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後的珠子叫旒。
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則無魚;而且,冕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搖頭晃腦,冕旒就會嘩嘩作響,有失威儀。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1)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幾串擴展閱讀:
其實皇帝頭上的叫「冠」,一般冠還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長方形的東西就叫做「廷」了,像門簾一樣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在耳朵上面還有東西,有著玉做的兩塊「黈纊」,但是特別小,就是一個小的圓珠子,大小剛剛夠堵住耳朵。
不僅皇帝是「掛珠簾」,一些朝代的諸侯也會帶著相似的裝飾。然而上面的珠數不一樣,帝王所帶的冕旒,一般是前後各12串,每一串上有12顆玉石,周朝時諸侯王公所戴的冕旒數量次於帝王。
發展到後來,冕旒成為帝王的專屬了。雖然冕旒上的冕板的大小可以不一,但有基本的形式,就是前低後高,寓意著謙恭勤勉。
B. 明朝帝王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
現代能夠看到皇帝的皇冠最多隻能到明朝,這得靠郭沫若同志挖了定陵,大家才對明朝皇帝的皇冠有直觀的認識,題目說的那種皇冠有個專用名稱——冕旒。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冠,裡面有很多的講究。
冕旒其實發源很早,據傳說可以追索到黃帝那裡去,至於原始社會或者奴隸社會的統治者是不是戴禮冠,戴什麼樣的禮冠,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畢竟沒有考古實物出土,也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
這就是禮數,皇帝的禮數就更多了,戴上冕旒這玩意,權威是權威,天子威嚴是表現出來了,你能透著珠簾子縫兒看群臣,群臣對你的臉看不清楚,所謂天威難測。
誰能保證冕旒上的珠子不動呢,這太難了,誰沒個頭晃,腦搖,打噴嚏的時候啊,難免冕旒上的珠簾子會動。皇帝也是人,皇帝不喜歡戴這玩意兒,但是不戴又不行,畢竟是皇權的象徵,那就盡量少戴吧。
明朝皇帝其實都很少戴冕旒,他們有自己的常用的皇冠,感謝郭沫若同志,他給我們挖出了明朝皇帝日常佩戴的皇冠,讓我們能夠直觀的看到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C. 為什麼君王的帽子前面吊著12根玉石珠串
這象徵著皇帝的權力,征著古代奴隸或封建君主的最高權力和政治思想。原意是提醒你不要看,不要被眼睛蒙蔽。當然這12旒玉石珠串同時也經歷過朝代的變化。
12根玉石珠串是為了保持君王的威嚴以及提醒君王的義務。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不同的朝代在形制和場合上都發生了變化,從12旒改為5旒,通常是5旒,每根有九顆珠子,象徵著「九五之尊」。同時按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因此這也是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的。
D. 皇帝帽前的這幾串珠子,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
具有多方面的含義等深刻的道理。
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古裝劇中看到,皇帝戴的帽子前有一串珠子,看上去很美觀,但是這樣不會擋住皇帝的視野嗎?走起路來不會打到臉嗎?其實皇帝這樣戴是有原因的,在古代的社會中,禮儀是非常繁雜的。前面存在珠子的帽子叫稱為冕,就是冠冕堂皇中的冕,還有種是前後都有珠子的,這種叫旒,這種帽子最早是皇帝戴的,在周朝時確定下來。
所以說這些帽子帶有的珠子不是隨隨便便添加的,它代表了古代的一些哲學,也顯示出了古人在政治上的智慧。這個帽子戴著是很好看,但本人有幾個問題,在天氣炎熱的時候,皇帝戴著不會覺的頭疼嗎?皇帝低頭拿東西也不是很方便吧。在我國古代中,就有不少的皇帝都因聽信饞言而做錯了不少的事情。漢朝時的皇帝就喜歡使用太監,導致漢朝逐漸走向衰敗,如果以後的皇帝能夠吸取教訓,多多思考的話,可能也不會犯如此之多的錯誤了。所以說冕旒中的哲學還是寫下來記住比較好,然後經常戴著以此來提醒自己,這種做法讓你想要忘記都難。
E.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麼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份象徵;二是「蔽明」(屏蔽眼睛)。
一、身份象徵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二、「蔽明」(屏蔽眼睛)
對於旒蔽明的作用,東方朔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他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這是理論思想基礎。所以,作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遮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5)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幾串擴展閱讀
明代魯王朱檀九旒冕出土
1971年,明代魯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筒徑18.5厘米。為藤蔑編制,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
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魯荒王這個九旒冕前後共垂著9道旒,每道上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垂懸九旒正是明代親王冠冕的定製。
F.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上垂下的小珠子到底有什麼作用
其實,皇帝冠冕上的這一排排垂珠有個官方名稱,叫做「旒」,置於冠冕之上,稱為「冕旒」,這種帽子是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皇帝的冕頂部前圓後方的板狀叫做「延」,通常是前圓後方,代表著天圓地方,一般為黑色,表示莊重和威嚴。延板前後垂掛旒,旒的數量也有講究,帝王為九,加上天地人,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皇帝的冕頂部前圓後方的板狀叫做「延」,通常是前圓後方,代表著天圓地方,一般為黑色,表示莊重和威嚴。延板前後垂掛旒,旒的數量也有講究,帝王為九,加上天地人,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天子的垂珠為12串,稱十二旒,依次往下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為七串等等。地位越高頭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數越多,清朝詩人黃遵憲曾在《西鄉星歌》里寫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所以垂旒的玉珠對於皇帝來說非常重要。
G. 秦始皇的帽子前的珠簾有多少,什麼意思解釋詳細點
秦始皇像
秦始皇畫像是著名畫家劉旦宅於1959年參考《歷代帝王像》的古畫風格創作的。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後垂掛的玉串。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徵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徵決斷);黻(fú,亜形,象徵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製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H. 古代帝王頭上帶的前後都有珠簾的東西叫什麼
叫做旒。
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人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
(8)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幾串擴展閱讀
起源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