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宋黃升墓中的開襠褲和合襠褲是怎樣的都該怎麼穿
眾所周知,開襠褲是兒童穿的褲襠處有開口的褲子,而成人穿的是合襠褲,也就是我們平常穿的褲子。在中國,嬰兒穿褲襠處有開口的褲子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在古代成年人都穿著這些褲子,他們不是裸體的,因為古代的人穿著裙子或“裳”,所以它可以擋住的。而且在古時候不論男女,也會像今天的孩子一樣穿寬松的開襠褲。南宋黃升墓中曾出土過一件煙色花羅開襠褲,這件文物的出土不是偶然,而是正常的。這種褲子在宋代很常見,這也是我們認為宋代的褲子很奇怪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開襠褲和合襠褲應該怎麼穿呢?
合襠褲和開襠褲可以算的上是貼身內衣了,從里到外一般穿圍件、合襠褲、開襠褲、外側開中縫合襠褲、裙,這個方法很是繁瑣。
2. 古人為什麼穿開襠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現代人為什麼穿破洞牛仔,古人就為什麼穿開檔,合襠褲出現之後依舊沒能阻止中原人傳開襠褲,古人似乎對開襠褲有種執念,清朝晚期依舊廣泛使用。
當然,貴族們不需要從事體力勞動,不需要奔跑跳躍,對於他們來說,傳開襠褲除了冬天有點冷,而且容易走光之外,也沒什麼其他問題。
可即便容易走光,也無法改變貴族們穿開襠褲的傳統,反而,貴族們制定了一整套的行坐之禮來進行約束,以防止走光。
最典型的就是古人的跪坐,就是為了防止春光泄出,這種被稱作“跽”的跪坐坐姿,雖然看上去會顯得比較穩重端莊,但非常難受,尤其是長時間保持。
並且,古人除了淌水的時候,平時禁止無緣無故把裙子掀起來,這被視作不合禮的行為。
現代人伸開雙腿坐在地上的坐姿,在古代被稱作“箕坐”,也是不被允許的,原因自然是因為裡面穿的是開襠褲,荊軻刺秦失敗,荊軻就如此坐在地上,以表示對嬴政的蔑視。
3. 古人為什麼穿開襠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現代人為什麼穿破洞牛仔,古人就為什麼穿開檔,合襠褲出現之後依舊沒能阻止中原人傳開襠褲,古人似乎對開襠褲有種執念,清朝晚期依舊廣泛使用。
4. 宋朝的時候有了褲子這一說么如果沒有,那他們那個時候的褲子叫什麼呢(這里也可以是胡服騎射服的褲子
從下面一段資料樓主就可以看到,宋朝的男女都是有穿褲子的,不過宋朝時節衣服都是袍,褂,對褲子倒是不是很待見,所以我們後人了解的也不如他們的上身多。當時的褲子有叫做褲子的,也有叫做裙褲一類的名稱。
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背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關於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圖為背子穿戴展示圖。
5. 古代人穿開襠褲嗎
這問題問得多巧妙啊,古人穿開襠褲,但是也穿著長袍的嘛,想歪了的朋友趕緊擺正思想啊,這個很危險的。其實我們應該追究的是古人為什麼不穿個小巧又可以遮羞的小內褲呢?不穿內褲不是我國古人的習慣,西方人也不怎麼願意穿。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衛生條件不行啊,不穿內褲通通風不會滋生細菌,還有一點就是上廁所的時候比較方便了,不用解好多層衣帶。
易經之中記載了黃帝、堯帝、舜帝是“垂衣裳天下治”。我們的老祖宗男性是上衣下賞,女性就是一件長袍。當然三皇五帝不是撩起裙子就露出大腿毛那樣的不雅漢子,人家裙子里還是要有襯褲的,叫做“脛衣”,這個感覺很像是現在的吊帶襪,就為了擋住兩條小腿。
至於說女子們被迫穿開襠褲就是為何男人更好辦事兒的說法,特別是宮女和妃子啦,聽起來還真有那麼一點道理。真的假的暫且不論,畢竟脛衣這玩意兒真的看起來挺性感的。
6. 為何古人不論男女都有很多人穿開襠褲
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這種跪姿坐,是不夠舒服的(不信你試試),而且很不科學的,青年少經常這樣坐,會妨礙腿的發育的。
但是在古代中國,以跪姿坐確是最符合禮儀態的,婦女更必須如此。在日本,這種坐姿一直延續到了近代。二次大戰前日本女子的腿有點彎,除了可能缺鈣外,這種坐姿也起了很壞的作用。
為什麼會這樣?這和古代人所穿的褲子形式有關。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較經凍。
那時,窮人則可能根本就不穿褲子。《三國志》中明確記載賈逵(曹丕時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輕時因貧窮,連冬天都不穿褲子,夏天就更不用說了。
穿那種開襠的褲子的情況下(更不用說不穿褲子),把兩條腿分開伸直的箕坐方式當然是極不禮貌的行為,盤腿坐也是不合適的。雖然跪著坐是很累的。大概對於上流社會的女性,箕坐更是個絕對要不得的壞毛病。其實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劉邦曾在正式場合下箕坐而且還罵人,這是極不禮貌的。
除了坐的姿勢外,還有些別的講究。比如上車時腿不免要抬高翹起來,可能會露寶,所以上車時必須注意周圍有沒有尊貴的人,特別是尊貴的女性,否則就是嚴重失禮。王莽就曾到皇太後(王莽的姑母)那裡都去告狀,說一個叫淳於長的人對著自己的母親上車,是為「驕佚」。
在一些網上曾看到一文說漢朝某皇帝的淫慾甚強,其宮女竟然都穿開檔褲。事實上,那時大多數人都穿開檔褲,絕非只有這一個皇帝因慾望過強而令宮女穿開檔褲。不過,後妃宮女都穿這樣的褲子,確給想干什麼就有權干什麼的皇帝大開方便之門。
漢昭帝(一個不算差的皇帝)身體欠安,醫生及周圍人都認為應禁止性生活。於是令宮女們都穿「窮褲,多其帶。」窮褲和現代褲子可能仍不同,否則就不需要「多其帶」了。 這在《漢書》上官皇後傳中有記載。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在東漢時,由西域又傳入了一種輕便的折疊椅,叫作胡床,好象也是先在軍隊中流行的。胡床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人們將坐在這種可折疊的椅子上叫作「據」,仍只能用於不需要講求禮貌的非正式場合,或在軍營中。
其實,當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跪姿坐已經沒有合理性了,但是,這樣不合理的姿勢仍延續了一段時間。在唐代,除了可折疊的胡床外,不能折疊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現了。高腳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畫及敦煌壁畫中都出現了。唐代以後,人們再也不以跪姿為坐的正常姿勢了。
兩條腿下垂著坐在椅子上要比跪著,臀部放在兩腳跟上舒服的多,人們當然會選擇坐椅子而放棄跪姿,這樣的進步是很自然的。不過,我們也不必為古人穿開檔褲和跪在那兒辦公、吃喝宴會、聊天、教書和學習而奇怪。這是歷史發展過程所致。在差不同時,別的地區,例如古希臘、古羅馬人們只是用塊布將身子裹起來,不比我們先進。
大家知道,日本人在稍正式的場合以跪姿坐,一直延續到近代。直到現代,在一些為表現日本傳統的場合仍採用這種坐的姿勢。其實在唐代,大量的日本學問僧來中國留學,他們一定會看到,椅子在中國已經相當流行了,不會不知道坐在椅子上要比跪在地上更舒服一些,也不會不知道成年人穿褲子以及穿合襠褲是合理的。在那以後,一千多年中間,日本人和中國人也還是有交往的,但是,在日本這種不舒服的坐姿一直保持到近代。
日本人被很多人譽之為有革新精神,不但願意向外國學習其長處,而且非常善於學習,當然是不保守的,但是,這樣不舒服的坐姿卻被墨守成規地保守了一千多年,這不是很有趣嗎?事實上,自從日本人在從唐朝人那裡學了很多東西後,在明治維新前的一千多年中,大量的規矩就被墨守成規地保持著。談不上偉大的發明和創造了。日本民族是善於學習呢還是保守呢?真搞不清楚。
7. 中國的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內褲的此前都是開襠褲嗎
中國早期內褲的雛形應該是在漢朝,古人稱其為「窮絝」。它的發明者是大將軍霍光,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大老爺們,竟然研究起女人應該穿什麼樣的內褲,他是變態嗎?
其實不然,霍光發明「窮絝」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外孫女上官皇後能誕下龍嗣,同時也為了防止漢昭帝跟後宮其他女子曖昧,亂搞男女關系。
而且在當時,窮絝還是個「雙標」產品:除了皇後以外,就連宮女都必須穿這種內褲。
據《漢書》記載:光 ( 霍光 )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所謂窮絝,現在泛指褲襠,但又不是指開襠褲,因為窮絝雖然也有前後襠,卻系了很多的帶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方便解開。
說到內褲,就不得提下1932年12月,日本白木屋百貨店因為電線故障發生了一起重大火災。
當時在樓上的人通過繩索滑下來,但還是摔死了十幾個人,大部分是女性。而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也是沒有穿內褲的習慣,為了防止走光,女性店員力不能支。
《羞恥心的現代史》:因為穿和服的女店員攀著繩索往下滑,被風一吹,和服便翻捲起來下身走光,所以感覺羞恥的女人們被迫用一隻手按住衣服,導致無法單手支撐體重,活活摔死。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非要較真,到底是誰發明了內褲,可千萬不要說是歐美人,因為「褌」作為內穿的合檔短褲,在中國很早就有了,不論在歷史的久遠性還是實用性方面都更勝歐美一籌。
8. 古代中國人的褲子多是開襠褲,冬天騎馬的時候怎麼辦
不是開襠褲啊,有功名的男子是長衫配長褲,普通百姓是短衫配長褲;女子是全身式襦裙配長褲。騎馬不影響啊
9. 為什麼古代人不論男女都穿開襠褲
春秋戰國時,人們就已穿褲子,它在古代寫作「紈」,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只有兩只褲腿,類似「開襠褲」。穿這樣的褲子,外面不遮掩的話,很容易走光。褲子真正成為常服,要等到宋朝。所以,古人在「開襠褲」的外面,往往穿一件服飾,這就是「裳」。
窮人則完全不穿「開襠褲」。《三國志》記載,曹丕時任豫州刺史,曾修水利的賈逵,年輕時因貧窮,寒冬臘月都不穿「開襠褲」,夏天就更不用說了。富貴之家的「開襠褲」皆用絲製成,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
在中國古代,因為「開襠褲」的緣故,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
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9)宋朝人的褲子怎麼都是開襠褲擴展閱讀: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說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這是中國人上古時期的常服,不論男女。
事實上中國人穿褲子的歷史並不久,中原地區的人一直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才開始穿褲子,而事實上,那還不能完全叫褲子,那叫「脛衣」,其實就是兩只褲管,往小腿上一套,用帶子系於腰間。
很顯然要害地方沒東西遮擋,就跟現在娃娃們穿的開襠褲似的,其目的是便於私溺。所以還得在外面穿條裙子,這樣才不會走光。
東晉的《拾遺記》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戰國時的張儀和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看到什麼典故,就馬上記下來。當時紙還沒發明,他倆手邊也沒有木簡,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記錄,回到家裡後就將這些字抄寫下來。
到了夏天,穿絝就太熱了,人們就只穿衣裳。不過,對於有錢人來說,絝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輕柔的絲織品啊,這才出現了「紈絝」,在當時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
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絝子弟」,就由此而來。這種「脛衣」一直到了漢朝才有了襠,這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褲子」的概念。
10. 古時候開襠褲叫什麼
所
謂褲子,是指的腰部以下所穿的衣物。褲子由褲腰、褲襠和兩個褲腳三部分組成,但古時候人們穿的褲子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從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獻來看,中國最開
始是是沒有現代意義的褲子的,當然下身也不能就光著,那時人們穿的是一種和裙子差不多的衣物,叫做裳,當然類似褲子的東西還是有的,不過只有兩只褲腿,無
腰無襠,這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事,而且只套在小腿上,古人稱之為脛衣又叫絝或袴,穿的目的主要為了保暖。既然為了保暖,把整個腿包起來豈不更好,所以到了秦
漢的時候,包裹整個腿部的褲子出現了,但是還是沒有襠和褲腰,所以是一種開襠褲
。《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因而古書上也將這種褲子叫作「溺
袴」,當然也不穿內褲,中國早期的褲子都為開襠褲。記得漢武帝在廁所里和衛子夫在廁所里干好事的事情,想像一下,當時是冬天,廁所里又沒有床,如果不是
開襠褲,該多麻煩啊。
在古人穿「開襠褲」的漫長歲月里,有襠褲也並行存在著,只是流行在馬背天下的少數民族中。這些北方民族以騎馬狩獵為生,穿開襠褲自然不便行動,有襠褲就成
為他們的主要服飾,不論男女。戰國時期各國征戰頻繁,北方少數民族的這種滿襠褲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昭令中登上華夏服飾的歷史舞台。但最初僅在部
隊中流行。到了漢代,這種滿襠長褲已為漢族百姓所接受。為與開襠的袴區分開來,這種有襠褲多稱為褌。顏師古在《急就篇》中說:「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
也。」也就是說褌是貼身穿著的。褲子有了蔽羞的合襠之後,應該不需要裳了,但當時貴族階層還是習慣於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賤的奴僕,為活動便
捷,才單獨穿褲。
這一時期褲子的特點是寬大闊腳,鬆鬆垮垮,尤其是褲形極為肥大,被稱為「大口褲」。從出土的文物中看,「大口褲」立襠深近40厘米(現在女裝常規立襠深是
18厘米),襠彎曲度小,橫襠也顯得過寬,因此穿上後把腰束緊,就有均勻的褶襇出現,褶與大口褲在當時被合稱褲褶。這是當時最為時尚的服裝,到了開放的大
唐,尤其盛行胡服,連女人也穿,但這時的褲管已明顯收束,比較合身。
到了宋代,經過長期演變之後,褲子又回到了其最初開襠的形制,即以膝褲的形式出現,但與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身穿著不同,這種開襠膝褲,多加罩於有襠褲之外
,因此有襠褲褲形細瘦,開襠褲褲管肥大。明清時期,褲子呈現「大襠褲」形制,襠深增大,褲管寬肥。直至現代,褲子借「西風東漸」之勢把西褲的版式消化進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