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狀為暖帽,草帽狀為涼帽。
夏常服冠:涼帽/___\ (斗笠形)
每歲農歷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夏式帽冠也稱為涼帽,夏帽冠檐並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變, 績玉草或藤絲、竹絲為質,帽表裹以羅絹,帽體呈圓形,外罩白布, 帽身覆有織網,紅紗綢里,黑地織金包緣,緣上有黑帶圓邊,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飾有東珠一顆,
冬常服冠:暖帽\___/ (倒梯形)
每歲農歷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稱為暖帽, 冠檐反折向上圍著帽頂, 以薰貂、青絨或黑貂皮毛製成(一說是海獺、海狸或黃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但較為短小,帽體呈圓形,粗厚紙圓邊為質,外罩黑布及圍上青絨在外,紅紗綢里,帽胎兩側縫上系帶。
這類帽式均為清朝高級官員日常戴用。
『貳』 明朝官服上有許多"補丁"上面的圖案是什麼
動物圖案。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2)黃鸝的帽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
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叄』 明朝殿閣大學士,頭上戴的什麼手中拿的是什麼
"大學士"是一品
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手裡拿的是: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
『肆』 三衢道中作者游覽的時間行程所見所聞的詩句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像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麼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於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於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麼越國在後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麼?」李白沒有對後續的發展著墨,並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麼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伍』 明代官服具體顏色圖案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
1.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2.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
明代服制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
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
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
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
一品緋袍,綉仙鶴;
二品緋袍,綉錦雞;
三品緋袍,綉孔雀;
四品緋袍,綉雲雁;
五品青袍,綉白鷳;
六品青袍,綉鷺鷥;
七品青袍,綉鸂鶒;
八品綠袍,綉黃鸝;
九品綠袍,綉鵪鶉。
『陸』 古代文官帽子和武官帽子有什麼區別
兩旁插著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徵,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如果在帽子兩旁插著尖翅,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如《四進士》中的顧讀;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標志。
清初順治入關,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但等到清室統治鞏固,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即頂戴花翎。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時至今日,仍將罷官現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柒』 根據詩句寫出相對的詞黃鸝對什麼
1. 關於黃鸝的宗詩句
2. 關於黃鸝百靈詩句
關於黃鸝的宗詩句 1.所有有關「黃鸝」的古詩
1、《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2、《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著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閑地橫在水面。
3、《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台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4、《破陣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後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
巧笑著的東鄰女伴。在採桑的路上邂逅,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鬥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出了笑意。
5、《三衢道中》
宋代: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2.有關「黃鸝」的古詩句有哪些
1.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庄作》
釋義:廣闊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田野邊繁茂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的啼聲。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釋義:兩個黃鸝在空中鳴叫,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3.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釋義: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4.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釋義:我只憐愛這河邊生長那幽靜的野草,樹陰深處黃鶯發出誘人的叫聲。
5.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破陣子·春景》
釋義:池畔點點青苔碧綠鮮翠,林叢葉下黃鸝的啾囀也顯得清脆悅耳。
3.含「黃鸝」的詩句有哪些
1.《聞黃鸝》唐代:柳宗元 ——倦聞子規朝暮聲,不意忽有黃鸝鳴。
2.《絕句》唐代: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3.《滁州西澗》唐代: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4.《蜀相》唐代:杜甫——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5.《破陣子·春景》宋代:晏殊——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6.《三衢道中》宋代:曾幾——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7.《南湖早春》唐代:白居易——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
8.《清平樂·春歸何處》宋代:黃庭堅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9.《積雨輞川庄作 / 秋歸輞川庄作》唐代:王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10.《水調歌頭·游覽》宋代:黃庭堅——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
11.《好事近·夢中作》宋代:秦觀——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12.《清明日》唐代:溫庭筠——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13.《秋思》唐代:李白——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
14.《菩薩蠻·數間茅屋閑臨水》宋代:王安石——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15.《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宋代:曹組——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4.描寫黃鶯的詩句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唐·韓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宋·呂本中《踏莎行》。
「宮城團回凜嚴光,白天碎碎墮瓊芳。」唐·李賀《十二月樂辭·十一月》;
「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宋·楊萬里《觀雪》;
「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宋·辛棄疾《和廓之雪》。
玉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唐·元稹《南秦雪》;
「開門枝鳥散,一絮墮紛紛。」宋·司馬光《雪霽登普賢閣》;
「峴山一夜玉龍寒,鳳林千樹梨花老。」唐·呂岩《劍畫此詩於襄陽雪中》;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元·華幼武《春雪》;
「玉花飛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蘇軾《和田國博喜雪》。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黃昏門外六花飛,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樓鑰《謝林景思和韻》;
「門前六齣花飛,樽前萬事休提。」元·白樸《天凈沙·冬》。
手、掌、席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雪花似掌難遮眼,風力如刀不斷愁。」清·錢謙益《雪夜次劉敬仲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唐·李白《北風行》。
鹽、塵、柳絮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唐·元稹《南秦雪》。
雨、酥、葉、藻 「彤雲慘慘如天怒,寒龍振鬣飛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朝來試看青枝上,幾朵寒棧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瑞葉飛來麥已青,更煩膏雨發欣榮。」宋·范成大《雪後雨作》
關於黃鸝百靈詩句 1.贊美黃鸝的詩句
贊美黃鸝的詩句包括:
1、唐代韋應物《滁州西澗》
原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
我喜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鶯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
春潮夾帶著暮雨流的湍急,惟有無人的小船橫向江心。
2、唐代王維《積雨輞川庄作》
原文: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譯文:
空林積雨,薪火難以點燃。午飯做完,馬上送向田間。漠漠水田,飛起幾只白鷺;陰陰夏樹,傳來婉轉鳥鳴。
慣於山間安靜,早起遍地看花。松下長吃素食,採摘路葵佐餐。我與野老已融洽無間,海鷗為何還要猜疑?
3、唐代杜甫《蜀相》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4、唐代杜甫《絕句四首(其三)》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間鳴叫,一行白鷺向湛藍的高空里飛翔。
西嶺雪山的景色彷彿嵌在窗里,往來東吳的航船就停泊在門旁。
5、宋代王安石《菩薩蠻·數間茅屋閑臨水》
原文:
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譯文:
幾間茅草屋悠閑地面臨著水面,我穿著窄小的衣衫戴著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楊的樹叢里邊。要說花朵還是去年開得最鮮紅,那可是一夜之間春風把它吹開了,它怎能不紅艷艷。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樹梢上仰卧著,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來便是這夜晚。什麼東西最關繫到人的感情,想去想來還是那深藏在那樹叢裡面的黃鸝鳥叫喚的兩三聲。
6、宋代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原文: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
燕子飛回來的時候正趕上春季祭祀的日子,梨花落去之後又迎來了清明。三四片碧綠的青苔點綴著池中清水,棲息在樹葉下的黃鸝偶爾歌唱兩聲,柳絮也隨風輕輕地飛舞著。
在採桑的路上邂逅了東鄰女伴,她笑得如花般燦爛。正疑惑著她是不是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是今天鬥草獲得勝利了啊!雙頰都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了笑意。
2.所有有關「黃鸝」的古詩
1、《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2、《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著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閑地橫在水面。
3、《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台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4、《破陣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後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
巧笑著的東鄰女伴。在採桑的路上邂逅,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鬥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出了笑意。
5、《三衢道中》
宋代: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3.描寫黃鶯的詩句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唐·韓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宋·呂本中《踏莎行》。
「宮城團回凜嚴光,白天碎碎墮瓊芳。」唐·李賀《十二月樂辭·十一月》;
「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宋·楊萬里《觀雪》;
「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宋·辛棄疾《和廓之雪》。
玉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唐·元稹《南秦雪》;
「開門枝鳥散,一絮墮紛紛。」宋·司馬光《雪霽登普賢閣》;
「峴山一夜玉龍寒,鳳林千樹梨花老。」唐·呂岩《劍畫此詩於襄陽雪中》;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元·華幼武《春雪》;
「玉花飛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蘇軾《和田國博喜雪》。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黃昏門外六花飛,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樓鑰《謝林景思和韻》;
「門前六齣花飛,樽前萬事休提。」元·白樸《天凈沙·冬》。
手、掌、席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雪花似掌難遮眼,風力如刀不斷愁。」清·錢謙益《雪夜次劉敬仲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唐·李白《北風行》。
鹽、塵、柳絮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唐·元稹《南秦雪》。
雨、酥、葉、藻 「彤雲慘慘如天怒,寒龍振鬣飛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朝來試看青枝上,幾朵寒棧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瑞葉飛來麥已青,更煩膏雨發欣榮。」宋·范成大《雪後雨作》
『捌』 諸葛亮是唐代還是宋代
1. 唐代關於諸葛亮的詩句
唐代關於諸葛亮的詩句 1.關於諸葛亮的詩句
1、唐代: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原文選段: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釋義:
東漢末年,群雄紛起,龍爭虎鬥。爭王圖霸之業未立,各自割據稱雄。劉備像漢光武一樣一挽漢朝之頹運,得到了孔明這條「卧龍」的輔佐。諸葛亮在南陽之時,親自躬耕於隴畝之中。
2、唐代:王質《八聲甘州·讀諸葛武侯傳》
原文選段:
過隆中、桑柘倚斜陽,禾黍戰悲風。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沈了英雄。本計東荊西益,觀變取奇功。轉盡青天粟,無路能通。
他日雜耕渭上,忽一星飛墮,萬事成空。使一曹三馬,雲雨動蛟龍。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斗氣常沖。千年後,錦城相吊,遇草堂翁。
釋義:
經過隆中,斜陽下的桑麻綠油油的,秋風高歌,非常凄涼。假如世上沒有徐庶則一定沒有龐統,這些夭折的英雄們。本來謀劃攻取荊門,靜靜等待他們的戰功。在栗地中轉悠了一圈,竟然發現沒有了道路。
當年在渭地屯兵的諸葛,忽然一顆彗星降落,他的一切的謀劃都成了空談。曹氏大權被司馬氏家掌握,司馬氏集團如蛟龍之逢雲雨,順順當當地發展壯大。欣賞出師表這樣光彩照人,牛氣沖天的作品。等過了數千年之後,我在草廬旁憑吊,看到堂前有一老翁。
3、唐代:杜甫《蜀相》
原文選段: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釋義:
去那裡找尋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國都外那柏樹最茂密的地方。綠草照映著台階自當體現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決斷天下的先主曾經三顧茅廬拜訪,幫助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惋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豪傑們對此涕淚滿裳!
4、唐代:杜甫《八陣圖》
原文選段: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釋義:
在三國鼎立的時間你就創建了蓋世的勞績,八陣圖的創造使你名聲大噪。東流的滔滔江水推不走你布下陣的石頭,只惋惜沒有戰勝吳國造成了千古的遺恨。
5、唐代:李商隱《籌筆驛》
原文選段: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釋義:
魚鳥猶疑是驚畏丞相的嚴明軍令,風雲常常護著他軍壘的藩籬欄柵。
諸葛亮徒然在這里揮筆運籌劃算,後主劉禪最終卻乘坐郵車去投降。
2.唐詩三百首中諸葛亮的詩
是問《唐詩三百首》中關於諸葛亮的詩嗎???
以下幾首是《唐詩三百首》關於諸葛亮的詩: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詠懷古跡五首》 (後二首) 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提醒一下,以後問問題盡量不要產生歧義。我還以為你是要在唐詩三百首中找諸葛亮的詩呢。把我嚇出了一身冷汗!
3.關於諸葛亮的詩詞
1、諸葛武侯宋代:王安石慟哭楊顒為一言,余風今日更誰傳。
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譯文:仰慕英賢怎奈天妒傷心亦挽不回,高風亮節鞠躬盡瘁至斯的精神還有誰堪被贊譽。
小小一個劉蜀怎麼能與吳魏兩個政權同在?若非真誠虛心怎能得此大才輔佐。2、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3、武侯廟唐代:杜甫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卧南陽。
譯文:武侯廟的孔明先生的畫像早已遺落不知何處,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長。 站在這里好似還能聽到諸葛亮作辭別後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再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了啊。
4、八陣圖唐代:杜甫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江水東流推不轉你布陣石頭,千古遺恨你滅吳失策功未就。
5、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唐代: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籌劃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雲。
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鎮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為之失色。漢朝帝位轉移是因為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4.古代詩人寫諸葛亮的詩句
五古·讀諸葛武侯傳書 唐 李白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五絕·八陣圖 唐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五排·諸葛廟 唐 杜甫 久游巴子國,屢入武侯祠。 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
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 翊戴歸先主,並吞更出師。
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 欻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五古·先主武侯廟 唐 岑參 先主與武侯,相逢雲雷際。 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
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 五絕·武侯廟 唐 杜甫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卧南陽。 七律·詠懷古跡五首 (後二首) 唐 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五律·哭呂衡州六首 (前三首) 唐 元稹 氣敵三人傑,交深一紙書。
我投冰瑩眼,君報水憐魚。 髀股惟誇瘦,膏肓豈暇除。
傷心死諸葛,憂道不憂余。 望有經綸釣,虔收宰相刀。
江文駕風遠,雲貌接天高。 國待球琳器,家藏虎豹韜。
盡將千載寶,埋入五原蒿。 白馬雙旌隊,青山八陣圖。
請纓期系虜,枕草誓捐軀。 勢激三千壯,年應四十無。
遙聞不瞑目,非是不憐吳。 七絕·上卿翁請修武侯 唐 杜甫 大賢為政即多聞,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諸葛廟,卧龍無首對江濆。 五排·武侯廟古柏 唐 李商隱 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
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 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
葉凋湘燕雨,枝拆海鵬風。 玉壘經綸遠,金刀歷數終。
誰將出師表,一為問昭融。 是日至下馬磧憩於北山 宋 蘇軾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西觀五丈原,郁屈如長蛇。 有懷諸葛公,萬騎出漢巴。
吏士寂如水,蕭蕭聞馬楇。 公才與曹丕,豈止十倍加。
顧瞻三輔間,勢若風卷沙。 一朝長星墜,竟使蜀婦髽。
山僧豈知此,一室老煙霞。 往事逐雲散,故山依渭斜。
客來空弔古,清淚落悲笳。 題定力院壁 北宋 王安石 溪北溪南水暗通,隔溪遙見夕陽舂。
思量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卧龍。 八陣磧 北宋 蘇轍 漲江吹八陣,江落陣如故。
我來苦寒後,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遺跡,磊磊六十四。
遙指如布棋,就視不知處。 世稱諸葛公,用眾有法度。
區區落褒斜,軍旅無闊步。 中原竟不到,置陣狹無所。
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 獨使後世人,知我非莽鹵。
奈何長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視不能去。
諸葛武侯 北宋 王安石 慟哭楊顒為一言,余風今日更誰傳。 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
諸葛武侯 北宋 王安石 漢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黃。 群盜伺昏黑,聯翩各飛揚。
武侯當此時,龍卧獨摧藏。 掉頭梁甫吟,羞與眾爭光。
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強。
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 勢欲起六龍,東回出扶桑。
惜哉淪中路,怨者為悲傷。 豎子祖余策,猶能走強梁。
隆中 宋 蘇軾 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 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七律·書憤 宋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謁漢昭烈惠陵及諸葛公 南宋 陸游 雨止風益豪,雪作雲不動。 凄涼漢陵廟,衰草卧翁仲。
畫妓空笙竽,土馬闕羈鞚。 壤沃黃犢耕,柏密幽鳥哢。
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 整整渭上營,氣已無岐雍。
少須天意定,破賊寧患眾。 興亡信有數,星隕事可痛。
陵邊四五家,茆竹居接棟。 手皸紙上箔,醅熟酒鳴瓮。
雖嗟生理微,亦足逭飢凍。
5.贊美諸葛亮的詩句
贊美諸葛亮的詩句:
1、《蜀相》
唐代 杜甫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2、《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唐代 杜甫
原文: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
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雲霄的鸞鳳。
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3、《閣夜》
唐代 杜甫
原文: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譯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又算得了什麼呢。
4、《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 陸游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5、《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 蘇軾
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
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6.李白寫的關於諸葛亮的古詩有哪些
唐朝李白所寫《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1.《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此詩寫了李白讀《諸葛亮傳》後的感慨:贊述了諸葛亮由一個布農得遇知己薦舉,君臣相合,建功立業的事跡;進而聯系歷史上崔瑗、管、鮑的故事,贊美了知人舉才的先賢;最後抒發了李白自己熱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薦舉而施展抱負的願望。
描述諸葛亮的詩還有:
2.《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3.《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勛最為卓著,他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出自《八陣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前二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後二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在內容上,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樹一格。
7.描寫諸葛亮的詩詞
1、《隆中對》魏晉:陳壽 原文節選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譯文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系一天天親密起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
關羽、張飛於是不再說什麼了。2、《項脊軒志》明代:歸有光 原文節選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台;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
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譯文 項脊生說:巴蜀地方有個名叫清的寡婦,她繼承了丈夫留下的硃砂礦,采礦獲利為天下第一,後來秦始皇築」女懷清台」紀念她。
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出身隴中由務農出而建立勛業。當這兩個人還待在不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時,世人又怎麼能知道他們呢?我今天居住在這破舊的小屋裡,卻自得其樂,以為有奇景異致。
如果有知道我這種境遇的人,恐怕會把我看作目光短淺的井底之蛙吧!3、《與山巨源絕交書》魏晉:嵇康 原文節選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也;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
足下見直木不可以為輪,曲木不可以為桷,蓋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業,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此足下度內耳。
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吾頃學養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於寂寞,以無為為貴。
縱無九患,尚不顧足下所好者。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私意自試,不能堪其所不樂。
自卜已審,若道盡途窮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於溝壑也。
譯文 人與人之間相互成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後成全他。夏禹不強迫伯成子高出來做官,是為了成全他的節操;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為了掩飾子夏的缺點;近時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漢,華歆不硬要管寧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這些人才可以說始終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
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車輪,曲木不能夠當椽子,這是因為人們不想委屈它們原來的本性,而讓它們各得其所。所以士、農、工、商都各有自己的專業,都能以達到自己的志向為快樂,這一點只有通達的人才能理解,它應該是在您意料之中的。
不能夠因為自己喜愛華麗的帽子,而勉強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爛發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來喂養鴛雛。我近來正在學習養生的方法,正疏遠榮華,摒棄美味,心情安靜恬淡,追求「無為」的最高境界。
即使沒有上面所說的「九患」,我尚且不屑一顧您所愛好的那些東西。我有心悶的毛病,近來又加重了,自己設想,是不能忍受所不樂意的事的。
我已經考慮明確,如果無路可走也就算了。您不要來委屈我,使我陷於走投無路的絕境。
4、《閣夜》唐代: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譯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又算得了什麼呢。
5、《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唐代:李白 原詩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譯文 東漢末年,群雄紛起,龍爭虎鬥。
爭王圖霸之業未立,各自割據稱雄。劉備像漢光武一樣一挽漢朝之頹運,得到了孔明這條「卧龍」的輔佐。
諸葛亮在南陽之時,親自躬耕於隴畝之中。劉備三顧諸葛亮於卧龍崗茅廬,如魚之得水,叱吒風雲於天下。
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劉備立國,其凌雲攻志,直吞咸京。諸葛亮未顯達之時,是誰對他最為贊許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
我也是一個布衣之士,胸懷報國憂民之情。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這樣的朋友,華發之際同衰共榮。
我們都是寄意於經國濟民,結成了兄弟般的朋友。讓我們的友誼像管仲和樂毅一樣在歷史上千載傳名。
8.求古代詩人寫諸葛亮的詩句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首《書憤》第二聯的「樓船夜雪瓜洲渡」說的是虞允文長江破金兵的故事,後一句鐵馬秋風大散關也是一場少見的勝利的戰役。
宋朝對外民族的戰爭中,勝利的戰役簡直是鳳毛麟角,難得有幾場,何況瓜州之役的領導者虞允文以一個文官督師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勝利,自然更成了陸游的「偶像」了。最後一聯更舉出諸葛亮的出師表相比。
陸游以這些儒將自許,希望能象孔明、虞允文那樣為國做一番事業,可惜,「鏡中衰鬢已先斑」。
9.贊美諸葛亮的詩句
贊美諸葛亮的詩句:1、《蜀相》唐代 杜甫原文: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2、《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唐代 杜甫原文: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雲霄的鸞鳳。
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3、《閣夜》唐代 杜甫原文: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譯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又算得了什麼呢。
4、《書憤五首·其一》宋代 陸游原文: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譯文: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5、《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 蘇軾原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譯文: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玖』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什麼關系嗎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關系,在顏色上,明初規定: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可見在明朝,青色的地位超過了綠色,綠色淪為末流。看官服等級,還要看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
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9)黃鸝的帽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在官服制度上注重對顏色的應用,這首先是統治階級意識的體現。每一次改朝換代,統治階級都充分利用服飾顏色這個工具,進一步強化封建等級政治。皇室有其皇族專用色,官員按品級用色,普通百姓在服飾用色上受到許多限制。
秦漢以前,人們對顏色的崇尚,除依循五行規律外,主要源於統治貴族的喜好以及有限的染色水平。秦漢時,封建專制進一步加強,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被納入統治者的控制范圍。
《漢書食貨志第四下》:天下太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統治階層已經有了對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方式進行控制的意識。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戰亂不息,但服飾仍在變化發展,尤其是隨著染色技術的提高,服飾顏色也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魏文帝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不但在官位等級上是個大貢獻,同時提出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正式確立了以顏色區分官服等級的制度。
此後的朝代在區分官服等級方面,都以顏色作為重要的參照物。即使到了明清時期補服出現,以其花紋圖案作為辨別官職大小的重要依據,而以顏色標示等級的制度仍然堅定地存在於封建官職制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