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鯨有天敵嗎,天敵有哪些
雖然白鯨的體型比較大,不過它們也是有天敵的。在海洋之中,白鯨的天敵是虎鯨。虎鯨是一種體型更大的、性格更兇猛的鯨魚。它們有尖利的牙齒,而且智商也比較高,可能捕食白鯨。在陸生動物中也有白鯨的天敵,比如北極熊,它們就會捕食海豹、白鯨等動物,但它們捕捉的主要是幼年白鯨。另外,人類也可以說是白鯨的天敵。白鯨是鯨魚的一種,生活在海洋之中。它們屬於肉食動物,可以捕食到很多種動物。而白鯨的天敵則比較少,因為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的位置是比較高的。不過這並不代表白鯨沒有天敵。其實,大部分動物都是有天敵的,都是食物鏈中的一環。若是某種動物沒有天敵,就可能導致它們的數量急劇增加,最終就有可能破壞生態平衡。白鯨也是如此,它們也是有天敵的。具體來看,白鯨不僅在海洋中有天敵,陸地動物中也有它們的天敵。
上面已經介紹過,白鯨是有天敵的,而且不只一種動物是其天敵。在海洋動物中,有一些兇猛的、體型很大的動物可以說是白鯨的天敵。比如虎鯨,它們是鯨魚之中體型非常大、性格也很兇的鯨魚,它們有尖利的牙齒,捕食能力非常強,而且它們的智商也很高。虎鯨就可以算是白鯨的天敵,有時候會捕食白鯨,或者將它們弄傷。
除了海洋中的天敵之外,在陸生動物之中也有白鯨的天敵。比如北極熊,它們可以捕食到體型很大的動物,比如海豹,再比如白鯨。不過,北極熊捕捉到的一般是幼年的白鯨,很少可以捕捉到體型很大的成年白鯨。再者就是人類,人類可以說是很多動物的天敵,人類的捕殺也是造成白鯨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 生活在海中的白鯨,為何經常和北極熊發生沖突
白鯨和北極熊發生沖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它們為生活所迫。北極熊是白鯨的天敵,北極熊為了活命不得不捕食白鯨,而白鯨也是為了活命,不得不與北極熊發生沖突。它們生物界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系,天性使然。
無論是北極熊,還是白鯨,它們都是我們的保護動物。其實北極熊捕食白鯨,也許在我們眼裡,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但是在大自然里,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大自然看起來有些殘忍,卻也很溫柔,它有著它自己獨有的平衡,我們無權干涉。
③ 冰凍海洋
冰凍海洋指的是北極和南極,那裡可以說是全球最冷的兩個地方。但那裡也十分奇妙。
北極生活著北極熊。北極熊也是吃肉的,北極也分哪個月最冷。冬天也就是他們最冷的時候。那時候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冷啊。那裡除了北極熊,還有雪狐總之還有很多很多的動物。北極熊有時候會去冰面上的一個洞口去抓在那裡呼吸的白鯨。由於白鯨必須要呼吸。每當這個時候,北極熊就是會去抓白鯨。但成功的幾率不是很大,但一定是值得等待的,他總會抓到。有時候雪狐就會依靠北極熊來生存,北極熊吃剩了,他們就會過去。海鳥也會過去吃。因為北極熊捕獲的獵物身上面還有很多肉。而且有些雪狐還會把這些藏起來,方便不備之需。可以說,如果沒有北極熊,在冬天,他們可能就無法存活下來。雪湖有時候會去狩一些幼小的海豹
南極是特別特別的冷,帝企鵝在那裡成堆在一起。身體靠著身體可能才能暖和一點。海豹也有的在南極生活,然後他們有時候就會逮捕企鵝。世界上最神奇的生物不壓過鯨魚,明明是海底最大的,心臟可能就有一輛汽車那麼大,但是卻吃的不是魚。也不是很大的魚類,吃的是特別小的蝦米。那麼龐大的生物,可是卻吃的是那麼小的蝦。但是他們一口可以吃上千萬只。鯨魚那麼大,雖然鯊魚很大,但是跟鯨魚沒得比,為什麼鯊魚吃的都是那些?特別大的魚類。但為什麼鯨魚吃的都是那些很小的蝦呢?
海洋的動物也太神奇了吧。海洋真是有神秘又美麗啊。
④ 搜集有關白鯨的特點,北極氣候的資料。
一身亮眼的白色,突起的球根狀前額和它們情不自禁的經典微笑,這是白鯨引人矚目的突出標志。2018年9月,一頭白鯨出現在英格蘭的泰晤士河上,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它很快贏得了一個親切的綽號——「白鯨本尼」。它曼妙身影的靚照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 然而,為什麼「本尼」會出現在遠離它家鄉的泰晤士河上——一個遠離它平時活動范圍3000多千米之外的地方呢?本尼的到來或許是一個及時的警告,它提醒人們:北極正在發生巨變,北極「幽靈」白鯨作為一個龐大的海洋生物物種可能正面臨嚴峻的困境。這給我們敲響了地球生態的警鍾。 被人類「囚禁」 這種通體白色如幽靈般的北極鯨類動物著實令人喜愛,但可悲的是,正是因為它們的可愛,許多被捕獲的白鯨被關進了水族館,讓遊客們付費來觀賞。 在溫哥華水族館里,有一頭名叫奧羅拉的雌性白鯨環繞著困住它的水族箱游來游去,水族箱看起來似乎很大,遠處的牆壁也像石頭做的,模擬了白鯨曾經生活過的自然環境,但卻依然改變不了它們被囚禁的事實。這個圈養奧羅拉的水族館,對於曾經生活在遼闊海洋里的奧羅拉來說,只能算是「方寸之地」。它不得不以同樣的運動方式在「圈內」定期往返,或浮或沉,半側著身子游過遊客身邊,然後帶著它永遠的「微笑」繼續重復它在這個小圈子裡的巡遊。它那極具魅力的「微笑」,讓孩子們和大人們都不由得對它回以發自內心的開懷一笑。對於來水族館參觀的遊客們來說,它是如此的可愛,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眾多遊客。白鯨的「微笑」是由於它們擁有發聲時改變嘴型的能力,看起來就像是在「微笑」,這種能力在鯨類中也是很少見的。 但是,你若一旦看到生活在_闊海洋自由天地里的野生白鯨,或拍攝下它們在海面上翩然翻躍的曼妙身影,你就很難接受人類將它們圈養起來的行為。無論工作人員和訓練人員如何精心照顧這些被圈養起來的白鯨,都無法改變一個嚴酷的事實:就像一個人被軟禁在一間沒有窗戶的房間里一樣,它們被隔絕在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之外,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充實的生命體驗。 餘生一直被困在水族館里的奧羅拉於2016年去世後,反對圈養白鯨的呼聲日益高漲。迫於壓力,溫哥華水族館不久前宣布將停止在水族館飼養鯨魚和海豚。但遺憾的是,這並沒有改變白鯨悲慘的命運。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白鯨仍然在遭受人類給它們帶來的災難。一個白鯨標本的價值超過25萬美元,在俄羅斯,捕鯨和賣鯨都是一項大生意。 有報告顯示,俄羅斯遠東城市的某水族館里至少有11隻野生虎鯨和90隻野生白鯨。通常,俄羅斯每年都會發放配額,允許從野外捕獲150多頭白鯨,用於教育、文化或研究目的。但現實情況是,這些被捕獲圈養的鯨魚可能並非都用於這些目的。 家庭被拆散 白鯨是一種習慣在海洋中長距離遷移的、有知覺、有情感的物種,但在抓捕過程中,捕鯨者只會帶走幼鯨,讓幼崽失去父母,讓父母失去兒女,無情地破壞了它們牢固的家庭社會關系。 被捕獲的白鯨在狹小的圈養環境中要連續擠上好幾個月,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這些白鯨的壽命大為縮短。據估計,大約有3000頭鯨魚和海豚被圈養在50個國家的300個水族館中,另外有36個類似的大型水族館預計將在未來兩年內建成開業。作為回應,鯨魚和海豚保護組織與海洋生物信託基金合作,開放了世界上第一個鯨類動物保護區,以對它們進行救援,讓被捕獲囚禁的鯨魚回歸海洋自然環境。 然而,另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即使是讓它們回到海洋,海洋的野生環境也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適合白鯨生存。在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羅斯和格陵蘭島的一些地方,土著社區繼續獵捕白鯨吃肉,而且他們的做法還是完全合法的,沒有相關法律禁止他們這么做。白鯨一旦被困冰中,就很容易成為北極熊的攻擊目標。但或許最重要的是,給這些白鯨的命運帶來最後一擊的是日益變暖的北極氣候,全球氣候變化正在破壞著白鯨們賴以生存的北極棲息地。 人們一直在猜測,為什麼大白鯨會在遠離北極家鄉的泰晤士河邊出現?一些人認為,它可能被人類繁忙的航運交通給弄得迷失方向了,船舶航行產生的雜訊會干擾它們的回聲定位系統。但更有可能的是,北極海洋溫度的升高正在導致鯨魚的食物日益短缺,迫使像「白鯨本尼」這樣的鯨魚不得不到更遠的地方去覓食。 被困冰洞慘遭屠殺 氣候變化對白鯨的影響從一群被困白鯨的遭遇可見一斑。這群白鯨是被捕獵海豹歸來的人最先發現的。原來,幾天前一場異常強烈的春季風暴將數百平方千米原本堅固的海冰吹散,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冰間湖」的巨大開放水域。接下來的幾天里,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大約有70隻白鯨組成的鯨群向北巡遊覓食,它們比平時游得更遠一些,最終進入了這個冰間湖,在這個開闊的水域中潛水覓食。但意想不到的是,零下35°C的寒流在一個夜晚突然降臨,封凍了這片海域,這群白鯨就這樣被困在了這里。 來源:大自然探索
⑤ 北極熊吃不吃白鯨
要吃
對野生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是虎鯨與北極熊,也包括人類。北極熊會快速地跑到白鯨受困於冰層的地區,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它們拖到冰上食用。
⑥ 白鯨的一切的知識
物種名稱:白鯨 中文俗名:貝魯卡鯨、海金絲雀 英文俗名:Beluga Whale 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 生物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鯨目 Cetacea 科: 一角鯨科 Monodontidae 屬: 白鯨屬 Delphinapterus? 種: 白鯨 D. leucas 大小:白鯨一般出生時身長1.5 - 1.6米,重80 - 100公斤。 白鯨的雄性成體最大可長達4.2 - 4.9米,重達1,100 - 1600公斤,而雌性成體最大可長達3.9 - 4.3米,重達700 - 1,200公斤。白鯨一般的壽命至少有25年,長則可達50年以上。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白鯨大致呈環北極區分布,主要集中於北緯50度至80度之間。白鯨有高度的戀出生地性(philopatry),會有每年回到當初母鯨生產的地方的習性,在雌鯨身上尤其明顯。到了秋季,白鯨因為浮冰層擴張的關系會遠離海灣與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層邊緣或僅有少量浮冰的開闊海域形成大群體。它們無論是在容易擱淺的河口,或是中深層海域的海溝皆能自在游泳,估計可潛至800公尺深處。 外型特徵 [編輯本段] 白鯨的身體中央橫斷面大致呈圓型,往兩端逐漸變細,當它們在覓食時,其軀干尤其顯得肥胖圓潤。白鯨的頭部與其他鯨目動物大不相同,額隆(melon)極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學者形容為「充滿溫暖油脂的氣球」(a balloon filled with warm lard)。白鯨可以自由改變額隆的形狀,推測可能是藉著移動內部氣竇(sinus)的空氣來產生形狀上的變化。因為它們的頸椎癒合程度比其他鯨目動物來得低,所以能以較大的幅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嘴短而寬,不像許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beak),嘴部可產生皺摺。腹部與側面凹凸不平,內部充滿脂肪。不具背鰭,但在背鰭的位置有狹窄的背部隆起。胸鰭寬闊,大型雄鯨的胸鰭尖端上翹。尾鰭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得華美,成年雄鯨在後緣有明顯如凸面鏡般的凸起。上、下顎各有八至九似釘狀的牙齒,但年老個體有時會磨損至隱沒於牙根之下 年輕白鯨渾身呈灰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轉淡,最終除了背脊與胸、尾鰭邊緣有暗色沉積外,全身皆為白色。成鯨的白色皮膚有時會在夏季發情時帶有淡黃色色調,但在蛻皮(molt)後即消失。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白鯨具高度群居性,會形成個體間聯系極為緊密的群體,通常由同一性別與年齡層的白鯨所組成,另外也有規模較小的母子對白鯨族群。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時,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鯨可聚集達數千頭以上。白鯨能發出多種變化多端的聲音,包括旋轉的顫音、嘎嘎叫、似鍾聲、尖銳的啪啪聲(可能由拍擊顎部所產生) 、與近似推動生銹門板的聲音。一位早期的鯨類學者Bill Schevill曾如此描述它們:「高音的共鳴哨聲與尖叫,多變的滴答聲與咯咯聲,讓人聯想到一隊交響樂隊,有時又有如貓叫或小鳥的啁啾聲。」它們的聲音有時會讓人誤以為遠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囂。對野生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是虎鯨與北極熊,也包括人類。北極熊會快速地跑到白鯨受困於冰層的地區,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它們拖到冰上食用。白鯨是相當好奇的動物,常會浮窺(spyhopping)與鯨尾擊浪(lobtailing),但似乎從不躍身擊浪(breaching)。充滿霧氣的噴氣(blow)低矮而不明顯。 食性 白鯨的食性隨地區與季節性獵物的數量而有不同。檢測各地區族群的胃內容物發現,白鯨會食用各種生物,包括魚類(鮭魚、鱈魚、鯡魚等)、頭足類(魷魚、章魚等)、甲殼類(蝦、蟹)、海蟲、甚至大型浮游生物在內。它們幾乎都在海床附近覓食,深度至少達300公尺以上。白鯨具摺皺的嘴唇在覓食時可產生吸力,也能對海洋世界的觀眾噴水。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繁殖期會隨所處地區而有不同。普遍來說,受孕多發生於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Alaska)族群為二月底至四月初;東加拿大與西格陵蘭(Greenland)族群為五月。據可信的統計資料顯示,懷孕期可能自不滿一年至14.5個月之久。白鯨的哺育期長達兩年,之後仍會待在母親身邊相當長的時間。生殖間隔平均約為三年。 種群現狀 [編輯本段] 雖然現今北極地區仍有100,000頭以上的白鯨,但過去它們的數量比現在要多得更多,在商業捕鯨滅絕部分族群之前。今日數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Beaufort Sea),約40,000頭;加拿大東部的高緯地區,約28,000頭;哈德遜灣西部,約25,000頭;與白令海(Bering Sea)東部。上述四個地區雖然仍有當地居民的捕獵,但其數量大致仍保持穩定。相較之下,其他族群已面臨危險且仍遭獵殺,這些地區包含Cook Inlet、Ungava Bay、以及巴芬島(Buffin Island)東南部分與西格陵蘭。生活於聖勞倫斯河族群體內有高污染物的積累,罹癌率也高,部分過去為重要白鯨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現今為乘快艇的獵人所佔據,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為了白鯨的保護,大多數地區都已有嚴格的捕獵管制。 保護等級 [編輯本段] 華盛頓公約組織認定為CITES附錄二的等級,全球白鯨的數量只有十萬頭,被認為目前日漸遞減的物種。 白鯨與人 [編輯本段] 對愛斯基摩人來說,白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其肉好吃,而且它們的油用來點燈不僅明亮,還能釋放出大量熱量,使簡陋的冰屋保持溫暖。除此之外,白鯨的皮也很有用,還有一種香味,可以製成各種裝飾品。 世界上絕大多數白鯨生活在歐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潔白無瑕。但個體比較小,遠沒有弓頭鯨那般龐大。 1535年,當法國探險家雅克·卡提爾發現聖勞倫斯河時,他的船隊受到白鯨的迎候。這些白鯨在水中載歌載舞,歌聲悠揚動聽,響徹百里以外,其美妙悅耳的聲音令船上隊員們驚嘆不已,他們便親切地送給白鯨一個美麗的稱呼「海洋中的金絲雀(sea canary)」。 然而,不幸的是,自從17世紀以來,由於捕鯨的高額利潤,捕鯨者對白鯨進行了瘋狂的捕殺,致使白鯨數量銳減。更加可悲的是白鯨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批批白鯨相繼死亡。科學家們經過屍體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於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質的侵害,使其免疫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這些白鯨患上了胃潰瘍穿孔、肝炎、肺膿腫等疾病;更有甚者患了膀胱癌,這在鯨類動物中真是聞所未聞的。 白鯨成年白鯨體長約3到5公尺大小,體重約0.4到1.5公噸。幼鯨體長約1.5到1.6公尺。體重約80公斤。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游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白鯨體色是獨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難認出它們,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見浮現、變大、縮小而後消失的白色物體,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面或貼近海面的地方。游動時的動作動很柔和,偶爾會將頭揚出水面。白鯨的"嗓門"很大,在平靜的海上,百公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噴氣聲。 白鯨的一個族群大約5到20隻不等,夏季時,河口附近聚集量約有數百甚至數千隻。白鯨的性格較溫和,人們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現存約50,000隻到70,000隻。 白鯨是來自北極圈的珍稀海洋哺乳動物,全世界僅存不足萬只。它屬大型鯨類的一種,以新鮮魚蝦為食。由於生活在冰雪覆蓋的北極,所以潔白無瑕的膚色成為它的天然保護色。它們前額寬闊圓潤,上下兩唇飽滿豐厚,小眼睛炯炯有神,透出一股機靈鬼的模樣。 運抵青島的四頭白鯨,兩雌兩雄。這是山東省首次引進白鯨。年齡在三歲左右。由於白鯨年齡最高可達三四十歲,所以這四頭鯨只能算是幼鯨,它們的顏色也由於年齡的原因而略微發褐。它們體長約四米,重達500公斤。這四隻白鯨在青島極地海洋世界裡享受最舒適的待遇。專業人員將悉心照料它們的日常起居,還對它們中的兩只進行轉圈,跳舞,接吻等一系列訓練,現在已成為表演明星。 它們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游與哈德遜灣西部的邱吉爾河河口。
⑦ 北極熊怎麼捕獲獨角鯨
在北極,冬天海水會結冰,海洋哺乳動物要呼吸,就只能從冰面的縫隙浮上來呼吸,北極熊就守在縫隙附近,一旦有獵物出現就發動偷襲,北極熊能用這個方法捕捉白鯨,這個方法對獨角鯨也有效,不過成功率極低,因為白鯨或者獨角鯨會逃跑,到了深水北極熊就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