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那時候——關於穿
民以食為天,但是溫飽也罷,半飽也好 ,人不能不顧及穿衣戴帽的問題。從某種程度說,一個人在家吃的怎麼樣,別人不知道。但你出門穿成什麼樣,別人可是看的清清楚楚。要不怎麼說「衣食住行」,穿著之事還放在前面呢?
很多人一說到60-70年代中國人的服裝,就說是一片灰、藍、綠。這大體上是事實,但也不能概括全部。比如我上小學時,白襯衫、藍褲子是標准配置。尤其是六一兒童節,十一國慶節等重要節慶以及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要活動時 ,白襯衫藍褲子是要求穿著的。女孩子(中小學生)則要求穿白襯衫,花裙子。
50年代末,北京東單街頭曾經有一幅巨大的宣傳畫 ,口號是「姑娘們打扮起來吧」,畫面是一些穿著「布拉吉」的姑娘,這顯然是受到蘇聯服裝的影響。其實那時候,包括學生的白襯衫藍褲子和紅領巾,成年人的列寧裝、鴨舌帽等等 在內,恐怕都是蘇聯文化影響的一部分。在一些城市中,東北的哈爾濱、大連、長春以及北京,可能受蘇聯服裝的影響多一些。而離北京近在咫尺的天津 ,歐美服裝的影響就比較多。上海更不用說了 ,「海派」服裝明顯能看到老租界十里洋場的影響始終存在。
60年代有一部話劇,後來還改編成電影,叫《千萬不要忘記》。裡面有個年輕工人丁少純,被認為是追求享受的典型。他在丈母娘的忽悠下打野鴨子賣錢,還喜歡穿著皮夾克,毛料褲子和皮鞋。那故事說的是東北某工廠的事,由此可見,當時至少在大中城市有一些工人的穿戴還是比較講究的。
(60年代時的照片 ,反映工廠女工的生活。她們在試穿布拉吉式的裙子)
60年代,每逢五一十一都有遊行慶祝活動。中小學生 ,工人,市民都穿上漂亮衣服。在北京,十一國慶節時早起已經比較涼了,因此很多人還穿上毛衣毛背心。參加遊行的青年人,衣著鮮亮,干凈利落,顯示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60年代時有個《劉少奇主席訪問印尼》的紀錄片 ,劉主席夫人王光美,陳毅外長夫人張茜等人穿著的都是剪裁合體的旗袍裙, 印象深刻。可見,當時的服裝服飾還是多樣化的。
或許是《千萬不要忘記》那類文藝作品的輿論引導,或許是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意識形態不斷發揮作用。總之,從60年代中期開始,社會風氣趨向樸素。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剛開始的時候「破四舊」,許多服裝如旗袍、西服、高跟鞋等都被視為「封資修」的產物,人們在服裝方面的選擇越來越「革命化」,或說是單一化。其結果是灰藍綠漸漸成為城市服裝顏色的主流。
灰色藍色成為主流,原因大概有兩個:一個是染料普通,便宜,質量也相對穩定 ,不掉色。另一個原因是 ,50-60年代的幹部服裝多數是灰色 ,工人的工作服以藍色的為常見。至於綠色(確切地說包括土黃色、黃綠色、橄欖綠等),是那時軍裝的基本色調。而那時候,「全國人民學解放軍」,軍隊的地位極高,軍裝,哪怕是舊軍裝,都成為年輕人心目中最時髦的服裝。「文革」初期 ,北京一些部隊大院的子弟把父親的舊軍裝翻出來 ,是那種做工考究的毛呢料,即所謂「將校呢」,穿在身上,一幫人騎著自行車呼嘯而過,頗顯威風。影響所及,一般的年輕人也以穿舊軍裝為榮耀。
如果沒有舊軍裝該怎麼顯示自己呢?那時候,年輕小夥子比較流行的服飾是這樣的——藍色的上衣+西裝褲+一雙黑色的松緊口布鞋+一個白口罩。衣服褲子沒什麼多說的。那鞋 ,北京孩子稱之為「懶漢鞋」或者「片兒鞋」。鞋一定要黑幫黑面的「沖服呢」(燈芯絨面的不行),白塑料底(紅塑料底的不行),鞋邊也要白色(黑色的不行)。這里所謂的「不行」,就是不夠「份兒」,不上檔次。
再說口罩。那時候 ,北京風沙大,秋冬季戴口罩也正常。但當時的男孩子弄個口罩並不戴,而是掖在上衣衣襟里,把口罩帶露出來。女孩子則是用口罩捂著臉,只讓別人看見眼睛。這樣的打扮,現在在公園里那些跳水兵舞的女士們仍然時興 ,年輕女孩好像也繼承了。
(上面這張照片是當年我們在江西幹校時一個夥伴參軍的臨別紀念。仔細看,能看到別在衣襟上的口罩帶。)
前面提到毛衣毛背心,其實,那時候能穿上毛衣毛背心可不簡單。因為 ,毛線貴 ,而且要憑工業劵購買,還要有人會編織。不過 ,當年的人講互相幫助,鄰居、同事之間都可能幫忙編織毛衣。我曾經有一件毛衣就是母親單位的一個阿姨幫忙編織的。
那時候,北京四季分明 ,反映在服裝方面是夏穿單,冬穿棉,春秋兩季要穿「夾」,意思是至少兩層衣,或者穿毛衣毛背心,甚至是呢子外套。所以過去形容人有錢,就說人家家裡有「四季衣裳」,什麼「單、夾、棉、毛、紗 ,綢、呢、皮、貂、獺」,換著穿。但大多數人,沒那麼講究。夏天大背心大褲衩,冬天大棉襖。春秋天如果沒有毛衣毛背心,有的人就穿絨衣。那種絨衣,純棉的,裡面一層絨,很暖和,價格也不便宜。也有人毛衣絨衣都沒有,稍冷一點兒套兩件褂子,再冷,早早的就披上棉襖了。
說到棉襖,那時候,沒有羽絨服之類的成品棉服,多數人家都是自己絮棉花自己做。那種家庭自製棉襖,做的漂亮不容易,薄了不扛冷,厚了顯得臃腫。因此,有的年輕人不願意穿,寧可只穿毛衣,也要保持體型。北京人管這個叫「耍單兒」。
1975年,冬天特別冷。我在公交公司上班有夜班,母親給我絮了一件大棉襖。車隊有一位大姐摸著我那件棉襖的肩膀部位,說了句話:「肯定是親娘做的。」什麼意思呢?後來才知道,民間有「後媽絮袖,親娘絮肩」的說法。意思是,袖口的棉花容易絮,這個部位厚一點,一般人拉下袖子以為棉襖挺厚,其實,人最怕冷的地方是肩膀和後背。
憑著那件厚厚的大棉襖,我度過了那幾個寒冷的冬天。
那時候,冬天要穿棉鞋。比較好的棉鞋,是燈芯絨面,塑料底,半高腰。更好的,是部隊配發的「大頭鞋」。對多數人來說,皮靴或者皮棉靴是不可想像的。
冬天穿棉鞋,夏天就要穿涼鞋。那時候 ,多數人所謂的「涼鞋」可能就是一雙布鞋,也許就是拖鞋。即使穿涼鞋,也是一雙塑料的。當然,在北京,在我的記憶中,小孩子夏天光腳穿布鞋球鞋的比較多,真正穿涼鞋的少。
說到鞋,不能不提一下運動鞋。那時候,我也喜歡體育,籃球,排球,田徑等都喜歡。當時,參加體育比賽一般就是一雙網球鞋或者叫田徑鞋,其實就是最普通的淺幫薄底的球鞋。那時,我最想要的是上海生產的「回力」球鞋。那鞋雖然跟現在的「耐克」之類的鞋沒法比,但它的天然橡膠底帆布高幫鞋面也是讓人感覺舒服。我當時在五七幹校,常常一個人抱著籃球苦練,心裡的一個小目標就是爭取入選縣代表隊,能夠穿上配發的「回力」鞋。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我還真成了縣隊一員,踏踏實實的穿上了心儀已久的球鞋。
那時候,服裝面料主要是棉布,什麼咔嘰布,府綢,斜紋呢,燈芯絨等等。毛料,呢絨,綢緞,不是一般人能穿的起的。到了70年代,開始有了化纖面料。其中最有名的是「的確良」。「的確良」有厚有薄,挺刮,易洗易干,耐磨,做襯衫、制服都可以,感覺是不要布票。雖然說價格比棉布貴一點,但很多人還是想辦法買一件穿。如今,消費觀念又變了,化纖面料種類繁多卻成了大路貨,純棉布成為高端產品。想一想,真是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