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西式風衣

西式風衣

發布時間:2023-02-04 23:31:10

1. 大衣和風衣的區別是什麼

款式不一樣,現代男式大衣大多為直形的寬腰式。款式主要在領、袖、門襟、袋等部位變化。女式大衣一般隨流行趨勢而不斷變換式樣,無固定格局,如有的採用多塊衣片組合成衣身,有的下擺呈波浪形,有的還配以腰帶等附件。

大衣(Coat)是穿在一般衣服外面具有防禦風寒功能的外衣,衣長度至腰部及以下。大衣一般為長袖,前方可打開並可以鈕扣、拉鏈、魔鬼氈或腰帶束起。

具保暖或美觀功效。在古代,大衣指代古代女性的禮服,名詞起於唐代,沿用至明代。現在所稱的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

大衣起源

約1730年,歐洲上層社會出現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橫向剪接,腰圍合體,當時稱禮服大衣或長大衣。19世紀20年代,大衣成為日常生活服裝,衣長至膝蓋略下,大翻領,收腰式,襟式有單排紐、雙排紐。

約1860年,大衣長度又變為齊膝,腰部無接縫,翻領縮小,衣領綴以絲絨或毛皮,以貼袋為主,多用粗呢面料製作。女式大衣約於19世紀末出現,是在女式羊毛長外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衣身較長,大翻領,收腰式,大多以天鵝絨作面料。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



2. 《亮劍》中的錯誤:楚雲飛軍裝很帥,為何只能存在於熒幕上呢




《亮劍》作為一部電視劇來說,足夠優秀。它讓李雲龍、楚雲飛名揚四海,家喻戶曉,更是讓那句「狹路相逢勇者勝」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平心而論筆者也是《亮劍》的粉絲,對劇中楚雲飛的打扮羨慕不已,尤其是那個翻領打領帶又扎了一條武裝帶的軍服。



但是實際上,那個時期美國支援的主要就是武器裝備,至於軍裝還真的沒有多少。當然也有一些將領接受美國將領的私下饋贈,擁有一兩套所謂的美式軍裝。但是要知道,這樣的衣服更多的是用來收藏。最多就是私下裡穿一下,用來過一下癮。絕對不會像楚雲飛那樣作為職業軍裝穿著。

雖然楚雲飛的軍裝很帥,但最好還是只存在於熒幕之上。如果真的在一些專家的文章中出現,或許就要貽笑大方了。

3. 風衣的定義是什麼,風衣和大衣的區別是。。。

區別就在於,風衣相比來說,薄一些,可以擋風雨,而大衣適合在冷天穿,比較厚。

風衣 ,一種防風雨的薄型大衣。又稱風雨衣。

(3)西式風衣擴展閱讀

風衣 ,一種防風雨的薄型大衣,又稱風雨衣。風衣是服飾中的一種,適合於春、秋、冬季外出穿著,近二三十年來比較流行的服裝。由於造型靈活多變、健美瀟灑、美觀實用、款式新穎、攜帶方便、富有魅力等特點,深受中青年男女的喜愛,現在老年人也愛穿著。

大衣(Coat)是一種常見的外套,衣䙓長度至腰部及以下。大衣一般為長袖,前方可打開並可以鈕扣、拉鏈、魔鬼氈或腰帶束起。具保暖或美觀功效。在古代,大衣指代古代女性的禮服,名詞起於唐代,沿用至明代。現在所稱的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

4. 風衣有幾種分類

呵呵,服裝的分類很多喔!你在網上搜索一下就知道啦

服裝的種類很多,由於服裝的基本形態、品種、用途、製作方法、原材料的不同,各類服裝亦表現出不同的風格與特色。不同的分類方法,導致平時對服裝的稱謂也不同。
一、根據服裝的基本形態分類
依據服裝的基本形態與造型結構進行分類,可歸納為體形型、樣式型和混合型三種。
1.體形型體形型服裝是符合人體形狀、結構的服裝,起源於寒帶地區。這類服裝的一般穿著形式分為上裝與下裝兩部分。上裝與人體胸圍、項頸、手臂的形態相適應;下裝則符合於腰、臀、腿的形狀,以褲型、裙型為主。裁剪、縫制較為嚴謹,注重 服裝的輪廓造型和主體效果。如西服類多為體形型。
2.樣式型樣式型服裝是以寬松、舒展的形式將衣料覆蓋在人體上,起源於熱帶地區的一種服裝樣式。這種服裝不拘泥於人體的形態,較為自由隨意,裁剪與縫制工藝以簡單的平面效果為主。
3.混合型混合型結構的服裝是寒帶體形型和熱帶樣式型綜合、混合的形式,兼有兩者的特點,剪裁採用簡單的平面結構,但以人體為中心,基本的形態為長方形,如中國旗袍、日本和服等。
二、根據服裝的穿著組合、用途、面料、製作工藝分類
(一)按穿著組合分類
大致有如下幾種分類:
1.整件裝上下兩部分相連的服裝,如連衣裙等因上裝與下裝相連,服裝整體形態感強。
2.套裝上衣與下裝分開的衣著形式,有兩件套、三件套、四件套。
3.外套穿在衣服最外層,有大衣、風衣、雨衣、披風等。
4.背心穿至上半身的無袖服裝,通常短至腰、臀之間,為略貼身的造型。
5.裙遮蓋下半身用的服裝,有一步裙、A字裙、圓台裙、裙褲等變化較多。
6.褲從腰部向下至臀部後分為褲腿的衣著形式,穿著行動方便。有長褲、短褲、中褲。
(二)按用途分類
分為內衣和外衣兩大衣。內衣緊貼人體,起護體、保暖、整形的作用;外衣則由於穿著場所不同,用途各異,品種類別很多。又可分為:社交服、日常服、職業服、運動服、室內服、舞台服等。
(三)按服裝面料與工藝製作分類
中式服裝、西式服裝、刺綉服裝、呢絨服裝、絲綢服裝棉布服裝、毛皮服裝、針織服裝、羽絨服裝等。
三、根據針織服裝的生產和加工特點分類
(一)毛針織服裝分類
1.按原料成分分類
(1)純毛類(包括毛類混紡類):可分為羊毛衫、羊絨衫、駝毛衫、羊仔毛(短毛)衫、兔羊毛混紡衫、駝羊毛混紡衫、氂牛毛羊毛混紡衫等。
(2)混紡類:可分為羊毛/腈綸、兔羊/腈綸、馬海毛/腈綸、駝毛/腈綸、羊絨/錦 綸混紡衫、羊絨/蠶絲混紡衫等。
(3)純化纖類(包括化纖混紡類):可分為彈力錦綸衫、彈力丙綸衫、彈力滌綸衫、腈綸膨體衫、腈綸/滌綸、粘纖/錦綸混紡衫等。
(4)交織類:可分為羊毛腈綸、兔毛腈綸、羊毛棉紗交織衫等。
2.按紡紗工藝分類
(1)精梳類:採用精梳工藝紡制的針織絨、細絨線、粗絨線織制的各種羊毛衫、粗細絨線衫等。
(2)粗梳類:採用粗梳工藝紡制的針織紗線織制的各種羊仔毛衫、羊絨衫、兔毛衫、駝毛衫、雪蘭毛衫等。
(3)花色紗毛衫:採用花色針織絨(圈圈紗、結子紗自由紗、拉毛紗)織制的花 色毛衫。這類毛衫外觀奇特、風格別致、有藝術感。
3.按編織機器類型分類
毛衫類織物一般為緯編織物,有圓機產品和橫機產品兩種。
(1)圓機產品:是指用圓型針織機先織成圓筒形坯布,然後再裁剪加工縫製成的毛衫。
(2)橫機產品:是指用手搖橫機編織成衣坯後,再經加工縫合製成的毛衫。也可指電腦橫機織成坯布,經裁剪加工縫製成毛衫。
4.按坯布組織結構分類
一般分為單面、四平、魚鱗、提花、扳花、挑花、絞花等多種。
5.按修飾花型分類
可分為印花、綉花、貼花、扎花、珠花、盤花、拉毛、縮絨、鑲皮、浮雕等。
(1)印花毛衫:在毛衫上採用印花工藝印製花紋,以達到提高美化效果之目的,是毛衫中的新品種。印花格局有滿身印花、前身印花、局部印花等,外觀優美、藝術感染力強、裝飾性好。
(2)綉花毛衫:在毛衫上通過手工或機械方式刺綉上各種花型圖案。花型細膩纖巧,絢麗多彩,以女衫和童裝為多。有本色綉毛衫、素色綉毛衫、彩綉毛衫、絨綉毛衫、絲綉毛衫、金銀絲線綉毛衫等。
(3)拉毛毛衫:將已織成的毛衫衣片經拉毛工藝處理,使織品的表面拉出一層均勻稠密的絨毛。拉毛毛衫手感蓬鬆柔軟,穿著輕盈保暖。
(4)縮絨毛衫:又稱縮毛毛衫、粗紡羊毛衫,一般都需經過縮絨處理。經縮絨後毛衫質地緊密厚實、手感柔軟、豐滿,表面絨毛稠密細膩,穿著舒適保暖。
(5)浮雕毛衫:是毛衫中藝術性較強的新品種,是將水溶性防縮絨樹脂在羊毛衫上印上圖案,再將整體毛衫進行縮絨處理,印上防縮劑的花紋處不產生縮絨現象,織品表面就呈現出縮絨與不縮絨凹凸為浮雕般的花型,再以印花點綴浮雕,使花型有強烈的立 體感,花型優美雅緻,給人以新穎醒目的感覺。
(二)棉針織服裝分類
1.按面料的生產方式分類針織服裝面料按生產方式分為經編和緯編兩大類。
2.按面料的組織結構分類經編針織面料的單梳節經編基本組織有經平組織、經緞組織、經絨組織等。但在實際生產中,作為外衣或襯衫等一般多用雙梳或多梳經編組織。雙梳經編織物中用途較廣的是經平絨組織、經平斜組織和經斜編鏈組織等。緯編針織面料的基本組織主要有緯平針組織(俗稱「汗布」)、羅紋組織(俗稱「彈力布」)、雙羅紋組織(又稱雙正面組織,俗稱「棉毛布」)、雙反面組織(也稱「珠編」)等。還有襯墊組織、集圈組織、毛圈組織、菠蘿組織、紗羅組織、波紋組織、長毛絨組織、襯經襯緯組織等花色組織以及復合組織等。

5. 有什麼好看的風衣推薦嗎

有人說女生的衣服種類簡直神奇,男人永遠理解不了一件大衣怎麼會分辣么多類型。通常來說,風衣分春秋款和冬款,薄厚程度不同,類型大同小異。而這兩種款式的風衣又大體分為英倫風,韓版,日系,及具有中國特色的復古款。

看了那麼多款式,我覺得還是中國的傳統風衣最有特色和美感,你覺得呢?


我是情感達人魚兒,歡迎你的關注。

6. 外套和風衣有什麼區別

區別就在於,風衣相比說,薄一些,可以擋風雨,而大衣適合在冷天穿,比較厚。
風衣 ,一種防風雨的薄型大衣。又稱風雨衣。
(6)西式風衣擴展閱讀
風衣 ,一種防風雨的薄型大衣,又稱風雨衣。風衣是服飾中的一種,適合於春、秋、冬季外出穿著,近二三十年比較流行的服裝。由於造型靈活多變、健美瀟灑、美觀實用、款式新穎、攜帶方便、富有魅力等特點,深受中青年男女的喜愛,現在老年人也愛穿著。
大衣(Coat)是一種常見的外套,衣長度至腰部及以下。大衣一般為長袖,前方可打開並可以鈕扣、拉鏈、魔鬼氈或腰帶束起。具保暖或美觀功效。在古代,大衣指代古代女性的禮服,名詞起於唐代,沿用至明代。現在所稱的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

7. 風衣和大衣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我個人認為風衣和大衣的區別不是很大,只是風衣的話更時尚更能顯示身材,大衣的話一般是比較厚,而且穿上去的話整個人看上去比較臃腫,所以不管是穿風衣還是大衣建議都不要把扣子全扣起來,扣1-2個就可以了,下面的話最好是再搭配裙子或靴褲之類的就更好了風衣是春秋天穿的哦,分長款和短款風衣。大衣是冬天穿的一般是呢子質地的,厚重一點,大衣大多是長款的 美美的過個冬天吧。約1730年,歐洲上層社會出現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橫向剪接,腰圍合體,當時稱禮服大衣或長大衣。19世紀20年代,大衣成為日常生活服裝,衣長至膝蓋略下,大翻領,收腰式,襟式有單排紐、雙排紐。約1860年,大衣長度又變為齊膝,腰部無接縫,翻領縮小,衣領綴以絲絨或毛皮,以貼袋為主,多用粗呢面料製作。女式大衣約於19世紀末出現,是在女式羊毛長外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衣身較長,大翻領,收腰式,大多以天鵝絨作面料。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大衣一般面料較厚且顏色較深,禦寒性強,適合冬季穿著。風衣一般面料較薄且顏色較淺,穿著起來有飄逸感,但禦寒性不及大衣,適合春秋天穿

風衣: 遮風、禦寒的長衣 ,一般面料較薄卻不易透風。

大衣:以禦寒為主的外套長衣,通常是夾棉或質地較厚保暖材料。

8. 一件卡其色風衣=30套氣質搭配,春天照著穿,時髦顯高級

春天的衣櫥單品真難選,穿連衣裙、針織衫,美麗卻凍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穿大衣、毛衣又太厚重,遇上大晴天,可能會大汗淋漓。所以春天最好備一件衣服,既可以當外套禦寒保暖,又可以單穿輕盈透氣。

本期我們要說的風衣就具備了以上特質,既可以當外套,滿足細雨天、大風天的穿著,又沒有笨重沉悶感;還能單穿,舒適又通透。 春天有了它,可以搭配不同的單品,加倍激活整個衣櫥,一個月30天不重樣,搭出30套氣質搭配,每天都能穿出時髦高級感

風衣作為春天的必備單品,女孩們的衣櫥里一定要有一件。它自帶高級感,和許多簡約基礎款都能搭配出氣質感。可能有很多人擔心自己不夠高、不夠瘦,hold不住風衣,其實 風衣並不是瘦高個子的專利,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長度和版型,就能顯瘦顯高,還能增添氣質感

經典色系的風衣,當屬於卡其色 ,這個顏色的風衣是很多經典電影中的常客,也是很多明星街拍的首選,更是普通人都能hold住的顏色。

另外,比較傳統經典的顏色是 深藍色和黑色,這兩種也很百搭,穿上顯氣質

而其它 彩色系的風衣就很挑人 了,比如紅色、綠色等等,不過穿在身上,卻也可以讓沉悶的日子變得鮮亮起來,如果你很擅長彩色系搭配,倒是不錯的選擇。

風衣按長度劃分,可分為短款、中長款、長款以及超長款風衣。

短款風衣:

一般長度是 50-70cm,是剛剛及臀線的長度 ,這個長度的風衣是 小個子的救星 。位於臀線附近的外套非常顯腿長,而且還會顯得很精幹,適合身高不夠理想而且上半身比較厚實的人。

不過要注意,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小個子,胯寬腿粗的梨型身材或是蘋果型身材的小個子穿它,只會暴露身材缺陷,顯得更胖更矮。

中長款風衣:

長度是70-80cm,一般在大腿至膝蓋處的位置 ,經典風衣一般都是這個長度。如果是小個子要注意,不要選擇長度剛剛及膝的,這絕對是一個迷之尷尬的長度。

因為如果外套長度剛好在膝蓋附近,看起來你的腰到膝蓋的長度會遠遠大於小腿腿長,容易顯得你是小短腿,從而破壞本身的比例。

小tips:風衣長度越往上,越能展示腿部比例,看上去腿更長,也就看上去更顯高。

長款風衣:

長度一般是80-90cm,這個長度的風衣最好穿,無論什麼身材都能駕馭 ,很顯瘦,梨型身材或是蘋果型身材小個子穿它,繫上腰帶,就會很顯高顯氣質。

超長款風衣:

也就是拖地款風衣,長度到腳踝以下,穿上會非常瀟灑帥氣,不過更適合高個姐妹。這款風衣的最大優勢就是:只要腰帶扎的高,腰帶下面就全是腿,顯得比例超級好,高妹穿氣場十足。小個子是不建議穿的,會有一種被風衣「吃」掉的感覺,顯得邋遢氣質全無。

風衣的版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挑對了版型,才能夠掩蓋自己的缺陷,展現自己的身材優勢。

風衣按版型可劃分為 :A性、H型以及O型(O型指的是oversized風)。

A字版型的風衣:

一般都是 圓溜的肩部設計,很適合肩膀比較寬的姐妹 ,在視覺上削弱了肩膀的寬度,顯得沒有那麼壯實,看起來也就更加纖瘦,有女人味。

如果你是溜肩窄肩,最好選擇有墊肩效果的風衣,能更好地修飾肩膀線條,打造直角肩的效果,讓身材比例看起來更加完美,展示出風衣的瀟灑和利落。

A字版型的風衣很適合蘋果型身材 ,正好能夠將肚子上的肉遮住,顯示出一種慵懶優雅的感覺。

H型的風衣:

線條感十分流暢, 適合胯寬腿粗的梨形身材 ,能夠很好地修飾臀部和大腿處的線條,穿上之後,整個人看起來干練利落,非常修身,顯高顯瘦。

O型風衣:

即oversized型的風衣,是所有風衣中包容性最強的,基本上適合所有身材 。如果是小個子女生,一定要凸出腰線位置,可以選擇一根有設計感的腰帶或是很有特色的腰包,提升腰線,讓身材看起來更加完美,同時還可以讓整體造型看起來更加時髦、有特點。

了解了上述的知識點,大家應該知道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風衣了,本期就以經典的卡其色風衣展示30套不同的搭配,讓你學會如何一個月穿搭不重樣,充分利用衣櫥的每一件單品,穿出高級時髦感。

卡其色風衣+牛仔褲:萬能百搭系列

卡其色風衣和牛仔褲都是萬能百搭單品,無論是深色牛仔褲、淺色牛仔褲、直筒或是緊身牛仔褲,和風衣搭配都是不錯的選擇。上半身既可以搭配襯衫、T恤,還可以搭配針織打底衫,將衣櫥中的基礎單品進行任意組合都很nice。

腳上既可以搭配帆布鞋類的休閑鞋,也可以搭配皮鞋或是靴子,無論哪種方式都會顯得很高級。不過注意要用一些絲巾、腰帶、或是同色系包包的配件做點綴,點亮一身的穿搭,增加 時尚 感。

卡其色風衣+白褲:氣質搭配的典範

風衣本就是氣質的代表,再和自帶高級感的白褲進行搭配,氣質翻倍,瞬間就能成為行走的穿衣典範。進行上衣選擇時,既可以內搭T恤襯衫疊穿,也可以單獨搭配襯衫、黑白等其他色系的T恤,一般都是大家衣櫥都有的單品,簡單組合就能穿出 時尚 范兒。

鞋的選擇上,既可以搭配長度適中的靴子、小皮鞋或是老爹鞋,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風格偏好選擇。重要的是一定要選一條腰帶做點綴,突出腰線,穿出黃金比例感。

卡其色風衣+小黑褲:打造韓式氣質范

小黑褲也是許多人衣櫥的必備品,和卡其色風衣搭配,再搭一雙老爹鞋或是有設計感的休閑鞋,來一頂鴨舌帽,瞬間充滿了韓式氣質范兒,很適合喜歡韓式穿搭的姐妹。

卡其色風衣+闊腿褲:慵懶隨性的高級感

闊腿褲最近幾年超級流行,不僅穿著舒適,重點還能遮胯寬和粗腿,是很多腿粗星人的首選。搭配卡其色風衣也是一絕,自帶慵懶隨性的高級感,往那一站就是一個穿搭典範。

卡其色風衣+短褲:瀟灑酷颯氣質感

卡其色風衣和西式短褲,是非常潮流新意的一種搭配,上身搭配襯衫,再來一條有特色的領帶或絲巾,那酷颯的氣質感馬上就有了,帶有一種自由自在的瀟灑感,再蹬上一雙長筒靴,超酷。

卡其色風衣+連衣裙:溫柔氣質春天絕佳搭配

卡其色和連衣裙是春天的絕佳搭配,如果既想穿美美的連衣裙,又很怕冷,在外搭配一件風衣就很不錯。既不失溫柔,又很有氣質,女孩們不妨可以嘗試一下。

卡其色風衣+半身短裙:顯高顯瘦又減齡

要說顯高顯瘦還減齡的就是這套搭配了,卡其色風衣搭配短裙,既拉高了腰線,還露出了大長腿,能很好地展現身材比例,穿上超級顯高。

卡其色風衣+半身長裙:知性優雅自帶氣質感

想要打造優雅氣質范兒,一定要嘗試卡其色風衣和半身長裙的搭配,這身穿搭,穿著舒服又不失高級感,非常知性,很適合通勤。

好了,以上就是風衣的穿搭分享了,你學會了嗎?

(本文文字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9. 風衣的起源

漢族,現有人口10.4億多。漢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松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農業發達地區,並散居於全國各地。在中華族的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現在的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nicolas
第 3 樓
--------------------------------------------------------------------------------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布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布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范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抵淮河流域,集結在彭蠡(今鄱陽湖)和洞庭之間。

苗蠻集團與炎黃、東夷不同,它在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一方面苗蠻集團的一部分成為後來的苗、瑤、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瑤、畲等民族中還盛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另一方面,苗蠻集團的某些氏族、部落,後來發展形成為楚民族,成為華夏民族的族源之一,從而成為漢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團是漢族的第二個支源。遠古之時,中國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躍於長江下游的東南沿海以及嶺南一帶。

百越集團的種類很多,史稱「越有百種」。與苗蠻集團發展的情況一樣,百越集團在形成為民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為中國南方壯侗語族中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另一部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融合於華夏民族,或同化於漢族,如於春秋戰國時融合於華夏民族之中,而南越、東越、閩越則於西漢之時逐漸同化於漢族。



戎、狄集團是漢族的第三個支源。戎、狄是中國古代典籍對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稱。其實,戎、狄之稱冠以方位,始見於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當時,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為三大集團,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與漢族的族源關系主要表現在遠古的黃帝之時,白狄之先世狁就與黃帝有不可分之關系。相傳黃帝在同炎帝作戰之時,曾教練熊、羆、貔、貅、豸區、虎六個氏族或部落參加戰斗,取得勝利。這六個以北方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屬於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黃帝之時,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參加了黃帝部落聯盟。相傳為黃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陝西黃陵縣,正是狁出沒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詩經·大雅·生民》中乾脆把姜嫄當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時姜與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聯盟,其後周王均娶姜女為後,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之時,大部分戎、狄通過被晉、秦征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與諸戎的關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為戎人,因保平王東遷有功而復封。當時平王即對秦襄公宣布:「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於是,從秦武公伐邽、冀戎開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後漢書·西羌傳》。時止,秦之西的諸戎均融合於華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國無戎寇」。《後漢書·西羌傳》。其四,漢族形成後,白狄之後裔匈奴,歷經五六百年的歷史,除北匈奴遠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沒,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當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於軍事壓力而向更遠的地域遷徙,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下,正如《後漢羽·西羌傳》所說:「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後漢書·西羌傳》。成為今日中國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僅是漢族的支源之一。

總之,歷史上的炎黃、東夷是漢族的主源,而苗蠻、百越和戎狄是漢族的支源

nicolas
第 4 樓
--------------------------------------------------------------------------------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

10. 西裝跟風衣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在於,風衣屬休閑,,輕松一點的。。。
而西裝則是正裝。一個長款,一個短款。

對於男同志的胖瘦要求不高。可是身高卻很嚴格,
如果個子不高。而選擇中長款風衣。則不合適。如果個子過高。而選擇西裝。看起來就不太舒服。

與西式風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界排行前十的男裝品牌 瀏覽:818
玫紅色和紅色的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454
我沒有襯衫 瀏覽:921
天藍色旗袍搭配鞋 瀏覽:523
四季姣美褲子價格 瀏覽:807
買回來的裙子如何讓蓬鬆一點 瀏覽:585
黑衛衣搭配啥褲子好看 瀏覽:908
女裝春秋連衣裙帶口袋 瀏覽:56
洗碗手套裡面怎麼擦 瀏覽:915
穿羽絨服要不要把拉鏈拉上 瀏覽:1000
安踏羽絨服男士 瀏覽:269
天貓那家情侶裝好看 瀏覽:121
一生暖和穿棉衣什麼生肖 瀏覽:525
旗袍妞口 瀏覽:728
男褲子xl尺碼 瀏覽:463
圍巾織多少厘米 瀏覽:569
白衛衣黑外套配什麼褲子 瀏覽:102
藍色呢子搭配褲子顏色好看圖片 瀏覽:850
長大衣內搭旗袍 瀏覽:112
魔獸爭霸天梯馬甲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