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穿龍袍頭戴烏紗請問是哪一個朝代的
身穿龍袍頭戴烏紗始於東晉成帝時期。
起源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2. 隋唐頭飾特點
隋文帝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隋煬帝則根據不同場合戴通天冠、遠游冠、武冠、皮弁等。漢代的通天冠樣子和進賢冠相近,隋煬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裝飾。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顆珠子(琪)裝飾(古時用玉琪,隋煬帝時改用珠),並根據珠子的多少表示級位高下,天子皮弁十二琪,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減一琪,六品以下無琪。文武官朝服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襪烏靴。
所戴進賢冠,以官梁分級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謁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隸等戴獬豸冠。祭服玄衣纁裳,冕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章、親王九旒九章、侯八旒八章、伯七旒七章、三品七旒三章、四品六旒三章、五品五旒三章、六品以下無章。
男子官服,在單衣內襟領上襯半圓形的硬襯「雍領」。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緋與綠色、小吏青色、士卒黃色、商販皂色。隋文帝賜大臣束九環金帶,官員稱「以腰保領」,表示對皇帝的擁戴。隋煬帝所定皇後服制有褘衣、朝衣、青服、朱服。大業間(公元605年至617年)宮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長袖衣的外面),下著十二破裙,又名「仙裙」(為一種大下擺的長裙)。
民間婦女穿青裙。婦女外出戴冪羅,把面部罩住。這類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時期胡服的藝術特色在內,對唐代女服有很大影響。隋代官員穿南北朝褲褶服可以從駕,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褲入朝,但到貞元十五年(公元674年)因褲褶非古禮而被禁止。
隋朝居住在北方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褲。
隋俑多小袖高腰長裙,裙繫到胸部以上。發式上平而較闊,如戴帽子,或作三餅平雲重疊、額部鬢發剃齊,承北周以來「開額」舊制,洛陽出土隋俑和敦煌壁畫所見大體如此。如敦煌莫高窟390窟隋婦女進香圖,貴婦著大袖衣,外披帔風或小袖衣,這種衣式早見於敦煌北魏以來佛傳故事畫中男子衣著,但那是內衣小袖而外衣大袖。衣袖大小正與隋代貴婦服裝相反。隋貴婦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領式。侍從婢女及樂伎則穿小袖衫、高腰長裙,腰帶下垂,肩披帔帛。頭梳雙髻。
3.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3)隋朝皇帝帽子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4. 宋朝唐朝元朝隋朝明朝清朝漢朝秦朝的衣著打扮
6、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滿族入關後,下令漢族剃發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漢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5. 中國歷史上兩頂特殊帽子,「綠帽子」與「烏紗帽」有什麼樣的故事
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
至隋朝,「烏紗帽」作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貴臣、百官士庶等,貴賤通用。唐初,「烏紗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專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後詔令「烏紗帽」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烏紗帽」不過是一種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詩雲:「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說他晚上睡不著望著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烏紗帽上。但當時的杜甫並無官位。
6. 為什麼古代的官叫烏紗帽難道帽子是用烏紗做的嗎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7. 在古代,有哪些雄才大略的君王被戴過「綠帽子」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帝王的後宮中,有很多的女子存在。最為熟知的一句話,便是後宮佳麗三千了。其實說句實話,各代帝王都有這么多女人。也是享用不過來的,因為一些女子的得寵,使得其他的女子被冷落。在這些女子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會做出一些比較離譜的事情。這樣一來,皇帝就被戴綠帽子了。對於這些事情呢,大部分都是在暗地裡進行的。有些事情呢,則是大家都知道的。在眾多的帝王中,也有很多是明面上的綠帽王。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便是這些可憐的帝王。想必大家也是有所了解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接下來要說的,便是唐朝時期的綠帽皇帝。在這期間呢,唐朝初年的兩位皇帝,李淵和李世民,都有這樣的事跡。李淵經過起兵,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可以說,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給自己戴了綠帽子。當時李淵後宮的兩位妃子,和太子李建成私通。經過這件事之後,也便引發了玄武門事便,被迫交出了皇位。被自己兒子戴了綠帽子不說,還丟失了皇位。看到這樣的局勢,實在是比較悲哀的。接著來說一下李世民,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明君所在。確實,在政績這方面,是真的沒法說。
8. 官職的代名詞為什麼會是烏紗帽,是由什麼事情流傳下來的
我們在很多古代連續劇中常看到「丟了烏紗帽」這句話,在很多古典戲劇中也常看到官員頭戴這種帽子。「丟了烏紗帽」這句話的意思是丟了官職,現在在民間俗語中「烏紗帽」仍然是官職的代稱。
那麼「烏紗帽」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為官職的代稱呢?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戴烏紗帽的官員,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烏紗帽的形制前後有所變化,明初時是矮冠,後來變得高聳。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的先祖畫像,畫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許,烏紗矮冠」。這則信息說明明朝初年的烏紗帽並不像以後的烏紗帽那樣高聳。
從明朝中葉開始,烏紗帽就變得高聳。史書這樣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書: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烏紗帽作為官帽,在製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描繪了它的製作工藝:「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中宜用輕胎」。
明朝滅亡後,清朝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紅纓帽定為官員的法定帽子,烏紗帽不再是只有官員才可以戴的帽子。不過民間仍然習慣地以烏紗帽代稱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