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尺2的腰圍是多少
2尺2的腰圍是74厘米,2尺2指的是29碼的褲子。
腰圍指的是經臍點的腰部水平圍長,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布的綜合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測量方法是,被測者站立,雙腳分開25至30厘米,體重均勻分配。
腰圍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人們很關注體重,其實更應該關注腰圍。歐洲科研人員對超過35萬人進行的一項大規模醫學調查發現,一個人的腰圍如果過大,不僅不美觀,還暗藏健康隱患,大腰圍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最高可達到正常人的兩倍。
而換算成S,M,L這種碼數的話也是有范圍的。一般情況下S代表腰圍1尺9到2尺,臀圍26-27,M代表腰圍2尺1到2尺2,臀圍28-29,L代表腰圍2尺3到2尺4,臀圍30-31。
挑選褲子的時候首先要看的就是尺碼,看褲子是否有適合自己穿的尺碼,如果沒有適合自己的尺碼,那基本上也就不用因為款式好看而捨不得放手。
㈡ 褲子二尺1是多少碼
褲子二尺1是28碼。單位:市尺,表示70厘米(cm)腰圍。
計算方法:
2尺1的褲子,約70厘米。3尺=1米,所以2.1尺=2.1*1/3米=0.7米=70厘米。
也可:尺數+7=碼數。34碼-7=27 就是2尺7。30的褲子減7就是2尺3的腰圍, 依此類推......
附圖:
(2)二尺的褲子臀圍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基本洗滌方法
A、深色牛仔褲第一次下水前先用白醋+水(白醋:水,1:20)或者是用鹽水浸泡約20-30分鍾比較能保持原色。
B、深色與淺色分開洗:混在一起會造成顏色互染。
C、不得使用漂白劑。用不加酶帶藍顆料粒的洗衣粉洗滌,因為加酶的洗衣粉有漂白作用,對牛仔褲的顏色有影響。
D、避免陽光直接暴曬:陽光直接暴曬會造成嚴重氧化退色現象。
E、晾曬於通風處:不通風會使褲子不容易干且會產生異味。
F、盡可能反面洗、反面曬。
基本保養方法
A、深色純棉牛仔褲約穿3-5次或一周清洗一次即可。
B、淺色:白色、卡其、駱駝色……則視贓污情形而定。牛仔褲最佳的清洗時間為6-12個月。
C、利用下列秘訣,可以讓新的原色(深藍色)牛仔褲充滿個人風格的自然褪色效果,類似於二手褲子或者陳舊風格的褲子。
1.非必要絕不下水清洗,只要忍受得了發出的異味(木村拓哉保養的牛仔褲都超過二年未洗)
2.穿在身上時多用手摩擦接觸褲子表面,這樣可以使牛仔褲與身體接觸的地方自然氧化,產生褪色及有輕微油酯的效果。
一些小技巧
對於unwashed的原色牛仔褲,第一次洗後可以在將干未乾時穿上,可以更快地產生紋路;對於已經脫漿的牛仔褲,可以簡單的用些生粉加水後噴在牛仔褲的表面重新使牛仔褲變硬。
㈢ 2尺的腰穿多大的褲子是M還是L還是XL
是M碼,M碼代表腰圍2尺到2尺2寸,腰圍在80cm, 臀圍30碼-31碼 。
尺碼換算:
20寸=2尺0,一尺=33.3cm;2尺=66.6cm(約等於70cm)。
M:褲子尺碼160/70A, 臀圍86cm,體重在45kg-50kg的標准身材人穿著。
M碼是屬於小碼,所以適合瘦小身材的人士穿著。
(3)二尺的褲子臀圍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一、褲子尺寸的具體演算法:
26號褲子:1尺9寸,臀圍:2尺6;褲長:一米零三(厘米);
27號褲子:2尺0寸,臀圍2尺7;褲長:一米零五(厘米);
28號褲子:2尺1寸,臀圍2尺8:褲長:1米零八(厘米)
26-28號牛仔褲是比較多人適合的尺碼!
29號褲子:2尺2寸,臀圍2尺9;
30號褲子:2尺3寸,臀圍3尺;
31號褲子:2尺4寸,臀圍3尺1 ;
32號褲子:2尺5寸,臀圍3尺2;
33號褲子:2尺6寸,臀圍3尺3
二、如何測量褲側長:
從腰部開始測量一直到腳裸的長度就是褲側長。如何測量腰圍: 經臍點(cm)的腰部水平圍長。
標准腰圍計算方法:腰圍=身高的1/2減19厘米(如:身高160cm的標准腰圍=160cm /2-19=61cm )
測量臀圍: 先將軟尺放到臀部最隆起的地方,然後將其兩端分別朝著腹部最突出的方向,交叉兩端測出臀圍。
如何挑選適合的號型: 例如155這個數字,是身高,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高挑選 64 是腰圍,A表示一般的編法,尺寸如何換算褲子尺寸和厘米: 英寸換厘米——1英寸=2.54厘米(26英寸X2.54厘米=66厘米)。
㈣ 平時說的腰圍二尺二二尺一的是多少厘米呢》
75-77厘米之間,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1.尺碼對照表:
2.簡介:
一尺(yī chǐ)為長度單位,十寸為一尺。也作為量詞,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近現代 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㈤ 2尺腰圍是多少碼褲子
m碼。M碼代表腰圍2尺到2尺2寸,腰圍在80cm,臀圍30碼-31碼。尺碼換算:20寸=2尺0,一尺=33.3cm;2尺=66.6cm(約等於70cm)。M:褲子尺碼,160/70A,臀圍86cm,體重在45kg-50kg的標准身材人穿著。M碼是屬於小碼,所以適合瘦小身材的人士穿著。
褲子泛指人穿在腰部以下的服裝,一般由一個褲腰、一個褲襠、兩條褲腿縫紉而成,根據材質、造型和受眾的不同,有多種分類。
㈥ 2尺腰圍是多少碼褲子
m碼。M碼代表腰圍2尺到2尺2寸,腰圍在80cm,臀圍30碼-31碼。尺碼換算:20寸=2尺0,一尺=33.3cm;2尺=66.6cm(約等於70cm)。M:褲子尺碼,160/70A,臀圍86cm,體重在45kg-50kg的標准身材人穿著。M碼是屬於小碼,所以適合瘦小身材的人士穿著。
m碼。M碼代表腰圍2尺到2尺2寸,腰圍在80cm,臀圍30碼-31碼。尺碼換算:20寸=2尺0,一尺=33.3cm;2尺=66.6cm(約等於70cm)。M:褲子尺碼,160/70A,臀圍86cm,體重在45kg-50kg的標准身材人穿著。M碼是屬於小碼,所以適合瘦小身材的人士穿著。
㈦ 2尺3的褲子(30的褲子)的各個尺寸是多少
2尺3/30碼的褲子從下圖可以看出,臀圍為95厘米,大腿圍為59.5,褲長為109cm,適合型號為170/72。
褲子,外文名trousers,泛指人穿在腰部以下的服裝,一般由一個褲腰、一個褲襠、兩條褲腿縫紉而成,作用為保暖、禦寒、時尚,起源於戰國時期,發明國家為中國。
(7)二尺的褲子臀圍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褲子差異
由於男女在體型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所以在裁剪過程中就存在著不同的方式,下面就簡單的介紹一下男女褲子的差異及其結構的關系。
男體的腰節較低,女體的腰節比男體的腰節要高,這樣他們決定了同樣的身高下女褲的褲長及其立檔大於男褲。
由於男女存在生理上的差異所以決定了男褲前檔的凹勢大於女性,也決定了門襟總設在前中心位置,而女褲前後可隨意設置決定了女褲前後可以設計門襟而男褲卻不可。
㈧ 2尺是多少碼
2尺的褲子是27碼,2尺的腰圍是66厘米。褲子的腰圍尺碼計算方法是尺數乘以十,然後加上七。例如你腰圍是2.5尺,那麼你的尺碼就是32碼。
知道自己的尺寸,可以幫助自己更快更好的選擇自己合適的衣服。
尺寸和褲長測量方法:
腰圍:從肚臍點水平圍繞一周測量,即是自己腰圍。根據自己的腰圍選擇適當加放褲子的尺寸。
臀圍:沿臀部最豐滿處平衡圍量一周。
褲長:從腰口往下到褲子最底邊的距離。如果是休閑褲或者牛仔褲,褲長不含腳口貼邊,腳口貼邊可以預留3-4CM長,供以後自行繚邊使用。
網上買的褲子尺寸一般都是以英寸為標準的,我們可以將它換算成厘米來進行計算,一英寸是一厘米,這樣我們就可以准確的知道褲子尺寸的大小,更方便知道我們選擇什麼樣大小的褲子。
我們在測量褲子尺寸之前,要知道自己的腰圍和臀圍是多少。准備一條皮尺,將皮尺放在身體的一側,然後將它按住,圍著自己的腰部或者臀部一圈,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腰圍和臀圍,方便我們挑選自己合適的褲子。
㈨ 2尺的腰是多少碼的
女褲2尺的腰是27碼。
是M碼,M碼代表腰圍2尺到2尺2寸,腰圍在80cm, 臀圍30碼-31碼 。
尺碼換算:20寸=2尺0,一尺=33.3cm;2尺=66.6cm(約等於70cm)。
M:褲子尺碼160/70A, 臀圍86cm,體重在45kg-50kg的標准身材人穿著。
常見服裝有兩種型號標法:
一是S(小)、M(中)、L(大)、XL(加大);二是身高加胸圍的形式,比如160/80A、165/85A、170/85A等。第一種標注不規范。不管是國產服裝還是進口服裝,必須按中國的服裝型號標准GB/T1335標注型號,英文字母只能作為輔助代碼標注。
㈩ 2尺1的褲子,大概是多少CM
答案分析:
1、2尺1的褲子,大概是70厘米,因為3尺=1米,所以2.1尺=2.1*1/3米=0.7米=70厘米。
2、常見褲子尺碼如下:
拓展資料:
英制尺寸
碼的由來: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曾親自組織有關人員討論一碼(yard,縮寫為yd.,合一英尺,約91.4 cm)到底應該定為多長,大臣們為此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在一旁聽得不厭煩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顧不上尊嚴,一拍大腿,伸手指著臣下道:笨蛋,一碼就是從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間的長度。碼就是這樣在一氣之下隨便地定下來的。
英尺的由來:英尺(foot,縮寫為ft.等於12英寸,1/3碼,0.3048 m)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腳」。實際上,一英尺就是一個成年男子一隻腳的長度。由於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在使用時有必要規定一個標準的腳長。到了16世紀,德國人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解決了此事。他們在一個禮拜日,讓從教堂里走出來的16個男子站在一起,然後將其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除以16,求出一個平均的腳長。這就是現在使用的英尺。
英寸的由來:英寸(inch,縮寫為in.)在荷蘭語中的本意是大拇指,一英寸就是一節大拇指的長度。當然人的大拇指的長度也是長短不一的。14世紀時,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了「標准合法英寸」。其規定為:從大麥穗中間選擇三粒最大的麥粒並依次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
米的由來:米(metre,縮寫為m.)這個計量單位是從法國「進口」的,其規定則嚴密得多。1790年的巴黎會議上規定:以通過巴黎、連接南北極的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為基數,取該基數的一千萬分之一為一個長度單位,叫做metre(米)。後來,為了更准確起見,又定出一個標准:將化學元素「氪86」在真空中發射出的橙黃色光波乘上1650763.73後的積定為一米。之後將光速定為定值:299 792 458米每秒,因此米的長度即為一秒鍾真空中光行走距離的1/299 792 458。
換算關系
1米=1公尺=3市尺=3.2808英尺
1分米=1公寸=0.1米=3市寸
1厘米=1公分=0.3937英寸
即1毫米=0.1公分=0.01公寸=0.001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