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安石將兒媳嫁給他人,兒子得知後怎麼做的
他兒子王雱知道之後寫了一首詞《眼兒媚》,這在古代的確算是一個奇聞所以才會記錄下,因為當時他的兒子王雱和他的兒媳婦是和離的,在古代那種思想比較陳舊的社會當中和離就已經是比較稀罕的存在了,更不要說老公公親自將兒媳婦嫁給他人這種新聞了,不過這的確是王雱自己作死王安石看不下去了才會將自己的兒媳婦嫁給其他人,後來王雱認錯了也沒有辦法改變只能寫下這首詞來表達自己的後悔與悲傷。
三、空留遺恨
王雱單純的猜想後來王安石知道了也理解不了他,最終在王雱兒子死之後王安石看不下去就讓王雱和他的夫人寫了合離書,最後王安石還親自備了嫁妝把他的兒媳婦嫁了出去,人離開了就是離開即便後來王雱寫了“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也是於事無補。
2. 有人說王安石是北宋的罪人,這要從何說起呢
變法是封建王朝試圖變強的方法之一,通過對國家的制度做出重大的變革,來達到富強之目的;說白了是改變現有的格局,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來使國家富強起來。
自古以來,有名的變法有秦國商鞅變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變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
因為變法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變法者往往下場很慘的,像歷史上商鞅落得被殺下場、王安石是被罷相鬱郁而終、張居正死後則是被清算、光緒帝在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更是被慈禧太後囚禁起來。
今天我們看待歷史,宋安之發現大多數人有一個現象,那就是非黑即白,對於很多歷史人物或者事件,要麼是一味的贊美,要麼是一味的貶低;
以非黑即白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其實還是一定錯誤的,除了那些臭名昭著的恥辱人物以外,其實很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還是有著兩面性的,既有不好的一面,更有好的一面,不可能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更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
今天宋安之就以王安石變法之中的王安石和司馬光來說說歷史的兩面性。
其他大臣諸如孫路和游師雄等人皆是反對,結果卻是雖然熙河一路得以保全下來,但是沈括和種諤等人浴血奮戰得來的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還是被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拱手送給西夏了。
這一做法,無論是當時亦或今天來看,無疑昏庸至極,竟然將浴血奮戰收復的土地拱手送於西夏,還認為自己這方是賊,這樣只是物歸原主而已,簡直是愚蠢至極。
司馬光將北宋收復的疆土,就這樣輕飄飄的拱手送與西夏,結果是什麼呢?
是至今大眾都在稱贊司馬光,而這件事被人刻意的選擇性遺忘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司馬光屬於當時的勝利者,有人為他歌頌罷了。
在非黑即白的觀點下,勝利者司馬光的拱手送地的愚蠢之事,都被人選擇性遺忘了,可見歷史需要兩面性看待,是多麼困難,是多麼可貴。
所謂看待歷史,還是少一些非黑即白,多一些兩面性的客觀看待吧。
3. 圖片中,王安石戴的是元朝的官帽嗎
不是元朝的官帽也不是宋朝的官帽,是宋朝的一種平常的帽子。和明朝的六合一統帽,四方評定巾一樣平常····
4. 王安石是怎麼死的
王安石是病逝的。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的文學特點
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論說文,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結構謹嚴,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 ,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陳己見,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獨特風貌,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游,亦說理。
5.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系
北宋時期的王安石和蘇軾,兩人之間的私人感情如何?各位,這個話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時老百姓喜聞樂見,經常討論的話題,屬於社會熱點話題,比較接地氣,也比較能引起大夥兒的共鳴。其次,這個問題具有科普的性質。我們知道,作為文字工作者,其職責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闡述事實,澄清謬誤,引領社會輿論,起到為大眾發聲,為正義吶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應該宣揚正確的價值導向,弘揚正能量。
元豐三年,蘇軾奉命從黃州調往汝州。途徑江寧,想起救命恩人感動不已,於是專程拜訪王安石,從而化干戈為玉帛。王安石聽說蘇軾要來江寧,馬上風塵僕僕趕到渡口與蘇軾相會。兩人在江邊煮酒和詩,通宵達旦,暢談甚歡。事實上,兩位集文學底蘊和政治卓見於一身的風流人物,從未成為真正的敵人。二人的初衷無非都是為了風雨飄搖的大宋江山,王安石與蘇軾,相互敬佩,相互欣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文人相親」的典範。
6. 王安石怎麼戴元朝帽子
說幾句。
王安石圖片上帶的是箬笠,斗笠的一種,絕不是元代發明,而是早在漢代就有了雛形,譬如宋代蘇東坡就有蘇公笠,王安石為何就不能帶笠帽呢?笠帽的主要外形特點是具有遮陽的帽檐,適合在戶外遮擋雨雪。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的圖片是後人附會的,如果這樣的作品作於元明清,更有可能是當時的畫家把當朝服飾元素套用到古人身上,換句話說:畫家也會出錯的。
7. 王安石變法對北宋是有益的,為什麼還會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8. 為何後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欽宗說他是北宋滅亡的魁首
平心而論,從今天來看,王安石的變法內容,諸如青苗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方面均稅法等都是好的變法內容,是切實可行的,但是後徵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欽宗卻說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魁首,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有兩點。
自北宋滅亡以後,王安石更是被定義為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到了南渡以後的南宋時期也無人有異議,之後歷朝歷代亦是如此,王安石戴著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這頂帽子,一直到了近代才被翻案平反。
今天看來王安石的變法其實並沒有錯,最多就是在用人方面犯了一些錯誤和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但當時失敗以後,王安石就被扣上了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的帽子,不得不說歷史還真是諷刺。
9. 同樣是變法,為何范仲淹和王安石的下場天差地別
首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王安石的變法是在范仲淹變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動。但是本質上兩個人其實都是想要改變當時宋朝的政治和經濟狀況。只不過因為兩個人面臨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不一樣,所以才導致在最後,雖然范仲淹並沒有獲得成功,卻收獲了很好的名聲,成為一代名臣,而王安石改革更為徹底,卻被人扣上禍國殃民的帽子。他們這么大差別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3點就是兩個人在改革手法上的不同,范仲淹因為改革是屬於淺嘗輒止的試驗性試驗,所以在當時並沒有通過強硬的手段來推動,但到了王安石的時刻,他已經不得不為變法的推動來製造很多的冤假錯案。但就這一點上,在當時范仲淹得到了同行的認可,而王安石卻被朝中大臣排擠。而且到了後期人中,皇帝也不給力,開始猶猶豫豫導致王安石的變法失去了最大的動力。
10. 圖片中,王安石戴的是元朝的官帽嗎
王安石是宋朝人 怎麼可能帶元朝官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