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跪求泉州的姓氏「杜」的來源
鳳棲杜氏大宗祠位於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新民村。
《鳳棲杜氏家乘》山川紀:「鳳柄溪去郡五十里,宋為玉泉鄉仙溪里,元為四十六都,國朝因之。」鳳棲之名,源自漢朝,即當時長安城南,杜姓族人聚居的杜陵區「風棲原」之謂也。
據《元和姓篡》,唐代杜氏行1 4望即:京兆、襄陽、洹水、濮陽、中山、陝郡、安德、扶風、郾師、成都、河東、齊郡、禮泉、河南。泉州鳳棲杜氏,以京兆為都,乃唐杜之後,在族系源流上,屬於杜姓的主流派系京兆杜陵派。譜載,杜之入閩當在唐末宋初,即一千多年前的昭僖年間。傳兄弟四人:杜仁、杜信、杜侃、杜岱,輾轉浙汁、江西,翻山越嶺,南下福建,分別定居於同安、泉州、建寧、建陽,此乃八閩各地杜姓肇基始祖。一翁公始居馬夾橋,傳四世,五世子隆公旋遷風棲,拓基肇業,繁衍生息。地旺人呂,瓜瓞綿綿。迄今族裔六萬餘人,遍布海內外,亦堪稱泉郡之大宗望族。
鳳棲杜氏大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迄今逾四百年。雖歷經數代,然疊有修繕,故保存完好。現存宗祠坐北朝南,負癸揖丁,北信龍興,南望清源,得風藏水,上吉形勝,氣度非凡。二進兩落五開間,前庭開闊,規模宏遠;青石紅磚木構架,明清風格,祠建精良,古樸庄嚴。大門、廳堂楹聯滿目,中廳橫梁「進士」、「文魁」匾額高懸,人都出自明清兩代京師政要、當地名流諸大手筆,足現杜氏科甲簪纓,仕第之顯達。如椽勢筆,詞十意廣,遒勁恢宏,貼切精當,頗具歷史之價值和人文之內涵,充分展示了中原杜氏文化在閩南的積厚流光。
比如:「唐朝真宰相,晉代大將軍」、「武庫家聲遠,瀛州世澤長」,此二聯乃西晉開國大功臣,博學多才、文治武略為朝野嘆服,人稱武庫的鎮南大將軍杜預和盛唐時人宗最倚重、與房玄齡共執朝政、素有「房謀杜斷」之美譽、榮登瀛州十八學士之首的名宰相杜如晦才識德范之寫照。再如:「南昌舊志循臣績,浙水新傳名宦風」,則是彰顯鳳棲裔孫杜應楚、桿小上兩進士之政聲的。應楚,字翹甫,明萬曆二十三年乙末科會試中式進士,歷任河南懷慶府孟縣、江蘇鎮江府丹陽縣知縣、南京戶部廣西司、貴州司主事,後升江西南昌府知府:中士,號蕉林,清道光三年癸末科會試中式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十,官升御史,任浙汁督量道,誥授中憲人夫。此外,明清兩代,尚有舉人8人,貢生16人,庠生60餘人,可謂賢十濟濟,仕子如雲。地靈人傑,珠貫星聯。當代杜氏,更是後彥雲集,英才滿天。專家學者、研究生、大學生,皆當數以百計。土農工商,科教文衛,各有賢達;事業有成者,要不勝數,代不乏人。
世紀之交,百業弘開。隨著改革開放,鳳棲杜氏又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間。步入小康,飲水思源,族人更感祖先恩澤受惠無窮,再次萌發盛世修祠之願望。梓里族賢,協力同心。賢達解囊,樂捐巨資;宗人廣籌,集腋成裘,共襄盛舉。辛巳十月動工,歷時二年,癸末正月告峻,二月重光禮成,又使宗祠煥然一新,更顯壯麗輝煌,真正成為維系杜氏宗親之紐帶和敦宗穆族、緬宗祭祖、族游觀光、鄉人活動之場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杜氏貞義姑祠毗鄰其右,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具有氛圍濃厚、品位提升、個性鮮明之特色,實為閩南地區祠廟建築中絕無僅有的人文景觀。
Ⅱ 杜姓都有哪些衍派呢我是泉州洛江區馬甲鎮的。據我知道 在四川也有杜姓 不知道是否為同一支分支
我們馬甲的都是瀛洲衍派,其他的應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