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春秋中年女衫長衫馬甲

春秋中年女衫長衫馬甲

發布時間:2024-12-06 14:02:36

Ⅰ 清朝服飾的特點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系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擺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

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歷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歷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

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

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

(1)春秋中年女衫長衫馬甲擴展閱讀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游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復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Ⅱ 漢服的種類有哪些

漢服主要分為三大種類,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襦裙」制。

由於深衣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實用的服飾,既可以日常穿著也可以當做禮服。在非正式場合君主和百官及士人都會穿著。襦裙一般是用於常服的,一般為傳統女子的服飾。

漢服,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漢服的裝飾紋樣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採用平面裁剪方法制衣。布料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

(2)春秋中年女衫長衫馬甲擴展閱讀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Ⅲ 漢服的種類介紹漢服都有哪些種類

https://..com/question/24949459.html
這個問題里有很詳細的答案√
以下文字復制粘貼自上述網址
常被漢服復興者們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 曲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 直裾
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於此款。

□ 襦裙
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 褙子
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 玄端
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

□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韓國朝鮮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

□ 圓領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

□ 朱子深衣
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上古服裝

最早的服裝應該是在勞動中起源的。相傳,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製鞋,手執農具,儼然是一幅農人的畫像。而傳說中老百姓民頭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圓筒高帽。傳說中的形象描繪可能是出自對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無記錄,確實難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於後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
「魏晉服裝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 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北朝服裝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 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 、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調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硃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 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雲紋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敦煌造井(單獨適合紋樣)、三角形花(適合紋樣)和條狀花(二方連續)、飛天、雲紋等動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品。

西周服裝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 (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秦代服裝

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服裝風格也趨於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陝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漢代服裝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發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長冠服。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朴,自己穿黑色絲織衣、皮鞋。一般官員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 、紅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裡面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穿外衣時,由於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寬為一尺二寸;
衫無袖;
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製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國時期,在設計和製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春秋戰國服裝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這些構思與製作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 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商代服裝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從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環、耳墜、項飾、笄、梳,以及絲綢、麻布和銅飾,分辨出精美的飾物和考究的衣物,但這些均為貴族所有。說明服裝與服飾體系正進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襪等服飾形制的不斷出現,表明人們對服裝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功能,向裝飾點綴方向發展,從而使古代服飾趨向完整和統一。

唐代服裝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代服裝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元代服裝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明代服裝

到明代服裝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高貴。

有一種出自元代的無領對襟馬甲,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後的專用服式。後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盛行於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從形式上看與隋唐時期的半臂有淵源關系,後來清代出現的馬甲,就是這種比甲的變形。

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佳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是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件:即鑷子、牙簽、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 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

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
漢服的特點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Ⅳ 大袖衫的搭配

大袖衫的搭配

大袖衫的搭配,大袖衫彰顯漢服寬袍大袖特色的服飾。畢竟衣服需要穿才是最好看的,並不是什麼款式的就適合所有人。只有搭配得當,才能顯瘦還顯高。以下是關於大袖衫的搭配內容分享。

大袖衫的搭配1

LOOK1:訶子裙+大袖衫

本期要給大家介紹的第一種適合微胖女生的漢服穿搭,就是訶子裙+大袖衫。如果是看過簪花仕女圖的朋友,可能會很熟悉訶子裙。

訶子裙原本是漢服中的胸衣,多適用於中年女人,胸部採用緊身設計,可以展現豐滿的曲線。上半身採用從前往後的圍束設計,腰部用線固定起來,顯瘦又有氣質。

訶子裙加大袖衫的穿法看似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搭配優勢卻很明顯。裹胸或者是抹胸的款式保守而又低調,就像肚兜一樣。其緊身設計,更是可以讓上半身的「線條美」充分地展現出來。

知識點:相比較之下,這類裙子更適合上半身微胖且有贅肉的女人,能夠起到很好的顯瘦作用。除此之外,寬大的衣袖掩蓋不完美的手臂,遮肉效果明顯,尤其適合大臂粗壯的女人。

LOOK2:齊胸襦裙+披帛

除了訶子裙外,微胖女人還很適合穿齊胸襦裙,外搭披帛,別提有多顯瘦了。而這種穿法的設計亮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齊胸襦裙有著平整的衣領,不修飾腰帶,讓寬松的裙擺自然垂落。

這樣在展現出飄逸感的同時,還能夠掩蓋腰腹部以及腿部的贅肉。

其次,外加披帛既能夠讓搭配看起來更有層次,同時也避免走光,讓上下服裝量感更加勻稱。

知識點:齊胸襦裙因為沒有明顯的收腰設計,並且胸部採用的是緊致微收設計,因此更適合腰部贅肉多,並且曲線感不突出的微胖女生。

大部分微胖女人除了腿腰贅肉多之外,雙臂也顯得比較壯實,尤其是大臂部位,這樣會讓整個人的肩膀看起來十分寬厚。

而搭配清透而又柔軟的披帛,就可以在修飾肩形的同時,還讓穿搭看起來清爽又顯瘦。

LOOK3:刺綉上襦+破裙

如果微胖女人想要通過塑造腰臀曲線來展現美感的話,可以選擇刺綉上襦和破裙的搭配,這種穿法的搭配優勢主要在於以下兩方面。

首先,不採用整件齊胸襦裙,而只借鑒齊胸襦裙上半部分的設計,選擇刺綉上襦,不僅增加了搭配的可能性,同時刺綉圖案經典又古風古色,能夠幫助大家很好地展現溫婉大氣之感。

而與之搭配的破裙,主要指的是近晉式破裙。衣袖和裙擺帶有花邊,個性又精緻。刺綉上襦貼合身形,能夠有效掩蓋贅肉,並且塑造出完美的曲線。

這種單品更適合微胖女人,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為了讓穿搭看上去更加顯瘦,大家還可以選擇深色系的刺綉上襦。

與刺綉上襦搭配的破裙為直筒設計,裙擺層次豐富,有一定的蓬鬆感,但整體上來看還是屬於修身版型。

因此,裙擺與身材之間留有寬松的餘量,既可以展現得體大方的一面,同時又能給人一種優雅的感覺,很適合腿型不完美,或者是腰臀沒有曲線感的微胖女人。

△當微胖女人穿上漢服,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古典美」,太驚艷。實際上,漢服並沒有誰穿好看誰穿不好看,只有適合與否。

與身材瘦小的女孩相比,微胖的女生往往自帶肉感美。而漢服設計,則大多素雅又溫柔。微胖女孩不僅可以將其穿出氣場,同時還可以將漢服的美感充分地展現出來。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身材困擾,那不如來嘗試一下上述三種適合微胖女孩的漢服搭配,分別為訶子裙+大袖衫、齊胸襦裙+披帛、刺綉上襦+破裙,相信它們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大袖衫的搭配2

漢服混搭的時尚趨勢

漢服是中國歷朝歷代傳統服飾的總稱,它的最大特點是形制多樣,底蘊深厚。近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勃興,漢服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

秦漢時期的服飾樸素渾厚,隋唐則繁華雍容,宋明時期社會的整體審美逐漸趨向自然清麗,在不同時期,漢服的風格都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漢服雖然美麗神秘,但終歸是一種源自古代的服飾,其中的許多設計並不適合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大袖衫的廣袖雖然飄逸柔美,但日常穿起來會有許多不便。

因此,漢服的混搭穿法開始流行,將現代時裝和古典漢服搭配起來,可以即滿足日常穿搭的便利感,又體現出服飾的古典美。而且這種混搭的風格比較獨特,非常時尚高級,可以表現出你與眾不同的個性。

||漢服混搭需要注意的重點

·【以古典色為主體配色】

漢服與現代時裝的混合穿搭雖然可以透露出一種時尚感,但這種風格最重要的地方還是要展現古典美。因此,我們在配色的時候需要以古典色為主體色。

在中國傳統色中,「五色——赤、青、黃、白、黑」,這五種色彩是中國色的基礎,它們在繪畫和服飾配色中都占據著一席之地。

但我們在選擇具體色彩的時候還需要參考自己偏愛的風格和身材服色等因素。

如果你喜歡那種非常傳統喜慶的國風,就可以採用最正統的中國紅(硃砂紅)配色,這種色彩在古代通常作為婚服的色彩。如果用於日常搭配會非常高調,適合性格比較開放的姑娘。

還需要注意的是,當你搭配硃砂紅後,一定還要再搭配一些亮色來中和它。比如金屬色中的亮金色就非常適合。這兩種顏色搭配起來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貴氣,特別顯高貴優雅。

如果你的`下身肉感比較足,那麼盡量選擇黑色這樣的強收縮色來掩蓋身材的不足,黑色可以起到顯瘦的作用。但純黑色會比較單調,簡約在黑色上搭配金屬色提升整體的亮度。

||如何將「漢服+襯衫」的搭配穿出高級感

·【選擇有質感的高端面料】

適合漢服的材質比較多樣,秦漢的風格比較樸素,所以採用一般的棉布即可,而隋唐時期,盛行飄逸的齊胸襦裙,為表現裙子的特點,所以多用輕薄的紗織面料。但這種紗料過於輕薄,並不適合秋冬季節穿搭,且無法起到保暖的效果。

因此最好選擇有質感的高級綢緞或真絲面料,這兩種面料都有一定的厚度,而且在不同的光線下還會產生偏光的效果,非常特別。如果你想讓服飾更具有古典氣息,還可以在面料上增添一些傳統的暗紋,這樣即顯高級低奢,又精緻美麗。

·「明制馬面裙+法式襯衣」高貴又優雅

秋冬季節,氣溫比較低,我們在穿搭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保暖的效果。所以在漢服混搭的選擇上要下一番功夫。

「法式襯衣」和「明制馬面裙」的搭配既可以滿足保暖的需求,又簡約時尚,透露出一種獨特的古典之美。在明朝的服飾中,馬面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它的裙頭比較高,裙身非常挺闊,上身後版型很正。這種裙子可以完美的將你下身的贅肉隱藏起來,而且馬面裙的裁剪線也利落,可以塑造出一種非常完美的下身線條。

除此之外,馬面裙的放量的比較大的,因此在走動的時候,裙擺完全不會綳住腿,反而會展現出一種瀟灑自然的感覺,雍容的「燙金」裙擺讓你更顯華麗精緻。

選擇馬面裙也有講究,首先一定要選擇高腰的款式,腰線的位置在小腹之上為宜,這個高度可以完美的將你的身材比例劃分為「黃金比」,對小個子女生來說特別好。其次,馬面裙的長度要控制在腳踝之上,這樣才不會顯的拖沓。

上衣要搭配寬松的法式襯衣,如果你的肩頸線條比較優雅,可以選擇V領的款式,這會讓你的脖頸顯的更加修長。襯衣最好選擇真絲材質,這種衣料的既親膚又可以透露出一種低奢優雅之美,最後不要忘記將襯衣衣角噎在裙子里,再搭配上百搭的低跟小皮鞋,俏皮中透露著時尚。

·【配飾和妝發要復古優雅】

造型設計好後,還需要一些配飾來點綴。首先,可以選擇一隻色彩比較復古,造型比較簡約的手包,比如卡其色的金屬鏈包。這樣出勤逛街會更加實用,也可以輕松凹出優雅的造型。

在耳飾方面可以選擇一些復古的金色耳環,這種簡約的風格和整體的穿搭融合度更高。

發型和妝容都要簡單自然一些,長發可以稍微綰一個低髻,短發則不需過多搭理。

妝容以裸妝為宜,但眼妝最好選擇更秋日風的「大地色系」,唇妝也要選擇低奢的啞光唇面

大袖衫的搭配3

一.現代感搭配

所謂的現代感搭配呢,就是用形制正確的漢服來搭配現代感的衣服,讓人輕易看不出來其實你是穿了漢服的。這種搭配非常的適合形制黨想要出門的時候嘗試著穿哦。

(1)立領長衫+毛衣背心

立領長衫的設計其實和我們平常所穿的連衣裙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款秋冬季節的連衣裙去搭配。

把立領的部分可以平放下來,然後上身穿一件能夠和它顏色搭配起來的毛衣背心,看上去就非常的像是學院風的少女。

而衣服的最下面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去搭配一些裙子,立領要用純色的最好看哦。

(2)襯衫+漢服裙子

襯衫和漢服中的裙子的搭配,其實也和西裝搭配的感覺是差不多的,畢竟襯衫也是正式服裝的一種。我們可以選擇漢服中比較顯瘦,又不是非常有「飄逸感」的裙子。

像是馬面裙,或者是宋制的四破三澗裙,旋裙等等,都是很合適的。

半亭風漢服

這種搭配非常有國潮的感覺,又不會讓人覺得奇怪,各位姐妹們可以試試哦。當然了,我們在挑選這一類的漢服的時候,也要盡量以簡約為主,顏色不要搭配的過於奇怪。

半亭風漢服

(3)立領短衫+羊毛馬甲

看到羊毛馬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來明制的比甲,正是因為兩者非常的相似,所以搭配起來簡直就是毫無違和感。而且我們在選擇立領短衫的時候,盡量選純色的,協調感會更好一些哦。

二.古典感搭配

剛才我們說完了現代感比較強的搭配,那麼接下來我們用偏向於古典感的風格去搭配吧。也就是給人一種古風的古典美,但是實際上穿著的未必全都是漢服,這樣的搭配既滿足了我們對於古典的追求,也讓出行更加便利。

(1)立領長衫/短衫+中長裙

其實中長款的現代蓬鬆裙子和褶裙的穿著效果是非常相似的,但是相比於褶裙它又不會輕易的拖地,出門的時候就變得便利了許多。

所以我們可以用一些簡約款的長短衫去搭配,既可以突顯端莊的氣質,走路的時候還不怕裙子太長。

(2)長衫+闊腿褲

因為宋制的宋褲從外表上看非常像是闊腿褲,所以這個大膽的搭配也就誕生了。我們在選擇長衫或者褙子的時候,同樣要避開顏色過於花哨的,最好是單色,然後再搭配上純色的寬松闊腿褲,既優雅,又大氣。

(3)大袖衫+吊帶裙

如果你的家裡正好有比較日常的大袖衫,用來這樣搭配也是別具創意的哦。大袖衫和吊帶裙的搭配靈感來源於訶子裙。

因為訶子裙裡面的訶子就等同於抹胸和裙子連接在一個,女生穿的時候為了防止掉落,還會給它增加一個隱形的吊帶。因此和吊帶裙是非常相似的。

我們穿著飄逸感十足的連衣裙,外面搭配上更飄逸的大袖衫,整個人的仙女感立馬就出來了。

Ⅳ 黃色的亮面羽絨馬甲里應該搭配什麼呢

你可以試試搭配件寬大的格子襯衣,馬夾是亮色,你可以試下棕色,咖啡色系的格子,裡面最好帶點類似馬夾的黃色!配條深藍的仔褲,配有點顏色的鞋子。(註:不要全白色的鞋子)

Ⅵ 中國56個民族的服裝都有什麼意義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與春秋中年女衫長衫馬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用繩子做旗袍紐扣 瀏覽:929
穿針引線羽絨服工藝標准 瀏覽:550
江蘇無錫紅豆襯衫廠 瀏覽:446
褲子灰撲撲的怎麼辦 瀏覽:829
深綠色碎花裙搭配風衣 瀏覽:636
如何風衣搭配裙子 瀏覽:449
狐狸皮草外套女 瀏覽:589
扒了他的褲子再打 瀏覽:216
三歲兒童棉衣怎麼樣好用嗎 瀏覽:387
韓版西服褲子短 瀏覽:420
男士厚款衣 瀏覽:253
學校軍訓軍裝皮帶怎麼捆 瀏覽:130
長時間不洗澡睡衣 瀏覽:355
旗袍表演黃鶴樓 瀏覽:281
紅風衣搭配女 瀏覽:207
紅色格子配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142
親愛的熱愛的楊紫衛衣什麼牌子 瀏覽:642
退款褲子要怎麼包裝 瀏覽:692
織奧特曼帽子怎麼織 瀏覽:919
青色的大衣配什麼顏色衣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