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時百姓戴的帽子

古時百姓戴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2-08-01 09:43:50

A. 古代男人的帽子叫啥

1、脫帽,古時表示謝罪,後來表示敬意,叫 免冠。
2、丟掉烏紗帽,比喻自動辭去官職,叫 掛冠。
3、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准備做官,叫 彈冠。
4、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連稱,叫 衣冠。
5、舊時婦女出嫁時戴的帽子,叫 花冠。
6、古代士大夫帶的高帽,叫 峨冠。
7、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 儒冠。
8、古代希臘人用來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優勝者的帽子,叫 桂冠。

B. 古對帽子的稱呼



1、「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
2、「冕"是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帽子;
3、「弁」是古代一種尊貴的冠,為男子穿禮服時所戴;
4、「幘」最初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
5、「胄」是古代戰士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胄」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戰國時稱為「兜鍪」,北宋時稱「頭鍪」,宋以後則多稱「盔」;
6、「巾」是用來裹頭的,以葛或縑製成,尊卑共用;
7、"陌頭"是一種平民的頭巾,也稱「絡頭、綃頭、幧頭」等;
8、」笠「是用竹子做的帽子;
9、「頭衣」是古代稱小孩和少數民族的帽子;
10、「襆頭」是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有四個角的形狀的帽巾。

C. 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徵什麼

首先說一下,不是古人都愛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種就帶哪種的。因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時貴族男子戴的帽子稱為:冠。它的樣式和作用與後世並不一樣。
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先秦時期,天子和諸侯大夫在祭祀的時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說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稱,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較為尊貴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人戴冠,車有車蓋,所以古人把「冠蓋」作為貴人的代稱,冠蓋也作為仕宦的代稱。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釋名·釋首飾》說:「士冠,庶人巾。」

D. 漢代人帶什麼帽子

今天來說說男人,說說男人頭上的東西——帽子。實際上,在秦漢時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頭衣」,或者「元服」。所謂「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對冠頗講究,如衣一樣,等級明顯,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標志。冠的別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專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說。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沒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樣,戴巾幘(zé)。幘,古代的頭巾,冠的代用品,「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這里根據《中國服飾畫史》一書,一一列出漢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讓大家開個眼界,「學習」一下。記熟了,再看秦漢時期影視作品時心中就有譜,如果導演、服飾顧問弄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你輕易就能辨識出來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總稱。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謂旒就是懸掛的珠玉串飾,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稱為冕,冕之前後有旒。以旒之數目的不同來分別。帝王旒最多,為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禮記·禮器》所雲,「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漢制皇帝十二旒,白玉為珠。垂旒一表明等級,顯示尊嚴;二遮當視線,令戴冠者目不斜視,表示不偏聽偏信。 長冠又叫齋冠,其重要性僅次於冕冠,因為為劉邦親自創造,又稱劉氏冠。高七寸,寬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為 祭祀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屬於禮冠。委貌冠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絲織特製成,與皮弁同制,上小下大,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華冠樂人參加祭祀天地活動時所戴的帽子,上較大,下較小「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好像當年婦女用的一種盛絲的籠子。方山冠漢代祭祀天地時,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進賢冠,以五彩彀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通天冠皇帝專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為皇帝上朝時的禮冠。始於秦,終於明,期間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遠游冠諸侯、官員外出遊玩時戴的帽子,好比現在的休閑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側注冠,本為齊國國君之冠,漢時為中外來使者、客人拜見帝王時專用帽子進賢冠又名緇布冠,文官、讀書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級法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獲其君冠,賜御史」。後來為秦御史及漢使者、執法者所戴的帽子。術氏冠即鷸冠,掌管天文的官員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鶡冠、趙惠文冠,武弁大冠,為武將所戴的帽子。以金屬做成,厚重、堅固,可以防兵器的砍擊樊噲冠前殿司馬、衛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屬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漢時大將樊噲所戴,故名。樊噲鴻門宴時聽說項羽意殺劉邦,就是戴著這種帽子,持鐵盾闖入項羽軍帳中的,立漢王一側盯著項羽,最終使項羽放棄加害劉邦的計謀。卻敵冠衛士所戴的帽子,制似進賢冠。前向四寸,後高三寸。 卻非冠守衛宮殿的侍衛所戴的帽子,「戴之執事,以防伺非。制似長冠,下促。 從上面列出的一頂頂帽子來看,漢代的帽子是不能亂戴的,規制很多。劉 邦定下的規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進賢冠,謁者、僕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賁、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監、虎賁武騎戴武冠,衛士戴卻敵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漢朝,戴的應該是哪頂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頂不適合你,一頂是通天冠,另一頂是十二旒,還有巧士冠。前兩頂可能每個人都想選,但只有一人能戴,選了也戴不上;第三頂與前兩頂相反,可能每個人都不想選,選了也不戴,也沒有一人能戴——現在太監絕種啦,弄「巧」成拙不得。

E. 古人為何要戴「帽子」

我們常常在各個影視劇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個朝代,帽子斗是無所不在,那麼帽子到底是什麼象徵呢?

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帽子雖經歷朝代的轉變,但象徵標志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志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出男人的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的發展和瓦解。

F.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1、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G. 古代的官帽為什麼叫烏紗帽

“烏紗帽”在現代社會的含義是權勢的象徵,這一點恐怕連小學生都知道。然而,今天人們對“烏紗帽”的理解和古代“烏紗帽”的含義是否相同?“烏紗帽”起源於什麼時代?“烏紗帽”又是怎麼變為官帽的呢?

烏紗帽的起源

退出歷史舞台

清兵入關後,由於人們發型發生了改變,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作為權力象徵的烏紗帽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至今人們仍習慣性地將“烏紗帽”作為權勢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被削職為民了。

H. 漢族的傳統帽子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帽子是做官的人戴。
在早期的中國,並沒有「帽」這種稱呼,《儀禮》中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東晉成帝時,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做「烏紗帽」。後來,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的半透明帽子,也叫烏紗帽。當時,這種帽子很快就在民間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而且無論官民貧富都可以戴,但這種帽子還未成為官職的象徵。
在《通典·禮十二》上記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烏紗帽,並且成了官職高低的分別。根據文獻上的記載,隋朝文武官員的服飾有四種,而烏紗帽上的玉飾則顯示官職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級官員,玉飾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佩帶玉飾了。
不過,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大臣們在朝廷上交頭接耳,就下詔書修改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並在翅上裝飾不同的花紋用以區別官階高低。如此一來,朝臣們只要腦袋一動,軟翅便會隨之擺動,皇上居高臨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時烏紗帽則成為官員的象徵。在《明史·輿服志》上載:「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便正式成了當官的代稱。而自明世宗開始,烏紗帽的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翅的長度縮短,其寬窄也改變了,官階越高,雙翅就越窄,官階越低,雙翅則越寬。
到了清初順治皇帝入關後,由於收留了眾多明朝的降臣,為籠絡人心,就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著明朝朝服,並戴明朝烏紗帽。但等到清皇室統治權鞏固後,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全改為紅纓帽。可是,至今人們仍然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

I. 請問古代冠、冕、弁、幘有什麼區別

冕:古代中國冠飾之一。為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冠: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

弁:貴族家庭男青年,二十歲也會有,象徵治軍權,能有軍隊當然不是一般貴族家庭能戴的,後來由於用於兵裝也代指下層武官。

幘:平民百姓也能戴,家居外出也都能戴(當然款式有所不同)。

(9)古時百姓戴的帽子擴展閱讀: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朱紅色。冕頂有長方板,前圓後方,蓋謂天圓地方,稱為延(綖),後高前低,略向前傾。

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並橫插一玉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朱紅絲帶,謂之紘(紘),其下垂纓;又各用一條名叫紞的絲繩掛下一個黃色綿丸,謂之黈纊,或飾玉,謂之瑱。

因兩瑱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

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J. 烏紗帽是怎樣來的烏紗帽最初是指官員戴的帽子嗎

隨著近些年來古裝電視劇的熱播,很多古代的一些服飾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再加上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推崇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人們對古代的一些事物都充滿好奇和求知慾望。在很多時候我們對官員的稱呼都會用烏紗帽來代指,那烏紗帽究竟是怎麼來的?烏紗帽最初真的是指官員戴的帽子嗎?其實最初烏紗帽只是用來裹住頭發的,到了後來才成為官員普遍都戴的帽子,並成為一種象徵。

盡管烏紗帽在今天已經是對官員的一種代稱,但是實際上在清朝入關後,烏紗帽就不再流行了。當時的政策是讓官員戴紅纓帽,烏紗帽漸漸淡出視野。即便如此,烏紗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人們對它印象深刻,時至今日依然用它的引申義。

與古時百姓戴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色的花裙子配什麼衣服 瀏覽:100
針織長衫外套 瀏覽:157
普通藍冰旗袍藍冰 瀏覽:375
一條褲子多少米布料 瀏覽:892
女裝新款短款呢外套 瀏覽:501
這件zara的針織衫如何 瀏覽:550
艾萊依羽絨服短款馬甲 瀏覽:275
婚禮穿的旗袍圖片欣賞 瀏覽:637
天藍色的外套袖子泛黃怎麼洗 瀏覽:344
replay男牛仔褲品牌及商品 瀏覽:295
孕婦睡衣最小號是什麼 瀏覽:429
宜昌亞洲廣場二樓童裝品牌 瀏覽:47
衛生局工作人員制服 瀏覽:792
羽絨服要有多少羽絨才能保暖 瀏覽:584
高個子怎麼搭配短外套 瀏覽:544
西裝褲適合配什麼外套 瀏覽:538
男士絨絨衣 瀏覽:504
怎麼編簡單圍巾的視頻教學 瀏覽:672
烏鎮的旗袍比杭州貴還是便宜 瀏覽:686
藍色上衣和駝色褲子搭配嗎 瀏覽: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