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苗族結婚帽子圖片大全

苗族結婚帽子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12-29 13:19:12

1. 苗族戴的帽子在年齡上有什麼講究

我國地大物博,單單民族來講就有56個民族,而少數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風俗有十分的迥異,例如苗族人喜歡帶著多、重、大的銀飾。想不想知道為什麼要帶。本期苗族文化就為你介紹苗族人為什麼帶銀飾。

苗族尚銀,其銀飾追求多、重、大。逢年過節時,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銀飾有多達十多公斤的。如台江施洞的苗族銀飾,一隻絞藤紋項圈重達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銀角,高寬均達80厘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四項: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

三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四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簽、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苗族女人身上戴滿銀飾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苗族銀飾特徵: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復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復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變與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2. 苗族結婚需要准備些什麼

服飾

苗族的服飾,女裝式樣最多,達130多種。僅貴州就有一百零幾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古老形式,大領或大襟衣,著百褶裙,比較華麗,內容豐富多彩。僅頭飾就有幾十種,在頭飾上以挽發髻盤扎於頭頂,上插木梳及其他裝飾物,類似雲髻為多。其中也有差異:如安順、鎮寧有的挽偏髻於頭右上方,黔東南挽髻於頭頂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於額頂,貴陽地區有的扎蓬髻類似盤邊帽,有的紮成狹長的船形髻,有的則在頭髻中紮上兩頭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類,頭上包頭帕,大襟衣配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衣服兩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綉「花邊」,胸前再繫上綉花圍腰一幅,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貴州境內的苗族服飾可分四型24式,簡述如下:

黔東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黃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從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婦女除改裝外,著傳統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領衣(少數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數挽椎髻,少數盤發包頭巾。它包括貴州省內苗語黔東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羅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寧安式、安貞式。屬苗語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婦女服裝多為大領對襟,少數為左、右衽,著大襟衣的佔少數。百褶中裙,長裙較少。衣裙多數以挑花、刺綉、蠟染為飾,少數無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寧式、畢節式、赫納式、安盤式、普枝式、織金式、安普式、江龍式、望安式、仁懷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語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婦女服裝的基本款式為對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後披領,著百褶多截中長裙,前系裙圍,後垂飄帶。

黔東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銅仁地區和遵義地區東部,黔東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婦女服裝為大襟短衣、長褲,極大多數纏頭巾。纏頭巾的青年著盛裝時,多數佩戴多件精製銀飾。

女裝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女子服飾式樣最多,有130餘種,僅貴州就有101種。在貴州、雲南、川南、廣西、海南島等地,穿百褶裙,但長短不一,以黔東南差別最大,有的到腳面,有的超過小腿肚,有的過膝,有的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為普遍。顏色為青、藍、白,裙面有綉花、挑花、鑲花,也有蠟染或素凈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領的。在湘西、黔東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時期,因民族暴動失敗後,被迫改裝,穿長褲、大襟右任上衣,農邊、袖口、褲腳都鑲花邊。在接龍時才穿裙子,平時不穿裙。每逢節日婦女們走親訪友,頭部、頸部、手腕都佩戴樣式繁多的銀飾。

男裝

男子服裝式樣比較簡單。貴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裹青色長巾。冬天小腿部裹綁腿。在黔西北地區則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氈。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不論哪種衣飾,從備料到成衣,都是由婦女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自綉而成,費工較大。近年來,由於發展商品經濟,部分地區苗族服裝也成了商品而進行生產,不少青年婦女多從市場購買成衣。

住所

苗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少數居住在山間平曠之地。湘西、鄂西、川東、黔東北、湖南的城步、靖縣和廣西龍勝等地區,一般住在山麓、河邊或田坎邊。

黔東南和廣西融縣等地區,多住在河邊、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側。貴州中部以西到雲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數住在山頂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東南、湘西南、川東、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樓房兩種。在坡度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腳樓。

貴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帶,瓦房、草房都有。安順、平壩、鎮寧一帶為薄石板蓋房。雲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條編織,抹上泥土,屋頂蓋草。

建築

苗族民居建築,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黔東地區多為木質結構的干欄式樓房;湘西及貴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磚木構成平房。貴州中部地區多為木結構房屋;黔西北和滇東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構成的平房。這些類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營造而成的特點。

苗族的公共建築頗具民族特色。如寨門,在黔東南地區,不少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門。在湘西、黔東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車。在苗、侗雜居的黔東南部分地區,也有風雨橋和鼓樓。

交通

苗族地區的交通可分為水陸兩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隻順自然河道運輸。湘西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東南地區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陽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盤江和黔南的蒙江、廣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區較為重要的水道。在河寬水深處設有渡船,渡船分為公渡、私渡兩種。

苗族地區陸道過去普遍為崎嶇小道。從明朝中葉至清初,把湘西的陸道分為官路、營路、民路、苗路四種。旅行的人大多騎馬乘轎,貨物由人力挑運。這普遍反映了過去整個苗族地區的陸路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苗族地區的交通建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1956年先後建成爐(山)-雷(山)、錦(屏)-黎(平)-榕(江)、鎮(遠)-台(江)-劍(河)三條主要公路干線。此後,又陸續多次撥款修路,至1983年底,黔東南州公路通車里程已達4124千米,其中柏油路面有320多千米。建有橋梁751座。隨著公路的修建開通,運輸事業迅速發展,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目前,有兩條鐵路干線跨越黔東南自治州境內。1959年黔桂鐵路麻尾至貴陽段建成,通過自治州的麻江縣境28千米。1970年動工興建連接京廣線的黔湘鐵路,經過自治州的凱里市和鎮遠縣城及施秉、黃平、麻江縣3個境內的8個鎮。總的來說,黔東南自治州現在已形成了以凱里為中心,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路縱橫交錯,國家公路和鄉村公路互相連接的交通運輸網,極大地改變了過去落後的面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婚姻、家庭

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一般是異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自主婚姻是男女青年在跳月、跳場和其他相會場合中認識,自己掌握婚姻主動權。畢節地區和雲南屏邊等地,結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湘西地區是坐轎,威寧地區是坐轎或騎馬。宣恩新娘到夫家時,必須從側門進入洞房,並由陪伴的未婚姑娘端盤請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貴州黔東南的一些地區,夫家要准備一對熟鯉魚給新娘掐魚祭祖,表示她已成為夫家的成員。

婚後,新娘有住夫家或暫住娘家兩種情況。湖南、湖北、川東、貴州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出嫁以後就長住夫家。其他地區多是結婚後當天或次日,新娘即回娘家,每逢節日和農忙季節,或夫家有婚喪之事時,才去住一段時間,如此數年以後,才長住夫家。離婚,男女任何一方都可提出。

苗族歷來實行一夫一妻制,在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基本平等。大多數苗族都實行小家庭制,兒子結婚生育後即自立門戶,家庭成員一般不超過三代。有些人家要所有兄弟都結婚後才開始分居。雲南部分地區要父母死後才分居。

拔雉毛

廣西苗族小夥子向意中人求愛,在蘆笙上插上一支美麗的野雞毛,對著姑娘吹起動聽的曲子。小夥子舞動著蘆笙使野雞毛輕拂著姑娘的臉頰。假如姑娘有意,就隨手撥下蘆笙上的野雞毛;反之,就不拔而轉身走開。

半路「抓親」

此風俗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姑娘結婚時,由六個年輕姑娘和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組成送親隊伍。迎親隊伍由六個小夥子和兩個姑娘組成。兩支隊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發,相會後,迎親隊伍把挑來的糯米飯交給送親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籃交給迎親的姑娘,然後起把糯米飯給大家吃。這時迎親的一個姑娘說:「婆婆,誰是我家嫂嫂啊?」話音沒落,送親的姑娘將新娘緊緊圍在中間保護起來。迎親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就設法去「抓」新娘。最終新娘還是被「抓」走了,送親的也便完成了任務。迎親的帶走新娘,雙方道別而去。

半夜搬家

是雲南祥雲縣茶朗哨鄉苗族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習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躲避財主的債務,如今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活動了。不論誰搬家,村裡人都來幫忙祝賀。他們把要搬走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吹蘆笙、吹嗩吶,彈三弦,大家圍著傢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給客人敬酒。把傢具搬放在新房院後,再次圍成圈跳起歡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講究,中間一圈是小孩,象徵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姑娘,象徵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夥子,象徵著苗家興旺堅強;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兒女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

踩腳

也叫「踩妹腳」。是廣西桂北大苗山一帶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愛情的一種方式。苗族青年在傳統節日里,通過跳蘆笙、踩堂舞、對歌等形式選擇了意中人,但當眾難以啟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時,腳尖輕輕踩女青年的腳,以試其態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報,就表示接受求愛;否則,也不會責怪對方。經過「踩腳」確定了戀情,便可頻繁幽會,互贈信物,然後就由雙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標

苗族民俗,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傳遞愛情用草標作紐帶。草標形式各異,卻很講究,都傳遞著美好的願望。有的用幾根小草,表示幾天後相會;有的將草紮成圓圈,表示團圓有望;有的青草夾黃,黃示稱場再相會。傳說以前有個苗族小夥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貝相愛,不料,阿貝姑娘被寨主看上並被搶走,當阿本來到的約會地點時,卻不見阿貝的蹤影,只見路旁有個草標,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標指約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貝姑娘。從此,他們離開家鄉過上了幸福日子。草標的妙用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吃年

苗族人民自稱過年為「吃年」,意思是說「年」被大家吃掉了,過去了。「吃年」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各地開展吹蘆笙、鬥牛、踢毽子等豐富多採的娛樂活動。「吃年」過去後,就要把銅鼓、蘆笛收起來,開始春耕。苗族分布較廣,「吃年」時間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吃年"分三次過,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稱放牛年)。

聰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讓通行。苗鄉有時一對對男女青年聚集在路邊、樹林、小溪旁對歌。見有過路的就以對歌進行考問,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還歌,實際上這是比聰明、比智慧的考試。如果客方贏了,主方要賠禮送行;如果主方贏了,客方要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不分勝負,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後再繼續對歌。直到分出勝負為止,或另約時間,再次較量。

分雞心

苗嶺山區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俗。每逢佳節,主人便把客人請到家。吃飯時,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會把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同享。這樣說明你大公無私、辦事公道,願為他們服務,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則,就會失去威信,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苗家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雞心、鴨心又是最貴重部分,把雞心讓給你,就說明已把「心」交給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著你「心」交給他們,這樣便於一道工作,互相幫助。

花帶與超帶

苗族青年表示愛情的信物。雲南昭通、大吳、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愛後,要互贈信物。姑娘送小夥子一根用綵線編織成的花帶,長約1米,寬3-4厘米,上面綉著山川花草圖案,寓意為「千里姻緣一線牽」。小夥子回贈姑娘一根線吊子。雙方定情時,姑娘要送對方一根用雪白麻織成的長約150厘米、寬約30厘米的抄帶,寓意為將純潔的愛情獻給對方,對方回贈一把梳子和一個圓鏡,表示終身相愛,白頭到老。

坡會

傳說很久以前,龍牙寨有個山青水秀的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許多姑娘、小夥子在這里放牧。一天,一個主官路過這里,見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隨從去搶。小夥子見狀,一齊吹響牛角,喚來了手握大刀、鋤頭的苗族人民,他們擁上馬蹄坡,趕走了土官。為了慶祝勝利,他們在此唱歌跳舞。從此以後,便形成了傳統的坡會。現在每逢節日,人民穿上節目的盛裝,匯集在蘆笙坪上賽歌、跳舞、爬竿、鬥牛,利用這個盛會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3. 苗族服飾的頭飾介紹

苗族男子頭飾除從江縣岜沙和劍河縣久敢擺尾等小部分地區部分成年人蓄發挽髻於頭頂外,境內絕大部分
地區青年留分頭,部分地區所包的頭帕直徑40厘米。近幾年來,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兒童頭飾多留頭頂左、右兩撮扎梳成兩根小辮或紮成兩把,如古代漢人之總角。湘西苗族兒童多戴狗兒帽。
婦女頭飾一般挽高髻於頂,別上銀針、銀簪及插上銀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包白毛巾頭帕,黃平一帶戴縮褶帽。
凱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銅鼓、開發區白午,丹寨縣南皋、新華等鄉鎮苗族婦女發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別。未婚者,挽錐髻於頭頂,戴無底覆額帽,插銀梳或銀花;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
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丹寨縣揚武、排調、金鍾、長青、龍塘等地苗族婦女未婚者挽高錐髻於頭頂,戴無底帽,已婚者挽平髻於頭頂,搭方帕或蠟染巾。雷山桃江、掌雷,丹寨黨早、羊巫、加配,台江反排等地苗族婦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將頭發浸濕,挽成高髻於頭頂。用毛線等物將頭發拴成一格一格狀,頭戴銀梳或木梳。
台江的台拱、施洞,劍河柳川、革東等地苗族婦女頭飾與其他地區的無大異。
苗族婦女比較重視耳飾,絕大多數都佩戴耳環、耳墜、耳柱等飾物。耳環有實心銀耳環和空心銀耳環兩種。此外,還有耳墜、泡花耳環等。耳墜多附在耳環上,多為瓜子形飾物。耳柱是苗族婦女中最常見的耳飾,有如縫紉機的梭心卷線器,一頭大、一頭小,用線將耳柱與耳朵拴在一起。 流行於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鏈、牙簽、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
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
牙簽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簽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
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綉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簽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用銀和木製的梳子。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隻鳥

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發簪的左右側。 苗語稱「謝垛尼」。姑娘戴於頸脖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將銀子抽成長條做成,或抽成銀絲,由多根銀絲穿織圖案。
由於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所以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怎樣從苗族姑娘的服飾中判斷出是已嫁還是未嫁

1. 頭飾 凱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銅鼓、開發區白午,丹寨縣南皋、新華等鄉鎮苗族婦女發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別。未婚者,挽錐髻於頭頂,戴無底覆額帽,插銀梳或銀花;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丹寨縣揚武、排調、金鍾、長青、龍塘等地苗族婦女未婚者挽高錐髻於頭頂,戴無底帽,已婚者挽平髻於頭頂,搭方帕或蠟染巾2. 服飾 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

5. 苗族服飾中的頭飾(2)

苗族服飾中的頭飾

銀飾

流行於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鏈、牙簽、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

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簽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簽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

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綉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簽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銀梳

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用銀和木製的梳子。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隻鳥

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發簪的左右側。

銀鐲

苗語稱“尼秋把”。是姑娘戴於腕間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在苗族,常用通常將銀子抽條做成。較講究者飾以花紋圖案。

銀項

苗語稱“謝垛尼”。姑娘戴於頸脖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將銀子抽成長條做成,或抽成銀絲,由多根銀絲穿織圖案。

;

6. 苗族服飾中的頭飾

苗族服飾中的頭飾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下面來跟我認識以下苗族服飾中的頭飾吧!

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丹寨縣揚武、排調、金鍾、長青、龍塘等地苗族婦女未婚者挽高錐髻於頭頂,戴無底帽,已婚者挽平髻於頭頂,搭方帕或蠟染巾。雷山桃江、掌雷,丹寨黨早、羊巫、加配,台江反排等地苗族婦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將頭發浸濕,挽成高髻於頭頂。用毛線等物將頭發拴成一格一格狀,頭戴銀梳或木梳。

台江的台拱、施洞,劍河柳川、革東等地苗族婦女頭飾與其他地區的無大異。

苗族婦女比較重視耳飾,絕大多數都佩戴耳環、耳墜、耳柱等飾物。耳環有實心銀耳環和空心銀耳環兩種。此外,還有耳墜、泡花耳環等。耳墜多附在耳環上,多為瓜子形飾物。耳柱是苗族婦女中最常見的.耳飾,有如縫紉機的梭心卷線器,一頭大、一頭小,用線將耳柱與耳朵拴在一起。

頭帕

苗族喜愛頭帕有其豐富的社會現實基礎和心理基礎。苗族非常重視一個人的頭部,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包頭帕是一種服飾方式,也是一門傳統藝術。其諺語有「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之說。

銀飾

流行於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鏈、牙簽、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

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簽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簽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

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綉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簽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銀梳

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用銀和木製的梳子。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隻鳥

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發簪的左右側。

銀鐲

苗語稱「尼秋把」。是姑娘戴於腕間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在苗族,常用通常將銀子抽條做成。較講究者飾以花紋圖案。

銀項

苗語稱「謝垛尼」。姑娘戴於頸脖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將銀子抽成長條做成,或抽成銀絲,由多根銀絲穿織圖案。

【拓展】

一、服飾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餘地區為青帕,帕長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後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綉花或排紗,並加欄桿於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

耳環有瓜子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粑粑耳環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解放後,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除吉衛、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鎮穿苗裝者居多外,其餘鄉鎮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別。

二、飲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穀為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飢。解放後,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後期,吃的均以大米為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原料或牲畜飼料。苗族萊餚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穀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後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

7. 苗族鳳冠,有哪些背後的深意

銀帽又名鳳冠,是苗族女性最奢華、最耀眼的首飾。它的正面通常是豐滿的,頭上綁得很緊,兩端都有一條長長的綠帶。皇冠的設計內容豐富,正面有一個大銀花,下面插花12匹小馬,每匹小馬的蹄子上掛著3個小角,共12個,所以一個小角有150個,掛在花周圍的有銀鳳凰、銀蝶、鳥、花等,像鳥兒在花叢中飛翔,象徵著富貴、和平與幸福。


人們死後,會用銀飾埋葬,這樣死者就可以順利回到祖先的出生地,與祖先團聚。苗族銀飾上的崇拜和巫術反映十分豐富,直接影響了苗族銀飾的造型,產生了鼓釘銀額帶、鼓釘銀手鐲、鼓釘銀梳等銀飾。苗族人相信一切鋒利的東西都能驅邪,尖角的鼓釘象徵著閃電和光明。或者銀角頭飾,形狀像牛角,但像龍角。在苗族民俗中,龍主要是作為保護神出現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有龍保護著他們的村莊。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8. 苗族服飾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8)苗族結婚帽子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在貴州省博物館,一款苗族遷徙服訴說著這個民族在歷史的歲月里曾經擁有的輝煌:肩部的紅色幾何紋飾,代表祖先曾經居住在田園肥沃、山川秀麗的長江以北的廣袤大地。

後背配飾一塊方形背牌,黑色邊框代表固若金湯的城池,象徵祖先曾經創建過繁華興盛的城市;百褶裙上鑲綉的3條紅色紋飾,分別代表祖先遷徙途經的黃河、平原和長江。

在貴州,苗族婦女仍喜穿綉花衣裳:松桃苗族的衣服以綉花草為主,色調素凈;黔東南以綉花鳥為多,色調較濃重;貴陽、遵義、黔西一帶則喜挑鮮艷的彩虹圖案;黔西北喜挑較大的幾何彩色圖形。

9. 苗族婚後服飾與婚前服飾有什麼不同,帶上圖片

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

10.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與苗族結婚帽子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工青蛙帽子製作方法 瀏覽:616
范思哲外套男士 瀏覽:809
紫色緊身牛仔褲好看嗎 瀏覽:950
韓版呢外套男批發 瀏覽:17
宿舍扒褲子掏蛋視頻 瀏覽:152
鞋子和裙子該怎麼搭配 瀏覽:851
英雄社服裝襯衫黑 瀏覽:833
什麼機器反織的手套 瀏覽:474
編寶貝帽子圖片大全視頻 瀏覽:923
長喇叭冬裙如何搭配外套 瀏覽:401
中長款粉色搭配什麼外套好看嗎 瀏覽:359
褲子上粘的白色的膠怎麼洗 瀏覽:613
為什麼淘寶網情侶裝都不貴 瀏覽:857
puma板鞋褲子搭配 瀏覽:521
搬機器用什麼手套 瀏覽:808
春秋夾克面料什麼好 瀏覽:106
校服褲子卷褲腳 瀏覽:818
尺碼34的褲子是幾個xl 瀏覽:518
白色碎花外套配黑色連衣裙圖片 瀏覽:701
蝙蝠裝適合配什麼褲子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