟嘗君曾經被秦國囚禁,秦昭王想殺他,孟嘗君便使人去秦昭王的妃子那裡求情,那位妃子知道孟嘗君有一件狐白裘,便說:妾願得狐白裘。但這件狐白裘已經被獻給秦昭王,孟嘗君無奈,只得派人潛入秦王宮再把它偷出來,這就是雞鳴狗盜中「狗盜」的由來,雞鳴也發生在這一事件中,那是後話了。一件狐白裘可以買通秦王的妃子,可見其價值不菲,一般人肯定穿戴不起。狗盜還有一種引伸含義,指披著狗皮作狗形狀偷竊的人,這在戰國時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可見狗皮是比較低賤的,一般正常人不會拿狗皮作服飾。解放戰爭時東北野戰軍入關的時候穿戴的全是狗皮,被關內人稱為「狗皮帽子」,歷史的變遷有時讓人哭笑不得。
在古代和狐皮同樣珍貴的是貂皮。貂是一種食肉小動物。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對貂皮的製作有具體的描寫。一般製作一件貂皮衣服要用六十多隻貂,穿上貂皮衣,即可「立風雪中而暖於宇下。」。捕貂的辦法一般是用煙來熏,把貂熏出來,就可以捕捉,還有一種製作一個用木板做成的機關,栓上誘餌。另外有錢人打獵時貂也經常是獵物,這時是用獵狗去追,獵狗體力較好,能緊緊地盯住貂,待它精疲力竭,就可以用箭去射,不過這裡面娛樂的因素更多一些。
貂皮的貴重還在於貂很難得到,這種小動物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在古代去一次東北是很不方便的,貂皮和人參,烏拉草一起被稱為東北三寶,清朝的時候專門有一個機構叫「打牲烏拉」,這個機構的職責就是專門為皇帝獵取貂皮。紅樓夢里有多處關於貂皮的描寫,王熙鳳在冬天的打扮一般就是「帶者紫貂昭君套,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可見貂皮是大戶人家顯示富貴的一種重要服飾。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和貂有關的帽子,史書中稱為「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也叫作貂蟬冠,原來是王公貴族和武將所戴,後來貂蟬也被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陸游在〈草堂拜少陵遺像〉一詩中有「長安貂蟬多,死去誰復還」的句子。到了明代,因為當官封王的太多,貂尾嚴重不足,於是出現了用狗尾來代替貂尾的做法,這就是成語「狗尾續貂」的來歷,說來也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
詩經〈檜風〉第二篇〈素冠〉講了春秋時穿戴素服的一些事,詩中有「庶見素衣兮,我心悲傷兮。」這樣的句子,於是一般認為素衣是喪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古人不居喪也會戴素冠,著素服,〈孟子〉里就有多處在平時穿戴素服的記載。而在周密所寫的〈葵辛雜識〉中,唐朝的皇帝在平時也穿素服,戴白紗帽,而國子聲都要戴白紗巾。古樂府有一首〈白寧歌〉,有這樣的句子: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這樣的穿著,幾乎全身皆白了。其實古代的喪服關鍵不在顏色,而是以布料的粗細為標准。喪服分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最重的叫斬?,用最粗的生麻製成,斷處外露,不縫邊,穿在身上有點象電影〈第一滴血中〉蘭博直接用麻袋穿在身上的樣子。這是兒子和未嫁女為父母,妻子為丈夫守孝的喪服,期限是三年。其次為齊?,用料和上同,但是要縫邊,這是孫子為祖父母守孝一年,曾孫為曾祖父母守五個月的穿著。最輕的叫思麻,這時用的料也比較講究了,比較細,製作也很精細,這是女婿為岳父母守三個月穿的。一般古文中說的素縞麻衣指的就是喪服,而所謂「麻衣如雪」講的就不是喪服而是平時的正常穿著了。
帽子是冠的現代稱呼。冠最早叫頭衣,也就是給頭穿的衣服,是披在頭上皮或者布,一般是有地位的人披皮,一般人披布。最先是給幼兒用的,成年人是不戴的。後來因為成年人蓄發,結成的發暨露在外面太不雅觀也不方便,於是也用皮或布把它包進去,這就是最早的帽子,古代叫冠,古語中二十弱冠,十八請纓,講的都是年紀,實際與戴不戴帽沒什麼關系。
各個朝代的服飾又大不相同,而象北朝,元朝,清朝等為少數民族所統治的時期服飾又大異於其他漢族統治的朝代,這里就不多涉及了,應該用專門的篇幅來講述。

與正穿是風衣反穿是道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黃打底衫配什麼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985
京東商城皮衣男士 瀏覽:796
男裝高領衣 瀏覽:518
男明星皮衣全身搭配 瀏覽:920
褲子怎樣測量褲長 瀏覽:606
小天鵝半自動洗衣機怎麼調皮帶 瀏覽:278
女式風衣中長款春秋圖片大全 瀏覽:341
軍綠色羽絨服裡面穿什麼內搭 瀏覽:297
抖音上腿側邊有拉鏈的褲子 瀏覽:189
古代官員代帽子圖片 瀏覽:654
賣女裝需要會什麼牌子 瀏覽:430
牛仔褲搭紅外套好看嗎 瀏覽:651
日式牛仔夾克搭配 瀏覽:849
旗袍店的名字 瀏覽:734
淡紫色衛衣搭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140
針織衫搭襯衣好看 瀏覽:816
威鵬男裝羽絨外套 瀏覽:736
咖啡色衣搭配什麼好看 瀏覽:102
機器製作的旗袍的壞處 瀏覽:89
大碼女裝秋款連衣裙新款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