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章怎麼戴
戴法:男左女右,也就是死者是男的就把孝章戴左邊,如果是女的那麼就戴你的右邊。
按規定,血緣關系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系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系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兒子輩的戴純黑的,孫子輩的戴黑色上綴紅色布頭的。
(1)孝帽子怎麼戴擴展閱讀
老人壽終,子孫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親人則腰纏一塊白布(有的衣披黑紗)。
喪家開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論。長子為主孝,其他兒子、兒媳及女婿次之,家門戶族開到侄兒侄女輩。無兒無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認叫的戴孝,不然就無人抱靈牌或捧遺像。
主孝孝布與棺材蓋齊長,其餘的略短一些。戴時用麻絲纏捆,即所謂「披麻戴孝」。孝子對來人要搭禮叩頭,若有要事到別人家去,要卸下孝布。現在的城鎮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老人謝世最講究哭,男的多嚎啕大哭,聲嘶力竭;女的數數答答,如訴如泣。
2. 出殯如何戴孝布
出殯戴孝布孝子、孝女可將孝布直接系於腰間,孝女也可以對折後,縫成孝帽子帶於頭頂,女兒孝帽子右半邊長,兒 媳孝帽子左半邊長。
其中長子、長媳也可各用14尺白色孝布做成孝袍守孝均可。先人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的孝布不可帶有紅布條。
先人的侄男外女等的孝布 要帶有紅布條一塊(有的地方也不帶,如不帶,孝布是長七尺,寬六寸至七寸不等);先人的孫子輩等的孝布要帶有紅布條一塊;先人重孫子輩等的孝布要在紅布條 之上再加蓋一塊黃布條。
(2)孝帽子怎麼戴擴展閱讀
出殯後孝布的處理方法:
1、參加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及姻緣連帶關系的葬禮,其孝布是不可以保留的,包括黑紗和白花等。對於這種情況,孝房家屬都會單獨准備,譬如在遺體告別之後,或是喪宴開席之前,都會有專門的人進行收管,然後集體焚化。
2、與去世先人是舅甥關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一百天之後進行處理,也就是說外孝的情況,不是同一姓氏的帶孝情況。在百天祭日,直接將孝布與紙錢等共同焚化即可。
3、與去世先人是叔侄關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三周年之後進行處理,也就是說家孝的情況,同一姓氏帶孝的情況。在三周年祭時,直接將孝布與紙錢等共同焚化即可。
3. 披麻戴孝的習俗
1、孝男身穿麻衣,頭戴麻帽,腳穿草履,腰扎草繩。如果這孝男已送給別人做繼子,則不戴麻帽扎頭白,腰扎白帶加一條紅帶以示區別,如果有孝子外出不在家,應將這一套放在竹籮中,以示親臨。
2、孝孫穿黃麻衣,戴黃帽,腰扎白帶;侄孫也是黃衣不戴帽;曾孫穿綠衣、戴綠帽;侄孫也是綠衣,不戴帽。
3、女婿奔喪,早先岳家要為他剪制一件白袍。閩劇小方卿唱道里唱道:「儂丈夫身體又高又大,白袍要有七尺剪。」現在簡化了,每人剪一塊六尺白布掛在身上就算是白袍了。
4、外甥、內侄輩,視喪家能力,可剪可不剪。男人中長輩不能為小輩帶孝,只有妻子死了,丈夫可為他掏長杖。這長杖長度齊眉,所以又叫齊眉杖。
5、未出嫁女子在家為父母帶孝,只是穿白衫,扎藍帶,頭戴黃花;已出嫁的為父母戴孝,穿白衫扎白帶,頭戴黃花;為翁姑帶孝,要隨丈夫穿白衫加罩麻衣,腰扎白帶,戴白花;為丈夫帶孝要全身縞素(即全白)。
4. 兒子戴孝的帽子怎麼戴
戴在頭上
戴孝也叫穿孝。戴孝是死了人的標志。由於輩數不同,「孝」的規格也不一樣。死者的親生兒女謂之孝男孝女都穿重孝(也叫大孝),即頭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白筒褲、白綁腿、白布綳鞋。長子的孝帽後綴三大朵籽棉和麻團等。有的後邊戴個象徵性的麻辮子。閨女和媳婦的孝都用白布包頭,頭布是用極長的麻絲系著,披上肩上,甚至拖到地上。有的還用孝衫裹身,謂之重孝。孝布長短均有定規,如五服以外都是一個普通孝巾或者只是頭上一個白箍。但個別地方也有披麻穿孝衫的。女婿孝只是一根白腰帶(有的地方只是一個孝帽)。孫子孫女輩的孝,都是一條白帶箍,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綴一塊紅布,如果是重孫子輩,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綴上一綠布。
5. 老人去世下八輩孫子各戴啥孝帽
成服
其實就是俗話說的「戴孝」,即穿著孝衣。戴孝的類別與期限,以家族的親屬遠近有所差異。中國古代的孝服分為五等,稱為「五服」,至親者所服稱之為斬縗,是兒子、未嫁女為父,承重孫為祖父,妻為夫所服。所以稱斬,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這種孝服是用極粗的生麻布做的,毛邊,服三年。第二種是齊縗,次於斬縗,服期一年、五個月和三個月,即夫為妻、孫為祖服一年,重孫為曾祖服五月,玄孫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個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為伯叔父等服之,又稱為功服。小功,凡本宗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個月,鰓麻,為五服中最輕的。一種,服期三個月,本宗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盡管占禮規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內孝服均用白布製作。斬縗下邊撕開,不剪、不繚、不繰,俗稱毛邊孝服,不釘紐扣,用毛帶白布條系結,圓口無領。兒、兒媳、女兒、承重孫全著這種孝服,頭上扎孝帶,披發以青麻束之。兒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縫一圓筒狀,高約一尺,上口均勻地折攏許多小褶,縫死後再翻過來,下口向上綰邊二寸,毛邊,俗稱抽頂孝帽。女用蓋頭布,即用長方形白布,從長邊中對折,四角兩組相對重合,折縫成軸,從對軸任意一端開始,沿長邊縫一尺,即成尖頂蓋頭布,戴時尖角恰對「百合」。侄輩、孫輩、女婿、外甥等著孝服、束孝帶,戴道冠式孝帽。不過,戴道冠式孝帽,根據親疏關系,有光頭戴與不光頭戴之分。光頭戴較近,孝帽直接戴到頭上;不光頭戴較疏,即將孝帽套在別的帽子上,再戴到頭上;曾孫則戴兩角孝帽,兩角各綴一條紅布條;玄孫所戴的兩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黃布縫制。男女著孝者均需用白布將鞋幫遮蓋,俗稱:「瞞鞋臉」。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瞞外,否則不得整瞞。瞞的長度隨老人去世而增加。女人的鞋後跟嵌一塊紅布,然後瞞至紅布處。其他戴孝者瞞鞋的長度隨孝服的遠近而遞減。
6. 孝布應如何戴
孝布製作:
孝房孝子、孝媳、孝女、孝婿的孝布製作方法:取白色棉布長7尺,寬2尺4至2尺7均可。7尺孝布對折後,於正中間,等量一分為二裁開。孝子、孝婿取其中一條,系於腰間即可,稱重孝帶。孝女、孝媳則取其中另一條,將7尺孝布以2:5比例對折後,白線縫合,不打死結,帶於頭上,稱重孝帽。其中,孝女是右側5:2對折縫合,孝媳是左側5:2對折縫合。以上孝布製作方法,快捷簡單,隆重庄嚴,極其適用於現今殯葬時代。
孝房女眷,不可佩戴「孝帶(味江陵園) 」,以免白煞沖撞子宮,形成孝寒氣,造成女眷日後不宜受孕成功。同時,如有製作孝袍者,則是再取7尺孝布,一分為二,十字花交替,等量搭於左右兩肩,腰間在系以一條七寸孝帶即可。如有製作男子孝帽者,均按實際頭圍製作,孝帽頂端系棉花球兩個,孝帽後端再系7尺孝布點綴即成。
孝房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的孝布製作方法:製作方法和孝子、孝媳、孝女、孝婿的孝布製作方法相同,只有一點不同的是,在孝布的頂端,要縫以紅布一寸,來區別重孝,即稱「隔輩人紅孝」。重點知識普及:孝房家眷身高撐不起7尺孝布的人,譬如孩子等,則按5尺製作即可。
孝房侄男外女的孝布製作方法:製作方法和孝子、孝媳、孝女、孝婿的製作方法相同。其中本家侄子、侄子媳、侄女、侄女婿皆是重孝,姻親侄子、侄子媳、侄女、侄女婿則不是重孝。製作方法是在7尺孝布的一段,對折一直角三角形後,直接縫合或裁減下直角三角形後,帶孝即可。
孝房重孫子、重孫女、重外孫子、重外孫女的孝布製作方法:製作方法和孝房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的孝布製作相同。不同的是,要在「隔輩人紅孝」的一寸紅布之上,再縫以半寸黃布來區別紅孝,即稱「重輩人黃孝」。如還有下輩人,則在半寸黃孝的基礎上,在縫以綠布一條,即稱「多輩人祿孝」。
孝房新婚百天人、訂婚人、四眼人、月房人的孝布製作方法:四眼人和月房人是不可以給任何先人帶孝的,包括小月子人,以免犯呼枉死不斷。新婚百天人和訂婚人根據自己和先人的輩分關系,按照上文所講的孝布方法之外,在自己的孝布內側,再縫合等量紅布區別即可,即稱「新人紅孝」,以免紅煞沖白煞,家中呼氣不斷,煞氣不斷。
重點知識普及:重孝三年期內,孝房三年春節不可粘貼對聯、年畫和鳴放鞭炮。如想粘貼春聯者,第一年貼白色春聯、第二年貼黃色春聯、第三年貼綠色春聯。帶孝期間,(安親網 )孝房人員不可帶孝去任何人家,尤其是在殯儀館發送先人的帶孝人員,更不要帶著孝布去其他人家的殯儀廳,以免白煞沖白煞,血光不斷,亡人不斷。
7. 漢族葬禮上孝子戴的帽子的樣式怎麼做
是有規定的,哪可不是瞎來的,孝帽有五種,分別:單邊孝帽,穩圈子孝帽,三角孝帽,方片孝帽,七節子孝帽。現在年輕人懂的很少了,
8. 老人過世晚輩戴孝有哪些講究
據傳統,服喪孝服有輩份之分,不應弄錯:
白布——死者同輩、外親
麻布——子女兒媳;
萱布——孫侄甥
淺布——曾孫輩
黃布——玄孫輩
紅布——直系玄孫(因玄孫為五代子孫,用紅色隱含笑喪之義)
成年人頭配喪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狀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為男配左腕孝球,女結於發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藍、青、黃四色,待除靈後依次換色,古時稱為「換孝」。及至現今,一切已從簡。主要看各地風俗不同,一般分為三天,七天,百天.
孝服尺寸規則每個地方風俗不大相同:
兒子兒媳的孝是一樣的,閨女的孝是一樣的,其餘的親人是一樣的
兒子兒媳的孝:頭戴孝冒,頭系著6尺白布包頭,包頭從後邊向前繞,把扣子系在腦門上,兩邊自然下垂;身上披14尺白布,用繩子繫上。腿上系白布條。
閨女的孝:不戴孝冒,白布包頭也是六尺,直接系在頭上活扣系在右邊,身上披14尺白布,用繩子繫上。腿上系白布條。
其餘親人的孝:男的頭戴孝冒,白布包頭六尺活扣系在左邊,身上一樣,腿上不系白布;女的不戴孝冒,直接系白布包頭,和閨女一樣,但是褲腿不系白布。
9. 兒子戴孝的帽子怎麼戴
戴在頭上
戴孝也叫穿孝。戴孝是死了人的標志。由於輩數不同,「孝」的規格也不一樣。死者的親生兒女謂之孝男孝女都穿重孝(也叫大孝),即頭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白筒褲、白綁腿、白布綳鞋。長子的孝帽後綴三大朵籽棉和麻團等。有的後邊戴個象徵性的麻辮子。閨女和媳婦的孝都用白布包頭,頭布是用極長的麻絲系著,披上肩上,甚至拖到地上。有的還用孝衫裹身,謂之重孝。孝布長短均有定規,如五服以外都是一個普通孝巾或者只是頭上一個白箍。但個別地方也有披麻穿孝衫的。女婿孝只是一根白腰帶(有的地方只是一個孝帽)。孫子孫女輩的孝,都是一條白帶箍,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綴一塊紅布,如果是重孫子輩,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綴上一綠布。
10. 怎樣穿孝衣孝帽啊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需要守孝。
因而需要穿壽衣和壽帽。
一、兒子兒媳(干兒媳)閨女孝衫八尺,白褲一條,男孝帽一尺半道布五尺,媳婦含干兒媳 ,頭孝五尺(布一破二)閨女同。
二、親叔伯,親侄,侄女,孝衫七尺半,道布四尺半,孝帽一尺四寸,女的頭孝四尺半,一破三。
三、親叔伯,男孝衣七尺,道布四尺,孝帽一尺。
二、頭孝一破三,女的三尺八寸。
四 親孫、親孫女,孝衣帽同親侄一樣。
五 不出五服的男 孝帽一尺三,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六 曾孫帶黃帽,玄孫紅帽
七 親戚,女婿,妻侄,外甥都有孝帽,女頭孝三尺半,一破三, 九寸寬,娘家人的孝不分輩,男女都有頭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