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衣甲款式圖片大全

衣甲款式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4-09-07 05:10:16

『壹』 馬甲是比較流行的穿法,馬甲和背心有什麼區別呢馬甲款式分類有哪些呢

馬甲是一種流行的穿法。如果馬甲搭配的好,會很時尚很好看。馬甲和馬甲有什麼區別?馬甲有哪些款式?讓我們看一看。馬甲是比較流行的穿法,馬甲和背心有什麼區別呢?馬甲款式分類有哪些呢?

馬甲是一種流行的穿法。如果馬甲搭配的好,會很時尚很好看。如何選擇馬甲?

不管什麼材質,馬甲的尺寸最重要!選擇馬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肩部的寬度,胸部的松緊,下擺的長度。選擇一個完全合身的尺碼,不緊不松,這樣裙子綁好後就不會開裂了。寬松的馬甲只會讓你看起來臃腫老氣。是個馬戲演員,裝飾簡單,馬甲上掛著一堆東西。單色馬甲四季都適合,但格子針織馬甲只適合冬天穿。

『貳』 男士馬甲的款式有哪些

男士馬甲的款式有日系工裝馬甲款式、美式工裝馬甲款式等等。

馬甲,一直是男士們不可缺少的搭配單品之一。我們看到,無論是當紅美劇還是潮流韓劇,馬甲與襯衫的超完美搭配都是貴族王子們的指定款式;而若將馬甲搭在襯衫與西裝中間馬上就能讓你的造型從布魯克林飛躍到曼哈頓。不同的馬甲搭配,就會有不一樣的時尚感覺。

馬甲小歷史馬甲是胴衣的總稱,根據材質和功能的不同分為多種,由於西裝馬甲是馬甲中的常青款,所以在潮流語匯中,所謂的馬甲大多是指西裝馬甲。西裝馬甲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為衣擺兩側開口的無領無袖上衣,在形成的初期長度至膝。

18世紀後期,馬甲的長度逐漸縮短至腰部,演變為與西裝一起配套穿著。而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Black-TieParty成為一種盛行的上流社交方式。繼而禮服、馬甲、腰封和領結的搭配成為經典,影響至今。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製作的馬甲更加多樣了,在仍然保持功能性的前提下。

更多的則是在視覺上和質感上推陳出新。現代男士馬甲款式若按穿法。則有套頭式、開襟式包括前開襟、後開襟、側開襟或半襟等,按衣身外形有收腰式、直腰式等按領式有無領、立領、翻領、駁領等。此外,男士馬甲一般也按其製作材料命名,如皮馬甲、毛線馬甲等。它可做成單的、夾的。

也可在夾馬甲中填入絮料。按絮料材質分別稱棉馬甲、羊絨馬甲、羽絨馬甲等。隨著科技進步和服裝材料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起還出現醫療馬甲、電熱馬甲等新品種。那麼,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馬甲呢。這也是許多年輕男士所迫切想了解和掌握的。時尚人士給出了幾點馬甲的穿衣之道。

『叄』 寒光照鐵衣:漢代甲胄

寒光照鐵衣:漢代甲胄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韓魏武卒身穿鐵鎧,銳不可當。鐵鎧發端於戰國,流行於漢代。雖然鐵鎧的出現比皮甲稍晚,但憑借出色的可加工性與防護能力,它從漢代開始就在古代軍隊的甲胄裝備史上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

鐵札甲

漢代是札甲盛行的時代,而札甲是中國鐵甲胄中最為普遍的樣式,也是實戰中使用最多的一種鎧甲形制。上到將領,下至士兵普遍都披掛札甲。隨著技術進步,札甲發展出了四種主要排列方式:一、左片疊右片;二、右片疊左片;三、上片壓下片;四、在織物或皮革表面將甲片排列對齊後,將甲片和內襯縫合固定到一起。

西漢尚武,當時的貴族們有以甲胄隨葬的習慣,所以在西漢墓葬中出土鐵甲數量很多,研究資料較為豐富。依據目前的出土實物來看,西漢鐵甲全部是札甲,披掛形式大體分為前開對襟式、側開系帶式和龜甲吊帶式三種,領口一般為方領樣式,無防護,部分帶有與戰國皮甲款式相同的盆領。它們特點鮮明,有三大主要識別特徵,可以使人一觀即知是漢甲。

第一,樣式。漢甲通常是方領造型,無腿裙。西漢鐵甲與戰國和秦代皮甲一樣只有披膊、甲衣和甲裳,對人體下肢防護不夠重視。

第二,工藝。漢甲工藝考究,甲片細小。甲片越細,代表這領札甲防護能力和靈活性越好,檔次越高。漢代一件只有身甲和披膊的鎧甲甲片數量就可達3000片之多。

第三,顏色。漢甲的甲葉一般漆成黑色,以紅絛連綴,所以西漢鐵甲被稱為「玄甲」。在《史記正義》等史籍中到處都有關於這個名詞的記載。

這件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出土的大魚鱗鐵甲,屬於西漢時期的典型鎧甲樣式。胸甲和背甲的甲片上平下圓,以上排疊下排的方式排列,再用繩索穿綴固定。甲裳用類似甲片以下排疊上排的方式編綴,活動性較好。

西漢札甲為早期鐵甲,款式上帶有濃重的先秦遺風,對人體下肢的防護相對薄弱。到了東漢末期,由於戰亂頻仍,札甲樣式日臻完善,出現了長度過膝的腿裙,鎧甲對軍人下肢的防護逐步趨於完善。

穿腿裙時,戰士需要在穿身甲之前以絲絛在腰間束好腿裙,再以另一根絲絛繞過肩部打結承重,使腿裙不墜,而後如穿坎肩般將前開對襟帶盆領的身甲披掛上身,最後用革帶緊緊扎束停當。

【西漢南越王墓鐵甲】此領鎧甲無袖,無垂緣,形狀近似於坎肩,由前身片、後身片和兩個肩片組成。領口前低後高,故前身片較短,後身片較長。左圖為出土實物,右圖為復原鐵甲。

魚鱗甲

魚鱗甲,顧名思義甲片呈魚鱗狀。這種甲本質上屬於札甲,但因甲片的不同又有所區別。魚鱗甲是一種在魚鱗形甲片的四個角打孔,並以鋼鐵環或絲線緊密連綴編織的護甲。因為鱗片交錯分布,所以上片鱗甲會將下面兩片鱗甲的結合部蓋住,整件鎧甲看不到任何一根絲線或者鐵環,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連綴點被銳器割斷的可能。

魚鱗甲在漢代已經出現雛形,山東臨淄西漢齊王墓中,曾經發現一件魚鱗札甲。不過那件魚鱗札甲絲絛外露,因此算是具有魚鱗甲和札甲的共同屬性。在之後的洛陽西晉墓葬中,出現了一尊披著魚鱗筒袖鎧的武士俑,說明在晉代已經有魚鱗甲出現。

但魚鱗甲片的編織方式決定其在同等防護面積上要重於札甲,而防禦力卻沒有什麼提高,因此魚鱗甲始終沒有成為主流。

【西漢齊王墓鐵甲(復原)】山東臨淄西漢齊王墓出土了兩領鐵甲,一領是金銀飾鎧甲,一領是素麵甲,形制十分相似。這種鎧甲由甲衣、甲裳、披膊三部分構成,以革、絹為襯里,以麻繩編綴而成,開襟在右肩和右側腋下。

皮甲

兩漢時期,甲胄的製作和裝備規模出現了井噴式發展。這一時期,鐵鎧已經逐漸占據主流,但皮甲並沒有被淘汰,而是依然在生產裝備部隊,並被稱為「革甲」。

漢代皮甲製作工藝基本沿襲秦代,但製作更加精良,一般以黑棕漆皮片為材料,用紅革繩穿綴,甲片絕大多數呈方圓形或橢圓形,面積比秦代甲片再次縮小。漢代皮甲普遍採用疊編法進行編織組合,這樣的好處是甲片重疊可以達到兩層皮革的防護效果,並且方便活動。

頭盔

漢代官兵多佩戴鐵胄,它們大多數是由各種形狀的鐵片以札甲方式組裝而成的。1979年臨淄西漢齊王墓出土的一頂鐵胄,胄體全部由矩形鐵甲片加工成弧形連綴而成,以絲絛如頭巾在腦後和下頜打結固定,上不封頂,里側有織物里襯以防磨傷頭皮。而在西漢初期徐州漢墓發現的鐵胄,則狀如一口倒扣的鐵桶,在面部眉眼處開有矩形方口,編織方式類似於秦胄。

【西漢齊王墓鐵胄】山東臨淄齊王墓出土,出土時已和兩領鐵鎧銹結在一起。這是一頂西漢初期的鐵胄,胄頂中空無防護,胄體前高後低,兩側有護耳,造型相當別致。

到了東漢,軍人們所佩戴的鐵胄有了新的發展。1980年吉林榆樹東漢墓出土了一頂鐵胄,胄體上半部分以長條錐形鐵片彎曲成弧構成一個半球體,下半部分以下緣打磨成弧形的長方形鐵片編織成護頰,頭頂部位由一杯狀鐵碗封口。這頂胄形狀美觀,在工藝上比此前的燕下都胄與齊王胄都有明顯進步,而且此後的晉代鐵胄也沿襲了它的樣式。

除了札甲胄外,漢代同時還出現了一種新式頭盔,它不再由小片札甲連接,而是一體成型,主體部分緊貼頭部,體積從下到上逐漸縮小,前端帶有帽檐狀凸出物。別看這種盔其貌不揚,它可是南北朝時期一種流行盔式的雛形,在後來的日本,根據此盔演化出了一種名為「沖角付胄」的盔形,可謂影響深遠。

西漢跽坐甲胄俑。該俑頭戴的風字形盔垂至雙肩,僅露出面部,形制與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鐵胄十分相似。

盾牌

盾牌在漢代的使用程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高。西漢初期,官兵們多使用傳承自戰國、秦代的雙弧盾。不過到了東漢時期,部分雙弧盾被「狹而長」的步盾所取代。這一時期的盾牌,材質上更為豐富,不僅有木質的、革質的、木革復合的,還有鐵質的。值得注意的是,漢代還出現了一種防禦性武器——鐵鉤鑲。這種武器很適合與環首刀配合使用,但它功能單一,未能長久發展下去,也不可能取代盾牌。

【西漢丹畫盾】這些雙弧盾大小相近,紋飾類似,名為「丹畫盾」。「丹」指盾牌的主色調—―紅色,「畫」指在盾牌上面用黑漆和白漆勾勒出的紋飾。

【紅漆雙弧盾(復原)】根據咸陽楊家灣漢代步盾俑手中所持盾牌復原而成。這是一種從戰國時期就開始流行的雙弧盾,從盾牌與陶俑的比例來看,只能護衛士兵的胸腹位置。不過它的優勢也十分明顯:重量輕,攜帶方便,適用於進攻作戰。在漢代,盾牌通常搭配長劍或環首刀使用。

『肆』 古代男子穿衣樣式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二)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從圖中我們看到,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三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為鎧甲穿戴展示圖及兜鍪、靴子圖。這種類型的鎧甲,比初唐更加精緻,甲衣上的裝飾,也更加繁縟細致,是中唐時的典型樣式。

(五代鎧甲及戎服)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唐代大袖衫)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中晚唐回鶻女服)

中晚唐女服回鶻裝展示圖。梳回鶻髻、戴金鳳冠、穿回鶴裝的晚唐貴婦及變體寶相花紋雲頭錦鞋。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系,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回鶻族的服裝,對漢族人民曾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發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晚唐供養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此圖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養人服飾(襦裙、披帛)。

(隋唐五代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絹畫婦女及《簪花仕女圖》所繪的貴族婦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婦女服飾,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樣式。唐代貴族婦女,頭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紗衣的裡面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是一種大膽的裝束,從中也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思想開放。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此圖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畫,頭戴鳳冠寶髻、金花簪蓖,珠寶頸鏈,大袖衫裙,披帛,圓頭履的貴族婦女。

(盛唐女服2)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張萱的《搗練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張萱是盛唐與中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從張萱開始,我國人物畫題材趨於寫實,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群婦女正在搗練、絡線、熨燙及縫衣時的情景。練是絲綢的一種,初織成時質地較硬,需煮熟後加漂粉用杵搗後才能柔軟,然後還要用熨斗燙平。圖中婦女為成年婦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從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紋樣來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樣式。

(盛唐女服)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貴婦及侍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虢國過夫人游春圖》所繪的是唐玄宗時代顯赫一時的皇親楊氏姊妹出形游春時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右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綉鞋上面的紅色絢履。

(隋唐婦女服飾)

隋唐婦女服飾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本圖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隋代短襦長裙披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製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非常美觀。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圖及穿小袖短襦、長裙的隋代婦女(隋代瓷俑實物)。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禮賓圖》)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本圖為戴漆紗籠冠、穿大袖禮服的文吏(陝西乾縣李賢墓壁畫《禮賓圖》)。圖左邊三位為唐代官員朝服形象,左邊第四位為東羅馬使者,左邊第五位為高句麗國使者。

(唐代婦女服飾)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穿內衣(如半臂),而不能單獨使用。此圖為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圖。

(中唐女服)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展示圖(根據出土陶俑及壁畫復原繪制)。

(隋唐侍女服飾)

隋唐胡服翻領對襟胡服、條紋褲、蹀躞帶穿戴展示圖,圖中所繪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樣式,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唐代婦女服飾漫談

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麼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文吏服飾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裹襆頭、穿圓領袍衫、烏皮靴的官吏(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畫)。

與衣甲款式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棕色襯衣配黑色裙子好看圖片 瀏覽:53
金帛旗袍好不好 瀏覽:895
河源有訂做旗袍的店嗎 瀏覽:931
男士英倫風搭配針織衫 瀏覽:161
燈芯絨褲子太大 瀏覽:590
你這是條什麼褲子 瀏覽:73
黑色蕾絲打底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422
喜歡你周冬雨軍綠色風衣 瀏覽:451
北京好看的校服教進 瀏覽:908
花花公子男士新款風衣 瀏覽:588
襯衫領假兩件衣 瀏覽:295
一件黑色外套被漂白水染色了 瀏覽:947
黑色水筆染上襯衫怎麼洗 瀏覽:111
男的穿高領子拉鏈衣好看嗎 瀏覽:254
怎樣制服狗 瀏覽:217
搭配碎花裙子的馬甲 瀏覽:681
高領男衣怎麼搭配 瀏覽:36
石家莊地大校服 瀏覽:359
冠軍棒球帽子怎麼看真假 瀏覽:975
腿粗應該穿什麼樣的裙子好看圖片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