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毛線衣花樣編織方法及圖解
毛線衣花樣編織編織方法:
一、起針
單片從上往下織,起針106針,
第一行:全下針
第二行:全下針
第九行:全下針
第十行:(從反面開始織)換線,一針上,繞線加一針,重復一針上,繞線加一針
第十一行:將繞的線全放掉,兩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三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以此類推(2、3、2、3……….)
第十二行:換回原來的線,全上針
第十三行:全下針(同第一行,每朵花之間可看到四個橫道)
至第四朵花時,兩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兩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三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以此類推(2、2、3、2、2、3……)
至第五朵花時,兩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三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兩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兩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三針並一針織一針上、一針下、一針上,以此類推(2、3、2、2、3、2、3、2、2、3……)
中間可稍微調節一下,五朵花織完後,加針至304針。
兩個袖子各留66針,腋窩各加12針(即前面每片43針,後背86針),身子共196針。
手工毛衣編織花樣大全(附圖片)
二、身子針法:(從反面開始織)
第一行:全上針
第二行:全下針
第三行:全上針
第四行:四針下、二針上、四針下、兩針上,以此類推,最後為四針下
第五行:重復第一行
以此類推,共織21朵花,再多3行。(含下擺衣長不低於一尺一)
三、下擺(單片從反面開始織):
第一行:一針下,挑一針,一針下,挑一針,以此類推
第二行:全下針
第三行:挑一針,一針下,挑一針,一針下,以此類推
第四行:全下針
以此類推,織能數出13排即可收針。
四、袖子:(78針)
第一圈:全下針
第二圈:全下針
第三圈:全下針
第四圈:兩針下,兩針上,四針下,兩針上,四針下,兩針上,四針下,兩針上重復織,最後是兩針下
第五圈:重復第一圈
隔5圈,兩頭各減一針,即減兩針。
以此類推,共織23朵花,再多3行。
織至袖口處,約為56針。
五、袖口:
第一圈:全下針
第二圈:一針上,挑一針,一針上,挑一針,以此類推
第三圈:全下針
第四圈:挑一針,一針上,挑一針,一針上,以此類推
以此類推,織能數出8排即可收針。
六、領子:
挑起106針,從衣服左邊開始織起
第一行:一針下,挑一針,一針下,挑一針,以此類推
第二行:全下針
第三行:挑一針,一針下,挑一針,一針下,以此類推
第四行:全下針
以此類推,織能數出13排時,兩邊各減一針,以後每排織下針時兩邊均減一針,織能數出15排時,從兩邊(織過的邊上)各挑16針左右織一針上、一針下,織4、5圈即可收針。
七、前襟:
挑起106針,同織下擺一樣針法,織至領子處時,並上領子邊上的針,織到能數出7排花即可。一邊需留扣眼時,織至第四排花時,均出針數,留五個扣眼。
Ⅱ 毛衣底邊的波浪花邊是怎麼織的啊
工具/原料:鉤針、毛線。
1、第一行:起針,拉34個辮子針,如下圖所示。
Ⅲ 清代服裝花紋圖案,古代服飾上大多都有哪些圖樣花紋
1、植物紋:梅蘭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葯、荷花毀世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萬年青、西番蓮、薔薇寶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類:多子(石榴)、富貴榮華(牡丹)、瓜瓞禪正連綿(葫蘆或葡萄藤蔓、松齡芝壽、蓮花純潔、菊花隱逸、歲寒三友、福壽喜、五福捧壽、八仙。
3、動物圖案:龍鳳等(文官一品仙鶴補服,二品錦雞,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還有獅子、虎、鹿、鶴鵲鴛鴦等各種飛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蟲賀余悔、鯉魚鯰魚等魚。
4、自然氣象紋:雲紋、祥雲、流雲、水紋、浪紋。
5、器物紋:寶瓶、聚寶盆、八寶七珍、如意。
6、幾何紋:八達暈、天花、寶照、卐字、八卦、龜背、方勝、柿蒂紋、鎖子、連環。
7、人物:百子圖、戲嬰圖、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懸梁映月、樵牧耕讀。
8、風景:瀟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釣、各地的名勝或山水名畫等。
(3)衣花邊圖解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裝( Ancient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變化。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的風貌。在鑒定有關文物時,
服裝也是斷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裝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據實物外,古代雕塑、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
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服裝(中國古代各朝代服裝)_網路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龍褂只能為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綉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綉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綉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綉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 霞帔是宋代以來婦女的命服,隨品級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鏡原》引《名義考》中稱:「今命婦衣外以織文一幅,前後如其衣長,中分而前兩開之,在肩背之間,謂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這種形式。清代命婦禮服,承襲明朝制度,以鳳冠、霞帔為之。清代霞帔演變為闊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蘇,是誥命夫人專用的服飾。中間綴以補子,補子所綉樣案圖紋,一般都根據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唯獨武官的母、妻不用獸紋而用鳥紋。 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 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旗裝長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馬甲,這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裝束。這種馬甲與男式馬甲一樣,也有大襟、一字襟、對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長度多到腰際,並綴有花邊。 清代嘉慶、道光之前,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乾隆年間以上身著鑲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有的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褲子的。長襖的特點是在領低及袖口鑲有寬花邊為裝飾,並且不同時期袖子流行的寬窄也不一樣,時而流行寬,時而流行窄。 清代嘉慶、道光之前,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乾隆年間以上身著鑲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有的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邊緣都裝飾有花邊。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褲子的。褲子的樣式也有變化,初為大褲管,後逐漸改為小褲管,褲口鑲有花邊。從光緒年間起,由於褲子的流行,婦女穿裙的逐漸少見。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在「男從女不從」(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漢族服制,而婦女則放寬)的規范下,變化較男服為少。後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保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 清代的佩飾種類及樣式都很多,形狀小巧,材質多樣,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綠松石、檀香木、金鉑、金星石琺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刺綉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鏡盒、表帶、火鐮袋、齋戒牌等。這些都是清代佩掛在腰間的佩飾,無論男女都作為隨身攜帶的賞玩之物,晚清尤為盛。參考資料: 《清朝服飾》
龍鳳紋樣:狀如行走的行龍;雲氣環繞的雲龍;騰空而起的飛龍;盤成圓形的團龍;頭部呈正面的祥龍;頭部呈側面的望龍;頭在上尾在下的稱升龍;尾在上頭在下的為降龍。
瑞獸紋樣:人們常把美好的願望寄託於動物之神,以祈求平安、吉祥、幸福。
組合紋樣:萬字、方勝、如意頭、回紋、水波紋、火紋、雲紋、鎖紋、曲水紋、古錢紋、密環紋、連環紋、金錠紋、雪花錦綉球紋、龜背紋等。
(3)衣花邊圖解擴展閱讀:
古代服飾的紋飾:
服飾紋飾以一種「標識」的特有形式顯示著封建禮制的等級制度。武則天以綉袍賜予百官,是以鳥獸紋樣為主,而且裝飾部位在前襟後背。這一做法帶有一定的標志性,它直接以一個有形的文化符號顯示在服裝上,使其具有了明顯的中國禮制文化特點。
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焚金飾、簡紋衣,以取純朴淡雅之美,對婦女的裝束也有了詳細嚴格的規定,服飾制度與宋代程朱理學觀點有著異常密切的聯系。
清代的服飾是我國服飾發展的頂峰,服飾紋樣在這時的裝飾作用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這一時期,服裝出現了一種叫「補子」的裝飾,以「補子」的紋樣代表官職的貴賤,「補子」紋樣的差別反映了清代等級的森嚴。
Ⅳ 製作服裝衣服的折皺或者花邊,有什麼技巧
有機器壓皺的,不然就用皺邊壓腳
Ⅳ 女士毛衣下擺花邊編織方法及圖解
女士毛衣下擺花邊編制方法及圖解如下:
一,准備材料
編織方法如下:准備材料:棉線、織針。1、准備好自己喜歡的毛線和棒針,把毛線打個活結,回把棒針穿在活結里答。2、然後用手指繞線,套在棒針上,一共起針20針。3、然後開始編織一針下針,一針上針,這樣編織出來的邊子就不會捲起。
二、方法
第一步,第一行全部下針,反面行是2上針,2下針一直重復。第三行注意觀察,有辮子花樣的是下針,凹凸的是上針,第一組辮子花樣織下針的扭針,凹凸的全部織上針,第二組辮子花是空加針,右上二並一。
Ⅵ 衣服花邊的鉤法
衣服花邊的鉤法如下:
4、第三行:拉3個辮子針,作這一行的起立針,然後再上一行2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織3個長針,拉2個辮子針,再在下一個2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織2個長針,拉2個辮子針,再鉤2個長針,再拉2個辮子針;
然後再在下下個2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2個長針,拉2個辮子針,再鉤2個長針,拉1個辮子針,在下一針上鉤織一個長針,結束這一行的鉤織。
5、第四行:立3個辮子針作起立針,在2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織2個長針,拉2個辮子針,再在洞洞里鉤織2個長針,拉2個辮子針,隔2個辮子針的洞洞,在下一個2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織2個長針,拉2個辮子針,再鉤織2個長針,再拉2個辮子針;
在上一行起立針形成仿戚的洞洞里鉤織3個長針,然後拉7個辮子針,返回在第一針作引拔針連接,這樣就圍成了一個線圈,然後在線圈裡鉤織10個短針,還是在原來的針目備型陵里作引拔針連接。這樣就又是一個花樣的鉤織。
Ⅶ 毛衣花邊(一)的鉤織方法
鉤針
毛線
首先是起針了,如果你是直接在已經編織好的毛衣上面直接進行的話,可以忽略此步驟,也可以重新進行起針,因為花樣的針數並不一定就是和本組的花樣針數是一致的,本組的花樣是8針為一個花樣,起針數就是花樣數乘以8就可以了,我以3個花樣為例,起針是24針,鉤針鉤24個辮子針。
24個辮子針拉好後,再拉一個辮子針做為這一行的起立針。這樣針數就變成25針了,然後鉤針返回在倒數第2針的內半針和里山裡鉤織1個短針。
然後再拉5個辮子針出來,再隔3針,在第4針的內半針和里山裡鉤織1個短針,然後再拉5個辮子針,再隔三針鉤織1個短針,這一行都是這樣的鉤織方法,在最後的一針里鉤織的是一個短針收尾結束。
一行鉤織好後,我們翻過來進行鉤織,先拉3個辮子針,作為這一行的起立針,然後在5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織1個短針。
然後再拉4個辮子針,再在第一針的里山裡鉤織3長針的棗形針,然後再拉出5個辮子針出來,返回在第一針的內半針和里山裡做引拔針連接,這樣組成了一個線圈。
再拉3個辮子針,在線圈裡鉤織2長針的並針,再拉3個辮子針,在線圈裡做一個引拔針連接,再拉3個辮子針,再在線圈裡鉤織2長針並針,再拉3個辮子針,在線圈裡做引拔針連接,再拉3個辮子針,再在線圈裡鉤織2長針並針,再拉3個辮子針,再在線圈裡做引拔針連接,再拉3個辮子針,再在線圈裡鉤織3長針並針,然後在下一個5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織1個短針。這樣就是一個花樣的鉤織。
下面的鉤織都是參考上述的花樣鉤織,拉3個辮子針,在下一個5辮子針形成的洞洞里鉤織1個短針,再拉4個辮子針,在第一針的里山鉤織3長針並針,再拉5個辮子針,返回在第一針的內半針和里山裡做引拔針連接,這樣組成了一個線圈。然後在重復7步驟的方法進行鉤織,將餘下的2個花樣鉤織。
最後一個花樣鉤織好後,拉2個辮子針,在2步驟的第一個短針上鉤織1個長針,完成花樣的鉤織。
鉤織的時候注意安靜,鉤錯了,效果就不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