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搭配技巧 > 清明節帽子怎麼樣禮貌

清明節帽子怎麼樣禮貌

發布時間:2022-08-20 21:48:05

① 戴鴨舌帽吃飯禮貌嗎

吃飯時不可以戴帽子,也包括戴鴨舌帽,因為戴帽子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雖然從小就被教育,在某些場合比如升國旗的時候,上課的時候,緬懷死者的時候是不可以戴帽子,因為不禮貌不尊重。對於這一點,全世界都是一樣的。就如同握手的時候也不能帶手套。
在嚴肅正規的場合,脫帽是一種禮儀。摘掉頭盔,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的脫帽禮,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同進到友人家中一樣友好。20世紀50年代,西方最早的電梯禮儀准則里曾要求男人們要脫帽。升旗、掃墓、拜祭時,軍人都要脫帽,這是各國通行的一種基本禮貌和尊重。教室、會場等正式場合,一般也是不適合戴帽子的。因為戴帽子會遮擋一部分臉面,在嚴肅正規的場合,要講究面部形象的完整、干凈、清爽,而不宜因為帽子的遮擋而使人有隔離、遮擋的感覺。
常見在正式的會議場合,軍人會將軍帽統一整齊地擺放在面前的桌面上,就是一個例證。課堂教學是莊重嚴肅的,一般也不要戴帽子,這也是對老師教學勞動的尊重。同時,其他一些公眾場合,比如在電影院、歌劇院等,帶帽子也是不禮貌的。
脫帽禮
脫帽禮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制,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為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
時至今日,行脫帽禮已經在美國很罕見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禮儀已不那麼嚴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們也不怎麼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男人對女人脫帽行禮還是司空見慣的,不論在室內還是搭電梯,男人們都要脫帽。在18世紀,人們認為室內戴帽是不禮貌的。男人給女士們打招呼時應該脫帽,接著應該再戴回去。

② 戴帽子有沒有什麼講究

為了服裝的搭配或是個人的愛好,帽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之而來的戴帽子禮儀,也越來越為人們重視。人們戴帽也是很有講究的,具體要求如下:

1、在一般情況下,男士只適合在室外戴帽子,而女士有時為了服裝的整體搭配,則不需在室內脫帽。但為了避免遮擋別人的視線,最好不要帶帽檐過寬的帽子。

2、帽子要與服裝相搭配,例如:穿著西式長裙時,可佩帶法式禮帽,這樣能顯出一種浪漫、高雅,又不失莊重的氣質。若是穿旗袍戴帽子,不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3、根據個人的臉型和體型來選擇。一般而言,長臉者不宜戴高帽子,圓臉和個矮者適合微凸的帽子,而個高者則不宜。

4、依據皮膚的顏色來選擇。膚色白凈的人,沒有嚴格的限制,而膚色較深的人,則不宜戴深色帽子。膚色較黃的人,最好選深紅色、咖啡色的帽子,而白、綠、淺藍色則不宜。

5、戴法的不同,視覺效果也不一樣。端正的戴法,顯得臉部豐滿、莊重,而帽子略微歪斜的戴法,可使人臉部略顯清瘦、嫵媚。

(2)清明節帽子怎麼樣禮貌擴展閱讀

從禮儀的角度講,男子在室內場合不允許戴帽子,女子則可以把帽子及其他用品作為禮服的一部分在室內場合穿戴。英國查爾斯王子舉行結婚典禮時,在聖保羅大教堂內,成千的客人,男賓個個免冠,女客則無一不戴帽子。

女子戴帽子不僅是禮節上的要求,也是身份上的象徵,而且這種帽子不像男帽一樣千篇一律,而是配合五光十色的衣服,變換著花樣。它們用毛皮、絨緞、皮革等製成,有的帽子上還飾有羽毛、花朵、珍珠等,爭奇斗艷。女士戴帽子要比男士略微講究一些。

地位較高的女士,可以選擇小呢帽、寬邊帽、中等寬邊的帽子,這種有邊沿的帽子會為女士增加風度和氣派。例如,英國女王在位的50年裡,女王每次公開露面都必佩戴帽子。每一件外衣都需要有一頂帽子相配,由此可見帽子的重要性。

③ 清明節紹興人的習俗是怎麼樣的

越俗上墳 <aQ5chf7
SE6c3
1 Q*AQYVY
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市裡看姣姣。清范寅《越諺》:「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 紹興諸項祭祀,婦女均須迴避,唯上墳和祭祖,可讓女性參加,故有看姣姣之說。 8wMwS6s:
掃墓的「掃」、非掃除之掃,系祭祀之意,故掃墓又可稱墓祭或墓祀。《後漢書·明帝紀》中注漢官儀:「古不祭墓,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月末)、望(月半)、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東漢王充《論衡·四諱》:「古禮廟祭,今俗墓祀。陽春三月,蟄居了一冬的人們。多到郊外踏青兼掃墓,故演成了上墳市。」 2YK2t<EO
紹興大戶人家上墳,雇有—只鼓樂船,一隻廚司船,一隻六明瓦大船,如房頭多而分散,可各雇一隻明瓦大船。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杜家上墳,明瓦船達百數以上。他們至約定點匯合,或直駛往目的地。大船前艙有茶炊,由傭人或者嫚操持。中艙分載男女老少,有桌椅、祭器、錠燭、花盆籃,籃內盛放盒錦、綠豆糕,艾餃等。後艙有船椅,可放小馬桶,供女眷用。船至半途,停靠一下,各吃一碗稠鹵面,或在約定地吃些糕點,以免中午開飯過遲飢餓。到達終點店,年老體弱者及婦女、小孩,有轎備乘。年輕人早已上山去采映山紅去了。各家各房須上之墳,均開列在祭簿中,如墳不在一起,遍上一次,約需六七天光景。普通人家上墳,只雇一隻中等烏篷船,一般只上一處墳,順路者也可上二三處,其餘在家堂祭。貧窮人家上墳,乘小劃船或步行,只上熱墳。而不論何種人家,凡新喪之墳,必須在應清明上,並得連上三年。未亡人全身縞素,於焚化紙錠後,扶著墓側「哭幾聲」,以示哀傷。 ^.c<b_(=h
清明前夕,墳親(管墳之人)按例要在墳上壓一些土,謂之「淋墳」。大戶人家上墳,由各房輪流主持。輪到者稱上當年墳,而一切開銷,均從祭產收入中支付。祭祀有禮生司儀,男的穿長衫,女的系裙,先祀後土(在墓的左側),後祭先人。祭品有整方的豬肉、羊肉、全雞、全鵝、活魚,也有用混豬混羊(殺白的全豬全羊)的,祭後按人丁分發。主祭者為值年的長輩,要讀祭文(每年不變)。拜時有鼓樂伴奏,好事者仿嗩吶之聲為「老的拜過小的拜,小的拜過老的拜」。祭時,還要向圍觀者分饅頭或燒餅。普通人家也有輪流上墳,但祭祀沒有如此講究。祭希則不外乎白斬鵝肉、毛筍煮肉和小炒之類。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備好,上墳時,只需在船內燒一餐小火爐飯。貧窮人家更簡單,祭物只有芽豆、燒紙豆腐乾(將豆腐乾斜切數刀,每刀只切到豆腐乾的一半厚,翻過來交叉斜切如前,在油里一炸,即成燒紙狀的豆腐乾)等。上罷墳,要在墳頂上壓一些燒紙,以示墓主有兒有孫,並非無主荒墳。中午開飯時,先給墳親送去一壺酒,幾碗菜及管墳賞錢,方可動筷。  vUR gR
清明上墳,不能沒有艾餃。艾是多年生草本。揉之有清香,葉呈羽狀分裂,背面有白色細毛。取洗凈艾葉稍煮一下,加入糯米粉,以豬油、白糖、芝麻、松仁、核桃肉、百果為餡,捏成僧帽狀餃子,蒸熟後即為艾餃。艾性溫,味辛苦,有散寒去病、溫經止血的功效。清明之後,天氣轉暖,多雷陣雨。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陣雨澆」之說。上墳艾餃多從茶食店或糕團店購買,但小戶人家也有自做的。 ^O,r8K{1n
此外,清明節又有將楊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門戶上的習俗。婦女還將柳枝插在鬃發上,小孩還要戴柳枝編的帽子,說是「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頭」,故在上墳時常見不鮮,不以為怪

清明送麻糍 %k~ezn
Io[NN aF|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稱年糕。清明做麻糍,過年做年糕,這是新昌民間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過去,清明祭掃太公墳時有分麻糕的習慣。輪到作祭主的必須預先作好准備,待祭掃分,在墳壇前當場按人分麻糍。民間所講的「清明拿麻糍,見人頭分麻糍」之說蓋出於此。新昌縣志載:「宗族的太公墳,掃墓人多……祭掃會餐後,分胙肉和麻糍。」建國後,清明分麻糍的習慣已屬少見,可是清明節做麻糍卻更為普遍了。但它的意義並非單一為掃墓。 Y B,c=Wx
在新昌還有清明送麻糍的習慣。這是兩家聯姻後嫁娶前的一種禮儀。這一禮俗很早以前便在全縣各地農村中流行。在嵊州市與新昌毗鄰的農村中也如此。誰家要娶媳婦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節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預示在下一個清明節前將要來娶新媳婦過門了。女兒出嫁後,女家父母到了清明節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據說這是預祝小倆口結成夫妻日子能過得糯滋滋、甜絲絲。 E@yo/S
送清明麻糍最為講究的是回山一帶。春分後一星期便開始打算好辦齊所用的作料。離清明節還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寧可早一天,不能遲一日。送的時間必須是上午,於是頭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禮儀麻糍都須嵌過餡,叫做嵌糖麻糍。在製作中也比一般精細一些、搗得透一些,外形盡量做得樣子好一些。大小要勻稱,長短要致,餡的甜度也總是足一些。用來送麻糍的傢伙也有一套講究。大多用團空(用篾編成,工藝精細,形似鞋籃)或切籃。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層次整齊地碼放在裡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後打好牢固的結(表示吉慶、結親)。向女家送,一般都應由新女婿親自挑著去,以表誠意。如新女婿因故無法新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婦的兄弟送。 ('AAHq/
麻糍送到後,還應將送來的麻糍馬上分別向鄰里家分過去,以表熱情大方。這時鄰里鄉親便會圍上來看一看新上門的「毛腳女婿」,相互認識一番,大家也便知道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眾中還有「吃過清明糕,囡便養勿牢」之說。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樣,總得分給鄰里鄉親共享口福,鄉親們接過贈送的麻糍,總是樂呵呵地還要回敬幾句客套。 ifu!6_b.
關於送清明麻糍,新縣志中有「鄉下有些男家給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實」的記載。這是過去的事,現在大多隻送過一年就算了。 ^9 ]iUx
做麻糍得先將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脹足後淘盡瀝干、上蒸桶蒸熟後,放在石臼內搗爛成團後起舂,再趁熱拉成厚薄相當的粉團,然後嵌以餡。做清明麻糍時間遲早因用場而異。要上新墳的最早,春分後三天就要做了。 841y"@*BY
做麻糍時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勞力。因此,常常與兄弟叔伯或鄰居相約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獻身手,既忙碌又鬧熱。年輕力壯的男子在輪番用搗杵(有檀樹和石頭兩種)用力搗麻糍,還有一人專門負責在搗的時候掭麻糍,搗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熱得不時發出噝噝聲。主婦和幫忙的女人們也在張羅著燒火上蒸,准備好攤麻糍用的團背(竹籩)、面板以及調理好餡等。在這里最湊熱鬧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們硬是擠在一起圍在石臼邊看熱鬧,等著吃熱麻糍。年紀大一點的長輩也大多在那裡,抽著煙,喝著茶談笑風生…… ,B_c
用來嵌麻糍的餡種類不少。有豆沙、豇頭、油麻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用鹹菜餡或其它混合餡,也有將山裡的棉花青(紹興稱艾)預先剁成碎末搗進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U1T_fiBoc

④ 清明節的清明帽怎麼做

您好,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六、清明節用花,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排草等樸素植物。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很多市民會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選擇花卉種類,如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

⑤ 清明節習俗文化注意什麼

一、清明節的來歷: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二、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4、清明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
5、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盪,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里也安設鞦韆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
今日的公園和游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三、掃墓注意事項:
1、擇日祭掃
盡量避免雙休日或其他掃墓高峰時段,蓋因如今市民私家車增多,高峰祭掃,會因交通擁堵為出行帶來麻煩,可選擇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或將掃墓時間拉長(早出晚歸)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2、隨時清點
無論是到達祭祀地點,還是離開,都要養成清點隨身攜帶物品的好習慣,以免貴重物品無意丟失,集體祭祀應隨時清點人數,特別是攜帶小孩的家長更應照顧好孩子,以免小孩因玩耍走失。
3、注意安全
焚燒紙錢,置放供品,應注意防火,確保安全,物品盡量自己攜帶,避免購買祭祀地點附近的小販兜售器物。若由於攜帶不便,不得不購買,應提前准備零鈔,將少額現金放到掏取方便的外衣口袋,大額現金置里側,避免被小偷扒竊。
4、黑氣運低
掃墓當日早晨,洗臉清面時,照鏡子若發現額頭有烏黑起色,表示運勢低迷,盡量避免掃墓,若一定要去,可攜帶開光護身物品(如:護身符等),以作化解。
5、食齋禁葷
掃墓當日早晨起身至到達掃墓地點,盡量食用素食,衣著整齊素嚴,以示對先人禮貌和尊重。
6、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煙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線進行形成規劃,切勿在偏僻地方長時間逗留,確保自身安全。
7、勿擾他靈
墓地為陰靈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斗,隨處小解,路遇其他墳冢,切忌用腳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亂動其他墓碑祭祀物品,無疑碰到,應誠心誦念「對不起,打擾了」,墓地范圍要內維恭維謹,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以免打擾得罪其他陰靈。
8、祭祀時間
掃墓時間盡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傍晚時分,不利掃墓人,應盡量避免掃墓,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最佳時段。
9、清整墓地
面對先人墓地,需好好清理雜草,增添鬆土,整理周遭環境,使得墓地外觀飽滿而整潔,同時心中默默祈禱,寄託希望於九泉之下,祈求先祖保有後代富貴昌盛。

祭祀流程:
通常祭祀包括,將備好的香燭冥鏹、鮮花果品、燒紙煙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食物(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整齊置放在墓前。接著,燃點香燭,奉香答謝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當墓地的守護神),隨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鏹,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將禮祭先人的食品選擇性吃掉,待香燭點完後離開。

忌去人群:
1、婦肚內的小生命需要和諧的孕育環境,墳地的負磁場趨向陰性,會令小生命失去陰陽平衡,因此孕婦不宜到墳地。
2、坐月子婦女大多情緒不穩定,家人關愛及丈夫愛護才能令婦女倍感溫暖,墓地陽氣少,易令婦女有產生受冷落之感。
3、49天前後辦喜事的人不宜前去掃墓,由於情緒高昂,易在掃墓時大嘻大笑,喜悲相沖,造成對墓地陰靈先祖的不尊重。
4、手術前後49天的病人體質都是處於休養期,需要生命的陽光做支持,墳地令人衰傷,誘發心理上的死亡思考,因此病者不宜前往。
5、身體上有邪氣(例如曾做人流)、衰氣(例如跟走背運的異性親熱後)、死氣(高危病者)等人磁場紊亂,不宜把負磁場帶去陰氣重的地方,需求助宗教力量平衡。
6、墳場四圍的環境多為墓碑和樹木,墓碑屬土,樹木屬木。木克土,欠缺生氣,犯沖太歲之人因木星移動易導致情緒不穩或作出錯誤決定,這個時候最需要有生氣的地方固本培元

⑥ 清明節能戴紅色帽子嗎

emmm 這個穿白色或黑色,或者素一點的 代表對逝者的尊敬和緬懷。穿鮮艷的顏色會很忌諱的。掃墓是嚴肅和懷念的事情,那個場景也是有些悲傷肅靜的認真對待好哦,不管是心理上還是服裝上

⑦ 為什麼戴帽子是不禮貌的

1.在嚴肅正規的場合,脫帽是一種禮儀。摘掉頭盔,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的脫帽禮,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同進到友人家中一樣友好。

2.20世紀50年代,西方最早的電梯禮儀准則里曾要求男人們要脫帽。升旗、掃墓、拜祭時,軍人都要脫帽,這是各國通行的一種基本禮貌和尊重。教室、會場等正式場合,一般也是不適合戴帽子的。

3.因為戴帽子會遮擋一部分臉面,在嚴肅正規的場合,要講究面部形象的完整、干凈、清爽,而不宜因為帽子的遮擋而使人有隔離、遮擋的感覺。我們常見在正式的會議場合,軍人會將軍帽統一整齊地擺放在面前的桌面上,就是一個例證。

4.課堂教學是莊重嚴肅的,一般也不要戴帽子,這也是對老師教學勞動的尊重。同時,其他一些公眾場合,比如在電影院、歌劇院等,帶帽子也是不禮貌的。

(7)清明節帽子怎麼樣禮貌擴展閱讀

見面禮儀

1.脫帽禮:見面時男士應摘下帽子或舉一舉帽子,並向對方致意或問好;若與同一人在同一場合前後多次相遇,則不必反復脫帽。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在莊重、正規的場合應自覺脫帽。

2.擁抱禮和親吻禮流行於歐美國家。擁抱禮多用於官方,民間的迎送賓客或祝賀致謝等社交場合。兩人相對而立,上身稍稍前傾,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環擁對方左肩部位,左手環擁對方右腰部位,彼此頭部及上身向右相互擁抱,最後再向左擁抱一次。

3.親吻禮:行親吻禮時,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擁抱,不同關系、不同身份的人,相互親吻的部位不盡相同。在公共場合和社交場合,關系親近的女子之間可以吻臉,男子之間是擁肩相抱,男女之間一般是貼面頰;晚輩對尊長是吻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可以吻手指或手背。在許多國家的迎賓場合,賓主往往以握手、擁抱、左右吻臉、貼面頰的連續動作,表示最真誠的熱情和敬意。

與清明節帽子怎麼樣禮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中年加厚風衣 瀏覽:478
羊絨大衣外套韓版中長款 瀏覽:254
如何將衣改成風衣 瀏覽:510
連帽長款衣好看嗎 瀏覽:445
粉色風衣可以配紅色長褲嗎 瀏覽:157
碎花短裙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820
中長款黑色羽絨服搭配什麼褲子男 瀏覽:601
收腰連衣裙怎麼搭外套 瀏覽:399
黑色絲絨外套配什麼褲子 瀏覽:912
如何向顧客介紹文胸0 瀏覽:184
哪種顏色帽子遮陽防曬 瀏覽:936
白色棉襖搭配絲巾街拍 瀏覽:692
蔡少芬偶像來了睡衣 瀏覽:223
天涯過膝蓋的裙子好看嗎 瀏覽:417
旗袍先生在哪可以看 瀏覽:672
上面藍色下面什麼褲子 瀏覽:560
賈靜雯旗袍照片 瀏覽:415
有扣風衣怎麼綁 瀏覽:471
馬甲顏色寓意 瀏覽:356
風衣與什麼顏色的鞋搭比較好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