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是如何看待應用傳統元素的新中式服裝的受眾群體的
很多中老年人還是偏愛於中式服裝。「我覺得中山裝的款式好,面料又不錯。像中山裝、旗袍、唐裝等服飾,可以統稱為中式服裝,這類服裝因其獨特文化內涵的設計,而受到中老年人的追捧。在如今服飾潮流發展迅速的情況下,中式服裝被淹沒在市場大潮中,很多像劉先生和崔先生一樣的市民,想購買中式服裝,卻找不到地方買。
② 中式服裝為什麼叫做唐裝為何不稱秦裝、漢裝、宋裝、明裝或清裝呢叫清裝或旗裝可能更准確此吧。
唐代十分注重與國內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為此唐人的服飾也出現了自西漢「絲綢之路」以來空前的豐富多彩、瑰麗多姿:袍、襕、襦、衫、貫頭衣、裙、披帛……,應有盡有,可謂是百花齊放、色彩紛呈。充分顯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高漲的鼎盛時期,對以後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飾文化之影響非同小可,且源遠流長。
在唐代的軍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長衫、長袍。當時根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圖案上有著嚴格的區別。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縫制的狹小袖口的袍子與用考究的綢、絲段縫制的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皇帝的龍袍,又稱黃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縹、絳、白、黃六色配置。下屬的臣將及大小官吏選用紫、絳、緋、白、藍等色製成朝服。這些表現出不同官銜等級、階層地位的服裝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後的正方形圖案就有沿襲唐代官服的傳統。
到了民國以後,清代滿族左右開叉、行動方便的被「漢化」了的旗袍——男子穿的長跑馬褂,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禮服。二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以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後,剎那間,穿西服、剪辮子、留分發、剪平頭、拎文明棍的打扮蔚然成風。直到五六十年代在我國民主黨派高級領導人張瀾、沈鈞儒及港澳台等地的男士種仍作為傳統保留的文化服裝在社交場合出現。不過這時期早已摒棄了三十年代以前罩在外面的馬褂。而突出人體線條美的女性旗袍,也是在新文化運動以後,從直線或跳躍到曲線式,與日趨發展的流線型工業產品相吻合而走向世界。當然穿著它走在國外的大街上,肯定有人就會想到「唐人街」。可見旗袍以」唐裝」面孔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風格向世人展示,不足為怪。
現代朝鮮婦女的短衣、長裙以及胸前「Y」字開襟、飛舞的系帶,微風吹拂,飄飄欲仙。這款上短下長的裙套裝,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從唐代流行到今天。歷經歲月滄桑,時代變革,由於配飾時興的發型、鞋襪、提兜、花傘等「輔件」它從未落過伍。仔細思量,取得這種永恆的美感,無外乎在於提高腰節線後的上短下長的面塊對比與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率」比例關系不謀而合而經久不衰、代代相傳。傣裙也有此特點。
襦是身長不過膝的長衣或短袍,它和袍一樣,不分男女皆通用。因身長適合勞作時穿用,被廣泛地流行在民間。到了明、清時代,上流社會的女子也在長裙上配短袍為外套,穿起來顯得身材修長秀美,其實是「襦」於「襕」相同的比例美所奏效的。只不過「襦」把視點「切割」線引向下方擺而已。今天西南的苗嶺瑤寨,仍有的婦女、男人穿短袍配長裙、長褲的打扮。尤其在袖口、領型、偏襟及鴛紅妃綠的「重彩」刺綉上保留著明、清服裝的藝術風格。
在公元六世紀,日本由於受中國唐代文化的影響,服裝上也模仿中國。類似鑽式背心的貫頭衣,在唐代南方百姓中穿用。後來傳到日本,他們把腰間只用一根繩子系好的簡單衣服改成武官朝廷的禮服。到了十九世紀江戶時代,日本婦女把這根繩子模仿一座古代拱橋,系成鼓形狀的「御太鼓結」的小包袱作背飾,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和服」。當今,在服裝工業相當發達的日本,新娘們穿上「大褂」的禮服,它那高貴、華麗的唐裝般鮮艷璀璨的色彩、圖案還不時地為今人所傾倒。
現代女郎往往把裙衫的坦肩露背作為思想解放、標榜時髦的象徵。殊不知在唐代「綾羅纖縷見肌膚」的貴族婦女的大袖紗衫罩就僅繫到胸部的內裙上。對於崇尚豐腴胖體之美態的唐婦來說,這是唐王朝開放以來受於三百多個絲綢之路國家的異族服飾文化「感染」後所持有的「富貴」、「富態」的瑰麗化身,可與浮羅宮里的「名媛淑女」相媲美。難怪裸露女子頸項、胸肩、臂背的作品,歷來成為服裝設計師去蜂擁而入「雕塑」的柔美形象的「焦點」。
更叫人感到空前「浪漫」的是唐代永徽年間婦女也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代婦女為使自己的服裝更富有藝術魅力,她們在外出行走時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風暖背。在室內或宮中花園里披上比披子更長的帶子——「披帛」。繞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從皇家貴婦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前進,這些繁瑣的「服飾」也逐漸的消失。不過類似「帔子」的長、方圍巾以其實用功能仍在現代社會中流行開來。而「披帛」,人們只能從敦煌飛天畫壁、出土陶俑、影視歌舞的古典劇目或滿族傳統婚禮中偶爾領略,欣賞其長虹絢霞般飄逸、浪漫、飛揚的神采了。
③ 漢服、唐裝和旗袍,到底哪一種服飾更能體現女性的美
個人認為題主所說的三種服飾裡面旗袍最美,漢服次之,唐裝適合婚禮穿著或者送給媽媽。接下來聊聊我對三種服飾的看法。
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它是題主所說的三種服飾當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漢服起源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漢服層層疊疊,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材質基本涵蓋了各種布料。漢服歷史悠久,是後來清朝強制剃發易服才在歷史上消失了幾百年。曾經和小夥伴去參加過漢服花燈節,拿著紙傘和花燈晚上拍照非常的漂亮,有點兒仙。不過現實角度來說,衣服層層疊疊,我系不清楚帶子,上廁所也不太方便。畢竟是古裝,不太符合輕便的生活需求。漢服適合五官比較平,但是耐看的姑娘。
綜上所述,我最喜歡的當然是漢服和旗袍了,漢服拍照特別美,旗袍日常生活更方便些,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我也想聽聽男性意見,哈哈哈,望採納~
④ 唐裝和旗袍的由來
1、旗袍
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她們打扮哩。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唐裝」的興盛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
⑤ 請分別解釋一下漢服,唐裝,旗袍
漢服:就是漢民族的服飾,在滿清被易服之前,漢人幾千年的服飾都叫漢服。
唐裝:正確稱呼是「唐人裝」,是本來是外國人對唐人(華人)的服飾的稱呼,被引入回來。其實就是旗袍。和唐代一點關系都沒有。真正的唐裝就是唐代的漢服而已。
旗袍:旗人(滿族)的民族服飾。但是清代時候,漢人的旗袍和滿人的旗袍還是又差別的。滿人的旗袍是連身的,看宮廷戲就知道,而漢人的旗袍保留了漢服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例如《橘子紅了》。
⑥ 中式傳統服裝是怎樣的,不要說旗袍和那種只有上半身的所謂唐裝,最好有圖片
傳統的是漢服,款式有很多種。每個朝代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⑦ 你如何看待唐裝流行這種現象
「唐裝」這一概念原本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唐代人的服裝;二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中式服裝」。其第二種含義可能與涉及海外華人的「唐人街」、「唐人」等概念有關,主要是指被海外認知的「中式服裝」或泛指中國人的裝束。但是,自從在2001年10月21日上海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有一套經過重新精心設計的「中式服裝」一經正式亮相,「唐裝」一詞就具有有了新的第三層含義,亦即專指那套經過重新設計、並迅速在海內外華人社會中流行開來的「中式服裝」(照片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壁壘」等,亦即以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為導向。但在其一年一度的經濟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卻形成了一個「傳統」,亦即與會領導人所穿著的休閑服裝,均是由東道國提供的富有本國或本地民族特色的服裝,這個「傳統」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全球化」之與「民族化」並行不悖的可能性。主辦上海APEC會議的中國政府,曾為此花大氣力設計並隆重推出的一套現代「中式服裝」,這可以說是在國際化場景的一次頗為成功「民族服裝」的創制與表演。 2002年春節期間,這套「中式服裝」在全國范圍內爆發式地流行,不僅使得「唐裝」一詞迅速成為當年的「流行語」,而且,其意義也產生了諸多的分析,並引發了很多辯論[10]。筆者把「唐裝」一詞看作是和「中式服裝」基本同義,而用「新唐裝」一詞指稱APEC會議期間推出的這一套「中式服裝」。筆者使用「新唐裝」這一稱謂,同時也是為了尊重原創人員的命名權[11]。 作為一次典型的和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有關服裝創意的文化實踐活動,「新唐裝」的設計目標,就是要推出一套「盛世華服」。由於其在款式、面料和工藝等方面均做到了既對傳統有所保留、借鑒,又有很多創新,並且融入了現代時尚的要素,因此,而受到了社會公眾的歡迎。「新唐裝」款式的主要特點,簡單地說,就是立領、對襟、接袖、盤扣,主要使用團花織錦緞面料,並採用傳統的裝飾圖案或紋樣(照片5-6)。根據由原創者們所著《新唐裝》一書介紹,新唐裝在款式設計中,盡量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服裝的古樸風韻,又突出了現代服裝灑脫自如的特點;在製作技藝中,既運用了傳統服裝的諸多特色工藝如滾邊、鑲邊[12]、嵌線、盤扣等,又大量採用了現代服裝製作技術,如接袖、粘合襯、蒸汽熨燙等[13]。不過,分別和「新唐裝」的男女上衣及所謂的「唐式」男女襯衫相配套的,主要是男女西褲或西式裙子。換言之,所謂「新唐裝」,其實就是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中式上衣,一般並不包括與之配套的男女西褲和西式女裙。這種情形多少反映了它確實又只是一種「應景」的創作,雖然因適時推出並獲得成功,但還是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此套「新唐裝」的推出並非一陣空谷來風,它其實是有著深厚的服裝史淵源的。「新唐裝」基本上是以清代的對襟馬褂為基礎,經過改良而成的中式輕上裝。其男子款式的由來,可一直追溯到明清時男子的「行褂」、馬褂及民國時期和長衫(袍)相配的馬褂等,它的立領、對襟、盤紐等,除改連袖為裝袖之外,基本上就是行褂、馬褂款式的延伸與演變。「新唐裝」女子款式的由來,大體上也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女子馬褂、20世紀40年代率先在上海出現的對襟中式女裝、裝袖中西式女裝等。所謂「中西式女裝」的基本款式為立領、對襟、裝袖,或為布料盤扣,或為塑膠扣子。以西式裝袖為特點的此種「中西式女裝」,曾於20世紀60-70年代在中國盛行一時;到80年代中期,在上海還流行過一種「東方衫」,它是採用西裝開襟、裝袖,同時又採用中式立領和滾邊、嵌線、鑲邊等傳統服裝工藝,並略微收腰,很適合中青年婦穿著[14]。正是上述所有積累,最終為今日「新唐裝」女上衣的創新設計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襟中式女裝和裝袖中西式女裝的出現與流行,多少反映出中國女子服裝款式一度曾出現過的男子化傾向,這也和婦女走向自由及男女平等的社會風尚有著密切的關聯。
⑧ 旗袍和現在的唐裝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旗袍和唐裝的起源是不同的。唐裝在古代主要是漢族人的服飾,帶有漢族的風格,即使是現在的唐裝終究是其演化過來的,其精髓和本質特點仍然被沿襲了下來。而旗袍是源於滿族的旗裝,經過改裝而來,所以,旗袍繼承了滿族旗裝的本質特性。因而,他們的本質風格是不同的。
⑨ 唐裝,旗袍,中山裝,為什麼中國人很少穿中國特色的服裝。不好看么,大家說說自己想法
這種唐裝源於清代馬褂(本是滿族男女的服飾,馬褂也是有女式的,款式上和男式差不多,但比較緊身一些),但因為清朝統治了中國300年的緣故,馬褂也已經成為廣大中華民族服飾中的一個款式了,不但只有滿族,漢族,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族傳統服飾中也大多有馬褂款式。馬褂的特點:立領,盤口,對襟。由此可以看出馬褂的款式已和現代服飾的款式接軌了。 而現代的「唐裝」也並非完全是馬褂,而是融入西方剪裁的新服飾。雖然女式唐裝沒有現代旗袍那麼性感嬌艷,但唐裝也有幾個很大的優點:1。有中國特色,馬褂唐裝也只有中國才有了,穿著馬褂唐裝,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是中國年2。唐裝和中國傳統工藝的結合十分完美, 絲綢,錦緞,刺綉,吉祥圖案等等一切美好的中國服飾傳統藝術在一件小小的衣服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在1,2點唐裝遠勝過中山裝]3。方便現代人穿著,現代人穿的衣服一般是對襟有紐扣的短衣了,下配長褲。而唐裝正是這樣的,所以穿著方便。搭配靈活。雖然女子穿唐裝不如穿旗袍那麼性感嬌艷,但面料材質風格千變萬化唐裝真的是男女老少皆宜,春夏秋冬皆宜的傳統服飾了,在這一點上唐裝遠勝旗袍。所以現代中國男女在過傳統節日或婚典喜慶或平時都可以輕松隨意地穿上現代唐裝,盡情地享受中華傳統了。所以我的日本韓國同學問我中國是不是家家戶戶有旗袍的時候,我回答說:「現代中國家家戶戶有唐裝」[雖然誇張了一點,但的確唐裝是現代中國人選擇的中國傳統服飾中最多的一個款式了,無論是武術,茶藝表演或者其他中國傳統藝術表演,馬褂因為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便利的穿著方式都成為傳統的最佳代言人了,南方不清楚,但北京以及北方東北人沒有人不知道唐裝的。10個裡面至少5個有唐裝]。我想唐裝之所以有今天的火暴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有鮮明的中國傳統特色,適合現代人穿著[穿著簡單對身材要求不高],變化搭配靈活[衣料四季都有,春夏秋冬皆宜],這些都是唐裝本身的優點,過硬的真功夫才折服了廣大中國人!2。這就要歸功於APEC峰會了。主席等中國政要以及外國政要穿上咱中國的唐裝,那個影響力不可說不大啊,比請任何一個國際巨星都有影響力得多,所以真的給唐裝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十分良好的平台!3。自那以後,中國的主持(央視到地方各台),明星等紛紛在穿起唐裝,又是一強大的推動4。在民間也掀起了唐裝熱潮,北京、北方和東北等地唐裝是很熱的,(香港台灣海外華人早就穿馬褂啦,唐裝其實是先從他們帶動的),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及北方東北又逐漸影響了中國其他地方,所以唐裝自然是全面開花了!其實我想廣大中國人之所以選擇唐裝並不在於它要多麼多麼性感好看。而在於那一份濃厚的中國情。中國人不缺現代服飾,而在過去的一段歲月里一直沒有找到被廣大群眾接受的中國服飾,而唐裝的出現,正符合了廣大中國人的要求,也許有人認為唐裝有點土,有點俗,但廣大中國人依然選擇唐裝,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記得以前有首歌的歌詞是「洋裝依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現在可以改為「唐裝穿在身,我心繫中國」了!而且隨著唐朝顏色,面料的多樣化,唐裝必然會越來越美麗,傳統與時尚的結合越來越好,也會越來越受中國人的喜愛。 最後,唐裝也真應該感謝這個「唐」字,真的很響亮,很得人心。雖然以前人們就穿馬褂(唐裝的前身),但如果唐裝沒命名為唐裝而是叫馬褂或清裝的話,穿還是有人會穿的,但在響亮度上可能會打些折扣吧,哈哈。 以上是我對中國傳統服飾的分析,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包涵! 其實雖然國家沒明確國服的概念,但我從現代大多數中國人對傳統服飾的選擇上,覺得唐裝已經是實際上的國服了。 當然最後重申國服不是由個人決定的,而是由中國政府和廣大中國人民決定的, 無論是旗袍,中山裝,唐裝,漢服哪個成為國服或都成為國服,我都開心,都支持! 都是中國的傳統服飾,誰當國服或都當國服,都是中國人的榮幸!作為中國人,我都會快樂地接受!最後再就2008的奧運服飾說一句,希望2008的奧運服飾真能如恆源翔所說,是中國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即使奧運會過後也能被中國人平時穿著的中國服飾吧,希望奧運服也能成功地做起來,但我希望還是應該以傳統為主,否則奧運服也只能是因為奧運才穿的服飾了, 畢竟中國的現代服飾那麼多,為什麼大家一定要選奧運服呢[奧運服離開奧運會這個背景[奧運會總會結束的]又還有多少穿的價值呢?]?當然現在還言之尚早。奧運服只有到2008年才能看到實物,讓我們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