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時年少青衫薄 什麼意思
應該是——當時少年春衫薄吧,就是自己年輕的時候的縮影,一種感慨.
一般與成年的現狀做對比來用。你會認為有當時年少青衫薄是因為有出版過一次為題目的書籍,青衫指的就是單薄的衣服,可以和春衫對調著用,不過就是你問的這句不是詞中原話,回答的人就少了
菩薩蠻作者:韋庄(唐代) 體裁:詞
如今卻憶江南樂,
當時年少春衫薄。
騎馬倚斜橋,
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
醉入花叢宿。
此度見花枝,
白頭誓不歸。
此首陳不歸之意。語雖決絕,而意實傷痛。起言「江南樂」承前首「江南好」。
以下皆申言江南之樂。春衫縱馬,紅袖相招,花叢醉宿,翠屏相映,皆江南樂
事也。而紅袖之盛意殷勤,尤可戀可感。「此度」與「如今」相應。詞言江南
之樂,別家鄉之苦可知。兵千滿眼,亂無已時,故不如永住江南,即老亦不歸
也
❷ 當時年少春衫薄的意思
「當時年少春衫薄」的意思:當時年少風流,春衫飄舉,風度翩翩。出自《菩薩蠻五首·其三》,是唐末五代詞人韋庄的組詞作品之一。
原文: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譯文:
現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處來,當時年少風流,春衫飄舉,風度翩翩。我騎著大馬,斜靠小橋,滿樓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傾倒。
閨房屏障曲折迂迴,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叢之所在。現在要是能再有像當年那樣的遇合,我就是到白頭也一定不會想回來。
賞析:
立足現在,追憶江南,有今昔對照之概。「如今卻憶江南樂「一句領以下七句,一氣貫注直下,筆力很是驚人。上片二三四句謂在江南時,自己尚是意氣風發的年紀,穿著鮮艷的春衫,襯托出健美的身材,在斜橋邊隨便擺個姿勢,就引來滿樓的歌伎爭相招攬。過片接著寫風流情事,情節是「醉入花叢宿」,但鏡頭卻是「翠屏金屈曲」,這是很高明的蒙太奇的手法。屈曲是合頁鉸鏈,用銅做成,所以叫金屈曲,以形容它的美。對翠屏、金屈曲作一個特寫鏡頭,把「醉入花叢」之後的情節遮掩住了,就讓人多了一層想像。詞是極美麗的文體,要想寫得好,就要善於設色,要懂得調配色彩。全詞以春衫的鮮艷、紅袖的熱烈、屏風屈曲的金碧為基色,最後卻是白頭的蕭瑟,濃淡明暗,映帶前後,情感更見悲涼。一結「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是一決絕語。所謂決絕語就是用發誓的方式說話,這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修飾手法,在詩詞當中用上這種修辭手法,感覺就像是古樂府,非常地質朴非常地有力。
❸ 當時年少春衫薄 ——讀《蘇軾十講》第二講「賢良進卷」有感
本周讀的是《蘇軾十講》的第二講「賢良進卷」,比起第一講「雪泥鴻爪」感覺有點艱澀難懂,因為難懂,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知識淺薄,所以,以後要多看一些歷史和文言文方面書籍。本講主要是通過介紹宋代的「賢良方正能直言諫科」的制度、流程,和蘇軾「賢良進卷」中《策略一》、《賈誼論》來反映蘇軾早期的學術、政治動向。對於蘇軾這樣一位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古今中外亘古閃耀的「明星」,我不敢妄加議論,下面只簡要說一下讀「賢良進卷」後的感悟。
一、「制科」之難,難於上青天。
宋代「制科」既重視平時的寫作,又要求臨場的發揮,還直接關涉到政治局勢,堪稱科舉考試之最。看一下「制科」步驟,就讓人望而生畏:第一步,經近臣推薦,應試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論,由朝廷委員會考評,排出名次,這就是所謂的「賢良進卷」;第二步,進卷考評合格,到京師秘閣去做六篇命題作文,題目都是從古代典籍甚至註疏中挑出一句甚至半句,要求按題面寫成論文,此之謂「秘閣六輪」;第三步,「秘閣六輪」通過後,去參加「御試對策」。「御試對策」合格者便獲得「制科」出身。比起現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制科」可謂是步步天塹。
宋仁宗嘉佑二年二十二歲的蘇軾和弟弟蘇轍一起進京赴詩,便雙雙「進士登第」,同獲「制科」出身。真可謂「天縱英才」,一舉轟動京城,名滿天下。這「名滿天下」的背後是少年蘇軾長期堅持不懈的勤奮、苦讀和苦練,不難想像,為了應付這樣的考試,蘇軾是進行怎樣廣泛而深入的研讀浩瀚的文化典籍;是怎樣苦思冥想進行持之以恆的寫作;是怎樣深入觀察、研究各類具體的現實問題。
深入而淺出,厚積而薄發。正是因為有了「制科」這樣的積累和苦練,越挫越勇的蘇軾在屢屢貶謫後,在一次次的悲喜交加中,在文學上有了井噴式的創作高峰。
二、 「當時年少春衫薄」
蘇軾年少成名,春風得意馬蹄疾,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激揚文字,他「賢良進卷」中的《策略一》充分表達了他的「雄心壯志」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策略一》中他以醫為喻,說明顯著的病情是容易找到方法治療的,而彷彿沒有症狀的大病才總是被耽誤,他指出現在的大宋就如一個沒有顯著症狀的病人,要想治療,必須「滌盪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才情橫溢、言辭鋒利,文風雄偉壯,旨在促動當時的大宋皇帝下定改革的決心。
「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是「骨幹」的,初出茅廬的蘇軾真正任職朝廷後,更加洞悉了的大宋的弊病根深蒂固、錯綜復雜,意識到非一場摧枯拉朽的改革就能根本治療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或許蘇軾身在朝廷當局後,經歷朝廷種種復雜,也意識到自己「賢良進卷」中的《策略一》有點「太理想」。所以,當王安石推行「變法」,當時曾呼籲「改革」的蘇軾經過慎重思考後投了反對票。這也無需奇怪,蘇軾也不是「神人」,對於朝政,初出茅廬和經歷宦海沉浮後,他的政見肯定有所成熟和變化。或許沒有一個政治家會隨著時局的起伏變化和自己閱歷的增加始終保持某種確定不變的政見。
咱們世人把歷史上宋朝的當局劃分成「保守派」和「新黨」,但蘇軾是真性情,依據客觀事實說真話,他不把自己歸屬任何黨派,當「新黨」下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執政,全面否定「變法」時,他又仗義執言維護「新黨」的某些做法。所以,蘇軾是兩方都得罪。蘇軾的可愛可敬就在這里,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只因為「不合時宜」,蘇軾才贏得了古今中外萬千粉絲。
三、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賈誼」一直作為「懷才不遇」的典型,歷代文人都對其寄予同情,但蘇軾「賢良進卷」中的《賈誼論》卻比較獨特,而是指出並強調的是賈誼自身的問題,「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蘇軾認為賈誼人生悲劇的原因是本人器量不足,不能等待、不能忍耐,也不肯講究方法、「不善處窮」。
這篇《賈誼論》可以窺見蘇軾的一些處世之道。蘇軾是善於「優游浸漬而深交之」、善於處「逆境」的,在蘇軾的屢次貶謫中,蘇軾總能快速隨遇而安,和當地的農民、道士、文士、和尚等等成為朋友,在現實中找到一些具體的、卑微的「小快樂」來舒緩命運的坎坷。蘇軾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蘇軾安心接納生命中的一切,曠達自在地生活在任何一方土地,優哉游哉。這真是修道無需進深山,心中有佛自成仙。
以前只知道蘇軾天縱英才、曠達淡泊,「也無風雨也無晴」。通過這一講的學習,明白大文豪也曾為應付「制科」而勤學苦讀、把「鐵杵磨成針」;大文豪也曾「當時年少春衫薄」,「雄心壯志」、意氣風發。讀別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們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只有後積才可能薄發,只有後積,才可能有喜歡學習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放平心態,笑看風雲,平心靜氣等待花兒開!
❹ 年少春衫薄意思是什麼
就是長長地歲月里,身邊沒有什麼信念來支撐自己,衣裳在這里比喻某種信念,也可以是某個人的關懷。
縱使放下縱使忘掉,但歲月如此長,如此多個冬天,如此薄的衣裳如何能溫暖自己的身體和冰冷的心靈。
早於韋庄的李商隱也曾寫過庾郎年最少,芳草妒春袍。所以年少春衫薄在古典詩詞里其實是代表了美好、年少、瀟灑、輕快等等的意思。
所以如能忘掉渴望,便會歲月長(年少、春天),衣裳薄(瀟灑、輕快)。
(4)年少襯衫薄視頻解說擴展閱讀:
《菩薩蠻》
作者:韋庄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
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
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
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勸君今夜須沈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
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
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參考資料:菩薩蠻五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