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人戴的帽子

古代人戴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03 09:16:57

⑴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

⑵ 古代官人的帽子有什麼意義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

全部。關於冠的記載很多,如《後漢書·輿服志》中說:「上古衣毛而帽皮」,是指用獸皮縫制

帽形,戴在頭上,起到禦寒和裝飾的作用,沒有任何貧富貴賤之分。在《禮記·曲禮上》載曰:

「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行「冠禮」,表示已成年。進入階級社

會後,帽子作為「禮」的象徵,成為統治階級權利和地位的標識。古代冠制是中國服飾制度的一

⑶ 古代女人的帽子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是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⑷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現在一般電視上的都是綸巾。事實上在古代文士或文官可以戴一下幾種冠: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
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
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 進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
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3 梁冠

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
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
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復制。

⑸ 古代秀才是戴什麼樣的帽子

像秀才這種文人雅士,在戲曲中主要佩戴文生巾( 緞制,有花綉,自帽頂至兩側有如意頭硬邊作為裝飾,背後垂有飄帶兩根)或 解元巾 (又稱學士巾,緞制,有花綉,前低後高,兩旁有如意形軟翅,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如果此人在劇中的行當是文丑,也就是俗稱的小花臉,那麼就要佩戴荷葉巾( 頂方,上有檐,似荷葉覆蓋,以綠緞綉花者為多)。
戲曲服裝服飾道具甚至是化妝用品,都是由專人專門製作的。不如去戲曲劇團附近或直接到網上的戲曲服裝用品店裡看看。

⑹ 古代商人頭上戴的圓形帽子叫什麼

是瓜皮帽嗎?
瓜皮帽為創立於明朝、流行於清朝的一種男式帽子。相傳來源為明太祖所創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統、天下歸一之意。在清朝廣為流行。分成六瓣,半形狀如半個西瓜皮。無檐、窄檐或包有裝飾窄邊,多為黑色的綢、呢絨或紗製做。頂上可飾有各種顏色和材料的結子,前面釘飾物以辨別前後。

⑺ 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喜歡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時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時候遮陽擋雨。

《後漢書?輿服志》一語道破發明人類發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種時代,就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作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文明的發展,帽子除了保護頭部的功能外,還成了裝飾打扮、區分身份的一種道具。

古時幼兒的頭發都紮成兩個小髻,像一對牛角似的,稱總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舉行冠禮,由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即《禮記?曲禮》上所記的:「男子二十冠而字」,這意味著該小夥子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六藝綱目》因此稱:「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
不過,帽子最初不叫帽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沒有「帽」字,帽子之稱,那是東漢以後的事。東漢以前,把戴在頭上的東西統稱為「頭衣」,其中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
舉行弱冠禮的冠,其實和帽子還是有區別的。冠,只是一道狹窄的冠梁,單單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帽子呢,則罩著整個頭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舉行弱冠禮是一種儀式,其實,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隨便戴冠的。平時,只有貴族士大夫才有資格戴冠,而且這冠還分不同式樣、不同功能:覲見皇帝的冠稱為弁冠,即官帽。參加重要典禮的冠稱進賢冠,進賢寇中,如果是王爺所戴,稱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稱法冠;重臣所戴,則稱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場合所戴,稱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為古代士大夫比較清閑,精力都投入到禮儀上,不但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縫制冠帽過程中,一個鈕扣、一條布條、幾道針線腳的走向有稍稍改變,都會被視同一個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稱,應用於不同的場合。作為現代人,如果不是專業研究古代服飾的,實在沒有必要在對這些細節關注過多。
與貴族士大夫相對,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貧賤之人不準胡亂戴冠的。實際上,漁樵農耕等等勞動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勞作,就算你讓他們佩冠戴帽,他們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塊黑巾包裹著頭,所以這些人就被統稱為「黔首」。
「黔首」們沒有冠戴,而用毛巾裹頭,是不讓頭發散落——古代認為頭發是父母賜予的精血,輕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國古代,剃頭主要盛行於清朝,但那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來的。在清朝以前,一個人如果以「披頭散發」的面目示人,要麼是要顯示自己的倨傲、無禮,要麼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墮落,不願當世為人。
歷史上的大賢人、大聖人周公聽說有賢士來了,「吐哺握發」出來相見,那是吃著的東西來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來,正在洗濯頭發來不及戴冠,就用手緊緊握著,不能讓頭發散落失禮於客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謝安和謝萬兄弟去拜訪王導的兒子、時任吳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頭散發出來相見,神色冷淡、語氣生硬,那是根本沒把謝氏兄弟放在眼裡。氣得謝萬大罵王恬不是東西。
而宋朝名將狄青和岳飛都曾披散著頭發上在戰場,那也是對敵人的一種蔑視、仇視。
至於唐朝的李白曾發牢騷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就是純粹的憤世嫉俗的極端表現了。

⑻ 如圖所示,請問這個古代人戴的帽子叫什麼

這叫峨冠,亦作峩冠,高冠。
有個成語叫「峨冠博帶」,意思是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後來人們用用「峨冠博帶」(高帽闊帶)比喻穿著禮服。

⑼ 中國古代男人帽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見圖)。世界各國帽的歷史也很悠久。歐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無邊帽,女子多戴面紗和頭巾。古代歐洲和小亞細亞農村,習慣戴家庭製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纖維編的帽。雅典和羅馬的傳統手工藝者常戴橢圓形帽頂的氈帽。在羅馬,這種帽子是庶民的一種標記。海狸皮帽14世紀在弗蘭德斯流行,以後流傳到法國和英國等地。英國的圓頂硬禮帽,創始於1850年。19世紀後半葉美國流行軟氈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國西部流行闊邊帽,它是一種帽邊在邊緣處向上捲起的高頂氈帽或草帽。地中海東南岸一帶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頂,無帽檐,圓錐形。阿拉伯人傳統頭飾是色彩鮮艷的穆斯林頭巾。日本有傳統的絲質塗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熱帶地區,人們戴軟木盔以免日曬。


古代貴族使用的束發物,先將長發綰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時,主體只是一條冠梁,不寬而有褶,兩端連於冠圈,像弧形帶子從前向後覆發。冠圈兩旁有絲的纓帶,結於頦下。秦漢以後,冠梁漸寬,與冠圈連成覆杯狀,其形制漸趨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漢代梁冠。

冕和弁
古代帝王、諸侯、大夫的禮儀用帽。冕是最尊貴的一種冠,冕上面有一幅長方形的版,稱?,?前沿掛一排串珠(稱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稱。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無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縫合處名會。會有結飾,綴五彩玉石。

巾幘
束發裹額而具帽形的頭巾。西漢之前只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顏色為黑或青。約東漢以後,貴族以幅巾裹發稱巾幘,因其前高後低而中間露發,恰可用於冠下。約從晉代開始,巾幘戴用時折出稜角,稱角巾或方巾,成為文人學士的象徵,後稱儒巾。隋代將巾幘定入輿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幘成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間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學家蘇軾所創的東坡巾,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幘品種。

襆頭
包頭的軟布。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始於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頂高起。唐以羅代繒。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宋代襆頭有多種式樣,其直腳式樣不同階層都可戴用。


古代的軍帽。又稱胄。古代以金屬或皮革製成,軍人作戰時戴,起防護作用。現代軍隊仍沿用,稱鋼盔。

⑽ 在古代,成年男子戴帽子有何講究

在古代,成年男子戴帽子有講究:01.冠禮以後才能戴,正常成年男子都要戴帽子。02.根據身份地位來戴,不同場合帽子也要有區別。

帽子本來只是在勞動的時候用來擦汗,防止天氣對身體的冷熱影響,後期慢慢從頸部挪到了頭上。帽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樣子多種多樣,用來保護重要的頭腦。當時的冠、冕、巾等,都是古代帽子的種類。


帽子最大的改變來自於軍事方面的時候,為了保暖而等功能而不斷蛻變。現代的帽子已經成了一種時尚,可戴可不戴。

與古代人戴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風衣常規款是什麼 瀏覽:96
粉色吊帶可以配藏青色外套嗎 瀏覽:365
褲子破了個七字怎麼辦 瀏覽:573
上海人愛穿旗袍是什麼原因 瀏覽:191
北京市宏學校校服 瀏覽:58
艾萊依小黃人羽絨服 瀏覽:596
呢男士帽子 瀏覽:654
賣皮衣需要了解什麼知識 瀏覽:362
淺紫色上衣搭什麼外套好看嗎 瀏覽:149
迪賽男款牛仔褲怎麼樣 瀏覽:861
l碼的褲子是多少尺寸 瀏覽:339
麻灰色褲子配什麼顏色上衣好看 瀏覽:373
廈門高檔旗袍出租 瀏覽:257
短裙長襪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490
褲子xl對應的身高體重 瀏覽:459
男生復古港風穿搭褲子 瀏覽:342
真絲短袖襯衫中老年男士 瀏覽:811
熟雞油擦皮帶如何做 瀏覽:267
中年女士帽子冬季的 瀏覽:331
西安女裝批發廠家直銷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