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非洲土著服飾特點
非洲土著人的著裝也是千奇百怪,很難用一個統一標准來衡量。
男人基本上都是穿長褲,只有一些少年才穿短褲。按照他們的著裝可以分成三類人,一類是經常勞作的有事情做的人,是穿長褲和T恤、襯衣或其他,另一類是穿西褲和襯衣的,他們悠閑的走在並不平坦的街道上。還有一類是名副其實的西裝革履的人,不論當時天氣有多炎熱,環境怎麼塵土飛揚他們依然是白襯衣、打領帶、皮鞋錚亮,有時候會再配上一個方方正正的小皮箱,他們擁擠在破爛廢舊的公交車在泥濘的道路上顛簸到目的地。
炎熱的天氣他們帶的帽子也是五花八門,除了有普通的遮陽帽外,還有用植物編制的牛仔帽、四周一圈軟帽檐的布帽、更有厚厚的棉氈帽、甚至還有的人頭戴黑色的棉皮帽,我想在這里戴帽子的作用不只是為了遮陽應該還有隔熱的作用吧。
非洲人比較怕冷,在陰雨天,我們還是短褲、T恤的時候,他們有的人已經穿上棉坎夾、皮衣等。
女人們的著裝比較簡單,以穿裙子的居多,頭巾和長及腳面寬大的裙子往往是由同一種布料製作而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穿衣一塊布」吧。喜歡使用顏色鮮艷、亮麗,圖案醒目的布料。
她們常常在腰間圍上一塊布,這塊布在不同場合可以有多種用途。非洲很多人的家庭都有三、五個孩子,有的則更多,女人們外出就用布把小孩背著腰間。外出需要帶什麼東西也可以用布包好了頂在頭上。還可以把布纏著頭上用於緩沖頭上重物的壓力。
非洲人的身材很好,他們四肢修長,胖瘦適中,特別是非洲女人曲線分明、亭亭玉立。這可能與他們的飲食和經常頭頂重物有一定的關系。
Ⅱ 彝族人帽子上面的像牛角似的是做什麼用的
英雄結,傳統的彝族頭飾,長期的服飾歷史發展而來,有勇敢之意,區別於女性頭飾。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將其命名為『英雄結』。
用長約三尺的青布或藍布纏頭,纏時必纏一根成錐形的纏束立於前方,被稱作「英雄結」。用來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氣概,據說扎「英雄結」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紅絲線穿綴起來的紅黃色耳珠.由於年齡不同,「英雄結」之纏狀也有所區別。
年輕人「英雄結」又細又長,直豎於左前方,以示年輕人生機;老年人「英雄結」偏短,昂立於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從其頭飾形狀來看,就很象一隻翱翔於天空的大雄鷹。
彝族成年女子,頭戴疊帕,身穿高領窄袖緊身斜扣短衣,主要特徵在下身的百褶裙子上。彝女裙子以棉布或者紗布縫制,三節合成,中間用紅、黃色或花色,上下兩節用素色(黑色),下節縫作若干褶紋,一拖到底,俗稱「百褶裙」,走路或跳舞時,「百褶裙」彩色褶紋撒開,就象孔雀開屏,因此彝族女子有象孔雀之說。
(2)自製土著人帽子擴展閱讀:
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北來說。據漢文和彝文歷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布於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在這些地區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業或游牧的部落。根據彝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
大約在公元3世紀以後,彝族的先民已經從安寧河流域、金沙江兩岸、雲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展到滇東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由於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後,曾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後裔就有許多成為了今天的彝族。貴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許多關於「濮變彝」的記載。同時,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區,又分布著彝語支的其他許多部落。因此,彝族在歷史上的名稱十分復雜。
Ⅲ 土著人有什麼風俗
土著人的風俗有很多,現列舉以下幾個:
1、紐西蘭毛利人
毛利人善於跳舞。男性舞蹈中,表現戰爭題材的勇士舞最有名。表演時,男人們上身赤膊,下身穿黑黃短草裙,面戴臉譜,赤手空拳或手持長矛,動作剛健,活潑明快。在歡迎外賓的儀式上,婦女們載歌載舞,揮動著嫩綠的樹枝。
毛利人對血有一種神聖感,毛利族婦女一般在露天或臨時搭起的板棚里分娩。除了父母和丈夫,任何人不得入內。
毛利人分娩採用波利尼西亞式的蹲坐式。臍帶用一塊鋒利的燧石割斷,傷口塗以當地的一種樹籽油。
毛利青年有明確的分工,女青年除了料理家務和做飯,要學習編制席、筐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披肩等;
男青年拜木刻、紋身、蓋房、造舟等匠人為師,學習手藝,或經過嚴格的訓練和考驗,成為令人羨慕的勇士,隨時准備在首領的召喚下為本部落征戰。
2、巴西亞諾馬尼人
棲於亞馬遜河流域的民族多達160多個,聚居在巴西羅賴馬地區的亞諾馬尼族是其中人數最多的一個。亞諾馬尼人大都在濃蔭密布的原始森林、茫茫無際的水鄉澤園里以漁獵為生。他們動作敏捷,目光稅利,人人善於使用弓箭、魚又和網。
當捕獲到野獸、巨龜、鱷魚、猴子等野生動物後,全村人便聚會祝賀。他們將獵物開膛破肚,架火烤燒,接著,人們圍繞篝火邊舞邊唱,直至野味散發出令人垂涎的異香。按照規定,飛禽走獸或海龜的頭顱一概歸頭人所有,他人無權品嘗。
3、馬來西亞達雅克人
達雅克人的住房是自己動手修建的竹樓,屋頂蓋著稻草。屋裡擺設簡單,衣著也不太講究。主食是大米,副食是腌肉和腌魚,用手抓飯吃。
到哪裡去必須事先充分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外來人只要看中當地姑娘,給姑娘的父母送些禮物,當即可以娶走,但決不允許他人玷污姑娘。
達雅克人能歌善舞,每逢節日,男男女女歡聚一堂,對歌跳舞,優美動人。雖然沒有樂隊,用大小銅鑼敲出來的聲音也很悅耳動聽。
(3)自製土著人帽子擴展閱讀:
保護土著人群體和保護他們的傳統文化已迫在眉睫。據有關機構調查發現,地球上一些土著人正在消亡。
例如,1900年以來,生活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270個土著群體中,已經消失了90多個。如今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會上,來自各國的1500多名代表討論了土著婦女和教育等問題。
作為「世界土著人民國際10年」常設論壇的16位專家之一,北京外交學院教授秦曉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保護土著人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
保護土著人的人權,保護土著人獨特和傳統的建築、口頭文學、藝術以及醫葯學知識等,是國際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此,有關國家的政府、國際機構、社會民間組織和企業應當聆聽土著人民的呼聲,幫助他們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幫助他們傳承和發展自身的文明和傳統。
Ⅳ 土著人平時穿什麼
在乾燥地區,土著人到了夏天就不穿衣服或者只穿一個很短的草裙(用草繩,羽毛或者小動物的尾巴做成),蓋住他們的隱私部位。在寒冷的地方,土著人到了冬天就會穿上用袋鼠皮做成的斗篷。一些地方的婦女穿用樹葉編成的裙子。土著人的男人和女人們都戴用貝殼、動物牙齒和骨頭做成的項鏈或項圈。為了出席某些特殊場合,一些部落還用鴕鳥羽毛或者其他東西作成頭飾。
Ⅳ 怎樣把防毒面具賣給森林裡居住的土著人
在森林裡建一個防毒面具廠 然後低價請土著人進來打工。讓他們賺到錢。 生產過程中,盡量地破壞森林面積,盡量地排放毒氣 在環境污染嚴重後,就可以開始賣防毒面具了。
Ⅵ 原始人(或土著人)是如何製作武器的
最初是石器時代是這樣的,還沒金屬,就最原始的方法,拿石頭慢慢磨成工具,不過沒有你說的弄尖而且鋒利,是不可能的。就是拿石頭砸碎後直接煮熟,用手一撕肉就開了。
矛都是木頭桿把頭磨尖。
石器時代沒有弓箭,只有甩錘,就是石頭綁上繩子往外拋。
石器時代不能縫衣服,都是現成的動物皮,有多大就多大,直接包在身上,其實那個時代不用穿衣服,就擋住某一部分就夠了。呵呵
Ⅶ 回民白帽子的剪法
回族男子的白色回回帽突出的就是他們服飾中最明顯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徵,是一個醒目的標志,一種簡約的象徵。但是,這種醒目和簡約,是經過了色的提純與形的概括的。早在唐宋時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經商的阿拉伯、波斯人大多戴頭巾,那便是現今回回帽的源頭了。
從那時起,歷經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變更,這種白色的纏頭巾漸漸由原初單純的中東地區的民風變成了融合中國土著文化習俗的回回帽。這種帽子多為白色,小而無檐,當地人叫"頂帽"、"禮拜帽"。
Ⅷ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如何穿著的
在乾燥地區,澳大利亞土著人到了夏天就不穿衣服或者只穿一個很短的草裙(用草繩,羽毛或者小動物的尾巴做成),蓋住他們的隱私部位。在寒冷的地方,土著人到了冬天就會穿上用袋鼠皮做成的斗篷。一些地方的婦女穿用樹葉編成的裙子。土著人的男人和女人們都戴用貝殼、動物牙齒和骨頭做成的項鏈或項圈。為了出席某些特殊場合,一些部落還用鴕鳥羽毛或者其他東西作成頭飾。
Ⅸ 為什麼維吾爾族的小帽子不會掉呢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Ⅹ 印度人為什麼戴頭巾
印度人特別是印度男人戴頭巾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1、宗教信仰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
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2、傳統觀念
印度人包頭則是和他們的傳統觀念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印度人認為,頭是人體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們非常在意頭部,認為不能隨意觸摸。如果小孩子被摸頭,會被認為是不吉利,如果大人的頭被摸了,那就等於受到了侵犯。
(10)自製土著人帽子擴展閱讀
印度的概況
印度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
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