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描寫旗袍的詩句有哪些
詠旗袍女三首:
(一)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舞步輕盈驚四座,醉眼周郎矚小喬。
(二)
錦袍華貴淑女嬌,玲瓏曲折現苗條。
媚態橫生銷魂處,飄然漫步飛燕騷。
(三)
錦袍炫麗儀態嬌,圓臀玉腿細柔腰。
痴迷竟日旗服美,飽覽娥眉樂陶陶。
五律 · 旗袍
綠柳風中擺,新荷雨里搖。
亭亭長玉頸,款款小蠻腰。
乍現玲瓏態,憑添嫵媚嬌。
從來民國范,大美數旗袍。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巴金《激流三部曲》
㈡ 人生是一襲華麗的旗袍,爬滿了虱子。——張愛玲。張愛玲是怎樣的一個女人
名動上海灘,不染紅塵焦火氣的傳奇「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掌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後作品寥寥,唯有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張愛玲也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先生,肯定張愛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譽國際。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猝死於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七十五歲。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壇上再一次復甦。這位沉沒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間又浮上水面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恆的,因為張愛玲孤獨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蒼涼與無盡嘆息化成玻璃靈柩,守護著她過去的燦爛。隔著空間和時間的玻璃牆望回去,越光輝的成就也越凄涼。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毅然選擇了後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間慢慢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一天天間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並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後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裡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對於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
此後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布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張愛玲的這兩篇文章是發表在由周瘦鵑先生主持的《紫羅蘭》雜志上的。繼之而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卻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為大漢奸汪精衛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
張愛玲為這段戀情拚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戰後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張愛玲沒能力改變什麼,她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往後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多多少少拜胡蘭成所賜。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於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卻是張愛玲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於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同年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
㈢ 張愛玲為什麼喜歡穿旗袍
喜歡不需要理由 ,是一種習慣,一種緣分。 旗袍源於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清滿族承襲了此服裝,是為襯衣和氅衣。襯衣不開叉,氅衣左右開叉至腋下,開叉盡頭各飾雲頭紋,稱如意。滿族旗人女子常穿,因而有了旗袍或旗裝之說。 張愛玲的祖父就是傳說中的李鴻章,她父親也是清末著名大臣,因此出生就與旗袍結下不解之緣。 獨一無二的張愛玲, 她出身名門之後, 是貴婦小姐, 卻常自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 她的旗袍不追求時髦時尚,常常自己設計讓人裁做。 只有了解了張愛玲,只有明白了旗袍,才能知道旗袍做出來就是為張愛玲這樣的女人穿的,張愛玲生來就是為了穿旗袍的。 喜歡真的不需要理由,喜歡是一種早就註定的情愫。
㈣ 張愛玲在《圍城》里有段描寫蘇文紈的話,大意是,一件精美的旗袍(衣服)當時捨不得穿,放在箱子里,等拿
《圍城》是錢鍾書寫的 「做好的衣服,捨不得穿,鎖在箱子,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的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
㈤ 張愛玲 人生是一襲華麗的旗袍 爬滿了虱子 出自張愛玲的哪裡的哪一段
出自張愛玲散文《天才夢》,具體請參考以下鏈接:http://..com/question/297493577.html?fr=qrl&cid=218&index=1&fr2=query
㈥ 描述旗袍的句子
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
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 。
行走在芳菲的流年裡,
身著旗袍的女子,
永遠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著身,曼妙多姿,笑顏如花綻,玉音婉轉流,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君不見那綾羅綢緞,艷之韻之,芸芸眾神贊,飄飄仙子舞。美哉!天之仙子莫過於典雅高貴的中國服飾國粹——旗袍。說旗袍是詩一點也不過分,它以其流動的旋律和濃郁的詩情表現了女子的賢淑、典雅和溫柔,它是中國女人的一種情結、一種夢幻,是鐫刻在中國女人骨子裡的美麗。不管在哪裡,只要有中國女人的地方,就有美麗旗袍的靚影。
喜歡這樣的畫面:江南的春天,煙雨迷濛,撐著油傘的婀娜女子,著一襲素色旗袍,挺高了脖子,略帶哀怨的眼神,恍然若有所思,就這樣在雨中漫步……我一直對旗袍情有獨鍾,喜歡它的合體,它的雅緻。
㈦ 也明白為什麼張愛玲獨愛旗袍了」
首先,在她看來服飾就是要主張美的自由展示。大自然賦予人的本體美才是最自然的,有利於體現人體自然健美的服飾才是真正美的服飾。但在更衣記中清代女裝為代表的傳統服飾正好與之相悖。通常是黑色,小襖中襖大襖層層包裹,三件襖子之上又夾著雲間背心出門時褲子外還要罩著裙子,極度寬大,四平八穩。張愛玲對此尖銳地指出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個衣架子罷了。
其次,她提倡服飾簡潔大方。中國的傳統擁有大量精品,期精美絕倫的刺綉工藝以及復雜細致的鑲滾技藝至今令人驚嘆,但傳統服飾仍然再實用性和審美性上進入一個誤區。張愛玲准確的總結道對於細節的過分注意,為這一時期的服裝要點。尤其是三寸金蓮的鞋服飾。雖然張愛玲本人也喜歡古典的綉花裝束,但這並不意味著她主張復古,她咯不到了傳統服飾背後的陳舊保守,她主張服飾這筆賬應該用減法。一個減字指明了服飾由繁到簡的過程。這一點也體現張愛玲對自身的看重,衣服不過是身上的擺設,它終究只是張愛玲高傲骨性的一種華麗陪襯。
最後,她追求服飾個性表達。更衣記中對傳統服飾的等級化、規律化、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在那個年代,女子想要出眾一點是不大可能的。服飾的著色普遍規律化,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季節,太太穿紅,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若丈夫去世多年有公婆在堂便可穿湖色或雪青。這儼然就是傳統身份等級觀念的著色體現,它形成了傳統中國女性一套女子穿衣的規范。太太穿紅是她正房的象徵,紅色大氣端莊,正統的顏色。姨太太穿粉紅,妖嬈嬌媚,惹人憐愛。寡婦黑裙,拒人千里之外,要為丈夫守節一生。仍有公婆可著湖色或雪青,雖較之黑裙多了一絲生氣,但同樣肅穆冷清。一種穿衣顏色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身份等級,這樣的傳統服飾無疑使得女性自身的個性無法得到表達。
㈧ 有沒有對於旗袍的描寫
曼妙之身材、婷婷之氣質,小巧玲瓏,典雅風韻。旗袍在記錄優雅的同時,也記錄了每個時代女性的玫瑰人生。說起上海,就一定會提到旗袍。 旗袍雖非起源於上海,但從張愛玲搖曳著款款錦袖走進舊上海起,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旗袍已經風靡一時了。張愛玲曾用「束身旗袍,流蘇披肩,陰暗的花紋里透著陰霾」 來描寫上海40年代女性的時尚穿著。
㈨ 一說起旗袍大家都會想到張愛玲的一句話
張愛玲: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
這是出自張愛玲的《天才夢》。《天才夢》一文為張愛玲18歲時的創作散文,也被她視作自己文學生涯中的"處女作"。 該散文為當年的上海《西風》雜志獲獎徵文,當時的張愛玲尚為香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