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寒衣節燒寒衣的步驟和方法
農歷十月初一的 寒衣節 ,民間有祭祖掃墓的習俗,人們在這一天燒紙錢、寒衣等供品給逝者,據說這是為了讓陰間的先祖在冬天裡不會缺衣少穿,同時能有足夠的錢使用。那麼就讓 老黃歷 為你介紹,寒衣節燒寒衣的步驟和方法。
首先要提前准備好供品。一般在會在當天上午去准備。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接下來就是進行拜祭。人們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寒衣等置於圈內,點火焚燒。
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寒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XX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燒寒衣的注意事項
1、有些地方,在燒紙錢的時候要鋪開,將100元真錢壓在上面,從右至左,從上至下,把整張紙鋪滿。
2、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3、燒紙錢要在地上先畫個圈,不要把自己圈進來,西北角留個口,方便逝去的親人來拿錢。
4、燒紙錢的時候念一下XXX來給你送錢了,這樣逝去的親人才會知道你是誰,才能保佑你。
5、在燒紙錢的時候,最好能准備棍子,這樣可以拔起壓在下面燒不到的紙錢,注意棍子用完之後不要帶回家。
6、最後一定要等到紙錢燒完才能走,既能防止火災,又能防止紙錢在被風吹走之前被其他人撿走,惹怒逝去的親人。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所以用卡紙做帽子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毛線、絲紗,這樣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左右用卡紙與絲紗相纏,後將帽檐做的矮一些,用毛線將其與後帽檐固定,記住,這樣可以省膠水;但後帽檐一定要長。當然,你也可以參照一些現代帽子的做法哦,做的現代化一點,比如,風雪帽、牛仔帽、大禮帽、貝雷帽、二角帽等,做的現代化一點,當然,那樣做可能會減少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格,建議你可以適當加一些稻草,把宋代帽子與竹斗笠相結合。
看你是怎樣想的了,希望我的意見能夠被採納,我的意見比較大眾化,但是也很有新意,希望各位給我的評價好一點,多給我一點積分,我想當一位熱心網友。
⑶ 紙帽子的做法及圖片
1,折紙帽子首先要准備一張紙。
⑷ 亡人紙衣做法圖解
亡人紙衣做法如下:
准備材料:卡紙,剪刀,鉛筆
1、一張正方形的卡紙對折,
(4)寒衣節燒的紙帽子怎麼剪擴展閱讀:
燒寒衣的注意事項
最好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進行。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
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必須在寒衣節或者提前燒。若在十月初一以後的時間燒死者會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褲子。
投生後辟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褲子踢里踏拉的,這種舉此會伴隨其一生。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⑸ 製作紙帽(小尖帽)的圖解哪裡有
1、首先准備一張正方形紙,從上方向下折疊將正方形折疊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頭朝下放置。
(5)寒衣節燒的紙帽子怎麼剪擴展閱讀:
關於折紙的起源,因為無從考證,有中國起源說、日本起源說和西班牙起源說,莫衷一是。雖然這些說法都無外乎推測,但是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纖維製造的紙張,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朝鮮僧人曇征將造紙術獻於當時攝政的聖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紙2000多年前起源於中國,再經由日本傳播到全世界。
但是,中國西漢時期的遺址中有紙張出土,卻沒有證據表明當時已經存在折紙。在日本,折紙始於平安時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後)的說法佔主流,但是真正能夠通過文獻確認的最早的關於折紙的記錄,是江戶時代俳句詩人井原西鶴於1680年寫下的俳句。
⑹ 衣服上的帽子怎樣剪
所需工具:剪刀、紙。
1、首先將一張正方形折紙對折,如下圖所示。
⑺ 寒衣節燒的寒衣怎麼剪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的 寒衣節 到來之際,我國民間有掃墓祭祖的習俗,而「燒寒衣」就是祭祖時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今寒衣節要燒的紙錢、寒衣等,在市面上都能買到,但我國一些地區依然保留著親手製作的傳統,那麼就讓 老黃歷 為你介紹,寒衣節燒的寒衣怎麼剪。
我國古代文獻有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也。」
而清代文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也寫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燒的寒衣怎麼剪
1、准備好正方形的紙和剪刀;
2、把紙對折成三角形,把長邊再往後翻折約6—10毫米,按紙的大小選擇適當的寬度,作為衣領;
3、把三角形的長邊從中間留適當對稱的寬度,即脖頸的寬度,然後把多餘的那塊折下來;
4、用剪刀剪出袖口,再剪平底邊,就可以了。
剪寒衣的注意事項
1、祭奠逝者的衣服,一般用亮光紙做,尺寸沒有說法,顏色不限,都可以。
2、製作寒衣,不準不加棉花。做寒衣時,外用蘭紙和內用白紙,當中薄薄的一層棉花用膠水糊上即可,做冬衣上下一套和鞋子一雙。
燒寒衣的注意事項
最好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進行。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
燒給逝者的寒衣必須在寒衣節或者提前燒。若在十月初一以後的時間燒,死者會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褲子。投生後穿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褲子踢里踏拉的,這種舉止會伴隨其一生。
寒衣節上墳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裡人丁越興旺。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瑩前祭拜,叫「上大墳」。
寒衣節到來之際,要焚化寒衣送給逝者,而對於活著的人們來說,也是需要添衣禦寒的時節。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⑻ 如何用紙折帽子
工具/原料
紙張(有顏色的紙張折疊完成效果會更好看哦) 步驟/方法
1准備一張裁剪好的正方形紙張,按虛線上下兩端角對折
2按虛線左端角向右邊折疊
3按虛線右端角向左邊折疊
4按虛線下端左邊角向上折疊
5按虛線下端右邊角向上折疊,帽子形狀已折疊完成了
6打開下面的孔就可以戴了(這大帽子就可以戴上了哈)
注意事項
如需使用剪刀等利器,兒童製作時請在家長指導下完成
詳情參考
http://jingyan..com/article/fec7a1e53da9651191b4e77b.html
⑼ 寒衣節如何燒寒衣
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秋祭、鬼頭日、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與 清明 節、中元節並稱中國三大鬼節。那麼,你知道寒衣節怎樣燒寒衣嗎?有什麼講究?下面一起隨我來看看。
寒衣節的習俗——燒寒衣
與 清明節 、中元節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為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的寒衣節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後人對亡者的紀念。
在 民俗學 中,這一活動歸於社會風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類中。主要習俗有煮紅豆飯以夜奠(亦有以烏糯飯祭墓的),在門前焚燒紙糊或彩印的衣褲鞋帽,也有去墳頭祭焚並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時,還有男磕頭不哭、女哭不磕頭等規矩。清佚名《燕台 口號 一百首》雲:"寒衣好向孟冬燒,門外飛灰到遠郊。一串紙錢分送處,九原尚可認封包。"正是這種情景的寫照。
寒衣節如何燒寒衣
一、准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二、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三、禁忌事項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 傳說 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漢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各地寒衣節的風俗
山東淄博習俗:農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 報告 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老北京人的習俗:過去北京有句 諺語 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後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後,據說在清代,還要頒發歷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歷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歷,賣皇歷。”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節”:是日,人們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裡,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後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並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山西寒衣節習俗: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寒衣節相關 文章 :
1. 寒衣節如何燒寒衣
2. 寒衣節禁忌有哪些
3. 寒衣節的注意事項
4. 寒衣節是什麼節有什麼講究
5. 寒衣節的來歷和注意事項
6. 寒衣節的來歷
⑽ 寒衣節衣服怎麼剪視頻
摘要 親韓衣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