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觀賞魚馬夾怎麼繁殖
珍珠馬甲魚(Trichogaster leeri)原產於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是一種常見的淡水熱帶觀賞魚。它的分類地位是鱸形目,攀鱸亞目,毛足鱸屬。該屬中還有兩種常見的熱帶觀賞魚——藍三星和藍曼龍,珍珠馬甲魚的體形較藍三星和藍曼龍稍小一些。
繁殖
1、親魚的准備和雌雄鑒別
珍珠馬甲魚經過10個月以上的飼養,體長可達6cm以上,性腺開始成熟。據筆者觀察,體長在6~8cm的二齡魚,其繁殖成功率最高,體長超過10cm的個體可能是已經過了青春期,繁殖成功率反而較低(在良好的水族箱環境中珍珠馬甲魚的壽命可超過5齡)。
2、產卵環境
繁殖前先把雌雄親魚隔離飼養20d以上,用水蚤等活餌飼喂。繁殖時視魚體大小把一對親魚放在0.5m×0.4m×0.3m~0.8m×0.5m×0.4m的產卵缸中,水溫調控在25~30℃(最好比平時稍高1~2℃);DO>5mg/L,pH值6.8~7.5,水的硬度為5~10°dGH。珍珠馬甲魚的受精卵為浮性卵,孵化時要求有泡沫巢,故在產卵缸中應放置一些浮在水面上的水草,使雄魚所吐的泡沫集中,有利於泡沫巢的形成。雖然性腺發育良好的雄魚也可在沒有水草的缸角吐泡沫築巢,但放置水草後,所築的泡沫巢直徑更大,一般可達5~8cm;而且水草能誘發親魚較快地進入發情狀態。由於放置的水草須經嚴格消毒,且有時因缺少光照而腐爛,筆者採用直徑5厘米左右的泡沫塊代替水草,效果良好。
3、繁殖行為
性腺發育良好的雄魚在入缸後1~3d內開始吐泡沫築巢,一般約需2~5h左右把巢築好,然後開始追逐雌魚;此時雄魚的色彩變得十分鮮艷,雌魚體色也比平時要鮮艷一些。雄魚在雌魚面前顫動著身體,翩翩起舞,倘若雌魚性腺發育良好,經幾次追逐後便與雄魚相互配合,有時甚至出現雌魚主動追逐雄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雄魚個體比雌魚小,繁殖往往不能成功,或者雌魚不能把卵全部產光。如果是雌魚性腺發育不很成熟,雌魚會到處躲避雄魚,此時須及時把雌魚撤走,否則雌魚會受傷。
雄魚把雌魚引到泡沫巢下,捲曲身體裹住雌魚,然後雙雙腹部朝上排出精、卵。如此多次反復可把卵全部產光,受精卵被包裹在泡沫中。一般體長6~8cm的雌魚可產卵1000~2000粒,卵徑大約0.5mm左右。
4、孵化
雄魚有護卵習性,會照顧泡沫巢中的卵及剛孵出的仔魚,見有卵從泡沫巢中掉下來,馬上用口接住,再吐出安置在巢中。此時雄魚不讓雌魚靠近泡沫巢,會不斷驅趕雌魚。為避免雌魚受傷,故在雌魚產卵後須及時將其移走。筆者的做法是把交配產卵後的雌雄魚都移走,讓卵獨自孵化;經1 d後,原先色澤較淡的卵變黑,再過1d,仔魚破膜而出;出膜後約經1~2d,仔魚的卵黃囊基本消失,仔魚開始平游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