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套的種類
品種有一次性乳膠手套、棉紗手套、浸塑手套、牛皮手套、耐高溫手套、焊工手套、防割手套、電工絕緣手套、消防手套、防化手套,防穿刺手套、鋼絲手套、抗切割手套、隔熱手套、丁腈手套、PVC手套、氯丁橡膠手套、PU手套、12KV絕緣手套、5KV絕緣手套、橡膠耐酸手套、乳膠耐酸手套、耐油橡膠手套、醫用手套、家用手套、乳膠指頭、浸塑棉毛手套、全皮電焊手套、半皮電焊手套高檔花皮手套、普檔花皮手套、海員皮手套、長帆布電焊手套、帆布手套、全棉帆布手套、雙帆布手套、單帆布手套、雙膠水采服、黑色二層皮長手套、全棉線手套、CT手套、混紡手套、一次性手套、石棉、並指、五指手套、耐切割手套、特種耐油手套、開背浸膠手套、防滑橡膠手套、耐溶劑手套、耐高溫隔熱手套、耐化學品手套、高科技手套、摩托車皮手套、摩托車人革手套、海員牛皮手套、PVC防化手套、PVC防寒手套、加長PVC防化塞手套、PVC耐酸鹼手套、各式塗塑丁晴手套、鋁箔隔熱防火手套等。
功能運功形手套有滑雪手套、超級纖維工作手套、高爾夫手套、馬術手套、棒球手套、冰球手套、F1-F2方程式賽車手套(阻燃防切割材料)、越野摩托車手套、跑道摩托賽車手套、跆拳道手套、射擊手套、鑽井專業手套、冰釣手套、登山手套、攀岩手套、健身手套、自行車手套等。 觸屏手套是在冬天用於操作電容式觸摸屏產品的特殊手套。其集科技和保暖為一體,解決了Iphone一族冬天在室外操作觸摸屏手機的凍手問題。此觸屏手套,可以在戴著手套的情況下,還能操作現在流行觸摸屏,比如,免觸筆無按鍵和多點觸摸等全新觸摸屏操作體驗,包括傳統的單點觸摸技術。此觸摸屏手套專門試用於電容式多點觸摸屏,可以多點觸摸,更加人性化,便捷化,能帶給用戶更美好的操作體驗
隨著蘋果公司在2007推出Iphone手機,電容式觸摸屏產品開始登山歷史舞台,在此之後三星、HTC、摩托羅拉、華為、中興等手機廠商相繼推出電容式觸摸屏產品,到2011年,全球觸摸屏手機份額已經佔到了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75%。
但隨之而來的便是用電容式觸摸屏產品冬天的保暖問題。由於手套無法操作電容式觸摸屏產品(不導電),用觸摸屏產品在室內非常凍手。特別是在高緯度的韓國,曾經在2010年一度流行用香腸做玩電容式觸摸屏手機。而另一端的人口大國——中國也同樣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煩惱無奈。據了解,2010年,日本人白鳥哲也第一次將觸摸屏手套引入中國市場。並在2011年在中國成立了觸族貿易有限公司,注冊了觸族品牌,開始了中國的觸摸屏手套時代! 針織
四分之三袖的優點可以令穿者看上去優雅修長,露在外面的那一截手腕正好配上中長手套。而中長手套屬絨線針織材質最百搭,針織的材質本來就給人溫暖的感覺,在寒風凜冽的冬季,戴上一副漂亮的針織材質手套,暖暖感覺油然而生。
露指
露指也叫半指手套款式,就是長至手肘的露指手套造型誇張,相對來說較難搭配。因為其特殊的造型,因此最好只戴一隻,如果兩手都戴就喧賓奪主了。這種風格的手套與短袖風衣是最佳搭檔,當二者一起出現時,會很出彩。如果以這樣的裝扮出席冬日晚會,必定會引人注目。
2. 漳州各方面的知識
概況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歷史沿革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經濟
漳州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名、優、特產品為依託,以鄉鎮企業為基礎,具有地方特色的輕型工業體系。全市主要工業生產行業有紡織、機械、電子、食品、包裝、建材、制罐、醫葯等15個門類,產品1000多種。確立了食品、機械、電子、電力四大支柱產業和建材、旅遊兩個重點產業,工業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
漳州是全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台農業,高優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特色明顯,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和海峽兩岸(漳州)農業合作實驗區。確立了水產和林果兩大支柱產業,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高優創匯農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具備了加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和條件。
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626.36億元,比2004年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為24.6∶39.9∶3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93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49.86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222.57億元,增長9.3%。財政總收入50.61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26.96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4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企事業存款98.91億元,增長7.2%;儲蓄存款余額285.13億元,增長14.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96億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中長期貸款126.17億元,增長20.9%;短期貸款157.93億元,下降1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9.94億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1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4690元,增長8.6%。2006年上半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359.89億元,增長2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1.40億元,增長32.6%;財政總收入31.86億元,增長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55億元,增長12%。
漳州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這里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葯"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後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後旅遊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自然地理
一、山脈、河流、平原
漳州西北多山,東南臨海,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西北部橫亘著博平嶺山脈,海拔700至1000米,平和縣境內的大芹山為最高點,海拔1544米,其他較著名的山嶺,有平和縣的小芹山、靈通山、長泰縣的天柱山、良崗山、漳浦縣的梁山,詔安縣的九侯山,雲霄、詔安、漳浦三縣交界的烏山等。全市山地面積8000平方公里。海拔80-240米的丘陵地約2956平方公里,僅地面積的23.56%。
漳州最大的河流是九龍江。九龍江發源於博平嶺山脈,分北溪、西溪、南溪三條幹流,橫貫華安、長泰、平和、南靖、薌城、龍海市等六個縣區。兩條幹流在龍海市的三叉河匯合後,又分流進東海。幹流長258公里,合支流共長1923公里。九龍江在福建省是僅次於閩江的第二大河,除九龍江外,境內較大的河流還有雲霄縣的漳江,詔安縣的東溪,漳浦縣的鹿溪,長泰縣的龍津江。
九龍江沿岸有許多河谷盆地。在九龍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有56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平原。由於土地肥沃,盛產稻穀、甘蔗、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
二、海灣
漳州的龍海、漳浦、雲霄、詔安、東山五個縣區臨海,海岸線全長680多公里。南端的東山島形如蝴蝶,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也是福建省著名的漁區。龍海的浯嶼島,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靠近廈門,是著名的漁島。漳浦則有三個半島:古雷半島、六鰲半島和整美半島。漳州沿海海岸曲折,海灣較著名的有:詔安灣、東山灣、舊鎮灣等。
詔安灣:詔安灣海域廣闊,是閩南良好的漁場之一。灣內盛產馬蛟魚、黃花魚,還有鯔魚、鱸魚、海鰻、黃翼雕、石斑魚、對蝦、紅鱘、梭子蟹140我種,靠近南澳島一帶產魷魚。灣內宮咒罵有10多個村莊都以漁業為主。外地每年都有兩三百條漁船到這里捕撈。僅詔安縣境內的灘塗面積就有2933多公頃,已開發養殖的有牡蠣,泥蚶、螠蟶、文蛤、對蝦、青蟹等。
東山縣的西埔灣與詔安灣緊連在一起。1979年後,東山從湖塘到丁上村建起一條長4350米、高5.5米、頂寬4.5米的海堤。圍墾水面積1800公頃。西埔灣底部平坦,為沙質泥或泥質沙,水質優良,飼料豐富。水溫11℃到34℃,無污染,是發展水產養殖的一個良好內灣。
東山灣:東山灣是福建著名的港灣之一。它的沿岸分屬東山、雲霄、漳浦三個縣。灣口東山銅陵鎮和漳浦古雷半島,遙相對望,相距僅4000米,口小肚大。灣內水面2.4萬多公頃。其中水深4至17米的面積有兩萬公頃。這里是中國東海和南海的交匯處。東海魚類和南海魚類都可在灣內繁殖。灣口的塔嶼島如中流砥柱,因而灣 內風浪不大,灣底質為泥、泥沙或沙,水無污染,溫度、酸度、鹼度適宜。有雲霄漳江淡水注入。水質優良,為多種魚、蝦、貝、藻類增的極好場所。灣內歷來產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等海珍品。魚類有鰶魚、青鱗、鯔魚、銀魚、黃鯛等幾十種。貝類養殖和野生的,主要有牡蠣、泥蚶、螠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等。藻類有海帶、紫菜等。198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研究所以及省科委、省海洋研究所、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對東山灣進行了考察,確認東山灣可以開發為牧場化和農場化的漁類生產基地,並已列為中國科學院的研項目之一。
舊鎮灣:舊鎮灣位於漳浦中部東南面海區,是由六鰲半島和古雷半島合抱而一的一個內灣 ,它肚大口小,形如「寶葫蘆」。灣 內總面積5733多公頃,灘塗平坦,風浪小,長年有鹿溪和浯江溪淡水注入,潮流暢通,各種浮游生物豐富,是發展魚蝦貝藻養殖的良好場所,暢銷香港市場的「霞美」,就出產在這里。
三、氣候
漳州位於北緯23.6度到25度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21℃。1985年最高日氣溫36.3℃,最低1.6℃。無霜期達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時;年積溫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風力二級。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台風襲來,最大風力達12級,台風常來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澇災害。但在高溫季節,台風也有助於降低氣溫和解除旱象。
漳州氣候條件優越,打開世界地圖,可看到在南、北23.5緯度(回歸線)附近,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方並不多,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的大沙漠,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印度、巴基斯坦和緬甸,屬於熱風季風氣候,西半球的智利屬高山氣候,而漳州則是少數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區之一。它整修地形依山面海,呈傾斜狀和台階狀,山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西北有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擋住寒流入侵,東南面臨開闊的大海,溫濕氣流源源而來,構成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區域性氣候。因此,漳州比地球上同一緯度的其他亞熱帶地區具有更大的優勢。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它也處於北緯25度左右,但那裡的山勢是南北走向,北方寒流一來,很難遮擋。這種情況在漳州這兒是不可能發生的。漳州確是一塊「寶地」。
文化
自從唐垂拱二年開漳第一任刺史陳元光提倡獎掖農耕、通商惠工、興辦栄、移風易俗,傳播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改變了「火田畲種無耕犢」的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後狀態過渡到「雜卉三科綠,嘉禾兩度新,俚歌聲靡曼,秫酒味醞醇」初步繁榮文明的社會景象。興辦書院也從此開始,《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載:「松州書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陳珦與士民講學處。」兩宋時期,興辦書院成為社會風氣。宋紹熙年間,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領屬官下州學視諸生,講《小學》,為其正義;六日下縣學,亦如之。」於是漳州便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錦歌、竹馬戲、大車鼓舞蹈和精緻的剪紙藝術。有被譽為中國女排獲取世界冠軍的搖籃――漳州體育基地。
自然資源
漳州市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水產資源、水電資源、;礦產資源和溫泉資源。
植物資源:除盛產大米、甘蔗、花生、煙葉、黃麻、茶葉,還有水果、蔬菜、花卉、葯材和其他特產。水果有47種,330多個品種。春有枇杷、楊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李、荔枝、龍眼、西瓜、芒果、番石榴、鳳梨;秋有香蕉、柚子、梨、余甘、黃皮彈、柿子;冬有蘆柑、紅桔、橄欖、果蔗,不一而足。蔬菜有35種,108個品種,冬春有蔥、蒜、菲、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蘿卜、西紅柿、荸薺等;夏秋有冬瓜、絲瓜、南瓜、葫蘆、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蔥、蓮藕等。花卉有1200多個呂種,如水仙、紅梅、臘梅、山茶、建蘭、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葯、含笑、玉蘭、瑞香、杜鵑、桂花、馬蹄香、七里香、大麗菊、樹蘭、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勝枚舉。盆景盆栽則有羅漢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葯材有200多種,如茯苓、生地、淮山、鬱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見喜、金線蓮、金銀花、天門冬、勾藤、山梔子、黃蓮、沉香、仙鶴等。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種。南靖縣和溪鄉六斗山的亞熱帶雨林,面積20公頃,其中熱帶亞熱帶植物達1050多種,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無患子科、紫金牛科、夾竹桃科、山毛櫸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經濟價值的是紅栲、黃杞以及橡膠植物花皮膠藤。南靖縣南坑鄉大嶺一帶,也保留著大片比較完整的亞熱帶雨林植被,面積2666多公頃,素有「樹海」之稱,是福建省僅有的面積最大的一片。十多種稀珍植物如桫欏、建柏、宿軸木蘭,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銀練竹」、「金絲竹」等稀有珍貴竹子品種,已列作國家和省保護對象。
水產資源:閩南漁場廣闊,沿海水產資源有各種魚、蝦、貝、藻等400多種。魚蟹蝦類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梭子蟹、青蟹、鋸緣青蟹、魚 祭 魚、青鱗、鯔魚、銀魚、丁香魚、鳳尾魚、黃鯛、黑鯛、魚 勒魚、石斑魚、蛇鯔、魴魚、玫瑰毒魚 由 、圓魚 由 、小公魚、海鯧、海鰻、鱗魚 是 、魚 非 魚 里 、馬鮫、真鯛、二長棘鯛、藍圓魚 參 、沙丁魚、烏賊、魚 章魚、魷魚等;貝類有牡蠣、泥蚶、蟲益 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蛤、螺等;藻類則有海帶、紫菜、江離、海蘿、羊西茶、鐵西菜、滸苔、馬尾藻等。
州服飾文化
服 飾
漳州地處亞熱帶,上古土著穿「卉服」,以樹皮、木葉蔽體。晉代衣冠南渡後,本地居民也穿上中原的葛、麻、吉貝(木棉)等織物。唐代漳州「歲五蠶,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歲貢葛布2萬匹,紡織業已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漳州居民的服飾逐漸與中原一致。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的興盛導致漳州人的服飾「跨越定製」,「人無貴*,多衣綺綉」,甚至「曳綉躡珠」,比官員還氣派。清代,漳州服飾奢侈依舊,「俗有誇多斗靡者,於舅姑餉婦之日,終席之間換衣數襲」。一些人將財力都花在服飾上,以致漳州俗話有「只怕跌下屎宕(糞坑),不怕火燒厝(房子)」之譏。這種奢靡之風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逐漸收斂。
附:漳州服飾文化
一、服 裝
清代,士紳穿長袍馬褂,平民男子穿長衫或對襟短衣或大襟上衣,體力勞動者常穿短打。女子穿高領右衽大襟衣或窄袖短襖,內裹束胸馬甲,下著長裙或長褲。纏足婦女在骹白(裹腳布)之外還套有□(音蝦)褲,即由白布縫成圓筒狀,半尺來高,底部綉有一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褲管內,其效用一為襯托小腳,二為顯示綉花的技藝。
民國時期,男子穿長衫、馬褂、布紐對襟上衣,也有穿西裝、工人裝、中山裝或行業制服的。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襖、旗袍、長裙或短裙。男女均穿大襠褲,褲管寬大,加接四五寸寬的粗布褲腰,穿時折疊用褲帶扎緊,舊稱「粿巾褲」。沿海漁民的衣服染過薯莨汁或荔枝樹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與眾不同。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學生裝、工作服、軍裝開始在城鎮流行;農村群眾多穿加翻領、對襟、化學紐扣的改良漢裝。「文化大革命」中,城鄉時興草綠色軍裝。8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的服裝呈多樣化趨勢,有中山裝、西裝、漢裝、T恤衫、牛仔服、茄克、風衣、運動服等。男女時裝的款式日新月異,新潮人士遂以為不追隨滬港時式不足以表現自己的派頭。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音sam4buā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一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以紅布做成,並用金蒼線綉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間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雲紗,漳州話叫成「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雲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故解放後香雲紗衣服往往成為戲台上反派人物的標志。現在市場上已看不到此種布料。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製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一種後背長過臀部;一種後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70年代後已逐漸被塑料或尼龍雨衣所替代。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衣服晾乾後須先摺疊後始可穿上,俗謂摺後再穿才有「摺氣」,方言中「摺」和「志」諧音。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後受誣陷。
畲族男子服裝類似苗族,著粗布衣,尚黑色。畲族婦女著薴麻布衣服,多為藍、黑二色。上衣寬袖,右邊開襟,衣領、袖口和胸襟鑲藍邊,衣和圍裙綉花卉、禽鳥等圖案。不論寒暑下身均穿寬腿、大襠、綉花邊的短褲,扎綁腿。腰束花綢帶子,帶子上綴各色珠子。喜慶的日子姑娘穿五色花裙。60年代以後,其衣著與漢族無甚差別。
舊時,漳州人用皂角、茶籽餅和草木灰浸出液來泡洗衣服。瓦窯里還專門燒制用以過濾草木灰液的瓦漏斗,稱「漏母鍋」。浣洗白色織物則用白土去污。20年代,漳州居民開始使用肥皂。70年代以後,則多用合成洗衣粉。
舊時,農村群眾多用捶衣棍在池塘或溪圳邊的石頭上捶打洗滌衣服。城鎮居民則用搓板搓洗衣服。80年代起,城鎮居民多用洗衣機洗滌紡織品。
二、巾 帽
清代,官吏、皂隸戴全國統一的帽子,士紳戴「碗帽」(瓜皮帽),老年婦女冬季戴絨帽(用黑色絨布製成的無檐夾帽,額上鑲以小玉塊),嬰兒戴蓮花帽、虎頭帽。婦女外出時,不坐轎的貧者「以布覆頭,壅蔽其面」,稱俗「文公帕」。
民國時期,官紳戴碗帽、招票(氈帽)、絨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則戴與該職業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戶外工作的農夫或行商走販冬季多戴「猴帽」(用紗線織成筒狀,留有兩個眼孔,戴時將上端扎住,平時翻捲起來只蓋住頭頂,天冷時放下,包住整個頭部)。閨女少婦出門,頭蓋花帕遮住面頰。客家婦女則頭戴尖頂小笠,笠緣鑲半圓形花帕掩項至肩。
新中國成立後,碗帽和招票很快絕跡,時髦八角帽及軍帽、「幹部帽」。改革開放以來,市面上的帽子式樣繁多,顧客隨意挑選;而且性別、年齡、行業、季節有別,摩登男女隨時髦而變換帽子。
漳州城鄉民眾用以遮陽擋雨的斗笠主要有三種。大笠:為兩重竹篾中夾竹葉製成,圓形,直徑六七十厘米,是城鄉居民一種便當而結實的雨具。80年代後已為雨衣、雨傘所替代。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