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東北野戰軍帽子

東北野戰軍帽子

發布時間:2022-07-24 22:39:41

A. 東北三省的人打仗到底怎樣

我就是東北人,說實在的東北人不拍打仗,一打仗就容易紅眼,只要手裡有傢伙,什麼都不怕,生死都忘了。骨子裡就有戰斗基因。
當年張作霖的東北軍什麼都不怕,就是面對日本人也敢上,只要不是指揮失誤戰場大勢已去,決不後退。要不是趕上張學良和蔣介石這倆孬種,把手裡的傢伙下了,東北指不定咋回事呢!
後來四野林彪的東北野戰軍,那是有名的不拍死,帶個狗屁帽子端著槍就知道沖,連子彈都不知道躲。受傷一般情況都不知道。

B. 為什麼東北軍都是帶狗皮帽子

東北軍帶狗皮帽子主要用於頭部保暖。

東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還經常刮西北風,風刮到臉上就如同刀子割一般的痛,所以頭部保暖是重要的事,而頭部保暖最好的東西就是狗皮帽子。

狗皮的毛暖和,結實耐用,防潮性能極佳。狗皮帽子戴在頭上厚重、舒服,壓風。同時狗皮經濟便宜,幾乎家家養狗,狗皮主要是用於做帽子,節約成本,貨源充足。

(2)東北野戰軍帽子擴展閱讀:

因為地域的不同,東北軍冬裝的軍帽與其他解放軍部隊冬裝的帽子不同,是狗皮帽子。因此,狗皮帽子成為東北軍的一大明顯特徵。

在東北,冬天天冷,一般都用動物的皮毛做成的帽子來保暖,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但價格高昂,老百姓負擔不起。

戰斗特殊時期,經濟條件不穩定,負擔不起士兵昂貴的帽子,狗皮價格低廉同時資源充足,為節約成本和保護士兵,故通常都是戴狗皮帽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北八大怪(狗皮帽子)

C. 為什麼說東北在解放戰爭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

東北在中國解放戰爭期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從九一八事變以來,一直被日本侵佔,與飽受對日戰爭破壞的關內省份相比來說,經濟力量強大,重工業基礎雄厚,軍事工業生產能力大,資源充足,上千萬的人口,可以毫不掩飾的說「在日本滾出東北後,國共兩黨中,得東北者得天下」。

在一九四四年國共兩黨關於聯合政府的談判破裂之後,國共兩黨的關系已經走入山窮水盡的地步了。我黨也已經明確提出:我黨的近期的奮斗目標就是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

但是,面對著和國民黨強大的力量對比面對著國民黨幕後強大的支援者美國,我黨戰略目標的達成又何其容易?困難的棘手性和艱巨性使我黨不得不爭取一個強大的盟友,以對抗國民黨反動派。雖然我黨在蘇聯對國共的真實態度上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掌握。

但毛主席已經下了蘇聯必然會支持中國共產黨,否則你殺我腦袋的論斷。於是在選擇靠近蘇聯有利支持,國民黨力量沒有涉及,斗爭條件優越等多重條件的篩選下,終於將中國的東北三省捧到了歷史的舞台。

地理條件

東北三省大體屬於溫帶季風氣候,但由於部分地區緯度較高,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而短促,冬季降雪,蒸發小,氣候濕潤,低地多沼澤(冷濕)。所處溫度帶和干濕地區:大部分在中溫帶,少部分在寒溫帶和暖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區。

東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山地為主。分布的長白山、興安嶺是東北生態系統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平原(最東)、松嫩平原(居中)、遼河平原(最南),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遼河、鴨綠江等主要河流發源這里,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D. 十大大將的名字和簡介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 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 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 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 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 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 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 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 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 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 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 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 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 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 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 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
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 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 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 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 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 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 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 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 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 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 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 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 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 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E. 四野解放戰爭所用名稱

開始叫東北民主聯軍,後來叫東北野戰軍,最後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F. 中國軍隊軍服歷時沿革

紅軍時期我軍的軍裝

工農紅軍最早的統一著裝是在1929年。當年3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軍進入福建汀州城後,准備用打土豪等籌集到的2萬余元做紅軍的軍裝。因考慮到紅軍要經常在山地行軍作戰,灰布衣服在山區不易暴露目標,所以紅軍的軍裝、帽子和綁腿都選用灰布製作。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軍衣領上縫兩塊紅布領章,象徵紅旗普照全國;八角帽前縫上紅布五星,象徵工、農、兵、學、商團結一心向革命。

紅軍把汀州城內的縫衣工人全部組織起來,成立了第一個臨時被服廠。這個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當時正值列寧逝世5周年,為了懷念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故在紅領章周圍,鑲上了黑布邊。這是紅軍第一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自製的服裝。

1931年底至1932年初,中央蘇區紅軍軍校成立之初,校長劉伯承指示時任學校俱樂部主任的趙品三為紅軍學員設計服裝。趙品三反復繪制草圖,決定軍帽採用八角,以表明紅軍是擁戴列寧的工農群眾的武裝。並認為大八角與中國人的身材不相稱,最後確定了小八角軍帽。軍服開始是仿照蘇聯紅軍的套頭樣式設計的,經學員試穿後感到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就又改成開襟敞口。劉校長看到頭戴小八角軍帽、身穿新式軍裝的學員後感到十分滿意,當即決定給全校學員每人做一套。當時正值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已宣告成立,紅軍的後勤供應條件也有所改善。學員們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統一軍裝。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都紛紛效仿紅軍學校,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統一的軍裝。這套軍裝為八角帽(各部隊帽子的角大小有差異,如:紅四方面軍的帽子就是大八角),灰色中山裝(部分部隊是青色或藍色),佩戴紅領章、紅五角星帽徽,打綁腿,穿布鞋或草鞋。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軍裝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938年初,在南方堅持了3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至此,全部紅軍都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隊列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志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國民黨政府象徵性地發給軍服、薪餉和槍械、彈葯,八路軍、新四軍改穿國民革命軍軍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並佩戴部隊番號臂章。八路軍軍服為土黃色中山裝,新四軍為灰色中山裝,軍帽為直筒加帽圍的圓頂帽,八路軍左臂佩戴「八路」、新四軍左臂佩戴「N4A」臂章。

皖南事變後,我黨從抗戰大局出發,豁達大度,仍保持了與國民黨的統戰關系,新四軍也繼續佩戴國民革命軍帽徽。但由於國民黨不再發軍服,而新四軍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於是新四軍部隊逐步不戴帽徽。另外,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當局也停止了對八路軍的各種供應。但因為當時八路軍還被國民黨當局承認,所以,根據統戰的需要,八路軍部隊仍佩戴國民革命軍帽徽。而新組建的部隊和新參軍的戰士,我軍不再發給國民革命軍的帽徽。因此,當時八路軍幹部戰士中,戴不戴國民革命軍帽徽並不統一。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裝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新四軍與留在山東的八路軍部隊改編而成的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部隊不戴帽徽。由各解放區抽調部隊進軍東北而組成的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四野戰軍前身),也不戴帽徽。其餘部隊中,有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戴不反對,不戴也無妨。而確定全部摘掉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時間是194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團全部撤離南京期間。

解放戰爭後期,我軍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顏色有土黃色和灰色兩種,胸前佩戴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個黑字的白底紅邊胸章,帽子改為有一個小帽檐的解放帽,佩戴「八一」銅質紅五角星帽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由原來的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由此,中國軍隊的軍服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先後經歷了多次改革,其中變化較大的有6次:

一、1950年,經中央軍委批准,統一了全軍的軍服制式和供給標准,樣式分為幹部、戰士、男女服幾種。單衣,幹部為開襟式,戰士為套頭式。女軍人為連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為棉平紋布。顏色:陸軍為綠色,海軍單衣為上白下藍色、棉衣為藍色,空軍為上綠下藍色。統一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二、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參照蘇軍服裝樣式,對全軍軍服進行了全面改革。全軍軍官和士兵配發常服,校以上軍官配發禮服。常服樣式,男軍官為立翻領四個挖袋,西式褲,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發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男士兵為立翻領兩個上挖袋,西式褲,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海軍士兵為披肩領套頭式,褲子旁開口。女軍人夏服為小翻領兩個挖袋,戴無檐軟帽。

顏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夏服為上白下藍色、冬服為藏藍色,空軍為上棕綠色下藏藍色。軍官佩戴肩領章,士兵佩戴領章,官兵均佩戴各軍兵種符號和圓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裝帶。校以上軍官為毛料,尉官為斜紋布,士兵為平布。

60年代初期,針對冬季只有棉衣,夏季只有單衣,脫了棉衣換單衣,不利隨氣候調節的問題進行了改進。在小改變制式的原則下,對冬服的結構配套進行了改革。用罩衣、緊身棉衣、絨衣和襯褲取代了老式棉衣,並普遍配發了大衣,較好地解決了服裝換季問題,提高了軍服的實用性及衛生性能。

三、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全軍官兵一律改為配戴紅五星帽徽、紅領章,戴解放帽,海軍軍服樣式與陸軍、空軍相同,顏色為灰色。

1968年,全軍軍服就化纖材料用於軍服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與試驗。從1971年開始,逐步將單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為滌棉混紡織物,提高了軍服的質量。

四、1985年,全軍換發了「八五」式服裝,與原來服裝相比,主要變化是:幹部、戰士配發了制式襯衣、大檐帽,圓形「八一」五星帽徽和各軍種的肩領章。冬服、夏季、大衣,軍以上幹部改用純毛料製作,師團幹部改用混紡毛料製作。

五、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度,全軍換發87式軍服。

87式軍裝,官兵夏常服、女軍人冬常服都由立領改為開領,士兵常服由兩個口袋改為4個口袋,官兵著夏常服時配襯衣扎領帶。作訓服、迷彩服樣式新穎,有時代感。大衣、襯衣、軍帽、軍鞋等也作了相應改進,都有較大創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滌棉布改為混紡毛料。軍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軟肩章,其樣式均威嚴、莊重、大方,銜級標志清晰,區分明顯。軍種符號設計簡明新穎,便於區分,綴釘也較方便。大帽徽加設松枝葉和天安門圖案,象徵明顯,寓意深刻。文職幹部的肩章、符號,軍官禮服的領花,大檐帽的飾帶等,都與87式軍裝相匹配。

1994年,軍服著裝實行區分種類統一編號,夏常服裝分三種(後改為五種),冬常服著裝分四種,作訓服著裝分四種。

六、新一代軍服。從1993年開始,我軍開始研製新一代軍服。

(1)1997年5月1日,駐港部隊試穿新一代軍服——97式軍服。

97式軍服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軍服的基本顏色體系。

由駐港部隊試穿的97式軍服,主要設置了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4個系列。具體又分為禮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絨)衣、大衣、作訓服、體能訓練服及其配套的軍鞋(靴)和服飾等9個部分。

在穿著97式新軍服時,軍官仍配戴87式肩章(即現行的軍官軍銜標志不變),但士官、士兵的肩章則有所變化,增加了硬肩章。士兵硬肩章為寶劍頭式,上綴銀白色V型金屬杠,士官V型金屬杠上加紅色標塊。

此外,新一代軍服還增加了軍種胸標、綬帶、姓名牌等服飾。軍種胸標和姓名牌均為金屬製品。其中陸軍胸標圖案中間為盾牌和長城,五角星鑲嵌在盾牌之中,以橄欖葉環繞在盾牌和長城周圍;海軍胸標圖案中間為五角星和鐵錨,下面是艦艇行駛的海浪;空軍胸標圖案中間為五角星和盾牌;左、右為雄鷹翅膀。

(2)2000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官兵開始裝備新式夏服。

這次換裝主要包括99式長、短袖制式襯衣、99式軍官短袖茄克襯衣和貝雷帽。

陸、海、空三軍襯衣面料科技含量很高,顏色為各軍種的基本色,體現了三軍特色,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為白色,空軍為淺蔚藍色。

99式襯衣款式採取了束腰式、茄克式、開關領等設計,增設了胸袋明襇,主要縫制部位還使用了雙明線。99式襯衣在87式軍服號型的基礎上吸取了國家服裝號型標准(GB1335)的優點,增設了人體控制部位的尺寸數值,該號型標准設5個號,每個號設5個型。

我軍此次的貝雷帽分陸、海、空三種,為國際通用式樣。陸軍為深棕綠色,海軍為深藏青色,空軍為深蔚藍色,分別綴釘陸、海、空軍的電腦提花布質帽徽,用料為進口澳毛。

(3)2004年12月,全軍士兵換發改進面料後的新式冬常服。

新式冬常服在保持87式常服樣式的情況下,重點改進了服裝面料,使用加厚仿毛嗶嘰。主要特點是毛感強,抗皺保型,可水洗,幹得快,穿著挺括,舒適。

(4)2005年「五一」全軍士兵正式換裝04式士兵夏常服。

新式夏常服由過去的3型系列改為5型系列,面料由的確良改為「多重多異復合化纖長絲織物」,外觀、質感與毛料無異,保暖性、防風性、透氣性都達到毛料的指標,而且有很好的抗皺保型性,抗靜電,可水洗,易干,耐磨。樣式與87式常服相同,但服裝板型有一定改進,腰身比較明顯。

(5)2005年12月,空軍正式啟用新式軍裝。

05式空軍常服由上棕綠、下藏青統一改為藍灰色。

G. 中國最早穿軍裝的部隊

紅軍時期我軍的軍裝

工農紅軍最早的統一著裝是在1929年。當年3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軍進入福建汀州城後,准備用打土豪等籌集到的2萬余元做紅軍的軍裝。因考慮到紅軍要經常在山地行軍作戰,灰布衣服在山區不易暴露目標,所以紅軍的軍裝、帽子和綁腿都選用灰布製作。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軍衣領上縫兩塊紅布領章,象徵紅旗普照全國;八角帽前縫上紅布五星,象徵工、農、兵、學、商團結一心向革命。

紅軍把汀州城內的縫衣工人全部組織起來,成立了第一個臨時被服廠。這個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當時正值列寧逝世5周年,為了懷念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故在紅領章周圍,鑲上了黑布邊。這是紅軍第一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自製的服裝。

1931年底至1932年初,中央蘇區紅軍軍校成立之初,校長劉伯承指示時任學校俱樂部主任的趙品三為紅軍學員設計服裝。趙品三反復繪制草圖,決定軍帽採用八角,以表明紅軍是擁戴列寧的工農群眾的武裝。並認為大八角與中國人的身材不相稱,最後確定了小八角軍帽。軍服開始是仿照蘇聯紅軍的套頭樣式設計的,經學員試穿後感到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就又改成開襟敞口。劉校長看到頭戴小八角軍帽、身穿新式軍裝的學員後感到十分滿意,當即決定給全校學員每人做一套。當時正值三次反「圍剿」勝利之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已宣告成立,紅軍的後勤供應條件也有所改善。學員們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統一軍裝。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都紛紛效仿紅軍學校,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統一的軍裝。這套軍裝為八角帽(各部隊帽子的角大小有差異,如:紅四方面軍的帽子就是大八角),灰色中山裝(部分部隊是青色或藍色),佩戴紅領章、紅五角星帽徽,打綁腿,穿布鞋或草鞋。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軍裝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938年初,在南方堅持了3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至此,全部紅軍都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隊列後,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志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國民黨政府象徵性地發給軍服、薪餉和槍械、彈葯,八路軍、新四軍改穿國民革命軍軍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並佩戴部隊番號臂章。八路軍軍服為土黃色中山裝,新四軍為灰色中山裝,軍帽為直筒加帽圍的圓頂帽,八路軍左臂佩戴「八路」、新四軍左臂佩戴「N4A」臂章。

皖南事變後,我黨從抗戰大局出發,豁達大度,仍保持了與國民黨的統戰關系,新四軍也繼續佩戴國民革命軍帽徽。但由於國民黨不再發軍服,而新四軍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於是新四軍部隊逐步不戴帽徽。另外,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當局也停止了對八路軍的各種供應。但因為當時八路軍還被國民黨當局承認,所以,根據統戰的需要,八路軍部隊仍佩戴國民革命軍帽徽。而新組建的部隊和新參軍的戰士,我軍不再發給國民革命軍的帽徽。因此,當時八路軍幹部戰士中,戴不戴國民革命軍帽徽並不統一。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裝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新四軍與留在山東的八路軍部隊改編而成的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部隊不戴帽徽。由各解放區抽調部隊進軍東北而組成的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四野戰軍前身),也不戴帽徽。其餘部隊中,有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戴不反對,不戴也無妨。而確定全部摘掉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時間是194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團全部撤離南京期間。

解放戰爭後期,我軍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顏色有土黃色和灰色兩種,胸前佩戴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個黑字的白底紅邊胸章,帽子改為有一個小帽檐的解放帽,佩戴「八一」銅質紅五角星帽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由原來的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由此,中國軍隊的軍服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先後經歷了多次改革,其中變化較大的有6次:

一、1950年,經中央軍委批准,統一了全軍的軍服制式和供給標准,樣式分為幹部、戰士、男女服幾種。單衣,幹部為開襟式,戰士為套頭式。女軍人為連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為棉平紋布。顏色:陸軍為綠色,海軍單衣為上白下藍色、棉衣為藍色,空軍為上綠下藍色。統一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二、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參照蘇軍服裝樣式,對全軍軍服進行了全面改革。全軍軍官和士兵配發常服,校以上軍官配發禮服。常服樣式,男軍官為立翻領四個挖袋,西式褲,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發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男士兵為立翻領兩個上挖袋,西式褲,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海軍士兵為披肩領套頭式,褲子旁開口。女軍人夏服為小翻領兩個

H. 為什麼解放戰爭在1949年前解放軍衣服有灰色黃色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軍服,八路軍為土黃色,新四軍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細布,號碼不分大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五」。

I. 古代男女的衣服分為哪些

中國素享「衣冠王國」之美譽。中國服飾藝術包括衣裳、冠帽、鞋襪、發型、妝面和飾物幾類內容。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飾的主體部分,中國古代稱為體衣。中國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連,歷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稱為襦,有長短之分,有單夾之別。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為貴,多為貴族穿用。貧賤者所穿為褐,多用野獸皮毛或粗麻製成,故多稱貧賤者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絝、幾種。裳為裙,絝為褲,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套褲,因常用細絹織成,故稱「紈絝」,富家子弟多穿紈絝,才有「紈絝子弟」之名。是有襠的褲,又叫窮褲。
春秋戰國之際,產生了上下連在一起的衣裳,當時稱為「深衣」,以後逐漸演化成袍。唐宋時的袍服,元代的質孫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馬褂與旗袍,都與其有承繼關系。
中國歷史上服裝的沿革,多在寬袍大袖、長裙絲履和短衣縛褲、窄裙革靴兩方面不斷搖擺。漢民族服裝的特點主要為寬袍大袖,由於受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也時著短衣縛褲的胡服。
清代的長袍、馬褂、旗袍是對服飾藝術的一大發展。女裝旗袍初期較為寬大,以後腰身漸趨緊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終於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優雅風范的服裝樣式。
(2)冠帽鞋靴
中國古代,人們把飾在頭上之服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
冠是方代貴族戴的帽子,漢代時的種類就達十幾種之多。古代男子20歲時舉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冕是古代帝王專用的冠,常在最莊重的場合下使用。繼承皇位者,才能加冕。
弁是在一般性場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兩種,前者為文冠,後者為武冠。
幘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或巾幘,或稱帕頭、頭或頭。幘開始時在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南北朝時,出現了將布裁成4個角戴在頭上的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成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烏紗帽。清代,官吏則戴圓錐形的禮帽。
中國的靴鞋歷史也極為悠久。夏商時代,出現了用草編織的草和以動物皮製成的即拖鞋。周代,人們用麻、葛編織鞋子,稱為屨,即麻鞋。春秋時代,出現屐等各式鞋子。絲織品縫制的鞋子也開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時,把單底的鞋叫「履」,復底的鞋稱「舄」。秦漢開始,木屐在社會上開始流行。南北朝時,南方仕宦仍穿絲履,北方人則足蹬短靴。此後,皮靴絲履就成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種類。
到三國時,襪子才由自夏代沿襲而來的三角形變成絲線編織成的腳型,與現在的襪型相似。
(3)頭式面妝
上古時代,小孩頭發多成小丫角,稱為總角。男於20歲行加冠禮後,要把頭發盤成發髦,叫結發,這成為漢族人歷代的基本發式。到清代,里人不論滿漢,一律剃去額發,腦後拖一長辮。
中國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古代成年婦女的發型基本上可分兩類:一為辮發型,分單辮、雙辮。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女子多梳雙辮。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單辮。此發型多為社會中下層末婚女子所採用。二為高髻型,有兩種梳扎方法,一是假發髻,是先將他人之發或馬尾等製成所需樣式,用時戴於頭上,一般為富人所用。二是用絲帶束發,編成各種形狀,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單環髻、雙環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妝很有特色,春秋戰國時有桃花面,逐漸演化成紅妝。漢代始創花鈿妝。唐代,花鈿、額黃妝、時世妝部盛行很久。
在畫眉技巧上,古代婦女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漢代產生了遠山眉、新妝愁眉、八字眉等。三國時創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現了鴛鴦眉。
(4)首飾飾物
首飾,主要指頭部裝飾品和手、項、臂上的飾物,主要包括簪、釵、步搖、梳子、頭花、耳飾、項飾、臂飾、指飾等。
簪即笄,是固定發髻的單股長針。古代男女都用笄,開始多為竹製,後來漸用骨、象牙、銅、金、銀等製作,工藝日益精巧,圖案精美異常。
釵為固定發髻的雙股長針,釵頭製成各種形狀,雕龍鏤鳳,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為華貴。
步搖亦稱珠滴,是飾有金玉花獸,並綴有五彩垂珠的簪釵,行步時隨人搖動,故有此名。
佩飾是專用於佩戴在身上的各種飾物,有佩玉、佩帶、佩綬、香袋、魚袋、佩刀等不同種類。
佩玉,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古人佩玉,在於祈求吉祥,既單佩又多種玉合佩或雜佩。佩玉大多佩於腰間。
佩帶一般是由絲、葛、獸皮製成並綉花的多綵帶子,佩於腰間。宋明時官人上朝時要束金線圈結而成的琉璃裝飾帶或玉器裝飾的紅束帶。古代女子出嫁時還繫上稱為「纓」的彩色帶,以示人有所屬。
佩劍習俗在中國歷代流行。秦漢時文武百姓皆佩劍,此風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到宋、明時,男子佩劍之習俗猶存。
古代的服飾以顏色、材料或質地等鮮明的特徵,顯示了穿者的尊卑貴賤或性別職業,故不少服飾詞語成為某類人物的代稱,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們將此類詞語輯錄如下:
黔首:秦時平民用黑巾裹頭,故代指平民。
巾幗:古代婦女戴的頭巾,故代指婦女。
黃冠:黃色的束發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飾,故代指道士。
金貂:漢以後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飾,故代指侍從貴臣。
黃衣:道士穿的黃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類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著,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讀書人。
黃裳:太子的代稱。
韋帶:熟牛皮製的腰帶。普通平民系韋帶,故代指平民。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也作?),所以縉紳代稱高官。
夫:褐是麻毛織品,質地較次,是窮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貧民。
裙釵:唐以後用裙釵代指婦女。
袍澤: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將士、戰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稱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遠方敵人。
南琛
春秋時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叫鄶國,國君姓?,因為這個國家太小了,以至於到底是誰最先接受的的爵號都已經搞不清。這個小國的原址在河南中部,後來被鄭國所滅。《左傳?襄公二年》,曾記載吳記禮觀樂於魯,對各國的音樂都贊許有加,惟獨在提到鄶國音樂時說:「自鄶以下,以其微矣,無譏矣。」大意是自鄶國以下的國家國小政狹,只有置之不理。可見這個鄶國還曾經是大小僱用之間的分水嶺,後來常用「自鄶以下」這句話來比喻不值一提的事。
說鄶國是因為想說詩經中的鄶風,《鄶風》共有四篇,第一篇叫,第一篇叫〈羔裘〉,以前的學者談起這篇都說是一篇譏諷之作,大約是說鄶國國小力弱,國君卻沉醉於服飾的追求,不思振作,這不太有說服力。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怨婦詩,是講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女子的哀怨心理,這似乎更離譜。這兩種說法大約都是產生於五四時期,不過本文不想討論這首鄶風的思想,倒是從這首不起眼的詩里可以看出一些春秋時的服飾。
鄶風?羔裘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切切?????羊羔如膏,日出有照,豈不爾思,心中有悼。
服飾是人類的特殊創造,也是人所以有別於動物的標志之一,起先是為了最初的羞恥心和安全,後來發展為一種美化自身的要求,服飾的出現是對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大貢獻。中國古代的服飾,自有其獨特的一面,歷史也較悠久,從上面詩中可以看出,起碼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區的服飾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詩中的裘指的就是皮衣,古文稱求,也就是有皮毛的一面,意為下垂的形狀。現代的皮衣都是將裘內向,不露於外,而古代剛好相反,有毛皮的一面象外,裘加上外衣,被稱作?,穿的時候經常把?的袖子捲起來,露出皮毛,以顯示其尊貴。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劉向〈新序〉卷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草,也就是反穿著皮衣在背草,魏文侯很奇怪,就問為什麼,路人答:這是因為我愛衣服上的毛啊。文侯笑著說:你難到不知道一旦損壞了皮子,毛將生在何處呢?這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由來。其實那人反穿裘衣,剛好和現代的習慣相同,也就是光滑的皮革在外,而有毛的一面在內,但在當時卻使人看起來很古怪,並且衍生出一段成語,其實要按魏文侯的說法,現代人穿的皮衣才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呢。
本詩中所說的羔裘,狐裘,為古代通常所穿的皮料衣服,也就是羊皮,狐皮做的外套。可是古代動物眾多,為什麼單單是羊皮和狐皮成為做衣服的面料,而其他皮卻很少用呢?這里又有一個典故。漢代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這是狐死首丘,羊羔跪乳的緣故,也就是狐狸死的時候,頭必向這出生的山丘,而羊羔喝母乳的時候,要跪下來喝,這符合孝義,這樣,人穿上羊皮,狐皮衣服也就符合孝義。這當然是一種道德上的附會,實際上是因為古代羊皮和狐皮比較容易得到,也容易加工,保暖效果較好。羊一般有膻氣,所以要用乳羊的皮,狐皮一般以狐白裘最好,當然這是指富有的人家,一般人也沒資本來計較這些。狐白裘指的是狐狸腋下的白毛部分,一般一件狐皮衣服要用很多隻狐狸。〈史記?孟嘗君列傳〉里有這樣的故事,孟嘗君曾經被秦國囚禁,秦昭王想殺他,孟嘗君便使人去秦昭王的妃子那裡求情,那位妃子知道孟嘗君有一件狐白裘,便說:妾願得狐白裘。但這件狐白裘已經被獻給秦昭王,孟嘗君無奈,只得派人潛入秦王宮再把它偷出來,這就是雞鳴狗盜中「狗盜」的由來,雞鳴也發生在這一事件中,那是後話了。一件狐白裘可以買通秦王的妃子,可見其價值不菲,一般人肯定穿戴不起。狗盜還有一種引伸含義,指披著狗皮作狗形狀偷竊的人,這在戰國時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可見狗皮是比較低賤的,一般正常人不會拿狗皮作服飾。解放戰爭時東北野戰軍入關的時候穿戴的全是狗皮,被關內人稱為「狗皮帽子」,歷史的變遷有時讓人哭笑不得。
在古代和狐皮同樣珍貴的是貂皮。貂是一種食肉小動物。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對貂皮的製作有具體的描寫。一般製作一件貂皮衣服要用六十多隻貂,穿上貂皮衣,即可「立風雪中而暖於宇下。」。捕貂的辦法一般是用煙來熏,把貂熏出來,就可以捕捉,還有一種製作一個用木板做成的機關,栓上誘餌。另外有錢人打獵時貂也經常是獵物,這時是用獵狗去追,獵狗體力較好,能緊緊地盯住貂,待它精疲力竭,就可以用箭去射,不過這裡面娛樂的因素更多一些。
貂皮的貴重還在於貂很難得到,這種小動物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在古代去一次東北是很不方便的,貂皮和人參,烏拉草一起被稱為東北三寶,清朝的時候專門有一個機構叫「打牲烏拉」,這個機構的職責就是專門為皇帝獵取貂皮。紅樓夢里有多處關於貂皮的描寫,王熙鳳在冬天的打扮一般就是「帶者紫貂昭君套,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可見貂皮是大戶人家顯示富貴的一種重要服飾。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和貂有關的帽子,史書中稱為「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也叫作貂蟬冠,原來是王公貴族和武將所戴,後來貂蟬也被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陸游在〈草堂拜少陵遺像〉一詩中有「長安貂蟬多,死去誰復還」的句子。到了明代,因為當官封王的太多,貂尾嚴重不足,於是出現了用狗尾來代替貂尾的做法,這就是成語「狗尾續貂」的來歷,說來也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
詩經〈檜風〉第二篇〈素冠〉講了春秋時穿戴素服的一些事,詩中有「庶見素衣兮,我心悲傷兮。」這樣的句子,於是一般認為素衣是喪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古人不居喪也會戴素冠,著素服,〈孟子〉里就有多處在平時穿戴素服的記載。而在周密所寫的〈葵辛雜識〉中,唐朝的皇帝在平時也穿素服,戴白紗帽,而國子聲都要戴白紗巾。古樂府有一首〈白寧歌〉,有這樣的句子: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這樣的穿著,幾乎全身皆白了。其實古代的喪服關鍵不在顏色,而是以布料的粗細為標准。喪服分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最重的叫斬?,用最粗的生麻製成,斷處外露,不縫邊,穿在身上有點象電影〈第一滴血中〉蘭博直接用麻袋穿在身上的樣子。這是兒子和未嫁女為父母,妻子為丈夫守孝的喪服,期限是三年。其次為齊?,用料和上同,但是要縫邊,這是孫子為祖父母守孝一年,曾孫為曾祖父母守五個月的穿著。最輕的叫思麻,這時用的料也比較講究了,比較細,製作也很精細,這是女婿為岳父母守三個月穿的。一般古文中說的素縞麻衣指的就是喪服,而所謂「麻衣如雪」講的就不是喪服而是平時的正常穿著了。
帽子是冠的現代稱呼。冠最早叫頭衣,也就是給頭穿的衣服,是披在頭上皮或者布,一般是有地位的人披皮,一般人披布。最先是給幼兒用的,成年人是不戴的。後來因為成年人蓄發,結成的發暨露在外面太不雅觀也不方便,於是也用皮或布把它包進去,這就是最早的帽子,古代叫冠,古語中二十弱冠,十八請纓,講的都是年紀,實際與戴不戴帽沒什麼關系。
各個朝代的服飾又大不相同,而象北朝,元朝,清朝等為少數民族所統治的時期服飾又大異於其他漢族統治的朝代,這里就不多涉及了,應該用專門的篇幅來講述。

與東北野戰軍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回收舊羽絨服 瀏覽:137
平駁領女士風衣 瀏覽:262
浙江金華一中校服 瀏覽:654
孕18周了褲子 瀏覽:848
羊灘領羽絨服 瀏覽:215
紅色風衣在哪買 瀏覽:360
睡衣朋友羽絨服 瀏覽:700
男士呢料外套 瀏覽:420
歐洲古典女式系繩帽子 瀏覽:496
橡皮粉雪地棉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01
怎樣鉤梅花帽子鉤視頻教程 瀏覽:911
萬寶龍皮帶怎麼辨真假 瀏覽:563
夜市男裝批發 瀏覽:876
鐮倉租校服 瀏覽:263
推薦十大女裝品牌排名 瀏覽:555
x玖少年團睡衣趴是哪一年 瀏覽:456
請給我找一下短款棉馬甲 瀏覽:613
白色皮一體大衣配什麼衣 瀏覽:341
烈火軍校謝良辰什麼時候女裝回校 瀏覽:26
00制服工裝品牌 瀏覽:148