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式虎頭帽子
好東東
❷ 求一戴著虎頭帽子的很可愛的小孩的圖片,謝謝各位大俠的相助了!!!!
我也要
❸ 清朝官員帽子怎麼做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頂(亮白色),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❹ 請問哪裡有做虎頭鞋、虎頭帽、肚兜之類老手藝比較集中的地方准備做畢業設計,想到當地去考察,學習
即墨市移風店鎮毛公泊村
膠東半島的母親河——大沽河流域,是半島地區虎頭鞋和虎頭帽最流行的地區。
講一個關於《虎頭帽和虎頭鞋》的歷史故事吧。或許對你以後畢業設計有幫助
民間傳說,戰國時期,樂毅率七國聯軍伐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惟即墨與莒兩座城池仍在齊軍手中。即墨古城,位於大沽河北岸20華里處;作為戰略後方的棠邑古城則在沽河南岸,在今山東省即墨市移風店鎮後古城、馬軍寨村地界,與即墨古城互為犄角之勢。其時,數十萬軍隊雲集,戰爭的殘酷不難想像。後來,田單擺火牛陣破燕復國。飽受戰亂的兩岸人民,自此開始了重建家園的艱難歷程。
由於大量的人員、牲畜死亡,戰爭又使人民流離失所,因而未能及時打掃戰場,進行掩埋,加之醫療條件所限,致使一個階段之內,瘟疫流行。墳堆之內,蛇蟲大量繁殖,與惡狼、惡狗卧伏其間,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威脅,有的新生兒時常被野獸吞噬。虎乃百獸之王,因而不少齊民便用絲線在布鞋上綉一個虎頭,藉以威懾百獸,避災免禍,眾人競相效仿,漸成習慣。
當時,大沽河兩岸人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也在積極繁衍生息,膠東王和時任即墨大夫採取了種種措施,加以鼓勵。不管是王府官吏,還是平民百姓,生了孩子之後,兩人都要前往祝賀。有的人家見王爺穿著大紅袍服,神采奕奕,威風高雅,就將織成的土布染了同樣的顏色,給孩子裁一件新衣;王爺的帽子是不敢仿製的,怕犯僭越之罪,就用同樣的布料給孫子做一個戴在頭上的小披風,用絲線綉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儼然一個虎頭模樣,腳上再穿上一雙綉了虎頭的鞋子,暗寓「無病無災,長大當官」的美好意願,在「百歲」(99天)那日打扮一新,頭戴虎頭帽,腳踏虎頭鞋,自有一番喜慶氣象。如果生了女孩,則改用綠色染布,做成虎頭帽、虎頭鞋,穿戴起來,謂之「綠娘子」,同樣有望女成鳳之意。
虎頭鞋和虎頭帽的風俗,就這樣在大沽河畔流傳了兩千餘年。風俗幾經改變,終於約定俗成。新生兒過「百歲」時,要穿「姥姥的帽子舅母的鞋」,帽是虎頭帽,鞋是虎頭鞋,同樣是男紅女綠,寓「紅官綠娘子」之意,男孩長大後出將拜相,女孩則嫁一個好丈夫。如果姥姥和舅母是個中高手,要製作漂亮的虎頭鞋和虎頭帽自是不在話下;如果自己做不得這活兒,便要找村中精於此道者或相好親友「捉刀」。
最初,當地農民特別是家庭婦女,大都會製作虎頭鞋和虎頭帽。每年農閑時節,她們便開始這項工作。虎頭鞋是隨時隨季都做,因為一年到頭都要穿用;虎頭帽則在九、十月份秋收後進行。這時候,秋風送爽,隆冬轉眼即至,因而就要提前准備。此時,虎頭鞋、虎頭帽已不僅僅是作為外孫、外孫女「百歲」時穿戴的「行頭」,它作為商品流通到了市場,這使更多的人們認知並接受了它們。到解放前,到文革前,沽河兩岸平度、即墨、萊西、城陽的不少村子都在大批量生產虎頭鞋、虎頭帽。
虎頭鞋和虎頭帽的製作工藝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布料由最初的家織土布,擴展到到後來的絲綢、緞子、條絨及各種現代布料,變化可謂天翻地覆。製作虎頭帽時,先要選定布料,按照一定的規格、尺寸剪開,然後用絲線縫制起來,即是一頂普通的帽子,一個像小披風式的物什,接著,在帽頂上用各色絲線綉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一頂栩栩如生的虎頭帽就做成了。如果在帽里附上一層布料,就是有里子的虎頭帽,這兩種虎頭帽統稱單帽,多在春秋時戴;如果在表、里之間再絮一層棉花,就是棉虎頭帽。
虎頭鞋的製作,首先要剪樣,之後根據鞋樣做成鞋幫,剪出鞋底,然後,將鞋幫一針針釘在鞋底上,便成一雙普通的小鞋。這時,在鞋的前端綉上虎頭,就是虎頭鞋。虎頭鞋的「幫」,有的是幾層布,有的是「確子」,外面貼一層新布。所謂「確子」,就是將幾塊舊布分層粘在一起,曬干後作鞋幫用,由於虎頭帽多為幼兒穿用,故以柔軟舒適為宜,使用極少。
虎頭鞋、虎頭帽的由最初的紅、綠兩種顏色逐漸擴展到各色皆宜,豐富多彩,這就滿足了更多階層的現實需要;虎頭製作最初是用線綉;後來,是事先剪出老虎臉部的各個器官,再用膠水和糨子粘貼成虎頭模樣。也有的是用燒紅的炭燒灼而成。近來,竟用了紐扣、絲線、刺綉等,進一步豐富了製作工藝
❺ 毛衣的帽子上織老虎頭的圖案怎麼編織
毛衣的帽子上老虎帽的織法:
把織好的衣衣都縫合好後;
從前門襟處的邊邊往內的第五針開始挑針;
先先挑7針;
然後返回織;
再返回織時往前再挑2針(現在就有9針了)以後依此類推;
一直到中間處(即先留的針數處)續往前織,到另一邊就全挑上;
然後返回時還是照前邊的方法去挑針織完。
❻ 屬老鼠的可以戴虎頭帽子嗎
屬老鼠的可以戴虎頭帽子的,這個完全是可以的,只不過是帽子的樣式而已的,跟自己什麼生肖是沒有任何關系的,自己喜歡就可以戴的。
❼ 虎頭還是帽子
你能把問題點名一下嗎,光是說個虎頭還是帽子,你這算問題?
❽ 虎頭帽子由來
虎頭帽是漢族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童帽樣式,它與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等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特色,一方面是爹媽寵愛孩子,讓孩子能長成老虎那樣威武兇猛,另一方面據說是孩子好養活,象老虎那樣身體鍵壯。
❾ 清朝皇帝的帽子要用手工做出來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稱為「頂子」。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清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的帽飾。以紅寶石為最高,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革職或降職時,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頂子。朝冠與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區別,如紅寶石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進士、狀元朝寇特用金三枝九葉,舉人用金雀,生員用銀雀;朝服則舉人以上用素金,與七品官司同,生員用素銀。僭用帽頂有厲禁,對八九品原用鏤花陰、陰文金頂者,如因軍營保舉及捐納得虛銜者,雖居微職,亦可依其虛銜戴頂子。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會、祭祀時戴的禮帽。冬朝冠面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無論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飾三層金頂,每層間飾以一等大東珠一顆,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龍的頭上、脊背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龍口中各銜一顆大東珠,帽後飾一等東珠七顆,皇帝的朝冠上共飾有二十二顆大東珠。
頂戴指代表官階的頂珠,不同的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
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皇太後和皇後的冬朝冠為熏貂。上綴朱緯,頂三層。飾有珍珠、金鳳、寶石、珊珊等飾物,冠後有護領,垂明黃帶;夏朝冠為青絨。
清代改冠制,禮帽分二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
皇後、皇太後朝冠亦以一、二、三等東珠為主要飾物。完頂為三隻重疊的金鳳,鳳間飾三顆一等大東珠,每隻金鳳的頭部、翅膀各飾二等東珠三顆、三等東珠一顆,金鳳的尾部各飾小珍珠十六顆,三隻金鳳的口中各銜三等東珠一顆。朝冠的檐部綴七隻金鳳,每隻金鳳各飾二等東珠九顆、小珍珠二十一顆,貓眼石一顆。冠後部飾金金一隻,貓眼石一顆,小珍珠十六顆。金尾垂珍珠橫二排豎五行共三百零二顆四等東珠。 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清朝官員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具體規定:親王朝冠飾東珠9顆,郡王朝冠飾東珠8顆,貝勒朝冠飾東珠7顆,貝子朝冠飾東珠6顆,鎮國公朝冠飾東珠5顆,輔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侯朝冠飾東珠3顆,伯朝冠飾東珠2顆,子朝冠飾東珠1顆,其餘非高官厚祿的沒有資格使用東珠。 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後來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清代用以區別官員等級的帽飾。通常皇帝可賞給無官的人某品頂戴,亦可對次一等的官賞加較高級的頂戴。例如總督為從一品官,賞加頭品頂戴,即等於按正一品待遇。戴亦作帶。
清初雍正八年以前,頂戴定製如下:
一品用紅寶石頂,二品用珊瑚頂,三品用藍寶石頂,四品用青金石頂,五品用水晶石頂,六品用硨磲頂。後來因為用玻璃代替了寶石,所以稱呼上,也相應地發生些變化。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代替了。
朝珠,是清朝禮服中的一種佩飾。按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後妃到方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掛朝珠。但京官、軍機處、輸詹、科道、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鴻臚寺等處所屬的官員,不分品級一律可戴朝珠。
王公大臣,除不許用東珠或珍珠朝珠以外,任何質料不限,諸如,珊瑚、瑪瑙、象牙、翡翠、蜜臘、琥珀、碧璽……等,總之,都是用名貴的材質做所。
只有皇帝才能用東珠和珍珠作為朝珠。
諸王用珊瑚朝珠,珍珠紀念。一品大臣也用珊瑚朝珠,五色紀念。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允許用雜寶諸香朝珠,珊瑚寶石紀念。雍正六年,特准內務府六品主事等官員掛朝珠。乾隆二年,特准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一體懸戴素珠。五年,准京官禮部司務、太常寺博士、典簿、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鳴贊、光祿寺署正等掛素珠,但平時不準用(後來可以)。
武職後來改制也比較復雜,五六品侍衛等等也可用。
宮內太監,有頂戴就有朝珠,不過如果不是御前太監必須當差超過三十年才能得到頂戴;御前太監必須自幼凈身入宮才能充當。
❿ 虎頭帽子怎麼做
先找帽子的樣子,有樣子,再備材料,彩色線,埆子,紅色布,黑色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