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墨西哥.~
有關墨西哥的概況 你可以在網路和科印網里看看
http://ke..com/view/10169.htm
http://wiki.keyin.cn/index.php/%E5%A2%A8%E8%A5%BF%E5%93%A5#.E5.9C.B0.E7.90.86
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高原風情和人文景觀以及漫長的海岸線為墨西哥發展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居拉美第一的旅遊業已成為墨西哥主要創匯來源之一。2001年的旅遊收入達84億美元。墨西哥城、阿卡普爾科、蒂華納、坎昆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下面回答你的幾個問題:
1. 地理位置:位於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是南美洲、北美洲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素稱「陸上橋梁」。北鄰美國,南接瓜地馬拉和貝里斯,東瀕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亞灣。
2. 氣候環境:墨西哥氣候復雜多樣。沿海和東南部平原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27.7℃;墨西哥高原終年氣候溫和,山間盆地為24℃,地勢較高地區17℃左右;西北內陸為大陸性氣候。大部分地區全年分旱、雨兩季,雨季集中了全年75%的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不足250毫米,內地為750—1000毫米,墨西哥灣沿岸中部與太平洋沿岸南部為1000—2000毫米。因墨境內多為高原地形,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萬木常青,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稱。
3. 人文景觀:位於古老聖迪戈要塞阿卡普爾科歷史博物館、座落於猶卡坦半島(Yucatan Peninsula)東北部的杜倫古城(瑪雅文化後期的重要遺跡)、阿卡普爾科-德華雷斯(Acapulco de Juarez)城的聖迭戈古堡、位於墨西哥城查普爾特佩克公園內的墨西哥的人類學博物館(Anthropological Museum拉丁美洲最大和最著名博物館之一)
4. 風土人情:城市居民的衣著已基本歐化,但仍可看到傳統文化的痕跡,如男子的白襯衫衣襟上仍綉有花紋圖案。農村男子平時上著白色襯衣,下穿白色或米色長褲,頭戴草帽,脖系紅綢印花領巾(有時亦系於腰間),腳穿牛皮涼鞋。婦女則常穿色調鮮艷的綉花長裙和襯衣,圖案和款式變化多樣。
三王節每年1月6日,這一天為傳說中東方三王向聖嬰耶穌獻禮的日子。故而在這一天,父母要向未成 年子女贈送禮品。晚上親友團聚,分食"三王麵包圈"。大的麵包圈內藏幾個象徵聖嬰的塑料小人或瓷器小人,最先吃到"小人"者,須於"聖燭節"(2月2日)請客。
聖船節地區性的民間宗教節日。主要流行於納亞里特州的斯卡爾蒂坦島。每年6月29日這一天,當地漁民舉行象徵性的"聖徒"劃船比賽。晚上人們紛紛遊行集會,慶祝載有聖彼得和聖保羅像的"聖船"比賽的勝利。
瓜達盧佩聖母節墨西哥最重要的宗教節日。每年12月12日這一天,天主教會在特佩亞克山下的瓜達盧佩聖母大教堂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數百萬信徒扶老攜幼、長途跋涉,趕來參拜瓜達盧佩聖母原像。境內各地教堂也舉行宗教儀式。節日前後,印第安族教徒還要表演傳統的民族舞蹈,按自己的方式祭祀聖母。慶祝活動要持續一個月左右。
客店節和聖誕節(12月16~25日)傳說"聖靈懷胎"的貞女瑪利亞隨父到祖籍登記戶口,因城中客店客滿,結果在客店的馬棚中生下耶穌。客店節是聖誕節的一部分。聖誕節前夜(12月24日),各家都擺設經裝飾的聖誕樹和模擬耶穌降生場面
5. 華人分布:據記載,華僑移居墨西哥始於1565年,當時主要是一些華僑海員。19世紀末,一批開發美國西部的華工轉進墨西哥。1899年中墨政府簽定《海上通航友好協定》,該協定規定中墨兩國公民可自由出入對方國家並自由就業。1902年,中墨正式通航後,中國人成批進入墨西哥從事商業和農業生產。早期抵墨的華僑多為廣東籍人。近20年來,港、台投資移民和大陸投親靠友者陸續進入墨西哥。據估計全墨華僑華人總數約7萬人,主要居住在蒂華納市、墨西哥城和墨西卡利市。
早期到墨西哥的華僑華人,多為華工主要受雇於築路、礦產公司和農場。隨著華僑華人結構的變化,逐漸轉向商業和服務性行業。近2、30年來,墨華僑華人經濟開始由傳統的服務性行業擴大到制衣、製鞋、玩具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新一代華人受教育良好,他們願意進入墨軍、政界任職,或從事大學教授、醫生、律師、工程師等職業。
6. 教育制度:
a. 初等教育:
墨西哥現行教育制度是以1917年憲法和1973年聯邦教育為根據的。全國教育體系是由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 育兩個系統組成。非正規教育與正規教育一樣,有從初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各級各類教育,不同的是,後者 在校內受教育,前者一般利用業余時間在校外機構受教育,主要是為農村地區、土著居民地區以及其他沒有機 會受到正規教育的人設置的。墨西哥的初等教育被視為教育的基石,包括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又包 括始初教育和學前教育兩個階段。
從1個半月的嬰兒到4歲的幼兒這一階段的教育稱始初教育。進行始初教育的機構有幼兒發展中心、保育學 校和托兒所等,由公共教育部聯邦區政府、社會保險協會、公共衛生福利部以及其他公、私立機構等眾多部門 舉辦,公共教育部負責給各種始初教育機構提供技術服務和教學方法方面的指導,並對這些機構的工作進行監 督和評價。
始初教育階段之後就是學前教育階段。學前教育的對象是4到6歲的兒童。在墨西哥這個階段的教育不屬於 義務教育,從1983年開始,學前教育階段的最後一年屬於義務教育范疇。墨西哥教育界人士認為,幼兒教育階 段是對兒童智力發展和個性形成有深遠影響的階段,是奠定基礎的階段。因此公共教育部要求這個階段的教育 既要重視兒童的智力開發,又要促進兒童身體、情感、道德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突出一點是比較強調培養兒童 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參與意識。同時通過游戲、唱歌、跳舞、兒歌等方式學習社會知識、動物和植物知識、家庭 和學校知識及所有社區的風俗等知識,利用活潑的形式和豐富的知識去開發兒童的智力,使他們順利進入小學 。
墨西哥的小學教育和整個教育系統的一樣,分正規小學教育和非正規小學教育兩大類。正規小學教育是墨 西哥小學教育的主要形式,凡是6周歲的兒童都必須上小學,學制6年。因為小學教育屬免費的義務教育,兒童 上學不僅不需繳納學費,而且也不用繳納課本費,課本一律由國家費供應。非正規小學包括為土著居民開辦的 雙語和雙文化小學、為殘疾兒童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和為12歲以上沒有受到應有教育的兒童開設的各種形式的 開放小學。墨西哥的法律規定,凡企業所在地離居民點兩英里以外而職工子女中學齡兒童超過20人者,企業主 必須為他們辦一所小學。
總的來說,墨西哥的初等教育的發展在發展中國家中是比較迅速的。據1991年統計,墨西哥有73%的5歲兒 童和59%的4歲兒童受到學前教育,幼兒學校學生達2839255人,小學注冊學生已超過6600000名兒童,城市基本 普及了小學教育。但問題的存在還是相當大的。例如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仍有1,500,000人沒有機會受學前教 育,在偏遠和生活條件極惡劣的地區,大概有300,000名兒童還沒有機會進入小學學習,使所有的學齡兒童都入 學仍然是擺在墨西哥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
(http://ebio.wjszzx.cn/html/2004-04/1017.htm)
b. 高等教育:
墨西哥的高等教育由三部分組成:大學、工業學院和師范學院。這三類都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但公立院校為數較多且一般規模較大,80%的學生進入公立大學和學院學習。
每個州最少都有一所公立大學,這些大學的校園通常分布於不同的城市。墨西哥國家自治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UNAM)位於墨西哥城,是墨西哥最大的公立大學,在校學生100,000多名。在1994年,90多所工業學院的學生占高等學校學生的17%。師范學院與普通學校相分離,學制一般為四年。有14個州的大學設立了研究生學位,1991年有2800多名學生考取研究生,1250多名學生加入博士生的行列。
大學在高等教育中占的比重最大,其數目是全部學院數的60%,學生人數是高校學生總數的70%。雖然公立大學的總數(共40所)相對於私立大學來說相當少,但它們規模大,因此擁有的學生人數占很大的比重(80%)。在1995年,有140萬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到2000年人數將達到180萬。
現有114,724位教授從事墨西哥的高等教育事業,他們在1,309所大學和技術學校中教學,包括公立和私立的學校。近年來,研究生在科學、人類學和技術領域中的研究取得了進步。
大學與高等教育學院國家協會(ANUIE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cation Institutions)發行了"La Ecation Superior en el Siglo XXI"的電子版本,該書的內容包括協會的官方情況和對墨西哥將來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建議。
開放式教育和遠程教育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裡,開放式教育和遠程教育已成為擴大墨西哥的教育覆蓋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徑。有50所學院提供這一形式的教育,包括基礎水平、研究生水平課程、教師培訓和工作技能訓練。
國家成人高等教育學會(INEA)在全國范圍內為成年人提供初等和中等水平的教育。大學和私立學院也為所在的地區的成人提供高中和高等教育。1994年約300,000人受益於開放式教育體系。
1997年,墨西哥有2790萬人在學就讀,比1996年增加了160萬,其中90%在公立大學學習。
(http://www.earthe.com/CountryInfo/Mexico/ESystem/200704/20070429161322.shtml)
嗯嗯。。那麼多我想你也夠了 再推薦你一個關於墨西哥旅遊的網站吧
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059687.html
我可是從頭到尾把墨西哥研究了一遍啊 汗= =111
B. 墨西哥的風土人情
墨西哥概況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7∶4。從左至右由綠、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繪有墨西哥國徽。綠色象徵獨立和希望,白色象徵和平與宗教信仰,紅色象徵國家的統一。
國徽: 為一隻展翅的雄鷹嘴裡叼著一條蛇,一隻爪抓著蛇身,別一隻爪踩在從湖中的岩石上生長出的仙人掌上。這組圖案描繪了墨西哥人的祖先阿茲台克人建國的歷史。相傳在很久以前,太陽神為了拯救四處流浪的墨西哥人祖先阿茲台克人,托夢給他們,只要見到鷹叼著蛇站在仙人掌上,就在那地方定居下來。居住在墨西哥北部地區的阿茲台克人在太陽神的啟示下,找到圖案中所描繪的地方定居下來,建立了墨西哥城。仙人掌是墨西哥的國花,象徵著墨西哥民族及其頑強的斗爭精神。圖案中下方為橡樹和月桂樹枝葉,象徵力量、忠誠與和平。
國鳥:雄鷹。墨西哥人將「雄鷹」視為祖國的象徵,墨西哥的國徽圖案為一隻嘴裡叼著蛇的雄鷹佇立在仙人掌上,它的國旗中間有一雄鷹,它的硬幣上也是雄鷹的標志。
國花:仙人掌、大麗菊
國石:黑曜石
自然地理:面積1,964,375平方公里,是拉美第3大國,為中美洲最大的國家。位於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是南、北美洲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素稱「陸上橋梁」。北鄰美國,南接瓜地馬拉和貝里斯,東瀕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亞灣。海岸線長11122公里。其中太平洋海岸7828公里,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岸3294公里。有300萬平方公里經濟專屬區和35.8萬平方公里大陸架。著名的特萬特佩克地峽將北美洲和中美洲連成一片。全國面積5/6左右為高原和山地。墨西哥高原居中,兩側為東西馬德雷山,以南是新火山山脈和南馬德雷山脈,東南為地勢平坦的尤卡坦半島 ,沿海多狹長平原。全國最高峰奧里薩巴火山,海拔5700米。主要河流有布拉沃河、巴爾薩斯河和亞基河。湖泊多分布在中部高原的山間盆地中,最大的是查帕拉湖,面積1109平方公里。墨西哥氣候復雜多樣。沿海和東南部平原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27.7℃;墨西哥高原終年氣候溫和,山間盆地為24℃,地勢較高地區17℃左右;西北內陸為大陸性氣候。大部分地區全年分旱、雨兩季,雨季集中了全年75%的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不足250毫米,內地為750—1000毫米,墨西哥灣沿岸中部與太平洋沿岸南部為1000—2000毫米。因墨境內多為高原地形,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萬木常青,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稱。
人口:1.06億(2005年),在拉美僅次於巴西,居第二位,位居世界第八位。其中印歐混血種人佔90%,印第安人佔10%,還有白人等。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有8%的人講印第安語。居民中92.6%信奉天主教,3.3%信奉基督教新教。
經濟: 墨西哥是拉美經濟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拉美第一位。全國約19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六分之五是高原和山地。礦業資源豐富,地下天然氣、金、銀、銅、鉛、鋅等15種礦產品的蘊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金、銀、銅、鉛、鋅、砷、鉍、汞、鎘、銻、磷灰石、天青石、石墨、硫磺、螢石、重晶石、氟石等。其中白銀的產量多年來居世界之首,素有「白銀王國」之稱。鉍、鎘、汞產量佔世界第二位,重晶石、銻產量居世界第三位,碘、水銀居第四位。已探明石油儲量為453.76億桶(截至2007年1月1日)。天然氣儲量為700億立方米,是拉美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居世界第13位,在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森林覆蓋面積為4500萬公傾,約佔領土總面積的1/4。水力資源約1000萬千瓦。海產主要有對蝦、金槍魚、沙丁魚、鮑魚等,其中對蝦和鮑魚是傳統的出口產品。墨的工礦業門類比較齊全,但發展不平衡。製造業占重要地位,原先不景氣的建築、紡織、服裝業開始恢復,運輸設備、水泥、化工產品、電力各業持續增長。石油產量繼續保持世界第四位,墨西哥是世界主要蜂蜜生產國,年產量達6000萬公斤,居世界第四位。生產的蜂蜜90%用於出口,每年此項外匯收入約達7000萬美元。
C. 英國古代服飾及禮儀(尤其要十九世紀的)男女都要 要圖片啊要圖片!
一般禮儀
1.鞠躬禮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後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 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後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2.點頭禮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3.舉手注目禮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後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4.握手禮
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並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 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 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5.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後,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6.接吻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7.擁抱禮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二.就餐禮儀
法國人就餐非常講究禮儀,一般用長條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兩頭,家中其他成員或客人在餐桌兩旁按從女主人一側向男主人一側重要程度遞減方式排 列,餐具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盤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據本次用餐情況全部擺放到就餐人餐盤 兩側,從外到里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開胃濃湯(soupe),然後是冷盤(hors-d`œuvre),接著才是主菜 (plat de résistance),最後是甜點(dessert),麵包隨時取用,比英美人消耗多。餐前喝利口酒,餐中水產和禽類菜配干白葡萄 酒。肉類菜配干紅葡萄酒,法國人消耗葡萄酒較多,幾乎每餐必備,和英美法律也不同,未成年人也允許飲用葡萄酒。到法國人家中作客,則不能像到英美人家中作 客一樣,用一瓶酒和鮮花作禮物,等於諷刺主人家沒有足夠的酒,只能用一盒巧克力做禮物。法國人的就餐禮儀已經成為西方宴會的經典模式。
法國餐館以其豪華的禮儀和風味著稱,世界各大城市中最豪華昂貴的餐館幾乎都是法國餐館,曾有英國人抱怨說:乘協和式飛機從倫敦去巴黎吃一頓飯,再乘機返回,所有旅費加到一起,也比在倫敦的法國餐館吃一頓飯便宜。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飲食文化大國,在法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色美食。由於法國人相當地重視美食,所以吃法國菜時所需要的餐具也是非常多的。
1、肉類料理排餐的吃法
(1)從左邊開始切。
法國料理中所使用的肉有牛、豬、羊、雞、鴨等等,種類相當多,又依調理方式分為燒、烤、蒸、煮等各式各樣。一打開菜單,烤小羊排、烤鴨、燜牛肉等等各樣的肉類料理 名稱琳琅滿目地排列在一起,而且吃法千奇百樣,令人垂涎三尺。
首先必須記住的是排餐的用餐方法。排餐可說是自古至今的肉類料理代表,排餐的吃
法自然也就成為其他肉類料理的基本形式,所以最好下點功夫研究。點用牛排時,首先服
務生會詢問燒烤程度,可依你所喜歡的料理方式供應。
用餐時,以叉子從左側將肉叉住,再用刀沿著叉子的右側將肉切開,如切下的肉無法
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子再切小一些,切開剛好一口大小的肉,然後直接以叉子送人口中。
(2)重點在於利用刀壓住肉時的力度。
為了輕松地將肉切開,首先就要松肩膀,並確實用叉子把肉叉住。再以刀輕輕地慢慢
地前後移動。用力點是在將刀伸出去的時候,而不是將刀拉回時。
(3)將取得的調味醬放在盤子內側。
點排餐時,會附帶一杯調味醬。在正式的場合中,調味醬應是自行取用,而非麻煩服
務生服務。
首先將調味醬缽拿到盤子旁邊,以湯勺取醬料時要注意不要滴到桌巾。調味醬不可以
直接淋在牛排上,應取適當的量放在盤子的內側,再將肉切成一口大小蘸醬料吃。
調味醬的量約以兩湯匙為最適量。取完調味醬後,將湯勺放在調味醬缽的側邊,並傳
給下一個人。
(4)不可一開始就將肉全部切成一塊一塊的,否則好吃的肉汁就會全部流出來了。如
果用叉子叉住肉的左側卻從肉的右側開始切;會很難將肉切開。因左手拿叉子,所以從左
側開始切才是基本。
千萬不要從右側開始切。如果太用力切,在切開時會因與盤子碰撞而發出很大的聲音。
身體向前傾的姿勢很難使用刀子。
(5)點綴的蔬菜也要全部吃完 放在牛排旁邊的蔬菜不只是為了裝飾,同時也是基於營
養均衡的考慮而添加的。國人大都會把水芹留下,如果不是真的不愛吃,最好不要剩下。
利用湯取醬料並放在餐盤內側,放在旁邊的蔬菜與肉互相交替著吃完。
中世紀時期貴族禮儀基本是法國人和法國宮廷倡導,並為其他各個宮廷所普遍效仿的。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服飾習俗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裝珍聞趣事》)。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 年版53 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羅蘭之歌》(法)、《亞瑟王之死》(英)有所記述。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
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15 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羞恥心的文化史》施萊貝爾著三聯書店)
男人服飾的變化也被人認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開宗教會議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議會頒布了告示:「僅穿短上衣出入舞會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將身體前後遮蓋好,不要露出恥部。」(《羞恥心文化史》83 頁)告示發出不久短褲加長,並且與類似襪子的腳部的裝飾縫在一起,後來又出現了用結實布料縫制的股袋,用以遮住恥部。
英國議院對於平民、普通騎士,穿的衣服與貴族穿著相同不能容忍,對於服飾上的追求刺激也極力反對,愛德華四世時,英國下院提出了這樣的文件:「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聯書店)。
14 世紀時興一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一種顏色,右邊一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各為一種顏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別染色。15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引《世界風俗.衣住篇》)
中世紀衣服上綉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綉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綉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中世紀男子留長發,騎士都披長發。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志。`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綉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圖片沒找到 但是你可以看點電影 譬如傲慢與偏見
接下來是十九世紀的:
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長褲「龐塔龍」作為對貴族那緊身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的革命來穿用,最初龐塔龍的褲長只到小腿肚,後來逐漸變長,1793年長到腳面。到十九世紀前半葉,褲腿時而緊身,時而寬松,與傳統的半截褲並存。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男褲完成現代造型。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層社會,有許多禮儀講究,特別是夜裡的社交活動,男士必須穿燕尾服,需舉止文雅談吐不俗。晚宴過後,男士們可以聚在餐廳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這里,才可以抽煙、喝白蘭地、開玩笑,也可以在沙發上躺卧,這時那筆挺的緊包身體的燕尾服就顯得不和時宜。於是,一種寬松的無尾茄克就作為休息室專用的衣服登上歷史的舞台,這就是「拉翁基·茄克」,約產生於1848年前後。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於休息或郊遊、散步等休閑時穿用。十九世紀後半葉,這種茄克上升為男裝中一個重要品種,當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生穿的牛津茄克、劍橋外套也都是這種造型。
對了,我網路到一個,你自己也可以看看。。專攻19世紀的。。http://wenku..com/view/64ae5ec4aa00b52acfc7ca60.html
D. 學院風的風格發展
「學院風」代表年輕的學生氣息、青春活力和可愛時尚,是在學生校服的基礎上進行的改良。時尚圈裡盛行的「學院風」讓人重溫學生時光。「學院風」衣裝以白百折式及膝裙、小西裝式外套居多。近年流行的英格蘭「學院風」以簡便,高貴為主,以格子的明顯圖紋為特點。格紋短裙搭配帆布鞋、休閑靴,很美。
不退流行的「學院風」一直深受女孩喜愛。大明星Paris Hilton和范冰冰都為「玩清純」而拍攝「學院風」寫真。「學院風」男裝也成為時尚,周傑倫、桂綸鎂借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以「學院風」穿回清純十八歲。
當然,「學院風」並不局限於穿著,而是涵蓋了時尚生活方式,不然會辱沒這一身行頭。
中國學校的校服一直貧乏,很多人小時候的慘綠記憶是每逢六一兒童節就要被逼穿上白襯衫藍褲子白球鞋,男女不辨,讓人厭煩。之後看到電影里的日本女生校服,才知道小學女生中學女生都可以這樣美,及膝襪短裙種種,隨便一穿就可以成美少女,讓人心聲艷羨。翻中國的校服史,民國時的新潮文藝女們似乎都曾有一張讓人難忘的清新校服照,可見不是沒有過好時光,只是時代轉變讓有些美一度銷聲匿跡。幾個月前在香港看的旗袍史時,也曾看到內地校服斷層的時期,它在香港如何依然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和持續,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使得香港人對這個傳統服裝仍一直保留著鮮明的印象。在舊照片里看到一直延用至今的培道中學女生在1970年時的白色旗袍校服照和聖保羅中學、英華中學女生夏季藍色校服照,都別有一翻清麗,比之日本校服女生們,學院氣質不知高過幾個級數。
西方的校服款式里,由以英倫風為代表,《哈里波特》里的赫敏式,《成長教育》里的珍妮式,都十分有代表性的優雅清新,只是稍稍有點一成不變的老式腔,彷彿沉溺在過去好時光里遲遲不肯醒轉來的老派英國人。不比這幾年來因一部《緋聞女孩》而吹起的那股美式學院風來得活力動感。這樣的學院風(Preppy Look)指的是來自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些常青藤聯盟名校的學生著裝風格,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1970年的暢銷小說和電影《Love Story》,代表著干凈、斯文、低調內斂、有品位的特質,追求的是一種不張揚的知性魅力。標志性的單品包括西裝外套、卡其褲、針織背心、Polo衫、格紋襯衫、膠框眼鏡等等。 傳統的學院風品牌包括了Ralph Lauren、Lacoste、Tommy Hilfiger等,尤其是作為學院風之父的Ralph Lauren,多年來的設計中,從來不曾離棄過綉花胸章的西裝、V領針織衫、領帶、牛津紡恤衫等這些很學院派的簡單清新款的衣服。1970年代伍迪愛倫的電影《Annie Hall》里男女主角的裝扮就是出自Ralph Lauren之手,此片成功的為該品牌建立了一種美式懷舊和上流社會文化格調,時裝界則為Ralph Lauren冠上了Preppy Look之名,令其紅遍時尚圈。
而這股源自70年代的學院派風潮,在秋冬的T台上也被演繹得令人耳目一新。英倫派代表的Burberry Prorsum的雙排扣小西裝,是若是搭配上校園氣的徽章就是最類似校服的制服上衣,搭配同樣英式自然田園風的Paul Smith的及膝百褶裙,最能表現校園女生的清純淑女氣質;意式Salvatore Ferragamo或者是Sportmax質地良好的針織背心,搭配法式簡潔的Celiné白襯衫和Chloe蝴蝶領結,都是淳樸的學院派的首選單品;以及必不可少的Ralph Lauren格紋襯衫和Lacoste的全棉Polo衫,自然更是演繹完美學院風的最佳利器!
E. 墨西哥的文化
太多了,更多看這里
http://www.6kee.com/chujing/tour/405/
墨西哥的飲食文化
--------------------------------------------------------------------------------
墨西哥是中美洲的文明古國,除了古跡多多,其加勒比海的優美景色更令人嚮往,而飲食更是豐盛。因為曾被西班牙統治過,而受到古印第安文化的影響,菜式均以酸辣為主。而辣椒,成了墨西哥人不可缺少的食品。墨西哥本土出產的辣椒估計有過百款之多,顏色由火紅到深褐色,各不相同;至於辛辣度方面,體形愈細,辣度愈高,選擇時可以此為標准。
墨西哥的早餐可以用「醒神」來形容,各式食物都以辣為主,連松餅都是以辣椒來焗制,正宗的墨西哥菜,材料多以辣椒和番茄主打,味道有甜、辣和酸等,而醬汁九成以上是辣椒和番茄調制而成。
墨西哥菜分前菜、湯類、主菜和甜品,其中以湯類較為清淡,用以突出主菜的酸辣特色;墨西哥菜不拘泥於餐桌禮儀,吃時可只用手,充分反映其民族爽朗豪氣的特徵。粟米是墨西哥人的主糧之一,也是墨西哥菜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而以粟米製成的副食品舉不勝舉,像Taco(粟米袋餅)、Nachos(粟米脆餅)等等。而一粟米為次,鮮魚為主的菜式,沾上牛油制的醬汁的魚柳香滑鮮美,大粒的粟米則爽甜過人。
墨式沙律奇特無比,其用料配備了與青瓜口感相近的仙人掌和雜菜等材料,在加橙香的醬汁,入口清爽,配以墨式雞尾酒,更是爽在心頭。
墨西哥商務禮儀
墨西哥的商務禮俗,建議穿著保守式樣的西裝。公私單位往訪,必須先訂約會。由於墨西哥商人經常旅行,行前一定要心意上訂好約會,然後再出發赴墨西哥。中午,公司和政府機構休息3小時。將墨西哥人當作天主教徒交入不會有錯,全國有12000多座教堂,如在墨西哥城,幾乎每三四條街有一座教堂。墨西哥人的生活習俗除受天主教等影響外,還保留了其獨特的傳統色彩。
墨西哥商人相當功利現實、精打細算。雖然許多人會說英語,但他卻希望你能說西班牙語。如果你接到對方用西班牙文寫來的信,而你用其他文字回信,這在墨西哥會被視為相當失禮,墨西哥人認為紫色是不吉利的棺材色,應避免使用。由此而演變出一大忌---向墨西哥人送禮物,不能送紫色類的物品或以紫色包裝的禮品。穿紫色系的衣服在訪問別人,或招搖過市,一樣也不受歡迎。在墨西哥,黃色花表示死亡,紅色花表示符咒。
商務活動中要注意,在墨西哥微笑和握手是他們的問候方式。男子絕不能吻一個十分不熟悉的女士的面頰和手。盡管大家都親吻和擁抱,但這種習慣用於熟人之間。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墨西哥算是一個常穩定的拉丁美洲國家,世界上各國商人都知道和他們做生意。
墨西哥菜以辣為主,內地居民常以龜、蛇、斑鳩、松鼠、石雞入菜、家常蔬菜要數炒仙人掌、仙人球最富特色。墨西哥人還以嗜酒聞名於世。賓客上門,習慣先以酒招待。
在墨西哥,大部分商人在私下都會拋開人種的意識而親切交往。但是一旦談起生意,頓時就會嚴肅起來,露出自我本位的本性。在墨西哥談生意首要秘決是:「不慌不忙」---加上「禮多人不怪」。多施小惠,多送點小禮物,一筆簡單的生意可花你一星期時間。
墨西哥民風民俗
墨西哥民風民俗
城市居民的衣著已基本歐化,但仍可看到傳統文化的痕跡,如男子的白襯衫衣襟上仍綉有花紋圖案。農村男子平時上著白色襯衣,下穿白色或米色長褲,頭戴草帽,脖系紅綢印花領巾(有時亦系於腰間),腳穿
牛皮涼鞋。婦女則常穿色調鮮艷的綉花長裙和襯衣,圖案和款式變化多樣。三王節每年1月6日,這一天為傳說中東方三王向聖嬰耶穌獻禮的日子。故而在這一天,父母要向未成 年子女贈送禮品。晚上親友團聚,分食'三王麵包圈'。大的麵包圈內藏幾個象徵聖嬰的塑料小人或瓷器小人,最先吃到'小人'者,須於'聖燭節'(2月2日)請客。
聖船節地區性的民間宗教節日。主要流行於納亞里特州的斯卡爾蒂坦島。每年6月29日這一天,當地漁民舉行象徵性的'聖徒'劃船比賽。晚上人們紛紛遊行集會,慶祝載有聖彼得和聖保羅像的'聖船'比賽的勝利。
瓜達盧佩聖母節墨西哥最重要的宗教節日。每年12月12日這一天,天主教會在特佩亞克山下的瓜達盧佩聖母大教堂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數百萬信徒扶老攜幼、長途跋涉,趕來參拜瓜達盧佩聖母原像。境內各地教堂也舉行宗教儀式。節日前後,印第安族教徒還要表演傳統的民族舞蹈,按自己的方式祭祀聖母。慶祝活動要持續一個月左右。
客店節和聖誕節(12月16~25日)傳說'聖靈懷胎'的貞女瑪利亞隨父到祖籍登記戶口,因城中客店客滿,結果在客店的馬棚中生下耶穌。客店節是聖誕節的一部分。聖誕節前夜(12月24日),各家都擺設經裝飾的聖誕樹和模擬耶穌降生場面
墨西哥:太陽神的產物
墨西哥是個五彩繽紛的國度,就像墨西哥民間舞蹈「哈拉維」里姑娘們舞出的裙花,絢麗多彩,眼花繚亂。
墨西哥的古瑪雅文化、阿茲別特古文化,與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古印地文化。從前,墨西哥還出現過著名的奧爾梅克文化。它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被視為墨西哥古文化的始祖。古印地安人創造了輝煌的文化,給墨西哥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使今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暢游歷史的長河。
瑪雅世界
抵達首都墨西哥城之後,當地旅行社已經為我們安排好了行程,來到酒店,導游已經等在那裡了,是位典型的墨西哥姑娘,黑發,皮膚也是微黑的。和我同行的小吳能講流利的西班牙語,上前和她寒暄了幾句,然後興奮地告訴我:「明天上午她就帶咱們去參觀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位於墨西哥城東北20多公里的山谷盆地中,第二天,坐上旅行車,穿過片片雨林,我們去朝拜瑪雅文化。
這兩座金字塔是特奧蒂華坎古城遺址的一部分。太陽金字塔建於公元2世紀,高65米,南北長222米,東西寬225米,塔頂曾建有太陽神廟,現在只剩下一個大平太了。四周有台階通向塔頂,朝西的那面有242個台階。一口氣爬到塔頂,累得我氣喘吁吁,出了一身大汗。墨西哥的金字塔同古埃及的不同。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寢,而墨西哥的金字塔則是印第安人祭天的聖壇。月亮金字塔高46米,塔基寬150米,比太陽金字塔規模要小,但據考證重大的宗教儀式都在它前面的月亮廣場舉行。特奧蒂華坎古城其他建築,如太陽宮、蝴蝶宮殿的牆上仍保留著古代壁畫,年代雖已久遠,看不去色彩還挺鮮艷的。
站在塔頂,極目四望,遠處是深邃莫測的山峰古樹,近處,特奧蒂華坎古城盡收眼底,寬闊的「黃泉大道」和那一座座排列有序的巨大石頭建築遺址更使人浮想聯翩,為古印第安人的聰明才智和巨大的創造才能而嘆服。
墨西哥東南部及中美洲北部的熱帶雨林中也散布著許多古瑪雅人留下的古城遺址。當地人給它起了個響亮的名字:「瑪雅世界」。瑪雅文化存在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250年,在墨西哥境內重要的遺址有帕倫克、奇琴-伊查、烏斯馬爾等。墨西哥東南部恰帕斯州熱帶雨林中的帕倫克遺址被視為瑪雅文化的精華。它的極盛期大約在公元600年到900年期間。帕倫克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城,城內分布著許多建築,有神廟、太陽廟、十字宮、美洲豹宮,球戲場等,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布局巧妙,令人贊嘆不已。
山水明珠
墨西哥是個高原之國,西邊是太平洋,東邊是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山水兼而有之,風景名勝遍布各地。
在東西海岸,散布著許多世界聞名的海濱旅遊城,如加勒比海邊的坎昆,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爾科、馬薩特蘭等等。那裏海水碧藍,沙細灘平,椰樹成蔭。
中部高原海拔在2000到2500米之間,有許多峻峭的山峰,其中一些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火山。山間谷地坐落著印第安人聚居的村莊或是仍保留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築的古鎮。由於這個地區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又由於海拔高度的差異,許多地方垂直氣候變化於一地。我們驅車從墨西哥城到墨西哥海濱,幾個小時的路途,一會兒行駛在白雪皚皚的雪峰下,一會兒又鑽進茂密的松林中,一會兒看到的是片片玉米地,一會兒迎面而來的又是果實滿枝的芒果樹和椰子樹,鬱郁蔥蔥的甘蔗園和香蕉園。真是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海濱、山峰、農舍、古鎮,似一顆顆明珠,把墨西哥裝扮得無比靚麗。
邊走邊舞
無論是在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還是在奇妙恬靜的高原小鎮,或是在大都市墨西哥城,人們都可以領略墨西哥的獨特風情。馬里亞契音樂是墨西哥最具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在墨西哥旅遊,處處、時時可以聽到它動人的旋律。馬里亞契樂隊一般由3-5人組成,使用的樂器主要是小提琴、吉他、小號。演奏時,樂手們頭戴裝飾講究的寬邊大帽子,身穿綉著精美花邊的緊身「恰羅士」服,站立著一字排開,每人手中一件樂器,邊奏樂邊引亢高歌,曲調歡快熱烈,抑揚頓挫。無論是在大飯店、小酒店、還是在劇院、街心廣場、家庭聚會,都會聽到馬里亞契音樂迷人的旋律。
伴隨我們行程的還有那優美熱烈的民間舞蹈哈拉維。哈拉維是最富墨西哥民族特點的舞蹈,享譽世界。哈拉維為多組變化的男女對舞,以踢踏舞步為主,但各個地區的哈拉維也有本地區特有的風格。人們經常看到的多為瓜達拉地區風格的哈拉維,男舞者身著「恰羅士」服,頭戴寬邊大帽子,口中不停地打著唿哨,跳著快速的踢踏舞步,舞台發出清脆有節奏的響聲。姑娘們身著色彩艷麗的寬邊大裙子,邊跳踢踏舞邊用雙手舞動裙邊,抖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裙花。在馬里亞契樂隊歡快樂曲的伴奏下,場面熱烈豪放,觀眾陶醉了,不由得邊鼓掌邊在座位上扭動起來。
鬥牛狂歡
每年11月到下一年3月是墨西哥的都牛季節,許多外國遊客都趕在這個時候去墨西哥,為的是一睹墨西哥鬥牛士的風采。現在世界上大概只有3個國家還有鬥牛,墨西哥便是其中之一(另兩個國家是西班牙和哥倫比亞)。世界最大的墨西哥城鬥牛場,可容納8萬觀眾。墨西哥人喜歡看鬥牛,在鬥牛季,鬥牛場總是座無虛席。鬥牛都是專門飼養的公牛,體重一般在400到600公斤之間,膘肥體壯,勇猛好豆。鬥牛士身著華麗的緊身鬥牛服,頭戴黑色扁形帽,右手握利劍,左手舞動紅色斗篷,顯出一股天下無敵手的剽勇只氣。不過鬥牛士與這么大的傢伙周旋,最後一劍從頸部刺進牛的心臟把它殺死,那是要冒極大風險的。看台上的人自始至終是提心吊膽的。實際上,鬥牛士被牛頂傷頂死的事也是不少見的。但正是在這危險刺激的表演中,觀眾們才充分領略了墨西哥人粗獷勇敢的精神。
F. 北美洲de傳統文化
早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之前,印第安人已在北美洲繁衍生息。他們主要分布於從聖勞倫斯河畔到佛羅里達的大西洋沿岸、中部平原、墨西哥高原和中美地峽等地,依山傍水而居,以農業和漁獵為生,並曾創造了燦爛的馬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
哥倫布於1492~1504年間 4次率領西班牙船隊到西印度群島探險,4次航行分別到達巴哈馬群島、安的列斯群島和中美地峽沿海地帶。1497年,卡博特父子到達紐芬蘭島並進至聖勞倫斯河口沿岸。約40年後,卡提埃率法國軍隊沿聖勞倫斯河上溯,到達蒙特利爾一帶。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相繼佔領和殖民,對印第安人殘酷掠奪、肆意屠殺,並把他們從世居的土地上趕往西部乾旱地區。
16世紀中葉,西班牙人首先在美、墨邊界以北的大陸主體部分建立了聖奧古斯丁殖民地。17世紀初,法國人在現加拿大東海岸的新斯科舍建立第一個居留地,隨後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並以此為基地,上溯聖勞倫斯河,越五大湖,順密西西比河南下,擴張至墨西哥灣沿岸地區。英國從17世紀初才在弗吉尼亞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此後,荷蘭、芬蘭和瑞典在大西洋沿岸地區相繼殖民。至18世紀早期,北美大陸的殖民勢力基本上是三分天下。英國佔領了從新斯科舍到佛羅里達的大西洋沿岸狹長地帶;法國佔領了從聖勞倫斯河、五大湖到密西西比河流域遼闊而肥沃的中部平原;西班牙佔領了佛羅里達、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以及西至太平洋沿岸的廣闊的遠西地區。英國的殖民活動雖起步較晚,但由於適時地採取了一些有效的移民措施,大批移民,致使其殖民地人口不斷增加,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持續發展。1705年英國移民已達法國的20倍,在北美大陸總人數中占絕對優勢。18世紀中期起,英國通過戰爭手段先後奪取了原法國在密西西比河以東和聖勞倫斯河沿岸的大片殖民地。
英國殖民勢力在大陸東部紮根不久,英國移民及其後裔舉行武裝起義,並於1776年脫離英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與此同時,一些親英皇室的反獨立者紛紛北遷加拿大安大略和魁北克兩省定居。這就是北美大陸兩個大國美國和加拿大的雛形。19世紀中葉,美國領土擴張至太平洋岸。1867年加拿大成為自治領,其版圖也於19世紀70年代推進到太平洋沿岸。橫貫大陸的鐵路干線建成後,掀起了開發中西部的熱潮。至此,北美大陸主體部分基本上已為英國殖民勢力所控制。法國只剩下紐芬蘭島南面的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兩組小島嶼。
格陵蘭是歐洲人較早到達的北美島嶼。早期由丹麥和挪威共管,1814年起成為丹麥殖民地,1953年劃為丹麥一個行政區。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實行內部自治。
北美大陸南部、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地區,早期西班牙勢力占絕對優勢。16世紀初,已在海地島的聖多明各建立正式殖民統治機構;16世紀中葉,西班牙已將今加勒比海沿岸國家至少在名義上淪為其殖民地,並將其殖民統治的重點從大安的列斯群島轉移到墨西哥。英、法、荷等西歐國家從16世紀末開始在西班牙尚未殖民的小安的列斯群島建立殖民地。美國在其領土擴展到墨西哥灣沿岸後,開始向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擴張,佔領波多黎各、控制巴拿馬運河區、購買維爾京群島的 3個小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接管了幾個英屬殖民地。由此,早期拉丁語系宗主國壟斷統治的北美大陸南部、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美國的影響已日趨增長。
由於民族、語言、文化等的不同,美洲的北部和中部常被稱為盎格魯美洲,南部則稱為拉丁美洲。
G. 冬季去巴西聖保羅旅遊穿什麼衣服好
聖保羅冬季平均溫度是18~26℃。白天平均26℃,建議穿棉麻面料的襯衫、薄長裙、薄T恤等清涼透氣的衣服。夜間平均18℃,建議穿單層棉麻面料的短套裝、T恤衫、薄牛仔衫褲、休閑服、職業套裝等舒適的衣服。聖保羅冬季日均氣溫最高的城市是阿拉卡茹(27℃)、阿雷格里港(20℃)、貝倫(32℃)、貝洛奧里藏特(25℃)。聖保羅冬季日均氣溫最低的城市是阿拉卡茹(24℃)、阿雷格里港(20℃)、貝倫(22℃)、貝洛奧里藏特(19℃)。
H. 十月份去巴西聖保羅旅遊穿什麼衣服好
聖保羅十月平均溫度是15℃~25℃。白天平均25℃,建議穿棉麻面料的襯衫、薄長裙、薄T恤等清涼透氣的衣服。夜間平均15℃,建議穿套裝、夾衣、風衣、休閑裝、夾克衫、西裝、薄毛衣等保暖衣服。聖保羅十月日均氣溫最高的城市是阿拉卡茹(28℃)、阿雷格里港(24℃)、貝倫(32℃)、貝洛奧里藏特(28℃)。聖保羅十月日均氣溫最低的城市是阿拉卡茹(23℃)、阿雷格里港(15℃)、貝倫(22℃)、貝洛奧里藏特(18℃)。
I. 秋季去巴西聖保羅旅遊要注意什麼
聖保羅秋季平均溫度是14~24℃。白天平均24℃,建議穿棉麻面料的襯衫、薄長裙、薄T恤等清涼透氣的衣服。夜間平均14℃,建議穿套裝、夾衣、風衣、休閑裝、夾克衫、西裝、薄毛衣等保暖衣服。聖保羅秋季日均氣溫最高的城市是阿拉卡茹(27℃)、阿雷格里港(20℃)、貝倫(32℃)、貝洛奧里藏特(25℃)。聖保羅秋季日均氣溫最低的城市是阿拉卡茹(24℃)、阿雷格里港(20℃)、貝倫(22℃)、貝洛奧里藏特(19℃)。
J. 偏瘦的男生是穿襯衫好還是穿衛衣、T恤、POLO衫好,是衣服和身材的搭配,哪種更適合。
個人覺得衛衣好點兒吧!
其實最主要是應該顯的魁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