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去北京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哪些,計劃去北京遊玩,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備
1、計劃去北京遊玩,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備?
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很多遊客都想去遊玩,在遊玩之前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備呢?首先就是要准備隨身物品,其次也要規劃好時間,除此之外,旅遊攻略也是必須要做的,這樣能夠方便自己旅行,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1.帶好隨身物品。
除此之外,還有身份證和錢,首先換洗的衣服和牙刷之類的必須要帶,這在酒店裡雖然有,但是一般不太干凈,所以盡量帶自己的。除此之外,身份證等相關證件也要帶在外面,如果需要住賓館或者是開車,都可能會查詢相關證件,錢是必須要帶的,在外面旅遊會花很多錢,所以帶的錢不夠就會很尷尬。2.做好旅遊攻略,規劃好時間。
在出發北京之前,一定要做好詳細的旅遊攻略,不能夠到了地方之後想去哪玩就去哪玩,這樣一方面非常浪費時間,另外一方面很可能導致自己帶的錢不夠,因此我們可以先在網上查詢哪些地方好玩,然後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和時間規劃好將要去的地方,要在每個景點之間都留足充分的時間,這樣等到了地方之後,就能夠按照自己的規劃來進行,非常游刃有餘。如果自己的時間允許,盡量不要選在遊客比較多的時候出發,因為這個時候會導致景區內人員爆滿,極大地影響自己的遊玩體驗,人少的時候,玩起來才開心。總而言之,在去北京遊玩之前,首先帶好隨身的物品,衣服鞋子,牙膏牙刷等物品,除此之外,也要帶好隨身的證件,比如身份證和駕駛證等等,帶足一定的錢,當然如果時間允許,盡量選擇在人少的時候出發,這個時候遊玩的體驗會更好,出發之前也要做好旅遊攻略。
2、在北京的你每天都在忙乎的做哪些事情呢?
很早就看到朋友圈一個有趣的話題——在北京必做的100件事,我想這應該是飄在帝都的人才會有的想法吧,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可能連故宮、長城都不稀得去。
昨夜又翻到這個頁面,是一位學霸級的朋友分享的,剛好昨天和朋友聊起她,這個分享又一次加深了我對她的關注,她也飄在北京二十多年,如我一樣。
忽然心生好奇,不管總結、嘗試這100件事的人背景、年齡、身份如何,能夠打卡完成這100件事,也是一個有趣的嘗試。興致勃勃地測試了一下,在過去的23年裡我已經完成了74件,大部分都是剛來北京那幾年做的,清單里還有26件未完成。
1、去吳裕泰買冰淇淋
2、逛五道營文藝小店
3、在法源寺里逗一次貓
4、去角樓拍張照
5、去北京坊pageone蹭看原版書
6、逛逛名流雲集的史家胡同
7、登鍾鼓樓聽一次晨鍾暮鼓
8、去京郊滑一次雪
9、排隊買一袋兒鼓樓饅頭
10、打卡中西合璧的西什庫教堂
11、去一回下雪後的故宮
12、去livehouse看一次搖滾現場
13、逛一次三源里網紅菜市場
14、看一次央美畢業展
15、去小西天看場文藝電影
16、去北京人藝看場話劇
17、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搶票
18、吃一回北新橋鹵煮
19、去紅磚美術館拍寫真
20、參加一次國慶方陣練兵
21、首鋼工業園拍一次大片
22、坐人力車游胡同
23、飛一回大興機場
24、德雲社聽一回相聲
25、海陀山露營看星星
26、半夜逛一次大柳樹鬼市
這26件未做的事,有的很容易,比如去哪裡逛逛、買什麼、吃什麼,有些則很難完成,比如參加國慶方陣練兵。人生留點缺憾,是美好的未完成。
3、冬天去北京要帶什麼
問題一:冬天去北京要帶什麼物品? 隨身帶兩到三身換洗衣服《內衣,保暖內衣。》羽絨服,帽子手套圍巾。因為北京的冬天很寒冷。隨身帶上有效的證件《身份證》再帶一小包保健的葯品如《創可貼。感冒葯。乘暈寧什麼的》方便聯絡的工具,《手機》別忘了帶錢。照相機,或者DV以便照下首都的美景留做紀念,切忌保存好隨身的貴重物品,不要把隨身的物品交給不相識的人保管。錢物最好放在貼身的衣服兜里,北京刷卡很方便,商場和大型的商店餐館醫院都可以刷卡。游覽完北京的美景和名勝古跡以後可以買些北京的烤鴨帶回家,最後祝旅途愉快!!
問題二:冬天去北京旅遊要注意什麼 據專家介紹,冬季出遊要注意的事情其實有很多,但是有幾項是核心的內容,一定要留意: 「紀律一」:防寒保暖是首要任務 冬季的旅遊線路,特別是賞雪玩雪的線路,一般都會在北方地區,而北方冬天的氣溫大抵在0℃― -30℃,有的地方甚至是低於-30℃,所以對於南方市民來說,防寒保暖是最重要的。去年去了哈爾濱旅遊的小方就深有感觸,因為事前沒有留意天氣預報,對當地的氣溫估計過高,穿得少,所以一下飛機就被當地的冷天嚇到了,以為是年輕人,挺一挺就過去了,沒想到回家以後,手腳都患上了凍瘡,現在提起來都心有餘悸。所以,冬季到北方旅遊,羽絨衣(最好連帽,去高寒的地方一定要戴帽子,因為人體50%以上的熱量是從頭部和頸部散失的)、高領厚羊毛衣、羽絨褲、手套等等的裝備必不可少,還要減少皮膚暴露部位,如果是前往秦嶺、長江一線以北,則必須穿上高筒雪地棉鞋。 紀律二:備用葯品不可少 冬季天氣寒冷,容易得感冒,所以出門,要記得預備羚羊感冒片等易於攜帶,治療傷風感冒的葯品。另外北方地區愛吃冷盤,不習慣者易「鬧肚子」,需備上黃蓮片、保濟丸等葯片。北方地區氣候乾燥,南方體質的市民還需帶備夏桑菊、黃老吉等清熱沖劑。 紀律三:保濕不能掉以輕心北方地區的保濕是很多遊客都會忽視的問題,很多南方遊客到了哈爾濱等北方地區之後,就會流鼻血,他們大多都會不解。原來是乾燥惹的禍,以哈爾濱為例,一般的空氣濕度都是在20%左右,跟南方地區動輒80%―90%的濕度比起來,相差太大了。如果沒有喝上足夠的水,會導致毛細血管破裂而引起流鼻血。 「七項注意」 一個也不能少冬天出遊,保證了保暖、備葯、保濕三項核心內容的「貫徹實施」後,還有很多細節需要留意,專家給我們列出了如下「八項注意」: 注意防滑 冬季北方路面多有冰雪,路面較滑,穿塑料底的鞋容易滑倒。最好穿橡膠鞋底的雪地防滑棉鞋或球鞋,盡量不要穿皮鞋,否則行動不便。在往年的許多例子中,老人家應該是重點防滑的對象,所以經驗豐富的導游,都會對長者多加提醒。另外,「寒從腳下起」,從保暖的角度講,鞋也是重要的一環,一雙輕巧而保暖的鞋子是征戰冬季旅遊的必備「武器」。 注意相機保暖 電子快門的照相機和攝影機,在-20℃以下時,就會出現電池容易「放電」、快門不能按下等相機「失靈」的問題。因此,在戶外拍攝完之後,要及時將相機放進外衣兜里「保暖」,用時再拿出來。此外,提醒一句,一定要多准備電池。 注意防雪盲 北方冬季多下雪積雪,雪的反光比較大,出門需要佩戴太陽鏡,保護眼睛。如果不幸患上雪盲症的話,治療的辦法是立刻到黑暗的地方,蒙住雙眼,把冰濕布放到額前,防止高溫加劇疼痛,一段時間後讓眼睛慢慢恢復。 注意滑雪安全 對於滑雪這種速度快、靈敏性強的全身運動,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高超技術的人,運動前都必須做好准備活動。遊客應選擇安全防護設施齊全的滑雪場,並將個人防護設備配備齊全,遵守滑雪場的規章制度,進入與自己滑雪水平相當的滑道。只有當滑雪者的技術水平達到能安全地停住,並能避開滑雪道上的障礙物和其他滑雪者時,才能去較高水準的雪場滑雪。滑雪前應學習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和急救常識,如受傷時的處理,骨折後應採取的措施等。發現他人受傷,千萬不要手忙腳亂隨意處置和搬動,應盡快向雪場救護人員報告。 注意溫泉細節 如果溫泉水溫過高,人從溫度較低的空氣中驟然浸入泉水裡,一般很難適應。所以要先用手或腳試探水溫是否合適,再進入溫泉泳池,並應該從低溫泉到高溫泉,逐步適應溫泉水溫。一般溫泉浴可反復浸泡,每次為20到30分鍾。如果一次浸泡的時間過長,容易出現暈眩、全身乏力。當您在泉水中感覺口乾、胸悶時,就應......>>
問題三:冬天去北京旅遊四天要帶幾件衣服 如果你是南方人、建議你:防寒冬衣必不可少(厚點、最好高領毛衣、穿暖和些)、高幫冬鞋、帽子、手套、口罩;護手霜等保護皮膚用品(風比較大、乾燥、手臉容易起皮)、其他就是帶足鈔票了、有錢什麼都能買到、呵呵。
問題四:冬季去北京旅遊必備物品,1月/2月是北京帶什麼東西 早晚較冷,多穿點,中午溫度回升,早晚溫差較大。北京比較方便,提前安排好住的就行了
問題五:去北京,冬天要穿多少衣服? 冬天去北京在外面很冷,屋裡都是有暖氣的,如果要出門就要穿毛衣,羽絨服,戴帽子,圍巾,手套。還有沙塵暴很厲害,你要注意!
問題六:去北京上學要帶什麼? 上學要帶與學習有關的物品,如:團員檔案、學生檔案、錄取通知書、一寸和兩寸照片、U盤、手機(充電器、電板、耳機、數據線)、銀行卡、身份證、筆本、夾子、訂書機
、上學所需的電腦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在北京再買。生活用品可以在學校買,如:水杯、牙刷、牙膏、洗衣粉、洗發水、香皂、沐浴液、被子、床單、枕頭、蚊帳、手紙、台燈、拖鞋、夾衣架、粘鉤、毛巾、錢包、盆桶、暖壺、洗鞋刷、.傘、席子、水果刀、刮鬍刀、記事本等
問題七:在北京冬天穿什麼樣的衣服合適 一般最多時候需要2條秋褲、1條外罩褲,1件保暖衣、毛衣、羽絨服,毛線帽,毛線手套,麵皮鞋
這個對南方人來說足夠了,還要看你的體重,以及主要去什麼地方,我冬天到郊區滑雪,上述行頭凍夠嗆,還要再加羽絨褲、棉鞋、圍脖,如果僅城區溜達不需要這么臃腫
問題八:冬天去北京穿什麼鞋子好 如果是去旅遊的話就穿厚點的旅遊鞋或休閑鞋,冬天北京比較冷不要穿單鞋,如果是去拜訪人的話就穿跟不高短靴,走起路來不累。無論去哪干什麼都不要穿太高的高跟鞋。
問題九:在北京冬天怎麼穿衣服 冬天風大冷??一般長羽絨服必須有(到膝蓋的那類)??也可北京買?西單商場羽絨服專區專賣?質量都不錯(最著名比較好是波司登的)
線帽子最好買一個(最好是能遮住耳朵的)羽絨服帽子太大走路不方便
要准備保暖內衣2套(換洗用)要質量好的(上下身的)
毛褲毛衣要准備
商場有新式棉褲如有可能准備一條
如有可能准備一個棉馬甲(在宿舍穿)
厚襪子准備幾雙
棉鞋或棉靴子要准備一雙???准備一雙棉拖鞋(冬天超市有賣)
棉手套准備一雙
圍脖隨意能有一條更好
准備不了的進京到季節再買??羽絨服是西單商場,保暖內衣棉褲除了西單外位於東四的三友商場一層是專賣。
要准備秋衣秋褲2套秋天穿
問題十:北京冬天應該穿什麼,羽絨服是必備嘛 羽絨服、毛衣必備。還有口罩,冬天的北京霧霾很嚴重。。。。。
4、一個人去北京旅遊,大家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一個人去北京旅遊的話,那麼我建議你要做好以下幾種事情。首先你應該要先做一個景點攻略,你要了解一下北京有哪些地方好玩的,並且要計劃好相應的路線。然後你還要再做一個美食攻略,你要看看在那些景點附近都有什麼樣的美食,盡量吃到最地道的美食食才是最好的。然後你還要提前訂好酒店,這樣子你下了飛機之後才能夠更快的到達地方。
一.做好景點攻略
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在那裡也會有非常多不錯的風景,也會有很多好遊玩的地方。但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景點都去,所以說我們在去之前就應該要看一看自己要去哪幾個地方,並且要制定好計劃了解一下當地的情況。這樣子在我們過去了之後就能夠比較高效的遊玩,而不是到了那邊之後再花時間去計劃這些東西。
二.做好美食攻略
除了要做好景點的攻略之外,我們還是要做好美食的攻略。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在那裡基本上什麼好吃的東西都能夠吃得到。但是我們去那邊吃東西,最主要的還是要吃北京當地的一些特色美食,我認為這樣子才值得。它的美食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吃得到,但是北京的地道美食我們只有在北京才能夠吃到。所以你必須要提前了解一下,在你要去的那一些景點附近都有一些什麼樣的美食可以吃。
三.提前訂好酒店
然後我們再去這個地方之前,最好提前在網上去訂好酒店,這樣子我們下了飛機就可以直接打車去酒店裡面把行李給放下來。如果沒有提前進好酒店的話,直接在附近找酒店,那個價格絕對會是非常昂貴的。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② 校服:躲在松垮布料後的千萬種
發布平台:時尚先生fine 2019秋季刊(紙刊及公號)
撰稿:連旌喬 編輯:Selina
多年沖浪的網友可能記得,以前在門戶網站的搞笑板塊里,關於各國校服的調侃 :歐洲的學生穿得像演《哈利波特》,韓國的學生是偶像劇的《花樣男子》,還有「強制服文化輸出國」日本。輪到中國學生,畫風一轉,出現在每個人的腦海里的是寬大而臃腫的面口袋運動衫。對校服的嘲諷里還攜帶著曾經我們對學生生活的不滿:粗糙簡陋,缺乏活力,甚至可以引申出對被管教的討厭。
現在我們已經很少看到這樣的嘲笑。關於校服,似乎一些緩慢的變化正在發生著:從放眼望去的面口袋變為了Polo衫,一些學校的長羽絨服甚至還掀起過風潮。然而,即使它們已經不再寬大到搞笑的地步,我們在校服上看到的可能性仍舊少之又少,它們素色,在款式上盡量去個性,去性別,如果說日韓校服讓人聯想到浪漫的偶像劇,中國的校服更像是一場清苦的現實主義紀實片。
正如同其他制服的功能一樣,校服作為學生制服,在促進所穿之人對「學生」這個社會身份的認知時,就意味著,校服的更新迭代並沒有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我們對校服沒有更多的想像,如同我們對學生沒有更多的想像。
無需審美參與的校園生活
9 月開學季的時候,雍佳發現有新的校服了。她拍下了同學們穿著新校服,彎著腰整理宿舍床鋪時的樣子,發在朋友圈裡,配文寫「灰校服的配色有點兒像灰雁」。
雍佳是北京101 中學的高一新生,她初中也在這所學校,那時她穿一套白色的校服,胸前的校徽是縫上去的。新校服出來之後,舊的就絕版了,但對她而言這套校服意義不同。101中學是北京最優秀的幾所中學之一,備戰中考時雍佳感覺到,想要繼續穿 101的校服沒那麼容易。
升入清華附中讀初二的簡簡也在學校里看見了新校服,「我們第一次見到這個綠色的校服。」清華附中是按照入學的年份來劃分校服款式的——初中是 C,高中是J,她們在 2018 年入學初中部,校服就屬於C18 的款式,跟隨往後的三年。在學校里,可以直接通過校服顏色分辨學生所處的年級。
盡管簡簡和雍佳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校,和他們討論起校服時實際上是在討論同一件衣服:自從上世紀90 年代起就出現的運動裝。夏裝是 Polo 衫,冬裝是翻領外套,下裝是長褲和短褲,共同點是寬大、耐臟、配色不超過三種。
上世紀90 年代時,以運動裝為基本款式的校服大量鋪開,恰逢中國運動員陸續登上世界舞台,參與競技,運動風格是當時的潮流。楊策在北京服裝學院校服研究中心做助理設計師,她記得在 90年代時,「最開始(提倡)學生有五個,好像是德智體美(勞),後來把美給去掉了,就是在校服裡面『美『這個在最開始是被去掉了的。」
入學分班考試時,學生們各自填寫好自己的身高和體重,在開學後便可以拿到全套的校服。因為來到了自己心儀的學校,拿到衣服時,簡簡甚至很開心地穿上校服,在小區里走了走。後來,她發現高中部的校服更好看,領子後面寫著「清華附中」,她覺得那樣看起來很低調,又很有內涵。
作為最基本最主流的校服樣式,運動裝一直沿用到今天。簡簡強調她對這樣簡單的運動款校服的喜歡,她很難想像在高強度的學習中穿制服。「就算他發一套西式的校服給我們,我就是更喜歡我現在的校服。」在她看來,現在的校服有從父輩開始就延續下來的款式有踏實感,樸素干凈,符合中學生活的氣息。「我並不覺得所有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應該是這樣子的。可能我比較封建,我的確是更嚮往每天比較充實(的生活),我覺得充實忙碌的一天就應該有這樣一套校服陪伴。」
更何況,寬大的校服還意外地保護了青春期女孩對身材的敏感。雍佳經常聽到身邊的女同學說,「幸好有這種寬大的校服,最近長胖了,還能遮一遮。」初中部的校服比較透,有些女生覺得出汗的時候會很尬,穿著長外套去上體育課,跑步的時候脫下來掛在一旁,結束了再穿上長袖。
還在審美道路上摸索的校服,率先完成了它作為制服的功能:幫助一個社會身份變得更完整。被要求好好學習的學生,需要這樣一套「制服」讓自己充分地投入其中。雍佳覺得國外的校服是好看,是一般西式的校服會比中式的貴一點,他們有些(同學)覺得沒有必要。因為覺得都是校服,只是上下學穿那種的,也不是說要好看,覺得沒有那種必要。
沒有什麼比校服更能幫助到學生不把時間浪費在打扮自己身上。或許早年的物資匱乏讓校服之美在起跑線上稍有落後,它的功能卻從一開始被認定的,甚至於,越是樸素的校服,越能讓我們聯想到艱苦卓絕的備考生活。校服的美觀、設計創意,有點兒像是學校里是不需要考核的副科,比如音樂課美術課,或者琳琅滿目的社團活動,在考試面前,它們會識趣地向更重要的學習任務完成權利的讓渡。
校服研究中心的另一位設計師周遊,她和校方對接,同時也收集學生意見。學生的主要訴求集中在三項:「方便」「耐穿」「好洗」。「這一方面他們確實需要是這樣,因為上下學其實怎麼說呢?大家都穿的一樣,也無所謂『你好我不好『那種穿著現象。第二其實也是他們在迎合大人的一個心理狀態,一種認同,因為大人可能平時就是這么教導他們的。包括家長,包括學校的老師都會說學生就以學業為重,對不對?大家就不要把那些心思花在別的地方。可能學生也會耳濡目染地覺得這也是對的,我可能也就這么想了,這也是一個教化的過程。」
集體:被需要的,和被排斥的
古一凡很喜歡她的校服,同樣是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錢。上小學時,她所在學校並不規定穿校服,因而每天都會在打扮上長時間的糾結。不過,她並不覺得自己有多熱愛打扮——只是在一個大家都扮靚的團體中,不修邊幅需要承擔一點「特立獨行」的風險的。
現在,這樣的風險轉移到了「不好好穿校服」的人身上——當大多數人被要求一致地整潔、一致地專注學習時。簡簡想不起來,什麼時候有人因為校服的問題被訓誡。也沒有見過哪個學生長時間的不穿校服。有時候因為突發情況,有哪個同學穿了自己的衣服,一次兩次之後也會重新穿上,變回和大家一樣,否則會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是校服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統一管理。簡簡參加學校組織的海外游學也會穿著校服去,「一個是方便辨認,方便管理組織,另一個是一些事情執行的時候更加方便,更加有集體性,我是這樣想的。」
但集體給了這一群人自豪感,同時也在施壓。校服上面的「清華附中」對牛培燕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她覺得自己出門時言行舉止會受到限制。「比如你稍微說不好什麼事,或者在外面引起了不必要的爭端,穿校服都不合適,我們會感覺清華附中的學生一定要莊重。」但是在國外游學時,校服往往又變成一張身份牌,「體現集體榮譽感,」牛培燕說,「讓國外的人看到,清華附中的學生課餘生活比較豐富。」
美國作家保羅 · 福賽爾曾經提到一個觀點 :穿上制服後,這套制服對他人的影響和對自己的心理作用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制服的象徵意義,而看不到服裝背後人 ;另一方面,我們又有希望通過這樣的服裝擁有歸屬感。對於重點高校的學生來說,他們討厭外界只看到服裝,這代表了他們的努力和個人的優秀被忽略了。
古一凡最討厭穿校服去商場,一到店裡就會有人認出校服,然後對著一頓誇,「就一堆話,」古一凡覺得反感,「任何商場進去第一句話就是這個。」羅青衣有一次穿著校服騎自行車,經過一個保安,她超過去,聽到保安在背後念出「清華附中」幾個字。「我當時的心情真有點(不高興)」;簡簡在計程車上也會聽到,「你是清華附中的啊,我兒子師大的,我覺得他特厲害,我覺得學習並不怎麼重要,師大也不比清華附中差一截,」簡簡記憶尤深,「說一堆」。
「清華附中不是校服決定的,是成績,能力,性格,氣質,我是清華附中人,並不代表我穿一套校服就是清華附中的了。」簡簡仔細地解釋這些經歷給予她的不適感,「不是因為它在我身上所以我是清華附中,而是因為這套校服它給我了。所以這套校服是清華附中的校服,但並不代表這套校服我所以才是清華附中的。」
校服的象徵意義像一顆炸彈。
「它永遠只是一個規規矩矩的Polo 衫,像優衣庫一樣的基本款。而不是像市場上那種女裝千變萬化,做出什麼樣的都有可能。」周遊是校服研究中心的另一位設計師,她認為校服是一種統一的標志。
「你做校服就是遵循美感必須就得是體現學生的朝氣,然後是融入學校的一些元素,(以及)我之前說的一些經臟耐磨,那些東西。你只要達到這幾個要求就行了,不要那些張揚的,個性的都要摒棄,因為它是學校制服裡面的統一著裝,它不需要那些太個性、張揚的東西,這也是後來才慢慢的真的是一點一點才能做到的東西,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越簡單的東西它就越難,因為元素太少了,很難做。」
2016 年校服中心嘗試了復古的中式校服,借鑒新文化運動時期國立學校的學生裝束,保留七分袖、斜巾、百褶裙等元素,同時在顏色和面料上做改良。除了進口面料,還找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初衷是希望學生能把傳統手工穿在身上。
但這樣的創新學校沒法接受,也很難實現,「太像辛亥革命那會兒的那種服裝了。」這套衣服在當年的展演會上露出,好評很多,「每個人來了都說好看,但就是沒有一個人說我們學校需要這樣的衣服。」
決定需不需要、需要什麼樣的校服,通常會有三種方式。一是校長干預,由校長來提出設計要求,和設計師溝通;另一種是在學校主持下,交給家長委員會做決定;最後一種是區的教委會來統一規劃——80後的胡椒有這樣的經驗,她在南寧市讀高中,全市統一校服。
並不是說統一規劃就不好——胡椒的中學校服並不是常見的運動裝。她記得上裝是做成了寬松的淡藍色襯衣,男生下裝是長褲短褲,女生下裝是裙褲,並且下裝是牛仔材質。但是胡椒還是不喜歡,「很藍,整個人就(像)藍精靈。完全就是挑審美裡面最慘的那一種。」
小學是一套校服,中學另一套,初高中不再區分,生產和製作由一家叫新希望的公司負責生產製作,這三個字隨之成為胡椒和同學朋友們的共同記憶。但南寧的校服幾經修改,2010年之後,也回到了運動裝路線。
2015 年教委出台了更新版的 31888 規范,進一步明確校服的製作標准。這也是周遊覺得最艱難的一年。校服中心的設計師推測學校的需求,繼續做著運動裝,在運動裝的基礎上有點改良,結果收到的反饋很不好。「大部分領導,老師過來看了之後就說這沒意思,『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不要這樣的東西『,因為都是他們已有的東西。」
改變
如果有哪方面是相對容易發生變化的,應該是校服的功能性。校服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是不斷地跟面料、設計細節和製作工藝打交道,楊策在這里當助理設計師快兩年,參與了今年的面料庫數據整理。她跟我們談了許多面料、版型、工藝上的問題。這些是她要直接面對的事情。
前陣子,為了參考工藝和細節的製作,他們去韓國買了一些校服的樣衣,還有一個特製的人台。學生的身體和成年人的不一樣,肩胛骨周圍相對單薄,人台要做得更平緩一些,同時腰會更粗,臀部也會比成人扁平。研究中心也有自己的版型庫,通過搜集學生的數據,定製人體模型。因為涉及到人體掃描等技術,這樣一個特製人台,「打完折還要九千多一個」,楊策記得最早的打算是定製40 個特製人台,無奈成本過高只好作罷。
盡管作為一個非盈利機構,比起市場化的服裝企業,校服研究中心不會面對直接的營收壓力,更像一個平台。在這里服裝品類更多,也有更專業的細分。比如運動服被分為常服(日常穿著)、運動服、專業性體育訓練服裝。但這些花樣繁多的款式,仍然需要同一個基本問題:製作成本。楊策聽過某間學校十幾年來面料從來沒有變,「符合標准,但是特別次。九幾年那會兒到現在合作了18 年面料沒有提升過,但是它的價格也很低,家長會接受,因為價格低。」
成本幾乎決定了某一種設計到底能不能落地生產,研究中心的很多工作也圍繞這點展開。去年展演時,周遊在冬裝上做改動。正常的冬裝要麼是棉服或者沖鋒衣,在外觀上看依然是運動風格,而適合做成大衣的毛呢料子,顯然價格太高了。
周遊碰到了一個做阻燃材料的科技公司,對方給出了一種厚度約2 毫米的棉片。她用沖鋒衣面料,做成風衣的樣式,再在內側縫上棉片作為內膽,整體保溫度不亞於輕薄型的羽絨服。用到背心款式上時為了防止跑棉,仿了羽絨服的方式縫成了一格一格的。
「做校服我覺得更費腦子,需要跟各方不停的溝通,綜合起來做。那種拍腦袋出來的東西是不行的,生)他們就一定會穿(起來)了,一定要想這個東西的安全性,可落地性,跟做品牌這一點是差別最大的,沒有那麼任性。」
以衣育人的困境
周遊最早在市場化的服裝公司工作,做女裝,因為這個原因,她最早做東西很跳脫。剛開始她也想加一些顯眼討巧的創新元素進去,「現在想起來也是亂七八糟的款,」比如網眼面料、熒光色,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校方無法接受這樣前衛的設計,而且有很多實際功能無法兼顧。周遊有一次為一個小學做了中山裝,校長指出來,立領沒法系紅領巾。
楊策曾經參與過北京西藏中學的校服設計,中間有幾天的時間是花在圖書館里,去找一個適合學生的紋樣。最終做了一個刺縫連續印出來拼接的萬福輪,寓意是吉祥如意,印在Polo 衫的兩邊袖子上、門襟上。「現在的學校更希望在校服里融入校園文化,」做方案之前設計師們除了和校長溝通,還會去學校里看看教學樓是什麼顏色、什麼風格。
不同地域的校服他們往往會強調不同的重點,學校的要求和各有區別。有些地區喜歡寬大的校服,有些地區希望顏色能夠足夠鮮艷。在北京,他們會採取這個城市特有的顏色放入校服設計中:胡同的瓦灰色,宮牆的共色,仿漢白玉的白色。另外,學校的性質也很關鍵,周遊了解過的北京四中,浙江武嶺中學和南湖嘉興學校,這幾個學校的理念,創校以來的一個育人精神,「傳遞的就是一個比較偏中式的理念,可能就願意用這種中式的服裝,覺得跟他們學校整體氛圍更契合。」
周遊調整了方向,把這樣的中山裝向中學推廣,這樣不涉及紅領巾的問題,而且上身效果沉穩,更適合中學生。但中學的問題在於應用場景太少,「可能就是說有重大活動的時候你穿一穿,或者說你周一升旗穿一穿,有什麼研討會,誰來參觀了,可能會穿一穿,就是使用率不是很高,還是以運動裝為主是這么一個情況。」
簡簡在學校參加了一些社團,還選了健美操作為選修課。但是除了需要買健美操鞋之外,老師沒有硬性要求了,學生們也會穿校服去。體育課的時候也是這套,運動出汗了就等校服自然干,但通常很快,他們也沒有太多劇烈活動,「我覺得跑一身汗離我都很遠了。」
周遊分析,國外的校服有更多款式、更多類別,很大一個原因是學校的硬體條件允許,比如建有更衣室,或是一些更專業的課程,以及學生有更多不同的場合來需要不同的衣服。但國內很多學校是沒有更衣室的,一股腦兒安排不同類別的服裝只會造成困擾。「你早上上來穿上制服,下午有體育課了,它沒辦法換,在廁所換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件事情。」
周遊去跟校方推演,比如出現什麼樣的場景時,需要更細分的更專業的服裝,平常的穿著運動服它可能又會是哪幾個款式。「那些學校的領導,他們可能會想要這樣的東西,只是說被他們現實的一些環境所禁錮住了,等他們來看到我們這場展演的時候,他們可能就心中一目瞭然。」
「我們現在在重點推出常服,制服跟運動裝分開來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達到以衣來育人的一個目的,也是達到一個美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身臨其境的能感受到我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我可能會穿上制服,那個制服我該怎麼穿,三件套我該怎麼配,那樣的話在那樣一個嚴肅的場合下,穿上這么合體嚴謹的衣服,我將會表現出一個什麼狀態,對吧?」
這是一個教育目的。「我們做瑜伽有瑜伽服,跑步有跑步訓練的一套設備,但是很多人就在挑選的時候,覺得都可以,我都能選擇,不都是帶彈力的嗎?但其實它們在設計風格上以及材質的選擇上,它都是有細微差別的。」
「如果說我們能夠讓孩子從小就了解了這些東西,他們可能在未來選擇上以及生活中,他會更快地來區分哪些是我需要的,我需要在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
在細枝末節里
與校方交涉的整個過程里,設計師們試圖去把握主動權,去推動校服的更新換代。只是他們也知道,這個過程太慢了。「你想想,人都是年紀越大越保守,「周遊說,」他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服自己不去嘗試這件事。年輕的老師可能會接受。它是在慢慢推進的一個過程。」
在品類、款式定好的前提下,設計師也會讓學生參與一些細微的改動。「大類的話一般是由長輩來定,因為他們更有成熟的經驗。」周遊印象比較深刻的學生調研有兩次,一次是在北京八中,17 班、18 班兩個兄弟班想做班服,學生們直接去了校服中心討論。17班希望把「17」和士氣聯系在一起,18班沒有具體表示想要什麼,只是籠統地表示希望衣服上,能把學習精神、時間寶貴體現出來。周遊出了兩套班服,T 恤款式,「效果還挺好的,(他們)挺滿意的。」
一次是在央美附屬的實驗學校,都是美術特長生。他們找了幾個學生代表集中到一個課室里,有個男孩提出,想做一件在校服之外統一的 T恤,胸前的圖案由他們自己設計,作為藝術生,他希望穿得能夠隨性瀟灑一些、有個性一些。
學業的確是學生們最在意的東西,不過他們對彰顯個性的追求、對美的追求也還保存著,在某些細枝末節處體現出來。
雍佳說校服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首要任務是學習」,但這不妨礙她在暑假的時候去日本旅遊,在鐮倉高中前,穿著買來的日式制服和媽媽拍照留念。她不看日本漫畫,只是看到了這樣的搭配,覺得好看。采訪當天她背了一個新書包,來自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遠遠地也能看出來品牌標志性「馬賽克」設計。這也是她在日本買的,也是因為同一個理由:覺得好看。
③ 798:一座文化地標的興起與沉浮
爬長城、吃烤鴨、逛798」——2002年起,大批藝術家進駐798,短短幾年內,荒蕪、邊緣的大山子地區破舊的廠房被改造成一個個開放的當代藝術空間,798變為馳名中外的藝術區、北京市城市文化地標之一。
12月20日,韓冬正在對一件雕塑修理打磨,這是一件抽象藝術作品,兼具建築、山體和骨骼的形態。這間20平方米的狹窄空間里,原子灰(一種雕塑用材料)散發著刺鼻的味道,韓冬戴著口罩,頭被一件黑色羽絨服包裹著。
韓冬的工作室位於北京市798藝術區D區中一街,在如今核心區域達30萬平方米、容納515家機構的藝術區內,能親眼看見藝術家創作場景的並不多。
「爬長城、吃烤鴨、逛798」——2002年起,大批藝術家進駐798,短短幾年內,荒蕪、邊緣的大山子地區破舊的廠房被改造成一個個開放的當代藝術空間,798變為馳名中外的藝術區、北京市城市文化地標之一。
經歷了幾年爆發式增長,798成為北京畫廊最密集區域。與此同時,以遊客為主體的餐飲業和商業市場涌現,2017年798客流量450多萬人,今年預計超過500萬,在很多人眼裡,798成了一個「打卡」網紅觀光區。
但在一些藝術家眼裡,798也在漸漸失去當年的味道,他們或選擇離開,或改弦更張。
「798就像一個『市』,」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原書記張國華說,最早是自發的萌芽狀態,適合藝術家創作,成了一個「市」之後就有市場規律發揮作用。
798最早的房客之一、媒體人洪晃將798的變化比喻為「窯變」——就像燒制瓷器一樣,過程難以控制,結果也難以預判。
據798物業方七星集團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11月,798有文化藝術類機構285家,創意設計類113家(不含751)、旅遊服務類117家,文化創意類佔比七成以上,一年舉辦超過一千場藝術展覽。
藝術創作的「烏托邦」
時間推回到16年前。
2002年10月12日,近千名觀眾走進798,觀看北京東京藝術工程的開幕展「北京浮世繪」。
2002年,徐勇來到798,他花了半年時間對租下的車間進行改造。受訪者供圖2003年,黃銳、徐勇等藝術家發起「再造798」活動,在798多個空間同時開展。2004至2006年,黃銳發起三屆大山子藝術節,舉辦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行為藝術等展覽,共有20多個藝術空間和工作室參加,十幾萬人參觀,德國總理施羅德、法國文化部長德法貝、歐盟主席巴羅佐、著名影星蘇菲·瑪索等國際政要名流紛紛造訪798。
「到2005年左右,798形成藝術的沸點。」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原書記張國華說,「藝術家們抱團聚在一起,798成了一個藝術創作的『烏托邦』。」
拆遷還是保護
12月下旬,798藝術區內遊人不多,一些遊客在798創意廣場30米長的塗鴉牆前拍照,工廠時期的輪碾機被做成路標、石台,隨處可見。銹跡斑斑的機器、鋼管鐵道、高高的煙囪與先鋒藝術雕塑和畫作共生,遊客們穿梭於傳統工業與現代藝術之間。
63歲的何小明16歲進入798廠,先後在制銀車間、供應處、倉庫等部門工作,工廠改制後他成了798廠的物業副經理。
何小明說,在2002年時,798的出路更傾向於打造成一座電子城,就像另一個中關村。
黃銳記得,他在簽租房合同時就被告知,798的廠房未來都要拆掉,建成電子城。
「當時所有的租房合同到2004年12月份就再不往下租了。」王彥伶說。最初藝術家們和物業簽署的租房合同都是短期的,有的是一年一簽,有的是兩年三年——大家都知道,798說不定會在哪個時間被拆掉。
2002年,徐勇來到798,他花了半年時間對租下的車間進行改造:用金屬刷子把模糊了的「文革」標語刷漆復原,用高壓水槍清洗牆面,兩個廢棄的陶瓷零件車間變成公共藝術空間——「時態空間」和「百年印象」。
對徐勇而言,「再造」不僅僅是對於798廠房空間的改造,「798可能會因為藝術的帶動而發展起來。」徐勇說,這位曾拍攝《胡同101像》的攝影藝術家有通過藝術手段保護文化資源的經驗。
為了留住798,藝術家們各尋蹊徑。2004年,藝術家們委託北京市人大代表、雕塑家李象群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遞交《關於原718聯合廠地區建築及文化產業保護議案》;黃銳找到當時的北京市政協委員陳東升,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提案發展文化產業;黃銳坦承,他發起的大山子藝術節,也有著擴大798影響力,吸引公眾和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目的。
「最開始想叫『798藝術節』,物業不允許我們使用『798』,就改成『大山子藝術節』。」黃銳說。
2003年,798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有文化標志性的22個城市藝術中心之一;2004,因為798的存在,北京入選《財富》世界最有發展性的20個城市之一。798變成一種新興社會現象,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圍繞798是拆遷還是保留,北京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召開會議進行調研論證。徐勇回憶,2004年前後,每隔兩至三周就會有來自政府、社科院、政協和人大的人員聯系他,來到798進行調研。
2006年,798成為「北京市六大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之一」,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身份算真正確立下來。
2008年,798與長城、故宮等一起成為奧運接待場地之一,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等到訪,798變成北京的一張文化旅遊的名片。「爬長城、吃烤鴨、逛798」,成了當時的流行語。
王彥伶認為,798能在短時間內名揚海內外,與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的改革有關,「798成了國際社會看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
798「圍城」
現在仍不時有人跟何小明開玩笑:你要是在那個時候收藏幾幅藝術家們的畫,不早就發財了嗎?
岳敏君、張曉剛(微博)、方力鈞、王廣義被稱為當代藝術界「F4」,新世紀初,中國的當代藝術品交易剛起步,他們的作品賣價都不高。「2001年左右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幾千美元就能買到。」黃銳說,但是到了2007年,就變成三百萬美金。
2003年左右,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規模在短時間內爆發,國內外買主的需求催生出相對集中的藝術品集散地。此時的798,藝術家和相關藝術機構大量增長,是畫廊最集中的區域,距離首都機場15分鍾車程,東部毗鄰中央美術學院、CBD和使館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吸引了大量買家。
受訪者供圖「798成了托起藝術品交易的一個推力,給世界藝術市場帶去一種信心。」黃銳說。
那時來798買畫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少是國際買家。「一進來遞名片,都是國外名校的教授、博士。」韓冬回憶說,他還經常收到美元歐元。
但好景不長。2008年金融危機後,當代藝術品市場像「被霜打了一樣」,不少畫廊、藝術機構撤離798。
藝術品市場低迷、也使得進駐798的機構做出調整:開辟一部分空間開禮品店、咖啡店、酒吧等,維持生存。現在走在798,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咖啡店、餐館、飾品店等,它們占據著一樓臨街的位置。
「如今的798是藝術商業的平台,已經成形了的成熟業態,不可能回到過去藝術家自由創作的天堂。」黃銳說。
後工業時代,藝術家將廢棄的工業空間改造成藝術和時尚空間,吸引更多人進入,繼而抬升房價,藝術家的創作環境被打破以及難以承受商業化帶來的房租上漲轉而離開,尋找下一個棲息之地——這種城市空間再生模式,在紐約SOHO等多地被驗證,被稱為「SOHO效應」。
「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創意品牌產品——知名品牌、商業地產」,王彥伶將西方城市藝術空間功能轉換總結為「三段論」,認為商業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他同時認為,「業主戰略」很重要——包括准入制度、價格政策,是影響藝術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價格政策是對園區發展最重要的「有形的手」,對園區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否則會很快陷入「三段論」里頭。
黃銳在2006年離開了798,因為房租問題;徐勇2012年離開,也是房租問題。
「進來了的幾乎是以一年換一茬的速度在更替。」韓冬觀察他旁邊的一些商店,大多待不住。
在何小明眼裡,現在的798就像「圍城」,外邊的人想進來,里邊的人也在想出去,還有的是不甘心,努力要留下來。
王彥伶說,如今的798,對藝術機構來說依然保有吸引力,等著租房的排到了幾十號開外,「一房難求」。
2014年方圓美術館進駐798以來,平均以每年10-15個展覽進行。「798作為當代藝術界的標志,地位很明確,展覽效果都挺好。」館長賈新衛說。但賈新衛也對日漸增長的租金錶達了擔憂,藝術區向便宜的地段遷徙只是時間問題,「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畫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畫畫。」
「文創園鼻祖」
在張國華擔任798管委會書記時,幾乎全國各地做文創園的人都來798「取經」。
「每個階段的798都不一樣,」張國華說,最早這里是藝術家創作的地方,後來畫廊進駐,798又成了交易的場所。而如今,隨著轟轟烈烈的舊廠房改造運動在全國各地展開,798又成了各地爭相學習和模仿的「文創園鼻祖」。
按此前媒體報道,如今北京面臨著總佔地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的老舊廠房騰退,其中一些已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另外還有七成處於待開發狀態。
在張國華看來,如今各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情是有的,很多文創園是由政府政策推動,商業地產機構入場,排場和噱頭很足,卻容易忽視核心問題——誰才是文創園的主體?
張國華說,最早的藝術園區包括北京798、上海M50等,都是自發形成的,創意產業園區最原始的動力是藝術和與藝術相關的活動,但是在實踐中,失去動力的園區很容易變成「一個門樓鮮亮的空殼」。
「很多文創藝術區在創建過程中並不是把藝術家請進去創造自己的天地,而是讓藝術家當臨時過場的『大熊貓』。」黃銳說,一些地方以「文創」命名的園區,原創性的創作者撤退,而後來「補位」進園區的商家,則讓園區的商業氛圍越來越濃,有的甚至變成小吃美食一條街。
在張國華的構想中,人們走進798就像走進一個藝術的世界,798應該是一個試驗之地,一個創新之地。
「說到底798是藝術家創造的,先鋒性是798永葆的風格。」張國華說。
王彥伶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798也面臨轉型升級。比如可以成立「798文化創意自貿區」,對稅收、相關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先行先試。王彥伶說,798的願景是成為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包括引進國際知名藝術機構、邀請國家級文化藝術中心入駐打造「國際文化使館區」等,目前已經有丹麥文化藝術中心、德國包豪斯學院、以色列國家商務與文化中心等機構入駐,預計到2020年會有二三十家國家級文化藝術中心入駐。
去年,韓冬與798續簽了三年合同,他是為數不多的仍在798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之一。
「不管是不是駐扎在798,有空總想去轉轉。」藝術家張俊領感慨。
■改革親歷
張國華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原書記
我喜歡文化藝術,從1981年開始到退休就一直在文化相關部門工作。
2006年之前,關於798是拆遷還是保護的爭議非常大。北京市委市政府為此召開了多次會議。我參加過一次北京市召集各方面召開的會議,有關部門領導和朝陽區委書記、主管副區長都參加了,經過討論和徵求各方意見,最後對798的態度就是「看一看、論一論、管一管、干一干」。
早期798隻是藝術家們自發聚集,就像你開了個店、我開個店,但是要形成一個市,就不是你說或者我說了算,後來,北京市確定這個地方就發展藝術,不搞別的,也就奠定了藝術園區的地位,有了藝術園區地位的時候就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市。
換句話說,也是在那個時候,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如何促進國際化交流的關口,這個時候798就剛好出現了,人們都希望能夠把798變成一個真正的國際化標志的藝術園區。
798每個階段的情況都不一樣,就像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定位不一樣功能也就不一樣。我認為有個事情至今還沒人總結,那就是798最大的功勞——引領中國後工業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全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和藝術園區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都受到798影響,各個地區包括國外的都來798參觀學習,學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
說798是誰創造的呢?是藝術家創造的,也不是哪一個人,而是之一,黃銳之一,徐勇之一,是群體性的,藝術家群體創造的中國的文化現象,影響到全中國全世界,這作用不是錢能買來的,有句老話叫「有里有面」,798就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面兒」。
我的想法是798應該全部變成創意產業,人們到這兒來就覺得是藝術的世界,不僅是展覽展示,還有音樂、舞蹈各種藝術形式,從來沒有表現過的,在這兒就行,798應該是這樣一個地方,一個試驗之地,一個創新之地。先鋒性是798應該永葆的風格。
■改革物語
在靠近尤倫斯藝術中心的一棵樹下,一個鐵鑄的牌子上寫著「北京東京藝術工程B.T.A.P。」,這是798第一塊地域意義上的牌子。2002年北京東京藝術工程開幕的時候,由黃銳等藝術家籌資所立。
■改革辭典
798藝術區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如今798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
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後,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國際化色彩的「SOHO式藝術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當程度的關注。經由當代藝術、建築空間、文化產業與歷史文脈及城市生活環境的有機結合,798已經演化為一個文化概念,對各類專業人士及普通大眾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並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間的觀念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稱為798生活方式。
新京報記者 向凱 實習生 齊鑫 編輯胡傑 校對范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