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四腳頭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頭部時,每個人的折疊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襆頭形狀各異。隋朝時,禮部尚書牛弘上書朝廷,建議在襆頭內設置骨架,罩在頭上,以利於折出造型一致的襆頭,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襆頭的種類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軟腳襆頭;唐中後期的硬腳襆頭。
⑵ 求助:盤山公子帽
盤山公子帽,顧名思義,就是天津薊縣盤山所產的公子帽,據我所知,真正的盤山公子帽已經絕跡,現在常見的石孫朝厚家的公子帽,有人稱之為盤山公子帽,實際上准確地稱應當叫「薊縣公子帽」。
⑶ 古代男人頭上戴的是什麼
叫冠。
冠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起初,發冠是套在束起的發髻上的一個罩子,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的需要,樣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定。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
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3)公子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男子頭上戴的冠是非常奢華的,1958年江西南城縣益庄王墓出土的明嘉靖簪鑲寶石金冠。高5厘米、寬13厘米,簪長11.2和11厘米。
此金冠是其妃萬氏的隨葬品。 此冠冠體如一件覆扣的橢圓形缽盂。冠由圈、蓋、檐和舌四部分組成,通體以卷葉形金絲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圍成橢圓形,飾鏤空金絲花紋,圈上覆橢圓形冠蓋,中線處為兩條拱形橫筋,夾嵌9顆寶石,又有九條縱筋平均分布,與橫筋一起形成冠蓋的支架。
冠圈前後左右各有一片檐,後檐接兩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寶石。冠蓋橫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內各插金簪一枚,用於固定頭發,簪頭為傘形,鏨刻花紋,簪柄壓印「銀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錢」字樣。
冠蓋前端中間亦留有一簪孔。這件金冠精美絕倫,其上對稱鑲嵌55顆各色寶石,交相輝映,金絲細如頭發,編綴精妙,充分體現了明代金銀工藝的高超技術。
⑷ 公子帽的簡介
公子帽核桃的邊從正面看比較胖、寬」,橫向發展的趨勢明顯,比較圓、飽滿,弧度較大,邊明顯比一般的核桃寬。公子帽邊寬一般要比高度大,就是通常說的矮樁。公子帽核桃在帽類核桃里一般都是矮樁的。由於雙棱高,形狀低矮,放於掌中端詳,形似京劇中書生相公戴的帽子,俗稱公子帽或相公帽。明清時期為核桃中的極品,被王公貴族所壟斷。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這一品種已大眾化。但公子帽的形狀,色澤,以及上漿,掛磁的快速,深受玩家們的推崇。公子帽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北和河北的淶水,易縣,承德等地。公子帽,是手療核桃的佳品。
⑸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⑹ 文玩核桃官帽和獅子頭有什麼區別
1、紋路不同
獅子頭紋路點網結合,兩稜角下垂,如舊時衙門門前石獅子的鬃毛;官帽紋路為點網狀,兩棱寬而平直,尖頓而圓潤,曾有官帽在手,要啥啥有的傳聞。
2、產地不同
獅子頭核桃的產地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三地;官帽核桃的產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山西和北京的部分山區,具體為:河北淶水縣,天津市薊縣,山西大同廣靈、靈丘,北京密雲等地。
3、尖不同
獅子頭尖短而頓,尾緊而方棱條寬而正大多為兩棱,有粗紋、細高樁、矮樁之分;官帽一般有大尖,尖的部位向下的坡度較大,向下的趨勢較明顯。
(6)公子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文玩核桃的其他品種
1、虎頭
虎頭核桃特點為樁高,凸起大,分布均勻,棱條寬而直,紋路以點網狀為主,上色快,掛磁快,色澤以深咖啡為主。虎頭是手療,微雕核桃的佳品。
2、公子帽
公子帽核桃的邊從正面看比較胖、寬」,橫向發展的趨勢明顯,比較圓、飽滿,弧度較大,邊明顯比一般的核桃寬。公子帽邊寬一般要比高度大,就是通常說的矮樁。公子帽核桃在帽類核桃里一般都是矮樁的。
由於雙棱高,形狀低矮,放於掌中端詳,形似京劇中書生相公戴的帽子,故稱公子帽或相公帽。明清時期為核桃中的極品,被王公貴族所壟斷。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這一品種已大眾化。但公子帽的形狀,色澤,以及上漿,掛磁的快速,深受玩家們的推崇。
3、雞心
雞心有好幾個品種,很多人習慣把矮樁的雞心叫做桃心,但最近幾年因為嫁接的雞心很多,所以很多老的品種都見不到了。雞心紋路網狀多見,紋理大較疏,頂較頓,底大而平。有的地方也產密紋的雞心但不多見。 老人喜歡雞心核桃的較多,握著的感覺比較舒服。
⑺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束發冠,古代冠的一種。 明劉若愚《明宮史》水集「束發冠」條雲:「其制如戲子所戴者,用金累絲造之,上嵌晴綠珠石。每一座有值數百金,或千餘金,二千金者。四爪蟒龍在上蟠繞,下加額子一件,亦如戲子所戴,左右插長雉羽焉。凡遇出外游幸,先帝聖駕尚此冠,則自王體乾起,至暖殿牌子止,皆戴之。各穿窄袖,束玉帶,佩茄袋、刀蛻,如唱《咬臍郎打圍》故事。惟塗文輔、高永壽年少相稱,其年老如裴--、史賓等戴之便不雅觀。」《紅樓夢》第三回寫寶玉頭上戴著束發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據此可知,寶玉的一身打扮,頗似明代少年公子極華貴的裝束。 明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束發冠,其制如戲子所戴者,用金累絲造,上嵌睛綠珠石……四爪蟒龍在上翻繞。下加額子一件,亦如戲子所戴,左右插長雉羽焉。凡遇出外游幸,先帝聖駕尚此冠。」《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發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水滸傳》第五四回:「束發冠珍珠嵌就,絳紅袍錦綉攢成。」
⑻ 前進帽和貝雷帽的區別
前進帽和貝雷帽的區別
前進帽之所以叫前進帽,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形狀後高前低,給人以一種奮勇向前的力量。因為特別像東方紅推土機,小朋友們乾脆叫它「鏟土機」。前進帽不同於舊社會大上海十里洋場少爺公子戴的鴨舌帽,那種東西軟爛爛的沒有一點骨石,而前進帽充滿了精氣神,似乎裡面襯了鋼筋鐵骨,立圪鋥鋥。
貝雷帽一般就是搭配裝飾用的
⑼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頭巾,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⑽ 北宋公服中男子頭上的帽子叫什麼
襆頭,又名折上巾、軟裹,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因襆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也稱「烏紗」,俗稱為「烏紗帽」。襆頭是中國隋唐時期男子的普遍服飾。
襆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
參考文獻: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