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二戰德國坦克手不帶坦克帽
首先說明的是坦克乘員佩戴的坦克帽其作用並不是在坦克被擊中時起防護作用,提高坦克乘員的生存力,而是在坦克進行越野行進,由於地面不平產生顛簸,防止坦克乘員因身體與車體碰撞產生傷害,起到保護作用。仔細觀察二戰時蘇式坦克乘員帽,實際上就是以皮帽為襯底,在其上使用皮革包裹固定的橫豎長條海綿條(塊),其作用僅僅是為了防止碰撞,對槍炮彈沒有任何防護作用。
其次,德國早期的坦克乘員也都配發坦克帽(如一、二樓圖示),可以發現其帽頂非常厚大,原因就是在其頂部及周圍填充了厚厚的海綿襯層,其作用同樣是起到防止碰撞作用,只是由於這種帽型對佩戴使用車內通話系統的耳機有較大影響,加之後期坦克設計的發展,於1941年全部撤裝,轉而使用有沿戰斗帽(山地帽)和船型帽。
第三,德國後期坦克後不使用有防碰撞坦克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德國坦克減振性能極好。二戰中後期德國坦克的主戰坦克大多為重型坦克,其負重輪設置幾乎全部採用交錯排列的雙排大直徑負重輪,而且每個負重輪都有獨立的懸掛系統,相對於採用單排負重輪的蘇式坦克以及美英式坦克採用扭桿懸掛系統的小直徑負重輪,其減振效果極為優秀,即使在非常顛簸的地面上行駛,也能保持車體非常平穩,故少有乘員身體與坦克車體碰撞現象。二是德國坦克在製造時就在車體內部容易與乘員身體發生碰撞的部位敷設了厚厚的保護層,不僅同樣起到了保護作用,而且在炎熱狀態下,有利於坦克乘員穿著單薄,利於汗液蒸發,避免戴皮質坦克帽的悶熱感,長時間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狀態。三是坦克戰術的影響。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不僅觀瞄系統比較原始,而且火炮沒有射向/射角穩定裝置(現代坦克火炮全部採用了射向/射角雙向穩定器),只能採取短停頓射擊的方式(行駛間發現目標,停止間瞄準射擊),故此,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坦克戰術,如蘇聯坦克採用高速接敵,高速脫離戰術,甚至採用高速撞擊戰術,而德國坦克依仗其厚重的裝甲防護,則採用慢速接敵,快速停車,精確射擊的戰術,再加上極大的車體重量限制了坦克的車速,故此,德國坦克的行駛速度普遍較低,根本不可能有蘇聯T-34坦克那種飛離地面的瘋狂行駛場面,其坦克乘員更不會像蘇聯坦克乘員那樣在車體內如乒乓球似的左碰右撞,因此,基本不需要特別的保護措施。
『貳』 二戰德軍裝甲兵不帶專用坦克帽的做法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首先,德國坦克兵是有專用的坦克帽,但是這種坦克帽一個是比較難看,還有就是本身坦克兵帶坦克帽就是為了在坦克內部碰撞車體,而德國的這個坦克帽體積還挺大,反而是很容易碰到坦克里邊的設備,與其這樣不如不帶。老虎的一個刨面圖,可以看一下老虎的負重輪。這張看的比較清楚,這么多輪子,要是里邊的壞一個,你就拆去吧。這個就是用模型重現在野戰條件下修理負重輪,但是這種交錯排列負重輪的設計,它的毛病也是非常嚴重,一個是那麼多負重輪,哪個壞了都不行,德國坦克特別是老虎豹子如果遇到盟軍的炮火,甚至是迫擊炮,如果一個負重輪被打壞那麼整個坦克就不能動了,而且如果是里邊的負重輪被打壞了,那麼修理的時候就得把外邊所有的負重輪都拆下來,這個可就太累了,而且還費時間,另外這些交錯排列負重輪中間如果是塞上了冰雪泥塊,很容易就被卡死,也是不能動彈了,所以綜合各種方面考慮,戰後各個國家都沒有再採用這種交錯排列負重輪的設計,這樣一來大大減少了故障。帶來的問題就是車輛行駛的平穩程度有一定的下降,不過這個給坦克乘員每人發一個帽子還是很容易辦到的,所以戰後各個國家的坦克兵都是帶上了坦克帽。
『叄』 二戰德國國防軍軍官的帽子是灰色的還是綠色的
這個的話他的一個帽子好像是一個灰色的吧,然後的話比較的不顯眼。
『肆』 為什麼納粹德國裝甲兵在1940年開始用軟帽代替頭盔
克裝甲車輛乘員所佩帶的頭盔或軟帽通常有兩個用途,一方面作為頭部防護裝備,可防止因劇烈顛簸而撞傷:另一方面也是作為乘員的通信終端進行車內或車際聯絡。有趣的是,長期以來,似乎坦克盔和坦克帽也成為劃分東西方陣營的標志。西方裝甲兵通常採用頭盔;而裝備蘇式坦克、戰車的「東方陣營」通常採用坦克帽.
『伍』 2戰中德軍的帽子上為什麼有骷髏頭
那是黨衛軍(SS)的帽徽——銀色骷髏頭,國防軍的帽徽是樹枝環繞的黑白紅三色同心圓環(是不是國徽不知道)。骷髏頭還用在德軍制服上的三個地方一是裝甲部隊,二是黨衛隊的集中營看守,三是黨衛軍第三裝甲師(骷髏師),不過不是帽徽,是領章上。
『陸』 為啥二戰德國坦克兵不戴頭盔呢
德國人當然不傻。工業技術也足夠,生產個坦克頭盔還不是事。你注意觀察下波蘭戰役、法國戰役期間的德軍裝甲部隊,在那些早期的一號、二號坦克炮塔里冒出來的德國兵,都戴著一定碩大的黑色貝雷帽,好好回憶有木有?那就是有橡膠內襯的的坦克頭盔,正是因為裡面塞了東西鼓囊囊的,所以這型坦克頭盔看起來真心醜陋,也難怪德國兵不愛戴。
(美軍坦克頭盔)
到了二戰後期,隨著兵員的增加和物資大量消耗,德軍裝甲兵也有部分換裝「M1942野戰帽」和1943年以後生產的「標准野戰帽」(M1943等),顯著特點就是帶檐了,上面還有倆紐扣,按德國軍制,軍帽是兩年才發一次的,所以戰爭末期裝甲兵的帽子多少有點亂。
『柒』 二戰德軍裝甲兵船帽的兵種線是什麼顏色的粉色白色
二戰期間,德國裝甲兵最開始是全部裝備的1936型裝甲兵黑色貝雷帽。後來因為不方便佩戴耳機,只能把耳機從後腦勺掛在雙耳上,這樣佩戴會在顛簸中把耳機震落讓裝甲兵無法在行駛和戰斗中保持隨時通訊,而且會要分神去扶帽子,大大挫傷了坦克兵戴36型黑色貝雷帽的積極性。在1939年波蘭戰役中就有裝甲兵開始用34型船形帽,以代替36型黑色貝雷帽。到40年法國戰役這種做法已經很普遍,到41年底大部分德軍裝甲兵都用船形帽代替了貝雷帽。
之後德軍裝甲兵還發展出38型裝甲兵軍官船形帽、42型裝甲兵試制野戰帽、43型裝甲兵制式野戰帽
和軍官大檐帽。
34型裝甲兵軍士/士兵船形帽兵種線為白色,38型裝甲兵軍官船形帽兵種線為粉紅色。
『捌』 二戰德軍裝甲兵為何沒有裝備防撞坦克帽呢
在有關二戰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蘇美等國的裝甲兵佩戴坦克防撞帽,因為坦克內部空間狹小,在戰斗和行軍當中免不了顛簸。佩戴坦克帽的目的就是防止撞傷內部人員的頭部。但是有的朋友會問,二戰德軍軍工那麼發達,為什麼少見德國坦克兵佩戴像蘇美等國家的坦克防護帽?其實德軍不是沒有裝備,而是士兵們很少佩戴出境。所以造成了德軍沒有裝備防撞帽的錯覺。
貝雷帽式樣的黑色盔布是由一塊毛料製成,分為幾種尺寸,以配合同樣分為好幾個尺寸的頭盔。盔布底部裝有松緊帶以箍在頭盔上,頂部還有一個小絨球,與盔布是一體的。黑色盔布的正面有帽徽。早期的帽徽只是一個機織的白色橡葉環加一個金屬沖壓圓形三色徽,也有人用大檐帽上的全金屬帽徽,不過都沒有另加國家鷹徽。
德軍在1935年10月30日頒布的命令為黑色裝甲兵貝雷帽確定了帽微佩帶標准,命令規定帽微由一個橡葉環和一個圓形三色徽組成一體,再在其上增加一個國家鷹徽,它們全都是用白、紅、黑色棉線機織而成,而軍官可以使用銀色鋁線刺綉的版本。後來帽徽上的白色部分都改成了使用銀灰色線。
『玖』 終於知道為什麼德軍裝甲兵要把早期的軟貝雷帽改成船
防護帽從派發那刻起就遭到德軍裝甲兵的惡評,因為外罩過於松垮,德軍士兵尖刻的嘲諷戴著這種帽子活像頭上套著個麵粉袋,戴起來不舒服不說而且在車里行動時常常掛住一些開關和手柄。而且由於橡膠軟盔太大,以至於根本無法佩戴制式耳機,結果當時的車長只能把耳機掛在後腦勺上,路況不好時還得手扶著,否則就會被震落。
由於這種帽子的毛病太多,德國裝甲兵除了閱兵和宣傳拍照時戴著裝裝樣子,平時訓練與作戰時則改戴配發的船型作訓帽或陸軍制式鋼盔,結果一來二去約定俗成,最後船型作訓帽也就成了裝甲兵的制式作戰帽。
還由於德國坦克的設計也非常人性化,底盤越野性能好,人員乘坐舒適,德軍坦克手不需要像蘇聯和美國的坦克手那樣要戴專門的坦克兵帽,一般的船形帽和便帽就可以了
『拾』 看圖,兩名一戰時的德軍步兵,為什麼頭盔是不一樣的搞不懂耶
第一張圖片的頭盔是M1915型,這是最後一種尖頂頭盔(從普魯士時代,德國的頭盔是有尖頂的),這種頭盔罩著盔布,上面一般還寫有數字,代表他所在的團,但是這張照片看不清楚。
附圖,原來華麗的M1895型,金屬光澤,但不適合戰場:
該型號防護性能良好,1916年後很快替代了原來的尖頂M1915
而它在一戰結束後作為剩餘物資一直使用,直到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