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官服,從一品到七品介紹
一品常服:頭飾用珠翠慶雲冠,珠翠翟3,金翟1,口銜珠結。鬢邊珠翠花2,小珠翠梳1雙,金雲頭連三釵1,金壓鬢雙頭釵2,金腦梳1,金簪2,金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都用金。衣服為長襖、長裙,質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長襖鑲紫或綠邊,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看帶用紅、綠、紫,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長裙橫豎金綉纏枝花紋。二品禮服,除特髻上少1隻金翟鳥口銜珠結外,與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與一品同。
三品禮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1,後鬢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雲霞孔雀紋。鈒花金墜子。褙子上施金綉雲霞孔雀紋。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銜珠結。長襖,看帶或紫或綠,並綉雲霞孔雀紋,長裙橫豎襕並綉纏枝花紋,余同二品。四品禮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隻金孔雀,此外與三品同。四品常服與三品同。
五品禮服:特髻上銀鍍金鴛鴦4,口銜珠結。正面珠翠鴛鴦1,小珠鋪翠雲喜花3朵,後鬢翠鴛鴦1,銀鍍金雲頭連三釵1,小珠簾梳1,鍍金銀簪2,小珠梳環1雙。霞帔上施綉雲霞鴛鴦紋,鍍金銀鈒花墜子。褙子上施雲霞鴛鴦紋。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鴛鴦3,鍍金銀鴛鴦2,挑珠牌。鬢邊小珠翠花2朵,雲頭連三釵1,梳1,壓鬢雙頭釵2,鍍金簪2,銀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皆銀鍍金。衣服為鑲邊綉雲霞鴛鴦紋長襖,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禮服:首飾特髻上翠松三株,銀鍍金練雀4,口銜珠結。正面銀鍍金練雀1,小朱翠花4朵,後鬢翠梭毬1,翠練雀2,翠梳4,銀雲頭連三釵1,珠緣翠簾梳1,銀簪2。衣服綾或羅、綢、絹大袖衫,綉雲霞練雀紋霞帔,鈒花銀墜子。褙子上施雲霞練雀紋,余同五品。六、七品常服冠上鍍金銀練鵲3,又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鐲釧皆用銀。衣服為有邊長襖,紫或綠綉雲霞練鵲文看帶,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禮服:首飾為小珠慶雲冠,銀間鍍金銀練鵲3,又銀間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銀間鍍金雲頭連三釵1,銀間鍍金壓鬢雙頭釵2,銀間鍍金腦梳1,銀間鍍金簪2。衣服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綉纏枝花,鈒花銀墜子,褙子綉摘枝團花。及襟側鑲邊綉纏枝花長襖,余同七品。
B. 太僕寺哪個市了
太僕寺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轄下的一個旗,面積為3477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1萬,該旗政府駐於寶昌鎮。 中文名稱:太僕寺旗 所屬地區:中國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 電話區號:0479 郵政區碼:027000 地理位置:錫林郭勒盟最南端 面...網路地圖
C. 清朝官職制度及各官職作用
清朝官職制度
一、清朝宗室爵位
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等鎮國將軍、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奉國將軍、二等奉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奉恩將軍。筆親王至公均為超品,鎮國將軍為正一品,輔國將軍為正二品,奉國將軍為正三品,奉恩將軍為正四品。
「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轉音。「固山」就是「旗」,「多羅」指一角,「和碩」指一方,都是指所擔當方面范圍的大小,以「和碩」為最大。封爵分功封與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襲罔替」——輩輩長子承襲爵位不降級。滿族人入關後,有睿、禮、鄭、豫、肅、庄、克勤、順承八家功封的和碩親王是「世襲罔替」的,俗稱八家鐵帽子王,後又增加恭親王,怡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恩封的爵位則是長子承襲時,輩輩經父親下降—級爵位。但是親王之子孫降到鎮國公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孫降到輔國公為止;貝勒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鎮國公為止;貝子的子孫降到不入八分輔國公為止;鎮國公子孫降到鎮國將軍為止;輔國公子孫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親王年俸白銀1萬兩、郡王5000兩、貝勒2500兩、貝子1300兩、鎮國公600兩、輔國公300兩。
二、清朝官員等級
清朝入關後,清朝官職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從。稱為「九品十八階」,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總督(加尚書銜)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統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使、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帶官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司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欽天監監正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http://ke..com/view/1714739.htm
http://hi..com/%C4%CF%C3%F7%B4%D6%BF%F5%BD%AB%BE%FC/blog/item/2e4cff29e9bcdaf899250ac0.html
D. 清朝的品級制是怎樣一回事還有什麼紅藍白頂的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服飾
清代服飾--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本圖為戴暖帽的官吏。
清代服飾--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清代補服、補子--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本圖為吉服冠的頂,左為三品官用,右為一品官用。
清代補服、補子-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本圖為暖帽實物。
清代馬褂、涼帽--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涼帽實物。
清代馬褂、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戴涼帽、穿長袍、馬褂的官吏。
E. 乾隆年間的功名帽是怎樣的
頂戴花翎雖為一體,卻是「頂戴」和「花翎」兩個部分。
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顏色是區分官員品級的,透明白色是5品官員用的,不透明的白色是6品官員用的。
F. 三個問題,清朝下級官員是怎麼參見上級的茶湯是飯後食還是主食清朝官員能不能從帽子上區分大小怎麼分
你上面寫的不是很清楚嗎?為什麼還要問啊,只不過在清朝六部的尚書皆是從一品的官職,而侍郎則是正二品,同明朝有點區別。基本中央的官僚機構和官員的品級設置都同明朝差不多,因為清朝是承襲明朝的制度。而地方上則有點不同,每一省設一巡撫(從二品,一般會加個兵部侍郎銜什麼的),作為每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並設布政使(從二品)和按察使(正三品)作為巡撫的副手。一省或多省設一總督(從一品,一般回),比如閩浙總督,直隸總督。這個督撫制在明朝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另外在邊疆地區設置將軍,例如盛京將軍,伊犁將軍等。 清代官員的品級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G. 誰能詳細告知清代官員品級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服飾
清代服飾--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本圖為戴暖帽的官吏。
清代服飾--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清代補服、補子--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本圖為吉服冠的頂,左為三品官用,右為一品官用。
清代補服、補子-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此類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本圖為暖帽實物。
清代馬褂、涼帽--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涼帽實物。
清代馬褂、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戴涼帽、穿長袍、馬褂的官吏。
H. 有沒有關於清朝各位鐵帽子王(入禮親王、肅親王等)在塞北設立牧場的資料。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清政府在傳統畜牧業活動的基礎上,集中牧養牲畜的場所,是其行政衙門和軍事衙門從事畜牧業生產和管理的一種普通形式,同時也是一種較成熟、較高級的畜牧業管理機構和組織。清朝官牧場主要劃分為太僕寺牧場、皇室牧場(上駟院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4部分或4大類。由朝廷開辦的太僕寺牧場和由內務府開辦的上駟院牧場屬於中央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屬於地方開辦的軍牧場。順治初年,朝廷在張家口外設置種馬場,於陝西省設立苑馬寺,為軍隊牧養或提供馬匹,皆隸屬於兵部。後來到康熙四年(1665年)裁去苑馬寺,擴大種馬場。5年後,種馬場改屬於太僕寺,並分設察哈爾左右兩翼牧場。位於張家口外哈喇尼敦井的太僕寺左翼牧場,地土遼闊,方圓600里;位於齊齊爾罕河的右翼牧場,方圓400里。康熙時,這兩翼牧場共牧養著160群騾馬,約3.2萬匹,騸馬32群,每群59匹——305匹。清初在獨石口外設立的直屬於上駟院的御馬場,地處上都、達里岡愛、商都、達布遜諾爾等處,水草豐茂,地界綿延千餘里。最初,上駟院牧務分設3場,後來又增為5個場,分別為大凌河牧群馬營、養息木哈達牧群馬營、養息木邊外蘇魯克牧牛羊群及黑牛群牧營、養息木邊外牧群牛營1。上駟院所屬牧場,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牧養著騾馬197群,騸馬46群,走馬2群,駝22群2,每群馬200匹——500匹,每群駝100峰——200峰。建於察哈爾的八旗牧場,也同樣是方圓廣闊,其佔地范圍,東至克什克騰旗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旗,南至晉北大同府、朔平府邊際,北到蘇尼特及四子部界,周邊達千里。順治時分別在這里建有:正黃旗牧場、鑲黃旗牧場、正白旗牧場、鑲白旗牧場、正紅旗牧場、鑲紅旗牧場、正蘭旗牧場、鑲蘭旗牧場。據康熙四十九年統計,「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牧場各有牛95群,羊180群。牛以120頭為一群,共3萬余;羊以400隻為一群,共216000隻」3。到乾隆時,還在大青山後設立了綏遠八旗牧場,頗有成效。相比之下,綠營牧場設置較晚,正式成立於乾隆元年(1736年)。起初是因西北用兵,軍馬缺少,調解艱難,故而吏部尚書劉於義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陝甘總督、辦理軍務時,奏請在西北設立牧場、蓄養軍馬,以裕邊防。胤禛帝批准了劉於義的要求,在4個軍事重鎮各設牧場1處4。兩年後,便在甘州大草灘、涼州黃羊川、西寧擺羊戎、肅州花海子湃帶湖建起了最早的綠營牧場。10年後,又於甘肅安西提督牧地建綠營牧場1個。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760年、1761年),又相繼在新疆烏魯木齊、巴里坤設立兩個牧場。幾年後,巴里坤牧場便分為東西兩場。另外,清政府還在新疆的濟木薩、古城、瑪納斯、塔爾巴哈台等處辦起綠營兵馬場。以上各類牧場,是清政府根據地理特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體現。
中央牧場(太僕寺牧場和上駟院牧場)和地方牧場(八旗牧場與綠茵牧場)只是因主辦者不同而有差異,沒有隸屬關系。各類官牧場皆為清朝的軍務、政務服務。所以,中央牧場曾向地方牧場解送馬匹,以奠定其創立之基和支持其維持之需5。如乾隆時在新疆烏魯木齊、伊犁設立綠營牧場,開始的一部分馬匹、牛羊就是從察哈爾一帶的太僕寺牧場解送來的。當然,最初較多的牧畜來源是通過「茶馬互市」獲取於「番地」的。那時官牧場的牲畜品種很多,就馬匹而言,有朝鮮馬、蒙古馬、俄國哥薩克馬和東北建州馬、西北西寧馬、寧夏馬、洮州馬、甘州馬等。有些牲畜作為貢品被送入官牧場,包括中央牧場;有些牲畜是清政府通過「茶馬互市」的形式,向官牧場提供的。史稱:「歸化城兩旗蒙古歲貢馬;喀爾喀哲卜尊丹巴胡圖克圖歲貢駝馬;陝西岷州衛二十四寺番僧歲貢馬。均由理藩院咨送(上駟院)各廄……至哈薩克貿易之馬尤伙,每年無定額,於烏魯木齊及伊犁廣設牧群以為新疆駐守各兵之用」6。由此可知,進貢與貿易是馬種的主要來源。
官牧場的管理形式與經濟性質
清代官牧場是一種正規的國營畜牧業組織,是一種典型的經濟實體,但它同時又是一個行政部門,是當時官僚機構的一部分,充分表現出官辦實業的特點。在這里,統治者不是以純粹的經濟手段去管理牧場,而是把牧養牲畜這種經營形式納入衙門的事務中,封建主義的色彩相當濃厚。
從組織機構上講,中央牧場和地方牧場都要接受兩類機構的監督和控制,即服從其內外兩方面的領導。各個官牧場上面都同時具有主管部門和主辦部門兩種單位。主管部門和主辦部門又各自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層層節制,共同對牧場產生作用。
太僕寺牧務的主管者或統轄部門分為5個層次:1.總管兩翼牧場大臣(兼副都統銜),總領察哈爾兩翼「馬政」。2.太僕寺寺卿和少卿,掌管兩翼牧場的建設與發展事項,從而採取賞罰措施。3.左右司員外郎及滿、蒙主事,掌管馱載幔城、網城的駝隊,以備巡察;並負責查驗牧場牲畜的增減,定時烙印、登記。4.主薄,負責奏章之類的文件呈轉等處理工作。5.筆帖式,搞文秘工作,主要負責滿、蒙人員有關牧務的文語翻譯。其主辦部門分別為統轄兩翼牧場總管和兩翼牧場總管與副管、防禦、翼領、驍騎校、護軍校、協領、牧長與牧副8個層次。各級機構各自分管一處牧務,或協管場務,包括管理牧地、棚槽、草料以及使用獸醫等工作。直接從事牧養活動者乃是牧丁,每群馬設置牧丁8名——14名。
上駟院牧務的主管部門也分為5級機構:總管院事大臣(副都統銜)、院卿、左右司郎中及員外郎、主事、筆帖式與侍衛及司鞍等,所具許可權和所掌管事務與上述太僕寺牧務的主管部門大體相似。其主辦機構分為4個層次:牧場總管與副管、翼領、筆帖式、牧長與牧副,依次負責管理收地、牧群、馬槽、帳篷、草料以及牧醫、牧丁等。
八旗牧場的建制也與中央牧場基本相同,主管機關有副都統、佐領、領催等各部門;主辦機關有牧場總管、侍衛、牧長等各單位各級負責者。直接收養場內牲畜者為八旗官兵。所不同的是:八旗牧務並不是一個整體,每個旗都有自己獨立的牧場,皆有互不統屬的完整的一套管理機構,從畜牧政策上講,它們是可以並列存在、平行發展的。
邊地綠營牧務的主管機關是:總督衙門、提督衙門和總鎮衙門(總兵府),它們逐級負責督導牧養,考核放牧成績,執行賞罰,查核經費與設備,制定牧場建設規劃等事宜。其主辦單位是游擊府以下的各軍事衙門,即依乾隆元年(1736年)所定製度,「每場牝牡馬千二百匹,以游擊一人為總統,每場分為五群,每群牝馬二百匹,牡馬四十匹,以千總、把總一人為牧長,外委千總、把總為牧副,兵十名為牧人」7。基本上是將軍隊官員編制轉為牧場的領導結構,由軍事衙門移為畜牧衙門,官場風氣很濃。
在管理措施上,清政府對官牧場特別是邊塞官牧場實行了責任制,訂立了嚴明的獎懲辦法,用以保證和促進國營畜牧業的發展。朝廷一再強調將嚴格的數目指標和嚴明的獎懲條例對應起來,用量化尺度來衡量其負責者的工作優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後,這一制度逐漸形成。按規定,張家口外察哈爾各牧群,包括朝廷牧群和八旗牧群,每隔3年,原額的牛、馬、羊與新的孳生數要達到3:1。8駝群,每隔6年,原額數與孳生數之間不能小於5:2這個對應值。通常是「每三年一次考校,蕃息者有賞,虛耗者有罰」9。在具體執行程序上,既有階段性,又有連接性。一般是先布置,後檢查;先檢查,後評定;先評定,後處理。頗有章法,條理分明,環環相扣。如太僕牧務的督查和考核:每年春天派本寺堂官(滿人)1名,出口外察哈爾牧地,「將馬駒驗騸,秋季往口外分撥騸過三歲之駒入群,三年均齊一次,屆期列名,奏請欽點,前往員外郎歲春季往口外稽察孳生、倒斃各數並訓練馬駒,逐一烙印。秋季往口外驗視肥瘠並訓練馬駒,有未烙印及烙印模糊者補烙印。牝馬群計三年之內每三馬應孳生一駒,於孳生額數外,多至一百六十匹者為上等,八十匹以上者次之,八十匹以下者又次之。其於孳生數額內少至一百匹或五十匹以上及五十匹以下者亦分三等,牧長、牧副、(牧)丁以是各定其賞罰。牡馬群以在場見牧之數區為十分,視其訓練及斃損之多寡以定其賞罰,至該管協領以上各官,統計所管馬群,得賞受罰之等次,核計有差」10。上駟院牧務和八旗牧務的督理措施也與此大同小異,其中,上都、達布遜諾爾牧場和大凌河牧場馬群,每3年奏派堂官巡察1次,駝群,每6年巡查1次。馬群每百匹倒斃之數不超過8匹者賞,9匹至12匹者免議,13匹以上者罰。各總管、副管、翼領、牧長、牧副皆照例領受賞罰。所賞之物為馬匹,所罰之物也是馬匹。對直接放牧的牧丁,凡已超額完成任務指標者,即於額外多出1牛犢、兩羊羔者,每人各獎賞毛青布1匹。完不成規定任務者,要接受鞭撻的處罰。從上到下,從官到民,採取和執行了貫穿性或一致性的督飭辦法,講求人人有崗,人人有責。
綠營牧場的督飭和管理制度更為嚴格,不僅對有關官員、兵卒進行經濟上的賞罰,而且還對之進行行政上的鼓勵與制裁。按乾隆元年(1736年)原定之條例,每3年舉行1次全面而統一的考評活動,稱為「均齊」。屆時由總督派官員逐場巡察檢查,劃分等級,題明原委,並詳造各牧場官兵花名冊,報明兵部備案。照規定,邊地牧馬(包括內地綠營牧場馬),也同樣要求在3年內,每3匹馬須孳生1匹。在此定額之外,多增加1匹以上80匹以下的給3等獎;牧長加官1級,牧副紀錄2次,每兵賞銀1兩。多孳生80匹——160匹者為2等獎,牧長加官2級,牧副加官1級,每官各賞銀2兩。多孳生160匹以上者為1等獎,牧長、牧副皆按所加級別補授實職,每名牧兵賞銀3兩。11若不足定額,少孳生20匹以下者,罰牧長5匹馬,責打牧副40杖。少孳生21匹——40匹者,罰牧長馬7匹,杖責牧副50。少孳生41匹——80匹者,罰牧長馬9匹,杖責牧副60。12「如於原牧數內缺少的,千總、把總(牧長)革職,罰馬十八匹,外委(牧副)革去頂戴,仍各責八十,兵責八十。所罰的馬歸入馬群核算。其提、鎮、游擊統計五群以為賞罰:五群得賞的游擊加二級,提、鎮加一級。四群得賞,一群得罰的游擊加一級,提、鎮紀錄二次。三群得賞,二群得罰的游擊、提、鎮無庸議賞議罰。三群得罰,二群得賞的游擊降一級留任,提、鎮罰俸六月。四群得罰,一群得賞的游擊,降一級調用,提、鎮罰俸一年。五群全罰的游擊革職,提、鎮降一級調用。……若在原牧數內缺少的,除將千總、把總罰出馬數補入外,余著落游擊、提、鎮各半分賠」13。顯然,綠營牧務的負責面兒較大、賞罰范圍極廣,既考核主辦單位游擊府、千總把總衙門;又考核主管單位——提督府、總兵(總鎮)府;既查問直接責任,又追究間接責任和連帶責任,它是崗位責任制和管理責任制的結合。那時就是通過如此上下一貫制的獎懲手段來實施和執行上面頗具實用性的雙管齊下的責任制的。這樣,可使主辦部門和主管部門之間產生一致的利害關系,促進二者共同努力,抓好牧務,從而加強對官牧場的督導和控制,有效地調動官兵的積極性。不過,這是一種封建主義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官督官辦或官督軍辦的經營形式,有相當的專制性。它與中央牧場一樣,是與民間畜牧業相互沖突的,因為最好的水草、牧地為其所擴占,對民間畜牧業有所妨礙。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供官衙和軍隊使用馬、牛、駝、羊等牲畜,採取牧養與撥用相結合的方式,是一種自給性經濟。牧場物品或產品,基本上不進行交換,沒有走進市場經濟的圈子。北部邊地官牧場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經濟組織,它具有某種政治屬性,是一個指令性的專業服務實體。
邊地官牧場除了經營上的承包性質之外,還含有某些差徭性質的封建主義經濟因素。各牧場的牧丁要像一般封建戶政下的編民一樣,承擔提供朝廷所需貢物的義務。每年定例將一些畜產品解送到朝廷,交給內務府御膳房,供皇帝和各宮室食用。如在張家口外為鑲黃、正黃、正白3旗牧放牛群、羊群的1620名牧丁,每年必須向皇族進貢乳酥油1.0122萬斤,乳油4927斤,大小乳餅1158斤。14這是一種以實物形式出現的由牧丁承受的徭役負擔,是封建統治者以強力驅使牧丁或役使百姓之變相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