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男裝百科 > 民國時期褲子穿法

民國時期褲子穿法

發布時間:2021-09-25 22:59:39

『壹』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

『貳』 民國時期的穿著問題

西服大衣裡面,裡面是羊絨衫,襯衣,下面西褲,皮鞋。基本跟現在的紳士穿著一樣。

『叄』 民國女人是怎麼穿衣服的

電視上的民國女人形象大多不符合歷史實際情況。久而久之,年輕人把演員們的穿著當成了民國女人的樣子,鬧出了很多笑話。為了讓廣大讀者真正了解民國女人的樣子,筆者在此公布了一系列絕版照片(照片全部拍攝自民國時期,不是劇照),希望大家能從中看出民國女人的穿衣智慧。

時尚總是循環的。今天的時尚元素有時在民國就已出現了。

民國女人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結合了古典與時尚兩種美。並不是我們今天的電視上塑造的形象——齊耳短發,淺色上衣,深色黑裙。筆者在此噴一句——我幾乎沒有找到電視上描繪的那種照片。

『肆』 民國時期男子的幾種習慣裝束

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服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其穿著者主要是官吏,留學歸國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識分子等。當時的都市口岸城市中,學生、教師、洋行和機關辦事員著西服的最多,最初的西服幾乎是清一色的進口貨。 1994 年,「王興昌記」製造出第一套西服,可謂「國產」,其實僅的仿製,樣式為小駁頭,下擺方里帶院,褲管窄小。

西裝這種新生事物的流行,表明社會的變革,也成為支持民國的一種表徵,當然以後也被人附庸為時髦,於是這種以崇洋為目的的西裝者便遭到了批評。「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處,中國人非學它們不可了,於是乎,阿貓阿狗,就都著起了西裝,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為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中山裝
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最早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示意,由奉幫裁縫製成的服裝,由於民主共和的影響,此服被冠以中山裝。穿著者多為革命者和政府公務人員,在南京政府時,中山裝成為黨政人員的服裝,也為蘇區領導接納。最早的中山裝領口呈關閉式八字形,前門襟七粒扣,後背有中縫,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個貼袋,胸前兩個明袋還製成可以漲縮的「琴袋」式樣,上袋蓋作成倒山形筆架式,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為西褲,它是由前後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襇,有側袋和後袋,褲腳帶折邊。

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學生裝
最初的學生裝,主要是由清末留日學生帶回的制服,形制比較簡潔,立領,左胸前綴有一袋

長袍、馬褂 長袍、馬褂依舊是民國時期法定的禮服,一般交際場合多穿此服。民國時期馬褂崇尚狹窄,一般多以黑色絲麻棉毛織品為質料,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釘紐扣五粒。長衫多用藍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長與馬褂並齊。

民國後期,馬褂越來越少,趨於淘汰,不過民國時期是長袍馬褂月西裝革履並舉,穿著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長袍西褲、圓形禮帽,腳穿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這樣的裝束的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的時尚。

襖褲
上著衫襖,下著褲,這是一般民間百姓衣著,通常是下層人的穿著。中式褲寬大松垮,頭戴瓜皮小帽或羅宋帽,下身穿中式褲,腳蹬布鞋或棉靴,俗稱「短打扮」。

大髦
在北方地區,還流行穿大髦,即斗篷,穿著者多為一些軍政要員。民國初期北京是當時軍政所在地,也是服飾流行的中心。政治中心南移後,則以上海為中心,由於歐美文化對上海的影響,所以 20 世紀 30—40 年代的服飾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伍』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5)民國時期褲子穿法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陸』 民國時期服裝。。。

對應的民國時期女子服裝,為襖裙,衣服和裙子是分開的,衣服寬袖,斜襟。
清朝剃發易服,漢族男子穿著滿族服飾,而漢族女子的服飾未被強制廢除。所以這時期漢族女子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風格的襖裙,但後來又結合了滿族服裝的一些特點,形成了民國時期的女子服裝,就是這種襖裙。

『柒』 春秋戰國時期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禮記》曰:"衣不帛襦袴。"這是因為襦和袴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
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
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

衍生: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特點
由於連年戰爭,戰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於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後身圍裹,即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採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雲紋圖案,即"衣作綉,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這些構思與製作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戰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後,其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捌』 男式壓麻民國時期的衣服褲子

亞麻民國時期的衣服褲子是非常質量好看的,非常值得購買的。

『玖』 南宋黃升墓中的開襠褲和合襠褲是怎樣的都該怎麼穿

眾所周知,開襠褲是兒童穿的褲襠處有開口的褲子,而成人穿的是合襠褲,也就是我們平常穿的褲子。在中國,嬰兒穿褲襠處有開口的褲子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在古代成年人都穿著這些褲子,他們不是裸體的,因為古代的人穿著裙子或“裳”,所以它可以擋住的。而且在古時候不論男女,也會像今天的孩子一樣穿寬松的開襠褲。南宋黃升墓中曾出土過一件煙色花羅開襠褲,這件文物的出土不是偶然,而是正常的。這種褲子在宋代很常見,這也是我們認為宋代的褲子很奇怪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開襠褲和合襠褲應該怎麼穿呢?

合襠褲和開襠褲可以算的上是貼身內衣了,從里到外一般穿圍件、合襠褲、開襠褲、外側開中縫合襠褲、裙,這個方法很是繁瑣。

『拾』 民國功夫片裡面的褲子腰帶系法

腰帶是中式長褲穿著時不可缺少的,腰帶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專門系褲子的「褲腰帶」一種是系在上衣腰間的「腰帶」褲腰帶是用黑色或藍棉布縫制而成,寬約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絲綢製作。按風俗,小孩長到十二歲本命年時,應系紅色褲腰帶,另一種腰帶原是系在長袍腰間的帶子,一般的是在腰間束以湖色、白色或淺色的絲帶,它的長度,可以在腰間系結後下垂與長袍齊。

與民國時期褲子穿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給寶貝織的衣如何分袖子 瀏覽:357
手套沒力量怎麼拿 瀏覽:610
做月子在家要帶帽子嗎 瀏覽:500
編織旗袍試斜襟衣 瀏覽:452
女裝秋冬套頭衣 瀏覽:80
抖音中清洗羽絨服 瀏覽:506
虎牙直播里的馬甲有什麼用 瀏覽:603
如何疊帶帽外套 瀏覽:842
黑色t恤配什麼襯衫 瀏覽:864
韓版加厚風衣外套 瀏覽:516
紫竹調廣場旗袍秀視頻 瀏覽:566
白衛衣搭配什麼顏色裙子 瀏覽:168
山東星宇手套大學生怎麼樣 瀏覽:27
風衣高領打底 瀏覽:517
長袖t恤怎麼搭配短褲 瀏覽:60
白色羽絨服上的污漬怎麼 瀏覽:443
男裝一碼相差多少錢 瀏覽:246
萬達百貨有什麼童裝品牌 瀏覽:315
柳州市第26中學校服 瀏覽:986
廣州小學校服貴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